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水浒传》并不是与《三国演义》并列,而是稳居四大名著之首,其艺术成就在《三国演义》之上。
四大名著如何排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因而,便开始有了这个专属名词,以这四部著作代表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的最高成就。
很明显,四大名著原本就没有刻意排序,而是按照成书时间先后,依次排列下来。因而,要说《水浒传》跟《三国演义》并列,其实也没错。不仅与《三国演义》并列,《水浒传》还与《西游记》、《红楼梦》并驾齐驱,似乎难分轩轾。
不过,读书各有各的读法,也各有各的偏好。绿野老道认为,“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成就最高,《三国演义》难以与之并列。
首先声明,我之所以认可“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居第一,并非是施耐庵最先写了这部小说,反倒是认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要早于《水浒传》,说得更准确点,就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要比施耐庵的《水浒传》稍早一点完成,也更早的刊印流传。这个问题历来就很有争议,是一段文坛悬案,难以破解的谜题。因而,创作时间的先后,不能决定“四大名著”的排序,最重要的还是考察其文学成就,思想寓意,以及个人原创程度。
假若排除创作时间这条要素,恐怕会有人把《红楼梦》排到第一名了。实际上,《红楼梦》所隐含的思想寓意远远不及《水浒传》,甚至,还赶不上《西游记》。《西游记》讨论的是信仰问题,这个题目很大,《红楼梦》达不到这个高度。
综合来看,现在的这个排名基本上可以固定下来,在首先承认“四大名著”难分先后的前提下,以《水浒传》打头,依次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如此甚好。
我之所以认为《水浒传》名列第一,《三国演义》不能与之匹敌,大致也是从文学水平,故事架构,思想内涵和作者创作的主动性这些方面来综合衡量的。
《水浒传》原创含量远高于《三国演义》很多观点认为,《水浒传》的蓝本故事来源于《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宋元话本戏剧,施耐庵是二次创作。这个观点大致没错,施耐庵的创作灵感来源和取材,大致也是这样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施耐庵非常严谨的遵照了历史真实,仅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隐写了整个北宋历史这一最重要的《水浒传》内涵精髓。因为此,施耐庵仅是移植了笔记野史、话本戏剧的故事而已,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的原创。
以梁山一百单八将为例,施耐庵所塑造的人物占去了绝大部分,超过了原型故事的将近一倍。《大宋宣和遗事》中,只有宋江及另外三十五人,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所作《宋江及三十六人画赞》也只提供了三十五个人的名单。这两个名单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别,施耐庵采用的是龚开的花名册。这份花名册包括晁盖,没有林冲、公孙胜。于是,施耐庵去掉梁山大聚义前升天的晁盖,从《大宋宣和遗事》中“调入”公孙胜、林冲,挤掉病尉迟孙立,完成了《水浒传》中的天罡系列名单。
七十二地煞中,只有孙立、杜千两人有蓝本人物原型,其他七十人全部大致都是作者的原创。
除了塑造七十个梁山好汉形象外,施耐庵对人物故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写。比如,杨志、李进义(卢俊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清、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这十二个人都是押运花石纲的指使,结拜为兄弟,然后一同上了太行山落草。
劫取生辰纲,是“铁天王”晁盖带着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做的案,挑酒担的人叫花约,后来没有上梁山。晁盖是石碣村人,“一直闯”董平前往拿人,《大宋宣和遗事》中的董平没去过东平府做都监跟梁山干架。
最重要的是宋江的故事,大概只采纳了《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给晁盖通风报信、杀阎婆惜、得天书这样几个片段,其余故事基本上就是施耐庵的原创了。
《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之前,有《三国志平话》流传,故事和人物与罗贯中的书很接近。在进行再创作时,罗贯中有很大程度上是引用史料对《三国志平话》进行补充和文字上改写、加工,原创程度远远不及《水浒传》。
而且,《三国演义》又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润色,以及局部调整,留下了三次创作的痕迹。
原创程度越大,便越能寄托作者的创作思想,重新塑造人物,编写故事,难度也数倍于基本按照蓝本翻写的演义小说。因而,仅从原创程度来讲,《水浒传》比三国演义高。
《水浒传》历史跨度非《三国演义》可比施耐庵的原著是从五代中期开始,以赵匡胤身世开篇,以“洪太尉”、朱武影射“朱洪武”,写到明朝初期,历史跨度长达400余年。
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区间内,施耐庵纵横捭阖,挥如椽巨笔,横扫五代十国、两宋、元明,以这些朝代最为典型的标志性符码,展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赵匡胤荡平五代十国,开创北宋王朝,北宋历史是《水浒传》最主要的历史背景。然后,以“九纹龙”隐喻北宋、南宋各自经历了九代皇帝。以梁山故事,集中反映宋徽宗、宋钦宗时代的诸多社会现象,隐写历史大事件。
主干部分写北宋王朝,以“二龙戏水”、“宋三郎”等符码,暗喻北宋亡于以第三顺位继承人身份继承了皇位且导致靖康之乱、二帝“坐井观天”历史悲剧的宋徽宗。同时,影射南宋第九代皇帝、宋度宗第三个儿子南宋末帝难酬蹈海的“戏水”历史。两宋灭亡,尽在施耐庵笔底。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爱吃牛肉,则是施耐庵反元思想的体现。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自然对中原农耕文明带来严重冲击甚至破坏。书中极少写梁山好汉吃羊肉,这是对中原文明的一种保护。羊吃草连根拔,中原农民不养羊,是为了保持绿色植被,保护耕地,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三国演义》所跨时空不过八十余年,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65年西晋统一,时间区间仅及《水浒传》的五分之一。
当然,时间区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一部小说优劣的因素,《十日谈》只写了十个故事,时间非常集中,但却不影响其成为世界名著。《老人与海》只写了老年的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历程,同样让海明威名扬世界文坛,成为不朽之作。
然而,就《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样伟大的作品来讲,时间跨度则可以作为作者对人物、故事的把控能力的考察依据。《水浒传》故事的核心是梁山聚义,无论历史真实还是书中的时序,都表明,宋江在梁山前后的时间大约就是七八年左右。就是这样非常集中的时间区间,施耐庵却把它无限扩张,在更为幽长的时间隧道中往来穿梭,纵横自如。这样的文字把控能力,《三国演义》远远没有达到。
《水浒传》的思想内涵稳居四大名著之首,《三国演义》当然无法企及上文讲到,《西游记》讲的是信仰问题。那么,《红楼梦》则讨论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封建王朝的衰落史”这个主题,那也不及《水浒传》来得深刻。
施耐庵从书的开头就写了一个王朝的兴起与兴盛,其中,说到宋仁宗朝的时候,施耐庵是这样描述的:
(仁宗)自天圣元年癸亥登基,至天圣九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这九年谓之一登;自明道元年,至皇祐三年,这九年亦是丰富,谓之二登;自皇祐四年,至嘉祐二年,这九年田禾大熟,谓之三登。一连三九二十七年,号为“三登之世。”北宋王朝是中国古代最富有、最文明的一个时代,其成果决不低于大唐盛世。但是,施耐庵在赞美这个王朝的太平盛世之后,便开始揭露其“失道”而逐渐走向衰落,至止最终灭亡。总结《水浒传》中施耐庵隐写的北宋由盛转衰到彻底覆灭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
党争之祸上升为帝争,分裂朝廷,给予这个王朝致命一击。嘉佑三年三月初三的一次朝会上,已经死去六年的庆历新政主持者范仲淹穿越而来,与守旧派文彦博隔空对峙,影射了王安石变法后所引发的新旧两党的党争。于是,妖魔被放走。
靖康元年,已经禅位的宋徽宗在童贯等人的裹挟下,到镇江复辟。在金兵长驱直入,铁蹄直迫京师之际,北宋朝廷却引发了帝争。于是,靖康之难迅速爆发。
宗教政策严重失误,百姓生存再度遭遇严重威胁,民变四起。施耐庵写《水浒传》,隐含了“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这是十分超前的。但是,鲁智深的故事告诉读者,宋徽宗在宣和初期对佛教进行严厉打压,诸如瓦罐寺这般“广有田产,僧众甚多”的大刹都破败不堪,诸多依存寺庙谋生的教众再度失掉生计。这样,便更加激变了民众,鲁智深上了二龙山,抢占了“赵员外”的宝珠寺。宗教问题导致北宋晚期社会乱象,这是历史的真实反映,绝非施耐庵杜撰。
朝廷骄奢淫逸,百姓深受其祸,纷纷上山落草。书中写到,杨志押运花石纲、生辰纲,几乎都是历史真实。宋徽宗听信蔡京、朱勔谗言,开始了奢靡无度的挥霍朝廷财富,大兴花石纲事,导致了江南方腊造反。朝廷、官府的层层盘剥,负担逐级下压,各级矛盾逐渐升级,等等,都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北宋王朝就是在这样的挽歌声中走向终极,九天玄女早就“预言”了靖康之难,“二龙戏水”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的逼真写照。
不仅如此,元朝的灭亡与“吃牛肉”有关,农耕文明的反击导致元末天下大乱,大明王朝应运诞生。然而,施耐庵又警示这个新的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再次放出妖魔。不幸的是,大明王朝实亡于党争,实亡于万历。北宋的党争始于赵宋王朝倒数第四代皇帝“神宗”,万历庙号“神宗”,也是大明王朝倒数第四代皇帝。
历史竟然如此巧合,不是施耐庵能掐会算,而是他揭示了封建王朝灭亡的内在规律。这,难道是《红楼梦》所能比拟的吗?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都不能与《水浒传》同日而语,仅仅只是宣扬了汉人正统,重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又如何超越《水浒传》呢?
《水浒传》内涵及其丰富,《三国演义》也是无法比拟无可否认,《三国演义》经过《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两个阶段的创作和再创作,其中不断的丰富了历史内涵,《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以及古代笔记《世说新语》等史料也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素材来源和创作依据。“七分真,三分假”使之赢得了宁可不读《三国志》,不可不看《三国演义》的赞誉。但是,《水浒传》所参阅的史料绝不比《三国演义》少,甚至更多。
绿野老道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施耐庵是本着历史写小说,《水浒传》中的大节点,大故事,以及诸多人物都与历史高度契合。至少,施耐庵参照了《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宋史》、《挥塵后录》(见高俅、苏东坡、端王事)、《夷坚志》、《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等正史野史,内涵极其丰富。
比如,写赵匡胤出世,几乎就是摘录了《宋史·太祖本纪》,说这朝天子出生时“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赵匡胤小名“香孩儿”,与《宋史》描述非常一致。写到宋仁宗时,说他是赤脚大仙下界,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宋仁宗小时就爱光着脚在宫里到处跑,宫里的人都叫他“赤脚仙人”。仅此两条,就足以说明施耐庵博览群书,罗贯中再加上毛宗岗父子的知识面很难达到这样的深度、广度。
在写鲁智深故事时,佛门术语、规制也是交代得一清二楚,纹丝不乱。施耐庵对宗教的研究非常深刻,主张“佛道合一”,思想甚为超前。
凡此种种,都说明《水浒传》的文史内涵、思想境界在四大名著中无人能与之比肩。
至于说施耐庵著作中出现了很多地理上的谬误,那是没有读通《水浒传》,更没有读出施耐庵在故事中所隐藏的玄机的缘故。比如,武松回清河县根本就不需要走阳谷县。但是,因为阳谷县郊外有景阳冈,施耐庵便虚拟了另一个清河县,寓意“景阳冈”就是皇宫早朝时所敲响的“景阳钟”。假若不是这样,为何不写武松在“黄泥冈”、“赤松冈”等等别的“冈”打虎呢?
再者,蓟州当时是在辽国版图之内,何以杨雄却在这里做节级?这原本是我们没读懂施耐庵的深刻寓意,还以为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
北宋立国后,无力对辽国用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成了北宋历代皇帝的梦想。因而,北宋初期,便以燕云十六州为“遥郡”,任命了一套完整的军政班子。高俅之子高尧康就曾挂过“遥郡”虚职。这一条也说明施耐庵的知识深不可及,不是我等能够企及万一的。
最为厉害的是,《水浒传》以故事寓意历史,以文学形象影射历史人物,故事中有故事,人物中有人物。这样的写作技巧,也绝不是《三国演义》所能比拟的。
其他如写作文笔,语言特点,故事架构等方面,《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红楼梦》各有所长,不再一一细说。总而言之,不是《水浒传》为何能与《三国演义》并列,而是《三国演义》能与《水浒传》并列,已经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了。
遗憾的是,《水浒传》在明代就被腰斩,剩下的只是一部七十回正文加“楔子”的残书。而后来的续书者以及书商把此后陆续写成的《征四寇》合订在了施耐庵的原著之后,《征四寇》格调低俗,宣扬投降,为《水浒传》失掉了很多得分,甚至成了一部反面教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遭到了严重摧残。假若施耐庵的原著能够完整的流传至今,其四大名著之首的地位将无法撼动。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水浒传》为什么能够和《三国演义》并列,这是文学批评家应该回答的问题,因为毕竟是专家,评得会比较全面一些。在这里,只能扼要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而已。
首先是布局宏大。《水浒传》仅梁山上正式的好汉就有一百单八将,而以他们的故事展开去,所涉及的人物据说共达到700多个;所涉及的社会层面,上至朝廷官府,下至贩夫走卒,比之《三国演义》更为广泛。《三国演义》涉及三个政权,人物更多,据说达到了1200多个,可谓气势恢宏了;
其次是结构严谨。整部书一气呵成,脉络清晰,在人物、事件关系上,对接自然,没有生涩之感;《三国演义》也是一样: 写了三个政权的人和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文没有断裂感,但又把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进程交待得很明晰;
第三是语言通俗流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使读者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水浒传》最精采的章节是在林冲、武松、鲁智深和宋江这几个重要人物;而《三国演义》最精采的章节是在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这些人物。
第四是在历史价值上各有不同。《水浒传》写的主要是一些小人物,更贴近社会底层;《三国演义》写的主要是一些大人物,所展示的是社会上层。
第五是在写作方法上各有千秋。《水浒传》以个人刻画为主、群体人物刻画为辅,而《三国演义》则以群体人物刻画为主、个人刻画为辅。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您好,我是胖哥,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我们国学四大名著各有所长,所以能够并称为四大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说题材不同,但是有一个共通点,都是小说类型的。包括其他两部,同样都是小说,喜欢的读者不同,但不能因此否认其他不喜欢的作品的价值。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第一:我们先从这两部名著的文学价值来谈一谈。
1.《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清人金圣叹,曾将我国的历史小说做了集萃式的评述,《三国演义》被排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个个堪称艺术典型。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智慧而“近妖”,刘备则被写得过于仁厚而“近伪”。
2.《水浒传》作为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水浒传》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提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水浒传曲目。评书、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都有很多经典节目是取材自《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两部作品比较: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水浒传》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第二:从两部作品的意义来说说。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2.《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却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梁山泊一杆杏黄旗上写着的“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梁山议事大厅的匾额所标榜的“忠义”这一准则,就是作者为梁山事业所设立的道德前提。而《水浒传》正是通过大量揭露北宋末政治的普遍性的黑暗现象,证明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替天行道”和“忠义”的前提,为《水浒传》蒙上一层社会所能够接受的道德正义色彩。小说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民间、尤其是市井社会生气勃勃的人生理想。
《水浒传》的全称是《忠义水浒传》,另有一个别名叫《英雄谱》(与《三国演义》合刻)。对一般读者来说,小说中的英雄气质才是最能够吸引他们的东西。日常的生活终究是平庸的,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人们的内心却不甘于此。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这些传奇式的英雄,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
《水浒传》在标榜“忠义”的同时,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在儒家传统的“崇义黜利”的信条中,“义”和“利”常被视为相对立的存在;而在梁山好汉那里,“义”却是要通过“财”来实现,倘无财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团中的聚合力也就无法存在。
从以上两个层面去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面前都是各有千秋,这就是两部作品能够并成为四大名著的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胖哥祝福各位朋友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生活愉快、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水浒传》不能跟《三国演义》并列,它是农民起义的教课书和史诗!
一,《三国演义》、《水浒传》它们都是首先来自民间流传,艺人加工,文人整理创作。有共同的经历。
魏、蜀、吳三国故事,从唐代就开始流传了。在说书盛行的宋代,出现了说三国的专家。到了元代,三国故事又搬上了舞台,经常演出的剧目就有几十个。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现在最早的说书人的底本。《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在人民口头创作中逐渐形成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牛,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他一生不得志,流落江湖,曾和农民起义军首领張士诚有过来往,“有志图王者”。
罗贯中根据宋代以来流传民间的《三国志平话》写成了这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虽然带有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刻画了历史人物,深刻地揭露岀东汉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封建军阀的残暴掠杀和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的痛苦;同时生动地描绘了魏、蜀、吳三国之间的复杂斗争。
《水浒传》也是人民群众流传,民间艺人和作家的集体创作,说到底是群众智慧的产物。历史上北宋时期的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人民中影响很大,他们的那些可歌可弃的斗争事迹,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到南宋时,传播加广泛。人民在外族(金兵)侵略和封建朝廷的压迫更为沉重的的形势下,他们希望有粱山好汉那样的英雄出現,也常常以梁山好汉的英雄精神鼓励自已。他们根据自己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愿望,又慢慢丰富和发展充实了那些传说故事。又经过民间艺人加工创造,到宋代“说话”,已经出现了一人一事地分别的讲述的《水浒传》的故事,内容更为饱滿,人物也更有血有肉。
文人加工过程中,功绩最大的是施耐庵。他的生平历来记载极略,只知道他生于元代,卒于明初。据说,元末他曾参加过張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安阅历过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他以宋人《大宋宣和遗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农民英雄故事为背景写成这部文学名著,极为生动地刻画出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英雄反抗封建统治的光辉形象和英勇斗争事迹。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先后在元末明初出书,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在民间艺人加工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创作的章回平话小说。都是调动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人民心里理想的英雄人物,进而揭露了不同时代而又相同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宗上所述回答了,《水浒传》为什么有人说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但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社会影响和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三国演义》所替代不了的。
《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课书和史诗。《水浒传》的作者,以饱滿的热情描写了农民革命战争,塑造了大批的英雄人物,成为历代农民起义的鼓舞力量。同时又以血的教训告诉起义农民:对封建统治阶级只有斗争,决不能妥协。明末以来,无数农民起义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它的影响:有用《水浒传》“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的,有用《水浒传》的名子和绰号命名的,也有学习《水浒传》的战术、战略的。
因此,统治阶级都对《水浒传》非常仇视。明代祟祯年间,曾下令禁毁。清反动统治阶级看到禁毁不行,就进行窜改,又有御用文人写出反动透顶的《蕩寇志》来对《水浒传 》进行诬蔑和抵制。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估量的领头羊作用。明代嘉靖万历以后,一直到清代,出現旳英雄传奇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直接接受《水浒传》的影响。较好的《说唐》、《楊家将》、《说岳全传》等。这些小说也是来自民间,又经过作家加工创造而成。它们都和《水浒传》一样,塑造了一些英雄的形象,歌颂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人物。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古梁镛解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对于这个问题,小哥认为《水浒传》只不过和《三国演义》同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艺术性和文学性远不足以比肩《三国演义》。
下面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真实历史差距探讨《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相传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吸收《三国志》、民间戏曲、评书、地方传说、正史记载等等基础上,创作出鸿篇巨制《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他尽量往历史方面靠近,因此部分情节和真实历史记载比较相符。
《水浒传》则不同,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起义,不过宋江的团队只不过是流窜在太行山一带的小毛贼,根本不存在被诏安,为朝廷效力的事迹,更为重要的是,历史上宋江是被张叔夜镇压,但是《水浒传》中,张叔夜根本就不是宋江团队的对手,这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正是因为有小说、野史对真实历史的胡乱篡改,因此才出现民族信仰缺失,这是目前普遍存在并且影响特别严重的一件事。
目前市面流行的《三国演义》多为清代毛伦、毛宗岗父子修订版,红学大师周汝昌曾评价毛版《三国演义》非常糟糕,因为毛氏父子根据个人喜好,对《三国演义》的诗词、回目、修辞、人物做了大篇幅改动删减,距离《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差太远。
《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要远高于《水浒传》,非常明显的一点,我们阅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会发现书中出现很多诗词,《水浒传》里面的诗词水平明显不如《三国演义》,同样的,《西游记》《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水平也非常高,四大名著里面,《水浒传》的文学水平应该排在第四。
《三国演义》《水浒传》写作手法不同《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描述更加细致,特别是感情方面,相比而言《水浒传》对人物感情的描述非常生硬,宋江仅凭“及时雨”三个字便可以令很多人折服,宋江残害秦明全家,转身把华荣的妹子嫁给秦明,秦明立马对宋江死心塌地。
《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描述比较细致的不过才几十人,很多都是凑数的,反观《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开始到最后三家归晋,期间多少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对其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人物性格、感情多姿多彩,这是《水浒传》所不能比的,《三国演义》一部“三十六计”把世间人心剖析的玲离尽致,《水浒传》里面的人心如何,看看宋江吴用的那些馊主意就看的一清二楚,完全是一群无脑之人。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列“四大名著”探讨虽然《水浒传》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文学成就都不及《三国演义》,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称为四大名著之一。
最早四大名著的称呼为“四大奇书”,分别是《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后来《红楼梦》异军突起,取代了《金瓶梅》,随着时间流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四本书被统称为“古典四大名著”。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大家对我国各个朝代文化主流的总结,明清时期小说盛行,涌现出大批小说家,各类小说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在众多小说中,四大名著无疑是里面最为优秀的代表,《西游记》代表神魔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忠义小说的代表,《红楼梦》《金瓶梅》为民俗小说的代表,除《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小说的故事深入人心,相关故事由来已久,因此《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列,也是合情合理。
谢谢大家。
水浒传为什么能跟三国演义并列?
在当时中国评论小说也是有代表性的,《红楼梦》是写情及揭秘大家兴落之道,《西游记》是写神和景及想象力,《三国演义》是以政治斗争中的智勇为体财,虽写人物最多,但是以事为主人为次的写法,《水浒》则反是以人为主事为副而成。所以尽管梁山人物不让人尊敬,梁山结局也让人痛心,《水浒》被列四大名著也在情理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