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感谢邀请。

首先还要弄清楚自己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的食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这是前提。另外当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维持自己血糖的稳定性,千万不要因为想多吃一块蛋糕擅自增加胰岛素注射量和增加降糖药的量,这样会让血糖更大幅度波动,而且很难控制是否能够快速起效控制高血糖,更难控制是否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低血糖。轻微出现血糖较高的情况建议多通过运动来控制血糖。

再来说饮食方面,其实理论上虽然糖友有很多东西不能吃,不过实际上来说如果可以维持自己的血糖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其实并没有一定不能吃的食物。偶尔可以少吃一些自己喜爱但严格控制的食物,例如糕点。日本的糖尿病饮食中甚至还提供低糖糕点的食用,其实糖友自己也可以善于选择一些低糖点心和无糖食品适当食用,如果完全控制自己不能吃的话心理可能会有些抑郁,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适当吃的话还能更好控制食欲,稳定血糖。

当然,为了更好地平稳血糖,一些食物最好也选择偶尔吃,极少量地吃,例如直接添加了蔗糖的食物,如甜食、甜饮料、甜点,一些调味料添加较重的零食等。另外富含淀粉、碳水化合物、天然糖分的食物也要适当食用,控制量,例如蔬菜中的淀粉类瓜果,如南瓜、玉米,如大部分水果类食物,虽然富含膳食纤维和不咋升糖的果糖,但其中依然有葡萄糖和蔗糖,还是应该控制量,选择血糖较为平稳或较低的时候食用,例如薯类食物、谷物类食物,都富含淀粉,糖友可以作为主食食用,但也不能过量,否则最终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还是会对血糖造成影响。

另外,糖友们日常饮食多以清淡为主,如果吃多油腻、高油高脂食物的话可能会降低胰岛素敏感度、增加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是不利的,而且糖友也同样应该控制自己的体重、血脂、血糖、血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糖友来说,蔬菜、肉类、蛋奶、豆类都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日常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只要能够保证血糖的平稳,生活质量并不会降低!

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是最经济、最安全的降糖方案,更是预防、控制各种慢性病的关键。今天,“问上医”立足于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为糖友们的日常饮食提几点建议。

1.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 主食上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各占三分之一

单吃精加工的米饭、面条,不仅升糖速度快,而且营养单一。粗细搭配着吃不仅能保证食物的消化利用,还能给身体补充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

  •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丰富)

建议每日摄入新鲜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深色蔬菜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

  • 常吃鱼禽,蛋类、畜类要少吃,加工肉类尽量不要吃

“问上医”为您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帮您理解:四条腿(畜类)的不如两条腿(禽类)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类)。

  • 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正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友,绝对不能喝酒。

如果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可适当饮一小杯红酒或啤酒(不应超过25g)。不过,为了健康着想,建议最好是以茶代酒。

  • 奶类、豆类餐餐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保证每天300克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每周吃鸡蛋不超过4个(不弃蛋黄)。饥饿时,可吃一些生坚果,但每天的摄入量不能超过25克。

2.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定时定量是指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每顿饭吃多少基本保持平稳。只有这样才能与降糖药更好的匹配,不至于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状况。

3.改变饮食顺序

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研究发现:先吃菜后吃饭,更有利于血糖稳定。比如:先吃一碗蔬菜,配些鱼肉,再开始吃米饭,引起的血糖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再吃菜要小得多。

具体执行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第一步:餐前 20 ~ 30 分钟时喝一大杯水,或者先吃个番茄。

第二步:先吃一碗煮蔬菜,最好是加少量油少量水,蒸熟两三分钟的绿叶蔬菜。

第三步:把其他菜肴拿到面前,把米饭馒头推到远处,一大口菜配一小口饭。

4.餐后适当运动

餐后半小时内不要坐下,可做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洗碗、打扫家务等。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的糖尿病饮食、运动与药物的知识,欢迎关注我们,查看《从零开始降餐后血糖:扭转糖尿病》专栏!

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30岁得了糖尿病,还是60岁得了糖尿病,关键都在于控制血糖。而年纪轻,尚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血糖的控制更为严格,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6.1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以内,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那么,饮食上要注意哪些事呢?

1.控制总热量:肥胖会在整体上升高血糖水平,所以糖友们必须要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不仅仅是甜食,更是米饭、面点这类主食。糖友们需要限制高糖食物,而选择一些不易升高血糖的食物,比如各种粗粮杂豆,如燕麦、荞麦、莜麦、赤小豆、绿豆、花豆、黄豆、黑豆等。

3.限制脂肪的摄入:糖友们应做到不吃动物油、肥肉、动物皮、油炸食品等,尽量选择植物油,每日植物油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

4.摄入优质蛋白质:如果没有伴随肾功能异常,建议按1克/公斤体重的量来补充蛋白质,以奶蛋类、瘦肉、鱼虾、大豆及其制品等为主。如伴随有肾病,则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合理摄入蛋白质。

5.补充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粗粮、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糖友们可适量多吃,有助于餐后血糖的稳定。

6.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糖友们学会合理加餐,有助于避免餐后血糖高峰,还能够有效预防低血糖。

7.限制食盐的摄入:食盐量过多会加重心、肾的负担,建议糖友们每日摄盐不要超过6克,控制在5克内更好。

8.限酒:血糖控制差的糖友需要禁酒,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可以适量饮酒,每周饮酒不要超过2次,每次饮酒量为白酒2小杯,切忌空腹喝酒以及大量饮酒。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

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想要调整自己的饮食,要明确自己的病情阶段。

首先,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属于代谢比较旺盛的阶段,其能量的摄入相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高一些,所以在糖尿病饮食食谱制定的时候需要在基础代谢消耗这一块适当添加一些能量,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者低血糖频繁发生。

同时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一个规范的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没有任何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则可以完全按照正常人的饮食结构进餐,但如果已经合并了糖尿病肾病则需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量,以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如果患者同时合并肥胖或者大动脉硬化性的情况,则在饮食结果当中需要严格控制油脂以及盐分的摄入量,以避免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30岁的糖尿病患者属于发病比较早的人群,这类疾病在糖尿病定性的时候种类比较多,其中主要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以及成人晚发性一型糖尿病这些分类都有可能属于,为了患者长期的身体健康,一般建议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及胰岛素抗体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实际的糖尿病分型来确定长期的治疗用药方案。

指导专家:苏旭东,副主任医师,聊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熟练掌握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亢、垂体、肾上腺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饮食总原则是控制总摄入量,合理搭配一日三餐,饮食种类要多样化,按时按量进餐。

糖尿病患者的早餐不能随随便便对付,要保证能量低、营养均衡、又能达到饱腹感的目的。

早餐首先要有25-50克粗杂粮,如玉米、红薯、燕麦、粗粮面包、杂粮粥等,可以给机体补充能量。

早餐要吃一个鸡蛋及喝一袋牛奶(250-300毫升),吃这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可以减少饥饿感。

早餐还要吃100克左右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木耳等,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午餐大概吃八分饱,主食可以把米饭减半,换成玉米、红薯或粗粮饼,主食大概占午餐的四分之一,再搭配四分之一的鱼、虾、瘦肉、鸡蛋、豆制品等,以及一半的蔬菜。先喝蔬菜汤,再吃蔬菜,然后吃鱼虾肉蛋及主食。

晚餐大概吃七分饱,饮食种类包括主食、蔬菜、肉类、豆制品等,以清淡为宜。

30多岁患有糖尿病的人应该怎样调理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十岁人就得糖尿病了,按你的这个年龄段来判断,你应该属于一型糖尿病的吧,因为,二型糖尿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一般来说四五十岁的人身上,才多见于二型糖尿病的发生。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与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免疫力下降和精脉不旺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型糖尿病多带有遗传因素的,而且自身的胰岛细胞相对缺乏,一定需要配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而胰岛素又很容易引起人体的肥胖症状,因此,对于一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除了胰岛素和正确的饮食方案以外,运动就成一种很关键的治疗手段之一了,运动全身都动起来了,才可以让你肌肉很好地吸收到你身体里流动的那些多余的糖分含量。那么怎样的运动才能收获到最佳的效果呢?糖尿病患者,为了防止自己的低血糖发生,他的运动方法一般都要选择在餐后进行。时间至少要在三十分钟以上,运动方式,快走,慢跑,爬山,骑车等等,一般不提倡使用剧烈运动,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在运动方面多下工夫,因为年轻体力精力尚好,运动不但可以减肥,而且还能降糖,一举两得,应该长期坚持到底。这样你一定会收获到一份满意的效果。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