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征四寇》中交代了梁山好汉的结局,其中,寨主宋江是被毒死的。题主说得没错,即便是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商议,毒死了宋江、卢俊义,但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宋徽宗不知道,不等于朝廷没责任。

但是,蔡京、高俅等人为何要毒死宋江?

《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征四寇》是明嘉靖(或者万历)年之后,由御用文人或者书商陆续补写的。宋江是不是被毒死,被谁毒死,也是需要探讨的。本回答就结合这几个问题,简要的讨论一番宋江之死。

《征四寇》突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主题,美化了宋徽宗

且说宋江破大辽、灭田虎、剿王庆、擒方腊,率部回师朝觐宋徽宗。书中写道:

宋江等二十七人,来到正阳门下,齐齐 下马入朝。待御史引至丹墀玉阶之下,宋江、卢俊义为首,上前八拜,退后八拜, 进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扬尘舞蹈,山呼万岁。

宋徽宗一见梁山好汉当初何等齐整,今日却只剩二十七人,“心中嗟念”。于是,宣宋江、卢俊义登上金阶,齐齐跪在珠帘之下,宋徽宗则卷起珠帘,赐予宋江等人近距离仰视天颜的殊遇。天子乃曰:“朕 知卿等众将收剿江南,多负劳苦。卿等弟兄,损折大半,朕闻不胜伤悼。”

这一节描写,宋江投降派的嘴脸暴露无遗,宋徽宗好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宋徽宗伤悼梁山好汉,遂在金殿之上封赏宋江等人,以及在征方腊战事中阵亡的梁山将佐。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其余各人具得官职封号。

得封官职后,梁山泊好汉分道扬镳,各自赴任,或者挂冠回乡。书中交代,宋江终于实现“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人生目标,便衣锦还乡了。大概就是在宋江还乡期间,四大奸臣开始合谋,先后在御酒中灌入水银和慢性毒药,将卢俊义、宋江毒死。书中写道:

且说宋朝原来自太宗传太祖帝位之时,说了誓愿,以致朝代奸佞不清。至今徽宗天 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

因而,卢俊义、宋江死后,高俅等奸臣封锁消息,宋徽宗竟然完全不知情。这天,宋徽宗到李师师家喝酒,忽然感到困倦,房里灯烛浑荧,刮起了一阵冷风。宋徽宗迷蒙之中,见神行太保戴宗站在他面前。于是,宋徽宗跟着戴宗神游梁山泊,梦中得知宋江等人被奸臣害死的情况。

宋徽宗醒来后,竟然为梦中之事“辗转心疑,龙体不乐,派宿元景前往楚州打探宋江的近况。宋徽宗从宿元景那里了解到宋江确实被高俅等人毒死,便当殿责骂高俅、杨戬:“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

后来,宋徽宗为表彰宋江,赏赐给宋清,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仍敕赐钱于梁山 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

宋江之死的这段文字,把宋徽宗摘得一干二净,说的就是害死梁山好汉的人不是宋徽宗,这朝天子与霹雳大仙一样英明。要谴责的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贪官奸佞,是这伙小人瞒着宋徽宗害死了宋江。《征四寇》旗帜鲜明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是《水浒传》吗?

蔡京、高俅联手陷害宋江、卢俊义,可能吗?

《征四寇》中说,因眼红宋江等人得封高官,高俅、杨戬心中好生不然。这二人悄悄计议道:“这宋江、卢俊义皆是我等仇人,今日倒吃他做了有功之臣,受朝廷这等恩 赐,却教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我等省院官僚,如何不惹人耻笑?”

没错,高俅确实与梁山有仇,逼走史进的师父,陷害林冲上了梁山,高唐州失陷了叔伯兄弟高廉,呼延灼被宋江收降。但杨戬与梁山有仇吗?《水浒传》没写到此人与梁山有何过节,是《征四寇》中横生出来的。而三败高太尉,也是续书的功劳,算不上《水浒传》高俅与梁山的冤仇。

两个奸臣商议了一条计策,差人写状纸到枢密院状告卢俊义在庐州招兵买马,结联宋江试图谋反。高俅、杨戬这招与蔡京、童贯不谋而合,枢密院接到状子后,蔡京立即召集高俅、童贯、杨戬议事,定下了下毒药害死宋江、卢俊义的计谋。

这四人联起手来,在宋徽宗面前状告宋江、卢俊义谋反。这伙奸臣在宋徽宗面前花言巧语,骗取宋徽宗召见卢俊义,赏赐御酒,却先在御酒中下水银,毒死了玉麒麟。然后,又遣天使到楚州用御酒毒死了宋江。

蔡京、童贯与高俅之所以一拍即合,书中说,也是因为对梁山的仇恨。但是,《水浒传》中,与梁山有仇的只是蔡京,劫生辰纲、闹江州,打大名府,梁山得罪的是蔡太师,与童贯有何相干?还是因为续书的问题,写了梁山两赢童贯,然后,在打方腊时抢了童枢密的功劳。

按照《征四寇》的逻辑,这四人联手陷害梁山好汉讲得通。问题是,这绝不是《水浒传》。题主大概很清楚《水浒传》与《征四寇》的关系,所以,提问没有涉及到“水浒传”这几个字。

问题是,《征四寇》现今已堂而皇之与《水浒传》合为一体,宋江之死也稀里糊涂的成了施耐庵笔下宋江的最终结局。《征四寇》这样续写《水浒传》简直就是对施耐庵的极端亵渎,这是一部彻底的反《水浒传》续书,完全颠覆了施耐庵“既反贪官,更反皇帝”的主题思想。

按照《水浒传》的伏线,宋江之死,或者说宋江的结局根本就不是《征四寇》这样的。而且,四大奸臣也不可能联手,共同对付梁山好汉。

《水浒传》伏线,宋江的结局与“二龙戏水”有关

首先可以肯定,宋江不是死于四大奸臣之手,假如一定是死于毒酒,也绝不会是奸臣们干的,而是皇帝的赐死。这么讲有依据吗?

回到施耐庵的《水浒传》,来看看宋江之死的伏线,大概就能够搞清楚《征四寇》是如何反《水浒传》的了。

第四十一回(贯华堂本)“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宋江在还道村进了九天玄女庙,见到了九天玄女。这九天玄女大有来头,她是道教最高阶神,掌管着道教上界。“楔子”开篇时,交代了赵匡胤乃道家雷部的霹雳大仙,奉命下界,取代后周郭世训(后周皇帝应当姓郭),结束五代纷争。而张天师又放走道家紫府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祸乱宋徽宗朝。这两人都是九天玄女的部下,《水浒传》所发生的故事,皆此神一手导演。

九天玄女将宋江引到还道村,寓意为梁山妖魔要从此“还道”。所以,赏赐三卷天书,嘱托宋江“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赵匡胤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替天行道”之人,而宋江无疑就是道家上界选定的第二个“替天行道”的天魁星。以此逻辑,施耐庵的本义是要取宋徽宗而代之的。

因而,书中大量出现了反皇帝故事,以梁山战争的逐步升级,直到将战火烧到了宋徽宗的卧榻之侧。高俅、蔡京与梁山有仇不假,宋徽宗也与梁山有仇,三山聚义打青州时,秦明挥舞狼牙棒,击杀了宋徽宗的舅哥慕容知府。

《水浒传》隐写了宋徽宗朝诸多祸国殃民的罪行,以花石纲、生辰纲事抨击宋徽宗的失道。以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揭露宋徽宗“崇道抑佛”,破坏宗教的恶行。这样的皇帝是好皇帝吗?

宋徽宗乃亡国之君,书中借鲁达与金翠莲的父女故事,隐写了发生在宣和元年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就是导致北宋迅速灭亡,靖康之难迅速爆发的“宋金海上之盟”。北宋与金国相约,共同攻打辽国。在征讨方腊之后,宣和五年,金兵攻占幽州,辽国灭亡。随之,金兵围攻太原,大举进犯宋境。靖康二年,金兵打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做了俘虏,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

宋徽宗父子被擒,九天玄女早在《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就让宋江提前预见了,这就是书中写到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

宋江见到北宋亡国一幕,然后被九天玄女的青衣女使推下石桥,则是隐喻宋江的结局一定与“二龙相戏”有关。绿野老道分析过,宋江最终追随童贯参与宋徽宗镇江复辟,死在了镇江。至于是不是被宋钦宗赐毒酒而死,那就不得而知了。

蔡京高俅政见不同很难联手,高太尉最终与童贯分道扬镳

本头条号曾经讨论过蔡京、高俅的事情,此二人原本就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如何到了《征四寇》中就变成盟友了呢?

史载,熙宁变法导致了朝廷党争,《水浒传》楔子以范仲淹、文彦博这一对改革派与守旧派人物,隐含了北宋的党争矛盾。高俅是宋徽宗这朝的新党领袖,蔡京则一直追随司马光,是一对政见不同的新旧两党代表人物。

高俅在《宋史》中没有立传,但史家评价他“大节不亏”。这个评价除了高俅曾经在西北边境抗击外侵建有军功,很讲义气照顾苏轼家人,以及报答西北将领刘仲武而举荐其子刘锜外,最重要的事迹则是宋徽宗南渡复辟时,高俅所做的正确选择。

靖康元年正月,“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条记载,讲的是宋徽宗在蔡京之子蔡攸、蔡翛(江州知府蔡九的原型)串通童贯,裹挟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童贯当时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泗州,以拦截试图向北逃跑的南下人员。

《纪事本末》有这样一则记载: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这则记载讲的是高俅不愿意南渡,试图将宋徽宗带回汴京。但是,童贯却让自己的“胜捷军”放箭杀北归官兵。高俅无奈,只得与宋徽宗相顾而泣。记载中说,“群贼在侧”,宋徽宗、高俅相互之间一句话都不敢讲。看来,《纪事本末》将童贯等人列为“群贼”,高俅不在其中,他不是“贼”。

当然,仅以这一条史料就判断高俅的忠奸是不恰当的。但是,至少说明高俅与童贯不是一伙的。果然,高俅此后称病率兵返回汴京。高俅回京后是不是向宋钦宗报告了童贯等人试图复辟的情况,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宋钦宗随之下旨追斩童贯、蔡攸等人,靖康元年九月,“枭童贯首于都市”。

《史书·钦宗本纪》说: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可见,北宋六贼并不包括高俅。

上文讲到,施耐庵作《水浒传》隐写了很多历史事件,而且,与历史真实很吻合。高俅在施耐庵笔下被作为奸臣写,是因为此人在《宋史》中没有立传,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此后的大事件,施耐庵会不会让这个形象反转呢?是不是也按照史家所评价的那样,写高俅的“大节不亏”呢?很难讲。但至少不会如《征四寇》那样,写高俅与蔡京、童贯等“六贼”同谋,害死了宋江。

况且,宋江也不是死在宣和六年,他至少参与了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帝权之争,说他死于靖康元年,恐怕更为恰切。这是施耐庵早就有伏笔的,绝不是《征四寇》写的那样,为了美化宋徽宗,颠覆《水浒传》反皇帝主题,而肆意腰斩、篡改、诋毁《水浒传》,从而,臆造了宋江被蔡京高俅等人联手毒死的结局。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朝廷对宋江不放心,怕宋江东山在起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许多人都从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理解,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这本书的成书过程。

元末无道,朝纲解纽,各路烽烟四起,比较出名的军阀比如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王保保等人。施耐庵是张士诚的幕僚,因为张士诚占据的苏州是江南最富裕的地方,而且张士诚念过书,对读书人比较礼遇,所以各地士人纷纷来投。

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初衷,其实是给张士诚量身定制的一款鼓吹小说,宋江和他的小弟们的形象都能在张士诚阵营中找到原型。而且宋江最早是借忠义之名推翻大宋政权自己当皇帝的,跟张士诚的做法高度雷同。

但是历史发展是有进程的,朱元璋在群雄逐鹿中险胜,最终夺取天下。施耐庵因为写水浒传被抓到牢房里,幸亏刘伯温爱才,亲自去牢房里指点迷津,怎么进来的?想不想出去?

于是后半部宋江就惨了,把忠义之路走到了黑,还被奸臣害死了。其实这就是宣传朱元璋的英武。因此宋江是被施耐庵杀死的。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毒死宋江,卢俊义的不是朝廷也!是朝廷的权奸。宋江有眼无珠,捉住了髙俅还放生,林冲要杀以报仇,被宋江喝退,使亲痛仇快。

。卢俊义顺应宋江意愿,放了童贯也死在他们(吃了水银)手里。梁山宋江不是领头,是猪猪猪头!!!!

。三权奸商送毒酒宋江,有人奏明徽宗帝,即派五百里快马追回已来不及了,毒酒已入宋江之肚,这岂非很明显,作恶的是蔡,高,童三奸。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朝廷并没有想要毒死宋江,江山是皇上的江山,如果宋江能够保护自己的江山安稳,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想着让宋江去死?所以,一直到宋江死,皇上都不知情。宋江被毒杀,原因如下:

一,奸臣们容不得宋江。

宋江擒了方腊,功大,在皇上心中有了印象,奸臣们担心宋江得了皇上重用,与自己做对,而自己弹压不了,甚至被宋江压制,再加上活捉方腊之后,梁山好汉许多人都得到了重赏,这股势力奸臣们担心控制不住,于是先是在朝廷面前诋毁宋江,想借朝廷的手把宋江除了,这样就群龙无首。后来见朝廷不上当,就又想了暗中毒死宋江的毒计以除后患。

宋江等人曾活捉高俅,高俅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在梁山上,宋江虽然对高俅以礼相待,毕恭毕敬,但是被活捉的耻辱却是留在了高俅心里,如果真让宋江受到重用,梁山好汉个个得到大官,这无形之中是在高俅的心里扎了一根刺,迈对受到重用的高俅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辱,因而宋江等人必须死。

二,社会道义容不得宋江。

宋江立了大功而被毒杀,看似应该得到同情,但是,宋江在活捉方腊之前的行为也有违背社会道义的地方,如为了逼朱仝造反,李逵摔死了朱仝的四岁幼子,李逵滥杀无辜,为逼卢俊义造反而设计卢俊义等,这些都是在宋江的默许范围内所进行的,如果宋江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这些违背道义的作为就会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整个社会也就更乱了,恐怕这也是作者安排宋江临死之前毒杀了李逵之故吧。

朝廷为何毒死宋江?

狡兔死走狗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