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白衣秀士王伦并非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而是因为林冲自身的原因,让王伦心生疑虑,从而婉拒林教头入伙。多少年来,几乎所有人都谴责王伦而为林冲抱不平。认为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林冲之言),不能容天下好汉。对此,绿野老道有不同看法,王伦不收林冲,绝不是林冲所说的那样,而是事出有因。

王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林冲在沧州山神庙杀了陆谦、富安和管营差拨,逃到了柴进庄上。柴大官人便写了一封举荐信,让林冲去投奔梁山。柴进说,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在梁山上聚集了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

所谓白衣秀士,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是生活比较窘迫之人。说白了,王伦就是一个穷酸的小知识分子,生活艰辛的无产者。林冲也骂他是“村野穷儒、落第穷儒”,这便是王伦的境遇,经历过富贵的林冲,一万个看不起这等小人物。

林冲逃到朱贵酒店,所听到的情况与柴进讲的差不多: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白衣秀士走投无路,不得不流落江湖,四处投奔。

朱贵把林冲带到聚义厅,王伦显得很客气,吩咐摆酒款待林冲。这时,王伦有一段内心独白,其中提到了自己的身世:“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离开柴大官人庄园,王伦与杜迁分手,各奔前程。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后来“因鸟气”,便“合着”杜迁上山落草。

一直以来,都认为梁山总共有三位寨主:王伦、晁盖、宋江。其实,杜迁才是第一任梁山寨主,王伦是在杜迁草创了梁山之后,才“合着”上山的。“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与“合着时代的节奏”的语法一样,先有时代的节奏,然后众人来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同样是这个用法。

林冲杀王伦时,也证实了这一点:“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没有杜迁草创梁山,王伦也做不成梁山寨主。

作为梁山第二任寨主,经历过一次权力更替,强者为王,这是江湖潜规则,王伦“蓦然”婉拒林冲,无可厚非。

王伦为何要拒绝林冲入伙

林冲到了聚义厅,朱贵便首先向王伦介绍了情况:因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伙。

当时,王伦拆开柴进的举荐信,很客气地请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反倒把朱贵挤到了第五位。这样的举动,证明此时的王伦已经按照柴进的举荐,接纳了林冲入伙。接着,摆开宴席款待四寨主。席间,王伦与林冲闲聊起来,动问起柴进的情况。说着说着,王伦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世能力,假若让林冲入伙,今后若是识破这几个人武艺低微“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于是,王伦便决意打发林冲下山,让他另投别处。

林冲武艺很高,又有柴进推荐,王伦拒绝他入伙,是不是因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呢?

如果以此来说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恐怕说不过去。林冲杀陆谦等三人后,逃到柴进庄上,柴进也不敢收留。当时,林冲说:“既蒙大官人仗义疏财,求借林冲些小盘缠,投奔他处栖身,异日不死,当效犬马之报。”林冲如此一说,柴进立即同意,便说了梁山这么个去处,写了推荐信,让林冲前去入伙。

柴进原本十分敬重林冲,也非常善待江湖好汉,尤其是过往配军。但是,林冲的罪实在是太大了,又直接犯到了高俅头上。林冲从草料场出逃后,官军四处搜捕,风声很紧。林冲自己也感到在柴大官人庄上呆不下去,便想法投奔一个更安全的去处。柴进便顺水推舟,动用自己的资源,把林冲推给了王伦。

江湖险恶,世道纷乱,人人都寻求自保。无论是谁,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来谈江湖义气,再来讲心胸襟怀。林冲可以这样做,柴进可以这样做,王伦难道就不能这样做吗?

王伦其实也是一条好汉

朱贵将林冲带进聚义厅的时候,施耐庵是这样描写当时场景的:“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好汉一词在《水浒传》中似乎被用滥了,似乎是个男人都可以叫“好汉”。但是,好汉并没有用到反面人物头上,史文恭、曾家五虎、祝氏三杰等就没有享受这个待遇。栾廷玉是一条好汉,因此人武艺高强,没有做过坏事,只是与梁山打了仗而已。施耐庵把王伦也称作好汉,也是有道理的,王伦原本确实也是一条好汉。

柴进说:“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

王伦是不能容人之人吗?绝对不是,在柴进眼中,他就是一条好汉,收留了很多做下弥天大罪之人。这一点,与柴进很相似,所以,柴进一直与梁山有往来,交情很深。

晁盖等人前来投奔时,王伦接到了朱贵的报告,连夜做了很周到的安排。书中写道:

过了一夜,次日早起,朱贵唤一只大船,请众多好汉下船,就同带了晁盖等来的船只,一齐望山寨里来。行了多时,早来到一处水口,只听的岸上鼓响锣鸣。…… 再说一行人来到金沙滩上岸,便留老小船只并打鱼的人在此等候。又见数十个小喽罗,下山来接引到关上。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这样的接待规格,能讲王伦不是一条好汉吗?能说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很多读者听信了林冲的话,忽略了林冲、晁盖投奔之时的情节,没有深究王伦为何拒绝林冲、晁盖入伙的原由,可谓屈杀了白衣秀士这条好汉。

白衣秀士胸无大志

王伦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落草梁山也仅是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已,根本就不够造反的级别。甚至,连打家劫舍都算不上。“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何况王伦?

吴用到石碣村说服三阮撞筹的时候,阮家兄弟你一言我一语,讲了梁山的情况。阮小二说:

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白衣秀士”王伦,……也不打紧。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如今泊子里把住了,绝了我们的衣饭,因此一言难尽。

林冲没入伙之前,王伦几个人没有霸占水泊。因而,“也不打紧”。林冲来了之后,梁山开始大干起了打家劫舍,劫道抢掳的勾当,还霸占了泊子,绝了附近渔民的衣饭。可见,王伦根本就不是造反,只是想安安稳稳的窝在梁山,靠着水泊做点营生,连周边的渔民都不祸害。

即便是如柴进所言,王伦也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估计也是小打小闹,官府也只是把他们当做强盗来缉捕,与朱仝雷横他们捉人差不多,朝廷根本就不理睬这等毛贼。

王伦的志向就是如此,不敢大弄,只是安身立命而已。林冲杀了高俅的人,官府四处缉拿,让林冲入伙等于引火烧身。以杜迁、宋万的本事,五七百小喽啰能与大队官军抗衡吗?

晁盖做了寨主后,也与王伦一样,不敢与官府作对。不得已抗击了黄安的进剿,但却不知如何处置被俘的黄团练,活活的把他关死了。晁盖曾在聚义厅上宣布:“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晁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宋江送花荣他们上山之前,晁盖果真没做过什么大事,一个人都没招揽上山。晁盖可是财主,在东溪村做保正时,却是“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晁盖不愿意造反,不愿意跟官府作对,不愿意招惹更大的事。所以,在吴用的设计下无奈上了梁山。做了寨主便像王伦那样,不思进取,安稳度日。若不是吴用再度用计,策划了大闹江州劫法场行动,梁山便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晁盖胸无大志,却博得了喝彩。王伦不愿意做大梁山,却被指责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水浒传》有双重标准吗?没有,只是有无数种读法,于是,也就难免双重标准了。

因而,作为老板,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意规模,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招揽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更有权力在险恶的江湖中谋求自保的安全环境。王伦不愿收留林冲,绝无可以指责之处。

《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严格讲,这道题不应划为文化领域,而应划为职场领域。你看,一个领导者,对于新加入队伍的人,是希望他的能耐比自己大呢,还是希望比自己小呢?这就看出了领导者的素质,志向,心胸。结合当下职场领域的实际情况,是能说明很多问题的。

站在王伦的志向和身份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王伦无疑是作了以下思考:

一、自己地位受到威胁。

比领导的能耐大,当然对工作有好处。可还有比工作更重要的,就是领导者头上的乌纱,如果把帽子弄丢喽,还谈什么工作?新人比领导的本事都大,那领导往哪摆?长此以往领导的威信就会降低,还怎么领导别人?尤其是一个小单位,就杜迁宋万这两人能上来台面儿,至于朱贵就是个看大门儿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的环境下,弄个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来掺乎里边,无疑是打破了平衡,说不准哪天把我这个领导者取而代之,岂不是引狼入室,追悔莫及......

二、对自己的远景规划没有好处。

至于说山寨的发展,还发展什么?这就已经不错啦,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即便缺了吃喝,临时下趟山就啥都来了。打不过硬的还打不过软的么,没有林冲照样过快活日子。有了林冲反倒整天担惊受怕被篡权。作为领导,必须高瞻远瞩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眼皮底下这点事,而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断不断必有后患,所以无论如何不能留下林冲这个丧门星。王伦也不是傻子,这当然就是他的小算盘。

三、引火烧身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一点是,林冲杀了高俅的人,是高俅的仇人。高俅是朝庭重臣,一言九鼎。高俅日后一旦追究下来,必定来清剿水泊梁山。原先梁山虽然也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但毕竟是小打小闹,朝庭根本没放在眼里,撑破天也就是下边的州府衙门来清剿,那种规模的毕竟好对付。而留下林冲,态势就变了,一旦朝庭出动重兵围剿,凭梁山现有这几个人几条枪,如何能抵挡往强大的官军。所以,留下林冲就等于留下了一个祸患,等于是引火烧身,自讨麻烦。

四、与自身安危相比,柴大官人的人情毕竟好回报。

至于柴进那边的人情,那个好说。经济方面可以给与补偿。过后向他解释其中的苦衷,柴大官人是个心胸开阔的明白人,不会计较这些小事的。

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如果换位思考,站在王伦的角度讲,当初不留下林冲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杨志路过和林冲比武给打了岔子,把事情给搅合了。结果,当晁盖等人上山后,王伦终于还是吃到了苦头。王伦这是自己配药给自己吃,最后把自己的脑袋弄丢了。

《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王伦是个明眼人

王伦不留林冲,人多言其行事为人窄狭、妒贤嫉能及“心术不定、言语不准、难以相聚”之原因,当然这个是公认的,但从王伦一方的利益考虑,王伦也真是个明眼人啊。

先看王伦这个人的来历,王伦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不得而知,是众好汉中少有的没有来头的几位,俗人认为,伦哥有可能是东京汴梁开封府人,因其跟杨志对话时说过“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考举人这事是全省招生,不属于全国招生,看来王伦和同乡杜迁应该是开封府人了,犯了什么事,也没说,只知道“因鸟气,全着杜迁来这里落草”,这事说的也够隐晦的,应该不是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也不是什么侠肝义胆的美事,或许施公想隐瞒什么啊。

再看王伦这个人的才能,要说这个王伦还是有点本事的,合伙杜迁选址开办了水泊梁山抢劫总公司,又合了宋万、朱贵,生意红火,一是选准了投资项目,大宋将亡、此类项目各地开办甚多,属于利润丰厚、投资前景看好的项目;二是项目选址好,八百里水泊绕山,山石密林深处设立公司总部,水泊外设分部,易守难攻、便于隐蔽、随时可以撤退;三是后台老板及项目合伙人选择也行,柴进是后周皇室后裔,社会名望很高,杜迁、宋万、朱贵本领不大,但很忠诚,在江湖上也算得上中下人物;四是公司主营业务明确,大额买卖就是直接抢,王总一锤定音,小生意用个麻醉药杀个落单客,朱贵分部有权自理;五是主店分店联络方式巧妙,画鹊弓联系总部分部。这样下来,温饱是可以解决的,吃喝是没有问题的,发展还是有希望的。

三看王伦的心态,这个王伦上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显然没有晁盖英雄聚义的霸气,也没有宋江忠心招安的大气,就是个小富即安的“贼窝里的隐士”,只想着有酒有肉有点小权力,从此在梁山了此残生,没想过如晁盖的英雄聚义对抗朝廷,也没想过招安出将入相、封妻荫子,这或许也是当时不仕文人常有的心态,是个贼窝里的真“隐士”,这种心态决定了其不会留下太多“强人”的。

四看王伦识人的眼光,这个王伦在林冲的问题上还真有识人之明,林冲是身子里的窝囊与骨子里的傲气并存的一个人,正如其在柴进庄园一招打败洪教头一样,集全力于一瞬,也如火烧草料场相同,一旦爆发势来可挡,常言说“文怕阴、武怕闷”,闷葫芦一旦爆发会来个玉石俱焚的,其实林冲身上的奴性是在身子上的,个性是在骨子里的,较之于杨志,则奴性要少得多了,因而王伦留杨志是真心的,牵制也是好办法,可人家杨志不干啊。在林冲的问题上,王伦看得真准,因而也就不顾及后台老板柴进的面子了。至于后来晁盖帮上山,来了个白面阴谋家吴用,王总小命难活矣。

总而言之,王伦也算是个识人之人,王伦之败,败于人生格局太小,农村话说的是“一个跳蚤实在顶不起一个卧毡”啊。

《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可以这么说吧,王伦心里明明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非常高强,具有万夫不当之勇。本应该留下来共同抗拒官军,让朝廷不敢小瞧梁山泊的。可是他又怕林冲夺了他的梁山之主,不听他的节制。而和他同期在山上带兵的头领杜迁、宋万,朱贵三个人的武艺平平,又非常一般。基于他这个人心胸狭窄,且无容人之量难成大器,所以才不敢收留林冲的。

《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问题即答案。林冲武艺高强,王伦担心林冲强占山寨,所以不敢将他留下。

原文如下:王伦动问了一回,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王伦心胸还是过于狭窄,不能纳英才于麾下,只敢任用平庸之人,又贪图安逸,不愿山寨壮大,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山寨之主。不纳林冲,后来遇到杨志后又邀请上山,意图牵制林冲,可见其又是一个喜弄权术之人,不过实在不够高明。

王伦不纳林冲,归根结底,不外乎是他胸无大志,能力平平,心胸有限。

《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林冲在《水浒传》中人一位重要人物,他武艺高强,是禁军教头。本来他的日子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过的还是不错。然而因为高俅的陷害,从而后来被迫落草去了梁山,后来林冲就成了梁山的重要一员战将立功无数。

本来林冲去梁山之前,是由柴进推荐去的。柴进是柴氏嫡派之后,因柴氏曾有陈桥让位之功,为表其功,故而柴氏有一块丹书铁券,此时则在柴进家中。柴进不仅有些高贵的身份,而且还喜爱结交英雄好汉,帮助了不少人。

而柴进之所以推荐他去梁山,是因为那时梁山之主王伦也是在柴进的帮助下,才得以为梁山之主的。然而就算如此,当林冲去投梁山上,王伦还是不愿意收留林冲,为了拒绝林冲的加入,就刁难林冲。最后王伦还是迫于无奈,只得勉强留下林冲。

那在《水浒传》中,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按理说王伦应该愿意留下林冲,但是王伦心里为什么不愿林冲留在梁山呢?

王伦之所以不愿留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是和王伦的为人性格有关的,简单的说就是王伦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他怕林冲盖过自己,有损自己在梁山的地位。

因为王伦虽然为梁山之主,但是他却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什么武艺可言,他能成为梁山之主还是因为柴进的帮助。林冲未上梁山之前,王伦虽然武艺不高,但那是的杜迁、宋万、朱贵武艺也不高,同时还算是他的心腹之人,所以他梁山之主的位置感觉没有收到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王伦只想做个简单的梁山之主,并没有想招贤纳士、扩大势力,此时已经颇为知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自身实力,若有厉害的人前来,可能他梁山老大的地位就不保了。

林冲武艺高强、为禁军教头,名满天下,林冲额的到来让王伦颇为顾忌,王伦认为若留林冲在山上,一则因为他有柴进的推荐,重要的是他武艺高强,比自己强太多,那就会盖过自己。如此厉害的人物林冲又怎么会甘居人下。同时那时梁山的头领也没有强过林冲。

换句话说,留林冲在梁山,就会对他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所以王伦才会百般刁难林冲,不愿留林冲在梁山。当然林冲虽然受到刁难,后来还是得以留在梁山,只不过却是受到王伦的压制猜忌的,所以过得也并不开心。

不过正是因为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也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来因为晁盖等英雄好汉前来投靠梁山,王伦又是嫉贤妒能不愿留他们,和林冲上梁山时的情景差不多,此时林冲再不能容忍王伦所为,结果就火并了王伦,推晁盖为梁山之主。为以后梁山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