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瓦岗首领西魏建立者李密和隋朝燕王一代枭雄罗艺谁更厉害?

罗艺与李密,都是隋末乱世豪杰,两人都曾经称王,最终都没能成就大业,还都死于唐朝势力。两人的经历很有相似之处,因而,也大有可比性。那么,究竟谁更厉害呢?我认为这两人各有千秋,都是厉害角色。相对而言,李密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李密出身高贵勤奋好学,罗艺将门之后勇冠三军

《新唐书》记载,李密的曾祖父李弼乃一代大儒,可谓开儒学为正统学术先声之人,做过北周的太师,封魏国公。祖父李曜,被封为邢国公。大隋取代北周之后,李密的父亲李宽,被封为上柱国、蒲山郡公。

李密出身高贵,因为祖上荫庇,做了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的禁卫。但李密却博学多识,“趣解宏远”。隋炀帝曾对宇文化及说:这个年轻人顾盼之间与众不同,不要做禁卫了。宇文化及把隋炀帝的话转达给李密,李密大喜,便辞去了职务,追随国子助教包恺入缑山读书求学。

李密读书很勤奋,在牛角上挂着《汉书》,苦读不辍。隋朝越国公杨玄感见李密如此发奋,便认定他有学问,经常向他请教,倾心与之相交。杨玄感曾经问李密,天下如果有变,我与你谁先举兵。李密答道: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詟敌,我不如公。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

李密没有吹牛,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罗艺的父亲罗荣,做过大隋监门将军,也算得上是将门之后了。不过,罗艺不善读书,喜好习武。史书上说他惯用一杆大槊,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尤其善于进攻。隋炀帝大业年中,以战功被补为虎贲郎将。

李密读《汉书》,最喜欢《项羽传》,学的是“万人敌”。罗艺则属于家传武学,勇力过人。二人一文一武,都是当时翘楚。但是,李密审时度势,善于将将。罗艺则迷信武力,统兵作战方面不如李密。借用李密对杨玄感所言,也就是决胜两阵之间,李密不如罗艺。揽天下英雄而驭之,罗艺不如李密。

李密刚愎而仁厚,部下为之哭泣呕血

大业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召李密同谋。因杨玄感不听李密之计,兵败而亡。李密改名换姓,四处奔逃。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人翟让举兵造反,李密与学生王伯当便投奔到翟让军中。翟让采纳李密建议,很快攻破金堤关、荥阳等郡县,声势浩大。隋炀帝遣张须陀讨伐翟让,又被李密打败,张须陀阵亡,秦琼引残军投奔裴仁基。

大业十三年,李密好蒲山公,自引一路兵马攻拔大隋命脉兴洛仓。李密开仓放赈,犒赏士卒,深得人心。按照李密的话说,得兴洛仓则霸业可成。于是,翟让推李密为首领,建号魏公。值此乱世,李密建立西魏政权,这是罗艺所不能企及的。

隋将裴仁基征讨李密失败,率众投降,读者熟知的秦叔宝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瓦岗军的。此后,李密每战必胜,声威大振,写信与李渊以兄弟相称。李渊怀吞并四海之志,表面上答应,却以此麻痹李密,使之骄傲自满,然后再收伏。

李密大败王世充,形势大好,翟让的哥哥及旧部看到瓦岗军有可能夺取天下,便开始谋划收回李密权力。李密自然不愿意失掉做皇帝的机遇,便设计杀了翟让。翟让既死,李密“心稍骄,不恤士,素无府库财,军战胜,无所赐与,又厚抚新集,人心始离。”

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倾巢而出,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计,乘王世充都城洛阳空虚,派兵奇袭,王世充必然大败。李密自以为兵强马壮,实力超过王世充,便不听裴仁基建议,坚持就地与王世充决战。裴仁基仰天而叹:“公后必悔!”。

不出裴仁基所料,王世充一战成功,李密兵败将亡,瓦岗军四散奔逃,王霸之业顿时烟消云散。

李密杀翟让,瓦岗军失去一员战将,也让李密骄纵之心膨胀。如果能够听取裴仁基意见,也不至于兵败而往投李渊。李渊虽然礼遇于他,但李密却时刻怀疑李渊要除掉他。于是,不顾王伯当反对,密谋反叛。

李密出逃,在熊州被唐将盛彦师所杀。李密死后,旧部徐世勣上表请求收葬,得到诏准后,徐世勣为李密发丧,三军缟素,极具威仪。徐世勣按照皇帝的规制,把李密葬黎阳山西南五里,坟高七仞。当时,为李密哭泣的人很多,甚至还有很多人痛哭至呕血。

罗艺刚愎而不仁,被左右诛杀

隋末,盗贼蜂起,涿郡(今河北涿州)非常富饶,是大盗攻击的重要目标,涿郡守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不能抵敌。罗艺领军击寇,不断获胜,勇冠三军,盗寇都非常害怕罗艺。不但盗寇惧怕罗艺,其他将领也对这个非常能打仗的勇将十分忌惮,因而,暗地里为难罗艺,扣发军粮。罗艺大怒,骂道:“吾军讨贼数有功,而食乏。官粟若山,而留守不赈恤,岂安人强众意邪?”

罗艺引军归还涿郡,立即拿下郡丞,开仓放粮。继而,又杀掉渤海太守唐祎,北边,柳城、怀远等州郡守将纷纷归附。于是,罗艺自称幽州总管,算是正式起兵反隋了。

罗艺自称总管,并没有如李密那样建立西魏政权,最多不过一地方军阀。

罗艺举事,有体恤部将的原因,也有为自己的功劳得不到认可,反而招致猜忌、打压而不满的因素。与李密一样,在刚刚起兵时,能够爱惜部下,听从他人建议。但是,久而久之,心气骄横而刚愎自用。

宇文化及谋反杀害杨广,继而,劝说罗艺入伙相助。罗艺言辞拒绝宇文化及的劝降,斩杀宇文化及使者,为隋炀帝举孝三天,仅从这一点讲,其人品还是值得点赞的。窦建德也曾经利诱罗艺,罗艺认为唐公李渊据守关中,民望所致,必成大业。于是,拒绝窦建德的邀请,并警告部将,若有因此而妄议动摇者,杀无赦。武德二年,罗艺写降表,以辖地归降李渊。李渊闻知,立即下诏封罗艺为燕公。

罗艺与窦建德交战,屡屡获胜,擒斩敌将无数。后来,又协助秦王李世民击败刘黑闼,为大唐建立功勋,李渊遂拜罗艺为左翊卫大将军。

然而,罗艺老毛病又犯了,再一次居功自傲。秦王亲随到罗艺大营巡视时,竟然遭到羞辱,被打得鼻青脸肿。李渊非常生气,拘禁了罗艺部下,几个月才放回去。李世民虽然很不满,但并没有过多计较,登基后,给予罗艺开府仪同三司待遇。

但是,罗艺因为曾经羞辱过李世民,心中害怕,便以阅兵为由,暗自集结旧部,假传圣旨,将部队带到豳州(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举兵反唐。李世民命令孙无忌、尉迟敬德进兵征讨,这两人尚未到达,豳州治中慈皓与统军杨岌谋密谋诛杀罗艺。罗艺得知消息,不顾妻小,率领数百骑逃往突厥。到达宁州时,罗艺被左右亲随杀死,并将其首级带到都城,被李世民在长安示众。

欧阳修评说罗艺只有四个字:刚愎不仁。《旧唐书》也说:艺性桀黠,刚愎不仁。被亲随杀死,足见其不仁之至。

李密罗艺虽然殊途同归,但罗艺名节大亏

罗艺虽然勇猛,但非常傲慢,经常侮辱同僚,最后竟然搞到秦王李世民头上。当时,秦王不是太子。所以,罗艺之居功自傲完全是看人下菜。涿郡谋反,因手握重兵。拒绝宇文化及,虽然有人品上的闪光点,但说透了还是宇文化及犯弑君大罪,属于谋逆,自然成不了大事。投奔李渊,也是他自己给出的理由,证明了其见风使舵的秉性:“唐公起兵据关中,民望所系,王业必成,吾决归之。”

当然,如果罗艺后来没有叛唐,投降李渊便是审时度势,也是个具备雄才大略之人。轻慢侮辱李世民,便反证罗艺不是这样的雄才,而是心怀偏私之人。叛唐后又试图投奔突厥,倘若不是部将将其杀掉,罗艺将身败名裂。可见,为了一己之私,罗艺不顾自己名节,竟然投奔中原死敌,连汉奸都敢做。这一点,就绝对不可与李密同日而语。

李密是能够看清天下大势之人,胸有韬略,不是罗艺这样居功自傲之人。但是,李密毕竟不具备争夺天下的才能,所以,没有妥善处理好翟让这件事情。其实,翟让是一个胸怀宽广之人,在哥哥翟弘及旧部的唆使下并没有动心与李密争锋。李密则显得心胸不够,设计杀翟让是其败亡的第一步。

后来,不听部将建议,刚愎自用而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投奔大唐之后,也显得非常傲慢,继续与李渊兄弟相称。这样,也就难免被李渊所不满。同时,猜忌之心再度萌发,不听王伯当劝阻,密谋叛唐。李密私走熊州,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与罗艺可谓殊途同归,都是因为反唐而招致斩杀。不过,李密是被唐将所杀,王伯当致死追随。李密也没有投敌外邦,是死在大唐境内,名节尚存。

李密死后得到部下的厚葬,并有人为他哭泣至呕血,这就比罗艺要强太多太多了。

总而言之,李密带兵抗隋且屡屡获胜,瓦岗军成为当时逐鹿中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建立了西魏政权。罗艺不过凭勇力霸占一隅,并没有与天下争锋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取得李密那样的战功。大隋未亡时,只是朝廷镇边将领。大唐建立后,又是李渊手下的一员战将。从这个履历看,还是李密更厉害。当然,若是两军对阵决胜,以武力冲锋陷阵,则是罗艺秒杀蒲山公李密。

隋末瓦岗首领西魏建立者李密和隋朝燕王一代枭雄罗艺谁更厉害?

李密虽成了瓦岗首领建立了短暂的西魏可惜猜忌瓦岗猛将终致上下离心猛将投唐大势己去边一手葬送了瓦岗失败降唐又降而复叛事败被唐军所杀,罗艺隋朝一代枭雄悍将封燕王守幽州割据一方称雄一时虽后失败惨遭部下所杀死于非命,但两位失败之主相比罗艺更厉害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