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武松景阳冈打虎,但却没有被叫做“打虎将”,即便是打引号,也不能叫做打虎将。《水浒传》中有一个打虎将,是卖狗皮膏药的李忠,梁山好汉的绰号是专属,不能一个引号就弄到别的好汉头上去了。
行者武松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从来就没做过出尔反尔、口是心非的小人。从认识宋江那天起,武松就非常敬重公明哥哥,哪里曾经顶过嘴?对宋江很恭敬,对鲁智深很尊敬,对张青孙二娘很尊重,这就是打虎英雄武二郎。说武松跟宋江顶嘴,没有道理。
武松真的跟宋江顶嘴吗?查遍《水浒传》,都找不到武松跟宋江顶嘴的情节。那么,这个跟宋江顶嘴的武松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浒传》七十回后(容与堂第七十一回前半部分)就是续书了,也就是梁山好汉排完座次,施耐庵的故事就结束了,后面的故事就是被腰斩后续写的。武松跟宋江顶嘴的事情,就发生在梁山好汉排座次之后。
话说梁山泊好汉排完座次后,忽然大变脸,不再与朝廷为敌,倒干起了拦路抢劫,欺压远近百姓的毛贼勾当。这等文字,显然是为后来恶意写宋江招安打伏笔,开始歪曲施耐庵的原著精神了。笔锋迅速逆转,便很快的写到了武松跟宋江顶嘴的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梁山欺压百姓,抢劫客商,打发着毛贼式的生活。不知不觉,迎来了重阳节。这天,宋江便在忠义堂摆开“菊花之会”,众头领都来喝酒。宋江喝得大醉,乘着酒兴填了一首《满江红》词。词填得了,又让铁叫子乐和演唱。当乐和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句时,武松挑头闹事了。
正在喝酒的武松,忽然说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这就是武松与宋江顶嘴的故事。靠谱吗?
续书有多么拙劣“菊花之会”是紧接着梁山好汉排座次写的,在一个回目之中。这一回容与堂原版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在讲完排座次之后,回目所包含的故事就应当讲完了。但是,因为插进了“菊花之会”的情节,竟然还有1600多字的内容,显然超出了回目的范围,属于文不对题了。
为了解决文不对题的问题,现在很多通行本干脆把这回书的回目改成“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夙愿”。这个回目很拙劣,竟然连对仗都没搞明白。
毫无疑问,“菊花之会”并不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被腰斩后的续书。既然不是《水浒传》,那么,武松跟宋江顶嘴就属于胡编滥造,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学界几乎一致的认为,《水浒传》是金圣叹腰斩的。通过这么多年对《水浒传》的关注,我认为,容与堂本原本就是一部被腰斩的《水浒传》,腰斩之后,又续写了二十九回半书。金圣叹再度腰斩,斩掉的就是容与堂本后面的续书。
金圣叹虽然对《水浒传》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篡改涂抹,但腰斩后面的续书却很有道理。因为,仅从武松与宋江顶嘴这个情节看,就不是施耐庵的《水浒传》了。
原因很简单,刚刚与梁山好汉一起发誓:“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的武松,却在十几行文字之后忽然变脸,因反对招安而跟宋江顶嘴。
这是续书作者的迫不及待,要写武松变脸也别变得这么快啊,至少过了几回书再翻不迟吧。续书写成这样,武松的变脸还真的比翻书还快呢!
武松反对招安吗?恰恰相反,武松第一个提出招安,可谓《水浒传》中招安的首倡者。在“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中,武松讲了这样一句话: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当时,武松与宋江在孔明孔亮家分手,一个要去二龙山入伙,一个要到清风寨投奔花荣。兄弟二人依依不舍,宋江十分挽留武松与自己一道去清风寨。武松担心自己罪孽深重,连累宋江花荣,便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坚持要去二龙山落草。但武松又舍不得宋江,便说了一番十分感人肺腑的话。
武松顶天立地,一口唾沫一个钉,怎么回出尔反尔反对招安呢?
武松不肯随宋江而去,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杀人太多,即便是朝廷大赦也轮不到自己,只有上山落草才能保得性命,等到“天可怜见”时,朝廷招安才能洗脱罪名,与宋江重新相聚了。
所以,武松提出招安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为宽慰宋江的言不由衷。这样强烈的愿望,不会因为到了梁山就改变了,就忽然翻脸反对招安了。
武松绝不会反对招安,因而,也绝不会因为宋江要招安而与宋江顶嘴。
武松宋江兄弟情深兄弟二人第一次相见,是在柴进庄上。武松比宋江早一年来投奔,但却因为脾气暴躁而不受待见,柴进他们都不喜欢这个动不动就醉酒打人的大汉。但是,宋江一见武松便非常喜欢,真心真意的把武松当兄弟看待。这样的反差,让武松很尊敬宋江,二人便结为异性兄弟。书中说,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
这就表明,武松对宋江说的话很在意,把所有的坏毛病都改正了。孔家庄分别时,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说了很多感人的话。为了与宋江相会,武松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招安上。宋江又是极力要等待朝廷招安的,兄弟二人不但意气相投,志向也一样,可谓志同道合的铁杆弟兄。这样的武松会顶撞宋江吗?
武松是非常重情义,宋江也非常爱惜武二郎的英雄气质,以兄弟相待。三山聚义打青州之时,武松也投奔了梁山。虽然此后再也有宋江与武松之间的故事,但武松一直追随宋江东征西讨,与所有梁山好汉一样,拱听宋江的号令约束,从来就没有反对过宋江。
武松与鲁智深是生死之交武松从来就没有怕过鲁智深,如果说梁山之上要找出一对真正的生死之交,那就是鲁智深与武松。这二人自从相聚于二龙山,便形影不离,在历次战斗中相互救援,携手杀敌。
游斗卢俊义,一条禅杖一对戒刀,鲁智深武二爷联袂出战。攻取大名府,两人化妆成行脚僧人,一同进城做内应。打曾头市,一并领军攻打正东大寨,令史文恭十分忌惮。攻打东昌府,又是二人押运军粮引诱张清出城。鲁智深被张清一石子打翻,武松挥舞戒刀拼死救回鲁师兄。
这二人为何如此恩深义重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佛门弟子,而且,是一对冒牌的穿着僧衣的假和尚(头陀)。
鲁智深年长,又是二龙山带头大哥,武松便以哥哥相称。同时有佛门根源,同在一个山寨落草,鲁智深又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好汉豪杰,恰与武松的脾性相投,这便是投缘。
到了梁山,也只有这二人是佛门慧根,属于特殊的一类。宋江也很关照二人,无论是镇守山寨、把手关隘,还是出兵打仗,都将这两个和尚分派在一起。这就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成为一对生死兄弟。
梁山好汉排座次,鲁智深第十三位,武松紧随其后,排名第十四。十大步军头领中,鲁智深领衔,武松居第二位,可谓形影不离,生死相随。这样的情感,怎么能说武松怕鲁智深呢?
从武松对鲁智深的情谊中,也可看出,武二郎是重情重义之人,绝不可能反复无常,绝对不会反对招安,与宋江顶嘴。
“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有事两天没更了,打开电脑,看到有此邀题,眼睛就瞠了一下,好在舌头还没打结。谢邀,就信手敲敲键盘做做预热吧。
武松怕鲁智深?题主是不是看了《水浒传》新编之类的书籍了吧?武松玩《传奇》游戏,“行者”绰号升级为“打虎将”??
还惧怕鲁智深,还是单单。不是小编定力还好,怕再去翻一遍床头那本少毛无皮的《水浒传》了,找找哪一章哪一句,武松只怕鲁智深了。
两人都是作者施耐庵着墨偏多的铁血汉子,论武功还是论酒力,怕是施作家都不好偏袒哪一方,因为这饱含着他创作这两个性情汉子的极大心血。
纵观梁山,抱打不平、嫉恶如仇谁出其右。最终,作者怜爱的都给二人编排了一个最佳的结局人生,不去朝廷受功,傲看红尘。。
知道武松绰号为什么叫简单的“行者”吗?是因为施耐庵抓耳挠腮想给他喜欢的笔下人物起个响当当、震人心的名号,却发现起什么震山东、无敌鸳鸯腿之类,都还达不到表显之意。最终无奈化繁为简,只用了头陀打扮的“行者”二字。就这也挡不住武松的为后世读者纷纷的传赞。有个成语叫静水潜流,意思越看似平静的湖面,深度越不可测。反到很浅的水在石头上流过去的时候才会泛起浪花。行者武松,看似名号简介,那已是世人心中类似镌刻于上的好汉子了。
武松无论与花和尚比武,还是喝酒,都是绝不会怕的。也正因于此,二人才更惺惺相惜,每有作战,总是并肩向前。
武松有什么怕的,怕过谁?!
要非说有怕,可能怕潘金莲调戏他吧。因为这确实太尴尬,怒也不是,不怒也不是。
我是爱侃古书的散发弄舟,欢迎关注交流赐教。
“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铁头陀,《行者武松》,性正直刚烈,妒恶如仇,快意恩仇,讲义气,是其一贯的行事风格。
如果说武松怕鲁直深就大错特错了!
其一,鲁直深与武松同拜铁臂周侗为师,鲁直深是武松的同门师兄,亲如手足,此为亲情。
其二,武松对鲁直深不畏强权,率性豪爽坦荡胸怀,极是佩服,此谓英雄惜英雄之义气。
其三,二人互相敬佩,且武功不相上下,各有所长。此乃侠义情怀。
所以,武松与鲁直深只是情投意合的好兄弟,何来谁惧怕谁?
仅参考!谢邀!
“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武松需要怕鲁智深吗?他对鲁智深只有敬重和兄弟般的情谊,决没有怕不怕之说。
武松敢于和宋江顶嘴,是看不惯宋江的作派。宋江口头上声称为了众兄弟前程着想,实际上却为了功名富贵讨好朝廷,时时刻刻不忘把“招安”挂在嘴上作为口头禅。
但鲁智深完全不同于宋江,从二龙山到合兵到梁山,武鲁二人一直并肩作战,二人不但武艺冠绝梁山,也都是嫉恶如仇光明磊落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长期的交往与战斗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志趣理想都非常相近,武松根本没有顶撞鲁智深的理由。后来二人在征方腊后选择急流勇退,武松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同鲁智深终老于此。
武鲁二人没有谁怕谁之说,二人是梁山顶级二人组,都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互相敬重,英雄相惜,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结下了兄弟般的亲情。最后的结局也证明武鲁二人才是真正豁达睿智之人。
“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没看出武松什么时候怕鲁智深,只看见这二位是同生死,共患难的过命兄弟。
“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水泊梁山108条好汉中,武松以其勇猛、侠义和耿直最为读者所喜欢。说武松怕鲁智深,这是不准确的。可以说武松从没怕过谁,对于鲁智深,更多的是敬佩和惺惺相惜。
当年重阳节菊花大会上,宋江借机提出招安大计,结果武松当场扫了宋江的颜面,说:“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却冷了兄弟们的心!”从这不难看出,即使宋江是梁山之主,但当他的某些行为触犯到武松的底线的时候,武松也不会把宋江放在眼里。但对于鲁智深,武松确实是相当敬佩的。在武艺上,武松和鲁智深旗鼓相当,皆为步兵首领。在性格上,武松和鲁智深一样好打不平。武松曾为帮施恩夺回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则为救金氏妇女,拳打镇关西。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投奔二龙山,与鲁智深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一僧一道的打扮,相当默契。后来两人一起上梁山,都反对受朝廷招安,行动一致。
应该说,两个志同道合之人不存在谁怕谁的问题。只是有时鲁智深性格相对比较暴躁,比如在救史进时听不得武松的劝,被贺太守所骗捉入大牢。这时的武松是劝不听的无奈,并不是害怕鲁智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