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否被过度解读了?作者施耐庵有没有明显表示他的腹黑和阴险毒辣?

宋江不是被过度解读了,而是基本没有被解读,施耐庵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了多重含义,可谓解开《水浒传》谜团的一把钥匙。

宋江不是黑三郎

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及时雨私放晁天王”这一回,宋江出场。施耐庵是这样介绍其家庭背景及诨号的: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宋江排行第三,但是,施耐庵并没有介绍他上有长兄,下面只有一个弟弟宋清。这不是施耐庵的错漏,而是有意为之。比如武松行二,上头有哥哥武植,武植是老大,所以,“武大郎”是名副其实的。公孙胜家只有这一个独子,“公孙大郎”也没有问题。其他的诸如孔明孔亮兄弟,穆弘穆春兄弟,等等,家庭排行非常清楚。独有一个例外,就是一丈青扈三娘,她家中就只有这一个女儿,三娘似乎也与宋江一样,出现错漏了。

其实,扈三娘的行序是按照梁山泊三位女将排出来的: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既然行序可以这样排,那么,宋江行三也就可以有另一种解读了。

施耐庵作《水浒传》是以史料为支撑的,这部巨著真正的含义是隐射北宋由盛到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所以,读《水浒传》还得从文本以外找依据。

《宋史·徽宗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宋徽宗做皇帝的过程,宋哲宗死后,没有留下儿子,便要在兄弟中选择继承人。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死的时候,只剩下五个兄弟,按照皇位传承礼制,赵佶排在继承人的第三顺位——这就是“宋三郎”。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徽宗第一次去找李师师,称自己是“宋八郎”,意思是北宋第八代皇帝。那么,施耐庵称宋徽宗为“宋三郎”应当是可以成立的。据此,《水浒传》中真正的“黑三郎”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

既然如此,“黑”仅仅是宋江面黑,腹黑不是他而是宋徽宗。

宋江是个好老板

既然黑三郎不是宋江,那么,施耐庵要黑的人就不是宋公明了。在《水浒传》中,宋江还真是个好老板。

且不论宋江乐善好施,有及时雨的美名。就对待梁山兄弟这个层面上看,说宋江腹黑、阴险毒辣便很难找出实例出来。

宋江把花荣他们介绍到梁山之前,晁盖一个弟兄都没有招纳,还是上山时候的十一人。宋江到来后,广泛接受江湖豪杰,迅速把队伍扩展到几万人。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就出动了三万人马。四面八方,各个层次、各怀绝技的好汉纷纷相投,北斗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迅速聚集。这样的号召能力,有几个职场老板能够做到?

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肯接纳林冲、晁盖等人入伙,生怕自己失去了寨主之位。那么,对宋江如此海纳百川的胸襟却有来双重标准。《水浒传》的读法很奇怪,到底王伦拒绝好汉入伙是对的,还是宋江广纳江湖豪杰是对的呢?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能力比宋江强的人不在少数。论智谋不如吴用,论武艺,宋江至少要排在三十五名开外。但是,宋江的驾驭能力非常强,江湖好汉、朝廷降将,无不拱听号令,齐心协力。梁山之上,没有谁不服宋江的。原著中,实在找不出与宋江对着干的人。当然,电视剧中这样的情节便很多了,宋江的形象实际上与原著有太多的不相符。

梁山人员结构异常复杂,要统领这样一个团队,没有点能力是做不到的。现在的老板管理员工,手段很多,又是难免也要用点阴谋诡计,甚至不顾情面处罚员工。这种管理方式不能简单的归为腹黑,或者是心狠手辣。即便如此,宋江在梁山上没有处罚一个人,因为,没有人违反过宋江的军令。不处罚员工,还能把事业不断做大做强,这样的老板难道不是好老板吗?

梁山好汉拱听号令是不是宋江腹黑,骗了大家,或者是心狠手辣,众好汉惧怕他呢?

招安是梁山好汉一致的认同

宋江能够服众,除了原本就积累的名声外,还有一个得到全伙支持的奋斗目标:招安。

还没有上梁山前,宋江就开始以招安相劝犯了罪的兄弟。宋江招安的思想是在孔家庄送别武松时就表达出来了,但“招安”二字却是武松先提出来的。

当时,宋江劝武松跟着自己一起去清风寨投奔花荣。武松说,菜园子张青写了信,叫他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杨志。宋江、武松情谊深重,武松怕自己连累了宋江和花荣,因而,依依惜别。为宽慰宋江,武松这样说道: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招安”两个字,是从武松嘴里说出来的。既然连武松这样的好汉都希望朝廷招安,其他好汉有同样的想法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梁山上还是有人反对招安的,比如晁盖、林冲。因为反对宋江招安,所以,晁盖临死前留下遗嘱,谁捉了史文恭便当寨主。实际上,这是一个被篡改了的遗嘱。即便是真的,也没有谁比宋江更有条件捉拿史文恭。从后来卢俊义完成这个任务的情节看,几乎是吴用的计谋起到了关键作用,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吴用是宋江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帮助宋江活捉史文恭不是一件难事。

林冲是被高俅害惨了的,是最坚定的造反者,肯定不会同意招安。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

举一个例子说明。徐宁被汤隆骗到梁山上,开始拒不投降,宋江把盏陪话道: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的话刚落音,林冲也来把盏陪话,说:“小弟亦到此间,多说兄长清德,休要推却。”如果林冲反对招安,就不会顺着宋江的招安话茬往下讲,文本逻辑就是林冲接着“招安”的话题给徐宁把盏陪话。林冲陪话毕

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这样的实例书中还有,仅此一例便可证明,晁盖、林冲都是赞同宋江的招安主张的。

梁山泊因招安而齐心协力

晁盖死后的第二天,林冲为头,拥立宋江为寨主。宋江推却一番后,同意暂时代理寨主,等捉了史文恭之后再做打算。无论是真心还是虚意,梁山之上都表现出非常一致的拥戴。宋江刚坐上头把交椅,便发号施令,依次重新排了座次,对大小头领进行了分工。此时:

梁山泊水浒寨内,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从此,梁山调兵遣将由以前的“请启”,变成了“传令”、“分调”、“调拨”,俨然正规军的派头。梁山泊中,从没有人不服调度,宋江的威信越来越隆。

打完东平府、东昌府,宋江计点头领,恰好一百零八人。宋江大喜,便要建罗天大醮感,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後已,追思晁天王,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

宋江再次表达招安愿望,梁山兄弟一齐称道:“此是善果好事,哥哥主见不差。”

挖出石碣,排定座次后,宋江便与梁山好汉一起,在忠义堂拈香盟誓:

……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主题还是替天行道,效忠国家。梁山好汉一齐跟着宋江发誓:“众皆同声其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

梁山泊齐心协力,朝着招安的目标把梁山泊做得非常强大。假若宋江靠坑蒙拐骗,能有这样的局面吗?

宋江涉嫌谋杀晁盖

这一点不假,其中巨大的阴谋是宋江腹黑与心狠手辣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场谋杀涉及了多名梁山兄弟,可谓是一次集体参与的决定梁山走向的大事件。

晁盖固然赞同招安,但缺乏战略眼光,不思进取,宋江等期待招安的所有人,都希望晁盖死掉。金圣叹就说过,“则夫晁盖不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所以,谋杀晁盖也不能完全算作阴谋,对于整个梁山而言,可谓“阳谋”。当然,对于晁盖来说,则是千真万确的阴谋了。

梁山泊还有一次谋杀老板的行为,就是林冲杀王伦。施耐庵说是“火并”,实际上是林冲、吴用暗通款曲的一次蓄意谋杀。林冲的谋杀虽然不仁不义,但是,一山不容二主,晁盖做了寨主,梁山泊便迅速超越王伦时期,成了江湖好汉向往的去处。

同样,晁盖之死虽然残酷了一点,但对梁山而言,无疑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进一步壮大,梁山人心进一步凝聚。

如何评价晁盖之死,也是见仁见智。这便是《水浒传》的魅力所在,不解读行吗?当然,看个热闹,或者从电视剧中了解《水浒传》,也是一种读法,不解读也罢。

施耐庵曲笔深意另有所指

腹黑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心狠手辣的也不是此宋三郎,而是彼宋三郎。绿野老道在《水浒无间道》中,详细分析了宋徽宗的祸国丧国,非常的腹黑,手段也非常的毒辣。在此,略作叙述。

宋江接受九天玄女指令,以“替天行道”为宗旨聚义梁山。“替天行道”并非替“天子”行道,宋徽宗是天子而不是天。所以,对于无道的宋徽宗来说,正是替天行道要解决的对象。为何是这样呢?

九天玄女庙中暗喻,宋徽宗、宋钦宗最后“二龙戏水”灭亡了北宋王朝。所谓“二龙戏水”指的就是靖康元年,宋徽宗“幸镇江”这件事情。

宋徽宗在童贯、蔡攸的支持下,以烧香为名从皇宫中溜出,南渡到达蔡攸兄弟蔡翛把守的镇江,搞复辟活动。此时,金兵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宋徽宗不思齐心抗击外寇,反倒分裂国家。在镇江连发三道诏令,断绝东南方与汴京的书信往来,禁止东南方部队北上勤王,截留由东南方运往汴京的粮食。

如此嚣张的、公然分裂朝廷,破坏抗金大计的卖国行为,难道不值得“黑”吗?所以,整部《水浒传》就是在黑宋徽宗,黑当时的朝政。

宋江招安并没有错,对于只有几万人马的山寨,要解决皇帝是办不到的。但是,宋江选错了“天”,因而行错了“道”。所以,九天玄女给出宋江的结局之一是“他日罪下酆都”。

《水浒传》并非文本表面那么简单,若是没有很深刻的主题思想,是不会成为四大名著的,也不会如此广泛的流传。如果不加解读,那就真的浪费了这部书的价值。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否被过度解读了?作者施耐庵有没有明显表示他的腹黑和阴险毒辣?

按水浒传描述宋江腹黑和阴谋这么说呢,宋江为人是个仗义疏财的一个人,为结交江湖人物不惜钱财,为救江湖人物背着自己犯罪的风险,按照当时背景宋江忠君报国也没错,他出发点,通过招安,走进了忠君报国之门,带领梁山一班人报効朝庭,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走一条光明之路。后灭方腊,田虎,王庆之后,梁好汉死的死,亡的亡,朝庭不但不重用,听奸臣百般排挤,陷害,明知皇帝赐御酒有毒,还要拉李逵垫背,这就是愚忠,把一支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军彻底脏送了。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否被过度解读了?作者施耐庵有没有明显表示他的腹黑和阴险毒辣?

书者无心,读者有意。 每一部书籍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读起来,理解都有不同。许多学者解读,也是因人而异,不能代表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所谓解读,无非就是个人对作品的部分理解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