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吴用从来就没有辅佐过晁盖,所以,也就从来没有抛弃过晁盖。吴学究辅佐的真正寨主,只有宋江一人,见风使舵一说根本不存在。
“七星聚义”暗示吴用在智取生辰纲行动中的地位
林冲被逼上梁山,是因为高俅的陷害,但指引林冲上梁山的却不是高俅,而是柴进。晁盖被逼上梁山,则是吴用的坑害,吴用亲手把晁盖拽上了梁山。这件事,便是“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的带头大哥貌似晁盖,但是,若细读文本便不难发现,晁盖一直被吴用牵着鼻子走,真正的主谋是吴用。
却说晁盖因刘唐报信,得知了生辰纲的事情,但他不敢决定是否要做这单买卖,便请吴用来商量。晁盖告诉吴用生辰纲事情后,还把自己所做的一个梦讲了出来,请吴学究圆梦。这个梦就是所谓的“七星聚义”。
晁盖这个梦,吴用圆了两次。一次是晁盖刚刚得到生辰纲消息,与吴用商量干还是不干的时候。吴用说,这件事情肯定是要干的,问题是现在只有晁保正、刘唐和我三个人,没办法弄,“这段事须得七八个好汉方可,多也无用。”注意,吴用说的是七个,或者八个人才能劫取生辰纲,但施耐庵说,晁盖的梦预示的是“七星聚义”呢。
后来,黄泥岗上智取生辰纲的就是吴用所说的八个人: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那么,“七星聚义”多出的哪个人是谁呢?正是晁盖!
吴用第二次圆晁盖的梦,是在公孙胜到来之后,晁盖庄子上恰好凑满了七个人。吴用兴奋的说,这应了晁保正的梦,“岂不应天垂象!此一套富贵,唾手而取。”
但是,晁盖说,黄泥岗附近有个安乐村,村中有个叫白日鼠白胜的人是他的好朋友。吴用立即说,“北斗上白光,莫不是应在这人?自有用他处。”
其实,北斗七星并不包括晁盖,而是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的人物,一百单八人才是北斗七星群中星辰,晁盖却是北斗七星之上的那颗化作白光而去的小星星。
所以,智取生辰纲行动中,晁盖只是挂名领导,真正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就是吴用。按照后来梁山的正式排名,吴用才是这几个人的最高领导者。
晁盖完全被吴用操控,处于服从地位
整个行动中,从人员的挑选,到计划的制定与行动的实施,吴用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晁盖只是作为这场特别行动小组的一员,执行吴用的指令而已。后来,吴用辅佐宋江,就没有这么牛逼了,很明显的看得出他的军师职责履行得相当到位,位置摆得很正。
吴用定计,施耐庵夸他是“智取生辰纲”,但是,从整个行动看,吴用处处留下破案线索,简直就是“愚取生辰纲”。此话怎讲?
晁盖原本打算,这七个人先到白胜的家中隐伏下来,然后神不知过不觉的上黄泥岗取事。但是,吴用却把行动小组带到了安乐村,化妆成濠州贩枣客,住进了安乐村酒店。这样,晁盖便首先暴露了。能不暴露吗?晁盖何等名声,一出现就被何涛的弟弟何清认了出来。而且,吴用当场就撒谎,说是自己姓张,与这几个兄弟从濠州来,贩枣到东京去卖。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何清的印象,为后来轻而易举的破案留下了重大线索。
吴用事机不密,同时还暴露了白胜,成了后来破案的最关键线索。何清把看到的情况,与黄泥岗七个贩枣客、一个卖酒的案发现场一对照,案件便昭然若揭了。
吴用其实早就意识到会是这个结局,所以,他没有留后手保护白胜。当白日鼠一被擒获,何涛便在弟弟何清的帮助下,迅速的破获了这件惊天大案。
这不是吴用智商很低,而是专门要给晁盖挖坑,逼他上梁山。而晁盖则浑然不觉,自动的跳进了坑里,最终还被吴用弄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这到底是谁在辅佐谁呢?
吴用瞒着晁盖调查梁山情况,早就做好了上山准备
吴用以晁盖的七星之梦为由,一大早便上路,步行了好几个时辰,千辛万苦的到了石碣村,说服阮氏兄弟撞筹,加盟劫取生辰纲行动。
吴学究此行当然是去找最靠得住的三阮,但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打探梁山的情况。在阮氏兄弟的介绍下,吴用对梁山情况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把阮氏三雄划拉到自己的身边,结成了上梁山的四人联盟。这一切,都瞒着晁盖。吴用可谓生辰纲行动小组上梁山的带头人,晁盖只是这个小组的一员而已。
既然做好了上山准备,吴用便在智取生辰纲行动中故意遗漏破案线索。否则,就会象上一年度那样,无从破案。案子破不了,晁盖自然就继续做保正而绝不会上梁山了。
事实也是这样的,当宋江前来报信时,晁盖还在葡萄架下与吴用、公孙胜喝酒,十分的惬意,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当草寇。
宋江催促晁盖赶快逃命,往哪里逃呢?书中写道,晁盖问吴用往哪里走,吴用答道,我们先把财宝打包运到石碣村阮氏兄弟那里去,晁盖还不明白吴用的意思,说一个打渔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把自己早就筹划好的方案告诉晁盖:
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到了这一步,晁盖不上梁山肯定就不行了。于是,吴用先自带着公孙胜,押着几担财宝往石碣村去了。晁盖却在庄子上从巳时赖到了第二天子时,才在朱仝传递信号时,从庄子里杀了出来。看来,晁盖极不情愿上梁山,此时大致明白自己已经在坑里了。
从这件事情上不难看出,晁盖完全是处在被动地位,吴学究才是他真正的领导者,或者说是晁盖的指路人。
大闹江州,吴用进一步逼晁盖对抗官府
晁盖上山后,跟官军又打了一仗,活捉了团练黄安。但是,晁盖并没有杀他,而是囚禁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太情愿把官府惹急了,完全走到对抗朝廷的地步。所以,晁盖在梁山上不思进取,在宋江推荐花荣一行人上山前,竟然不做一单买卖,不招纳一个好汉。
吴用是梁山上最坚定的造反派,自然不会容忍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因而,借宋江的事情,逼晁盖出山大闹江州,彻底走上造反的道路。
吴用在江州预布了一个卧底,这人便是神行太保戴宗。戴宗是什么时候成为吴用暗线的,书中没有交代,也有可能是在宋江被断刺配江州的时候吧。总之,吴用利用戴宗,把晁盖逼进了江洲。
这件事情便是“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吴用找萧让模仿蔡京的笔迹,请金大坚刻制蔡京的图章。诓骗蔡九知府把宋江押到东京正法,以便在梁山附近救人。但是,却故意留下两个大漏洞,让蔡九知府识破。
这两大漏洞便是蔡京的图章出了问题。当戴宗走后,吴用忽然“叫声苦,不知高低。”当众头领问题何故时,“吴学究迭两个指头”说出了假信的脱卯处。
施耐庵很高妙,明明写吴用跌出两个指头,却只让吴用说出一个脱卯处,便是父亲给儿子写信,不应当使用图章。但是,这恰恰不是最重要的,蔡九也说,可能是父亲写信时,图章就在身边,便随手钤上了。这个理由完全说得通,根本就不是最致命的。
假信最致命之处,是黄文炳说的“(蔡京)如今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出来?”原来,吴用在假信上使用的印章,是“翰林蔡京”,而当时的蔡京已经是太师了。这好比现在用名片一样,当了教授,谁还给别人递助教的名片?
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吴用难道不知?他可是《水浒传》中第一军师,也是一个读书人,应当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如果在梁山附近救了宋江,最多杀两个解差,还不需晁盖出面。晁盖没有再犯大事,还会继续当他的逍遥山大王。
吴用再一次给晁盖挖坑,成功的把梁山推到了与官府作对,跟朝廷叫板的对立面。因而,从智取生辰纲起,吴用一直就是在利用晁盖,至少可以说没有真正辅佐过晁盖。说吴用见风使舵,不能成立。
宋江上山后,吴用也是在观察这个人,打祝家庄时,吴用便没有跟随前往。宋江连吃两场败仗后,吴用才下山双掌连环计。吴用死心塌地追随宋江“替天行道”,是在“同观天书”之后,也不是见风使舵的行为。
《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吴用这不是见风使舵,而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
宋江与晁盖应该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理想志向与追求完全不同。
晁盖只是想在梁山上过一个“世外桃园”的生活,并不想把梁山这个“事业”做大做强,只想过快活逍遥的日子。
而宋江却不同,从他从上梁山后,就再想方设法地想把梁山“事业”做大做强。他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想保住梁山这个摊子,不思进取,迟早会被朝廷“一锅端”。而如果把梁山“事业”做大作强后,就进退自如,从而也有了与朝廷谈判的砝码。
而他们这种理想追求的差异,吴用正是看在眼里。而宋江的理想追求也正和了吴用的心意,这才促使他毅然决定冒着名誉受损的影响舍弃晁盖,从而追随宋江。
《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我看<水浒传﹥就恶臭。把抢劫说成天意,把阴谋说成上天托梦?这种事老施写得竞不脸红?按此套路人干什么都有理。吴用也好,晁盖也罢,宋江一伙,要造反,就明说,搞什么天意托梦?
《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再议水浒传,热议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哈!问: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盖,是见风使舵吗?古今往事,历朝历代辅君之谋臣非学问博大精深者不可能辅佐君主+山寨大王也,秦始皇帝′的李斯,汉朝刘帮+三国时的诸葛亮等等那个不是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人雅士哈。回到宋朝一个偏安山东梁山泊的山寨聚集了一帮打家劫舍的草莽人士,无论人多少也是需要一个能振臂一呼的好汉来统领这帮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领头人哈,所以就有了先晁盖后宋江的头领,人多了,各种生活上及日后的诸多事情都需要一有智慧有谋划谋略的人来辅佐山大王哈,时逢遇山开路等情况时。
恰逢梁山泊用人之际!天赐良机,上帝派来了人称智多星的吴用来辅佐大王也😊此人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哇塞!众好汉闻知,欢呼高叫,呀呀呀,先生来的好及时哈,有你辅佐大王将来必将有个好前程哈,请受我等兄弟一拜[祈祷][祈祷][祈祷]免礼,免礼!有点重了哈[给力]
书接上回说到,俺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还说俺是个见风使舵的人,气死俺也!没那事,别听某人挑拨离间哦!想俺吴用一身本领,所学之道有几人能比,辅佐谁也可展示俺的鸿图大业必将成就哈,众兄弟[祈祷]。
话说:根据作者描述晁盖曾头市中箭至毒发身亡时,吳用并没有脱离晁盖的圈子。吴用作为"智多星"的角色,也是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他的才华渊博的知识和实现他心中所谓的人生报负一一但别跟国家,道义、民生等联系哈,梁山那帮草莽江湖人士还未达到那个觉悟,梁山泊做为一不那么奉公守法的落草山大王统领的状况下,这时需要一个有智慧+谋略有较高于常人的军师或者智囊(不是把握政策方向)而是给头领出出主意献些计策等。
吴用作为军师而辅佐梁山头领,初衷是出于义气,兄弟情意,以及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足。但是不可能从决定打劫生辰纲的时候,吴用就能算到宋江的事上要上梁上的,只是后来一步一步赶的或者说被当时的情景逼迫所至吧!
至于宋江上梁山后力主招安,当时晁盖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尽管暗表,盖有言,晁某生平只认得一个义字。哼哼!但是如果不为兄弟日后打算,又何来的"义"字哈。算得上义吗😊血气方刚之年,可以与朝庭对抗,若干年后,无后续有生力量,又倘若有生力量不成气候,那么梁山的十年之后,二十之后呢……另外:不是宋江落草梁山,仅仅以晁盖的能量,似乎不足以吸引众多好汉加盟梁山泊,大部分江湖好汉多是冲着及时雨+呼保义宋江的名头投奔的。众多好汉聚集梁山泊吃喝拉撒睡等等都需要有个智慧知识渊博的人来指导统筹哈。
所以不存在吴用先辅晁盖后弃晁盖一说,只是吴用作为梁山第一军师,智多星有事不与他商量与谁可共议……
另外:吴用与宋江同为郓城人,末上梁山时就应当是多有私交,所以郡然为吴用人社梁山第一军师,就必定要追随梁山第一实权人哈。
如果非说先辅再弃,就恐怕将从私心I上论了,那自然是昊用也知道宋江末来的出路,就是接受朝庭招安一条路的,投降朝思暮想的大宋朝的。
《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吴用和晁盖一样,都是东溪村人,俩人可以说是从穿开裆裤时就在一起玩了,但吴用的志向却比晁盖大多了。
吴用是东溪村的教师,教学生虽然发不了财,但学生们孝敂的束修也可使吴用衣食无忧,吴用跟本就不该打生辰纲的主意,况且吴用熟读圣贤之书,应该远离强盗才对,但吴用得知生辰纲的消息后,却比谁都积极,立即去石碣村忽悠三阮入伙,并派刘唐去打探消息,并制定劫取生辰纲的周密计划。
吴用为什么这么积极呢?
因为吴用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被埋没在了乡村,他想出仕,凭胸中所学报效朝庭,然而他的仕途却不通达,朝庭也不会知道山东郓城东溪村还有他吴用这一号人物,于是,他要劫生辰纲,要上梁山,把事情闹大以引起朝庭注意,再接受招安归顺朝庭,以达到出将入相的目的,所以吴用与宋江一拍即合,成为了梁山领导层中的铁把子。
《水浒传》吴用先辅晁盖后又弃晁盖,是见风使舵吗?
我认为绝对不会是见风使舵,先辅晁盖是因为七星聚义智劫生辰纲案发后上梁山。晁盖通过林冲火并王伦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从此梁山由王伦时代进入晁盖时代。王伦是一个没有格局更没有政治纲领的人,所谓的小富即安视梁山为自家的自留地不容许他人染指。晁盖是有格局但也没有政治纲领的人,他可以将梁山做大做强但是不能给兄弟们找到出路。后来宋江上山后,吴用发现宋江是有格局更有政治纲领的领袖人物转而辅佐宋江。主要原因是宋江给大家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出路——招安!
宋江上山后就逐渐架空了晁盖,吴用也果断站队向宋江一方靠拢了。晁盖给不了吴用想要的的东西,遇到宋江一拍即合。这两个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所不用极端,而这一点恰恰确是晁盖不愿意做的事情。晁盖是一位正直坦荡的英雄,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他是不愿意接纳人品有瑕疵的人,可宋江要成大事海纳百川甚至有些藏污纳垢。如果说晁盖是以德用人而宋江却是以才用人,只要有才个人品德素质稍微低点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可以说晁盖是一位好大哥但不是一位好领袖,为了梁山的事业为了大家也为了自己吴用选择辅佐宋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前两任头领都没办法解决。梁山本身没有道德上的积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梁山的军事实力也确实不能推翻北宋朝廷。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小的成本那就是反贪官污吏不反皇帝,招安是最好选择。随着上山入伙的英雄越来越多,都是慕宋江大名而来的。朝廷的降将是因为有希望重新回归朝廷才甘心情愿投降的,像吴用这样有才能的人谁愿意一辈子当强盗呢? 这我认为不是见风使舵而是英雄顺时而动,至少当时认为是最好的路!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