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指的是现在山东的哪个地方?

《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也被简称为梁山泊,文献中也称作“梁山泺”,这个地方指的是现在山东济宁市境内梁山县中的梁山。此地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等七支脉组成,占地约3.5平方公里。据《水浒传》讲,梁山周围还有一大片水域,统称水泊梁山,方圆八百里。

但是,考察现今梁山泊情况,基本上看不到《水浒传》所描写的雄阔景象。既没有林冲眼中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之声势,也没有柴进形容的“方圆八百里”之辽阔,更容不下梁山数万人马驻扎,与书中的描写大相径庭。因而,绿野老道非常质疑,施耐庵会不会又施展了乾坤大挪移,把其他地方的“梁山”又搬运过来了呢?

历史真实中的水泊梁山

最早记载水泊梁山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据这部书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也就是说,五代时疏通五丈渠开槽运,梁山泊是中途一站。后来,因为黄河多处决口,河水汇集于梁山泊周围,便形成了以梁山为中心的巨大水泺。北宋晚期,此处水域最为开阔。

如依此记载,不仅能重现林冲眼中的壮阔场景,也符合“纵横河港一千条”、“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巷停藏,四壁下窝盘有草木”的描写。

由此看来,施耐庵有关水泊梁山的描写是有依据的。水泊梁山就是指的现今山东济宁境内、梁山县的以梁山为中心的这个地方。柴进说,水泊梁山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也与现在的梁山地理位置相一致。

后来,也是因为地质变化,水域下沉,泥沙淤积。黄河多次改道,梁山泊失去水源,多处水泊渐渐枯竭。如今,只剩下东平湖一处自然水域。因而,我们现在便无法看到《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了。

施耐庵的水泊梁山有夸大之嫌

即便如历史记载,但梁山泊一带也就是3.5平方公里,比我家乡小县城还要小一点。这么大一点的地方,驻扎几万人马是不可能的。梁山泊排完座次后,分派兵马驻防,总共有六关八寨,如此密集,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了,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呼延灼、关胜先后攻打过梁山,双方交战时,总兵力都在几万人上下。以历史上记载的梁山泊,几乎难以摆开如此大的战场。

续书之中,又与高俅展开了大水战,大型战船往来驰骋毫无障碍,也是与水泊梁山的地理面积不太相称的。

以此看来,施耐庵所描述的水泊梁山有夸大之嫌。实际上的梁山,满足不了几万人马的长期驻扎需求,也不能提供足以征战的广阔战场。即便是宋江与朝廷军马打山地游击战,闪转腾挪的地盘都不够用。

那么,水泊梁山的弟兄们到底是在那里安寨,又在哪里抵御官军的呢?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泊梁山

这部笔记体历史很清楚的记载了水泊梁山的故事,说是晁盖的生辰纲案事发,因宋江的通风报信,与吴加亮等人上了梁山泺。后来,宋江也因为杀了阎婆惜,直接投奔了梁山。宋江到达时,晁盖已经死了。宋江接过寨主之位,按照九天玄女天书的指引,聚齐了三十六人,便在梁山泺扯旗造反。

但是,没多久,宋江以朝东岳烧香还愿的名义,率领三十六将离开了梁山泺。从此,这股人马转战四方,纵横于河朔、京东东路、青州、齐州、濮州等地,攻陷十余州县城池。最终,这支义军到达海州(今连云港),遭到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烧毁,副将被擒获,宋江遂率众投降。

《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分别可以与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相佐证,基本上符合历史史实。从历史真实来考察,宋江因为水泊梁山地盘太小无法安身,很快便转入流寇式作战模式。当时,宋江有多少人马呢?史料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张叔夜打败宋江时,只招募了三千勇士便包围了这支队伍。可见,宋江的人马估计也不过两三千。这么点人马都难以养活,何况《水浒传》中的数万兵马?

施耐庵作《水浒传》参考以上史料,必定对水泊梁山的情况比较熟悉。书中出现的地理位置不太相符之处,不能简单的指责施公不通地理,而是为小说创作的需要进行的文学性的想象和发挥,从相关的地方挪借了符合宋江大队人马驻扎和作战的地域,构建了《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那么,施耐庵有可能从哪些地方给水泊梁山借了地盘呢?

钟相杨幺八百里洞庭揭竿而起

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民钟相率先聚众起义,抗击溃兵游寇集团抢劫,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得鼎、澧、潭、岳、辰(今湖南澧县、长沙、岳阳、沅陵)等州19县民响应。这次起义以洞庭湖为据点,声势浩大,规模远远超过了《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

天下洞庭,号称八百里,这是有史料可查的,也是为历来所公认的。梁山的八百里水泊则是书中人物的形容,实则远没有如此宽阔的水域。显然,施耐庵借用了洞庭湖“八百里”的概念,写了四周方圆八百里的水泊梁山。

续书《征四寇》中,梁山与高俅水军的作战,实际上很有点杨幺在洞庭湖与官军的对抗。另一续书《后水浒传》,就是写的洞庭湖杨幺起义。此书承接《征四寇》往下写,说宋江等梁山好汉转世,继续聚义与朝廷作战。这种续书的关联,似也可以说明,后来的作者因施耐庵的“八百里”概念,而顺接了《水浒传》的故事。

朱元璋陈友谅曾经大战鄱阳湖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作者必定非常了解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的生死大战。据说,施耐庵参加过元末战争,而当年鄱阳湖的实际水域并不比洞庭湖小,号称八百里也是名副其实。施耐庵把鄱阳湖的“八百里”挪借到水泊梁山,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缘故。《水浒传》开篇所讲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有含沙射影讽喻朱元璋的含义。所谓洪太尉与朱武名字组合,就是“朱洪武”。从这个信息来判断,施耐庵也是有可能以鄱阳湖来想象水泊梁山的。

总之,如果仅说水泊梁山,一定就是指山东济宁境内的以梁山为中心的的地方。而如果是讲《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就应当是文学作品中服务于故事需要的虚指,到底在哪里,其实并不十分重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旅游需求,即便是把施耐庵笔下的水泊梁山与实际地名归于一处,也是没有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