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从文本解读贾宝玉,顽劣、愚顽这两个词冠在他身上,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行为特征的。贾宝玉不受世俗礼教约束,不走科举仕途,以当时社会价值观来看,确属顽劣之辈。而且,贾宝玉在贾政严厉的管教下,在姐姐贾元春的悉心引导下,仍然冥顽不化,行为乖张,表现得非常叛逆,愚顽也是很恰当的概括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但是,若说他是“混世魔王”则有点过份,为什么呢?
王夫人为什么称宝玉是“混世魔王”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写的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当黛玉见过外祖母后,便去拜见两个舅舅,贾赦为大,所以,黛玉先见了邢夫人。然后再去见二舅,贾政因去斋戒,不在家,黛玉只见到了王夫人。
黛玉见这两个舅舅,作者写得很奇怪,明明贾赦是老大,而且是荣国府承袭爵位的人,却住在了黑油漆大门中,明显是个死人。而贾政则是居住在正门大院,位居贾府的中轴位置(紫禁城当时在北京城的位置)。这也是一种隐喻,说明现实中的曹家正房一脉已经无男丁,贾宝玉(书中人物)实际上是过继到曹寅这一支的。
黛玉进门坐定后,边吃茶边听王夫人絮叨。王夫人对黛玉说了一番话,头一次称呼宝玉为混世魔王:“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书中交代,贾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之子,但非常奇怪的是,贾宝玉却从来就没以“母亲”、“娘”之类的称呼叫过王夫人,这大概是王夫人数落宝玉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原因吧。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贾宝玉还有一个绰号“遮天大王”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写了贾府清虚观打醮的事情。其中写道,张道士给贾母请安时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张道士所说的前日四月二十六,正是书中第二十七回提到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这一天是贾宝玉的生日。所以,遮天大王指的就是贾宝玉。这一点很值得置疑,因为,胡适与周汝昌两位先生都考定曹雪芹的原型就是贾宝玉,这一天也就是曹雪芹的生日。但是,我并不赞同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所以,遮天大王是贾宝玉,但贾宝玉的原型却另有其人。
清虚观打醮这回书信息量非常大,简直就是贾宝玉原型的大揭秘。当时,王熙凤因为被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一头撞在怀里。凤姐一扬手照脸打了个嘴巴,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斤斗,骂道:“小野杂种!往那 里跑?”。贾母见这小道童被打,很是“可怜见儿的!”,好好的安抚了一番,叫贾珍好生带了去。这个小道童大有可能就是张道士所说的“遮天大王”。
“混世魔王”与“遮天大王”是什么意思“混世魔王”典出隋唐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程咬金,这程咬金因在瓦岗寨探地穴,得做三年混世魔王。《说唐》出自明末清初,而其中的人物早已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的“混世魔王”应该与此有关。程咬金虽然在地穴里得了一身皇帝的装束,但却不是真命天子,这样比喻贾宝玉,应当与其原型人物比较接近。所以,“混世魔王”就是王夫人所说的意思。
“遮天大王”是张道士捏造的一个名词,找不到这个大王的历史传说,也就只能先望文生义了。遮天,说明此人能量很大,整个天下都可以遮住,而且还是大王,把这样的含义安在贾宝玉身上,显然不合适。不过,若是考证贾宝玉的原型,张道士的这个“遮天大王”还真的很形象。
张道士原本就是个很神秘的人物,书中借用贾珍的视角,介绍他是荣国公昔日的替身。在清虚观中,张道士的很多言行都有深刻的隐喻。比如,赠送给贾宝玉的金麒麟,后来还引出一段“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故事。因而,从荣国公这个荣国府最高阶人物替身的嘴里说出的“遮天大王”,必定来历不凡。
“混世魔王”到底隐谁揭开了“混世魔王”这个谜题,等于揭开了贾宝玉原型人物之谜,更可探近红楼梦作者的谜题。
我认为,或者我赞同,《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頫。在此,先说一条证据。曹寅有个女儿曹佳氏是是大清铁帽子王后代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是书中贾元春的原型,这一点红学界有比较一致的认同。在《红楼梦》中,贾元春时贾宝玉的姐姐,若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型,这就差辈了。与曹佳氏为姐弟关系的不是别人,就是曹頫!
曹頫是曹寅的侄子,因为曹寅唯一的儿子曹颙早逝,江宁织造职位无人继承,便把曹頫过继到了曹寅这一支。所以,王夫人不是贾宝玉的亲生母亲,这也是王夫人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哪有这样说自己儿子的?我有一条经验,在老师面前不能数落孩子的缺点,否则,老师一辈子就会记住这个学生的不足,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王夫人既然这样看待贾宝玉,也难怪贾宝玉从来不叫她母亲了。
王熙凤骂小道士是“野杂种”,也是隐射曹頫。曹頫的父亲曹宣高度疑似顺治的四皇子,董鄂妃生下来的儿子,顺治在他出生时,就宣称朕之第一子,并封号和硕亲王,这是明显的皇位继承人。因为顺治与孝庄、多尔衮恶劣的关系,这个皇位继承人被偷送出宫,寄居在曹家。作者借王熙凤之口,点出曹頫的身世,而且,曹頫继承江宁织造时,确实是“黄口小儿”。
王熙凤不知曹頫的身世,但贾母是知道的。因为,当年就是孙氏夫人从宫中抱回了曹宣。当那个小道童遭到痛打之后,贾母便显得格外心疼吗,这简直就是在写实了。
据考证,曹頫生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公元1706年6月8日),这一天不是遮天大王的生日,而是药王的生日。作者巧妙的把曹頫的生日提前了两天,且以子虚乌有的“遮天大王”来隐含“王”的符码,实际上是对隼曹頫而不是曹雪芹。
在曹家人(王夫人)看来,这个具有皇室血统的曹頫,是个孽种祸胎,一旦出事就是大事。果然,曹頫缺乏为官之术,屡次受到康熙的批评与训斥。还因为亏空库银,受到雍正的抄家处罚,曹頫本人则枷号示众。
据说,曹家最终参与了宫廷斗争,并因此家道败落。试想,参与宫廷权力斗争失败能够活下命来的人是什么样的角色?曹頫企图借助宫廷势力恢复其皇室身份,但却没有成功,这不就是张道士口中子虚乌有的“遮天大王”吗?
所以,顽劣、愚顽、混世魔王安在这样的贾宝玉身上,恰如其分。
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本质虽好、行为宠过!
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看问题不同阶级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
鲁迅先生说,"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
站在封建贵族的眼光来看,贾宝玉就是“顽劣"、"愚顽"、"混世魔王"。
一、"顽劣"和"愚顽",
贾宝玉生有大好皮囊,人也很聪明,学习诗词歌赋一学就会,但是却对"八股文"的代圣贤立言,十分反感,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从父母到姐妹旳劝说一概不理。而当时的贾府子孙无有成器者,急需一个能步林如海后尘者来挽救贾府的末落,仅只这一个希望,但他却宁可和丫鬟们淘澄胭脂,和黛玉耳鬓厮磨,也不肯念八股文,考举人,考进士,光宗耀祖,无才可去补苍天,宁可看着家族沒落,自然是“顽劣"和"愚顽",而这一切在家族的老祖宗的保护下,又可以被保护下来。
二、混世魔王,
《红楼梦》中似乎只有王夫人这么说过贾宝玉,而且是在初见林黛玉时警告她不要和贾宝玉接近时说的。这里面就大有水份了,她不喜欢林黛玉,不希望黛玉和宝玉过分亲近,但却不是管自己的孩子,而是管外甥女,这一方面说明她管不了宝玉,只好夸大宝玉的缺点,希望吓退黛玉,另外也确实是慈母口吻,恨铁不成钢,做不得真的。
但是贾府已升天的老祖宗贾代善和贾代化却知道,贾宝玉真是贾府的混世魔王。
他亳无戒心,只看容貌和感觉,一脚踏进了忠顺亲王和北静王之间的斗争,并被认为站了队,引起了忠顺亲王对贾府的打压。
他口无遮拦,在写姽婳将军林四娘的诗时,笔下出现了"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的词句,被人抓住把柄,为后来贾宝玉被关入狱神庙,和贾家的败亡留下重大隐患。
还有贾宝玉引起的大大小小的祸事,每次都有丫鬟替他顶缸。
如果我们现在看贾宝玉,敢于反对八股文取士,敢于反对程朱理学,在当时那个年代思想属于凤毛麟角,而且尊重女姓,有初步的民主精神,而且最后坚持到底,实属不易。但是他本身是个富贵闲人,说的多,作的少。还沾染了许多纨绔子弟的毛病,有优点,也有些缺点。
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竟管宝王被冠以"混士魔王"″顽劣"″愚顽"等之类的词汇。他实际上是一位反封建社会秩序的斗士。他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他的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是违背当时的伦理道德的,在男女平等思想上可以说是一位先驱者。说他是什么顽劣愚顽的,也仅仅是当时世俗之人对他的偏见和他自己的自嘲而已。
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书中对贾宝玉这些评语,其实是反语,是以当时社会世俗的眼光,世俗的标准对贾宝玉的评判。贾宝玉偏僻乖张吗?他在贾府与大多数人都合得来,不论主子奴才,他都能寄予同情心,对于他房中的丫环,他也不以主子自居,多数时候都能和谐相处。在外部,他结交广泛,上至王爷,下至优伶,三教九流,无数不包。另外说他愚顽,草莽,无能,不肖等等,也是明贬暗褒。大观园题对额,不仅表现他知识面广,而且才思敏捷,众多清客相公交口称赞,(当然里面也有阿谀之词),连一向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其父贾政也时不时地点头不语。他在大观园诗社的诗作,也很有水平,不过作者为了突出一干才女,才往往把他排在最后。他为了明祭晴雯,暗祭黛玉的倾力之作《芙蓉女儿诔》,真是妙筆生花,叫一个现代诗人去写,恐万难写出来。在赴冯紫英家宴时,席上所吟诗词歌赋,不用比较,立见高低。那么贾宝玉究竟为何不入世人的眼光呢?主要是他厌恶教条似地背诵所谓圣人之言,并将此作为敲门砖,以取得仕途上进之路。他讨厌与那些虚伪奸诈如贾雨村之流的达官显贵交往,更讨厌那些人的升官发财的所谓经济之道。他不容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所以被当作一个天生的痴人。那么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吗?恐怕未必。他是侯门公府的贵公子,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话。他直接使用的丫头还分头二三等,加上老嬷嬷,粗使丫头,不下廾人。他出门一趟,跟随的仆人也分头二三等,加上车夫,也不下廾人。他去上学,还有七八个仆人跟隨。对于这种寄生虫似的生话,他何曾反对过,何曾叛逆过?贾宝玉如果看作是作者的自况,也就是通过贾宝玉这一形象表达对家族往日辉煌的眷恋,对皇家无情的不滿,而又彷徨无地,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说贾宝玉是叛逆者,未免抬高了他。
为何贾宝玉总是被冠以“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等词汇?
作为我们一般的读者,对于贾宝玉的“混世魔王”“顽劣”“愚顽”的理解,不必过多解读,只需明白其警世作用即可。贾宝玉是含着金钥匙生的,一家之中贾母为大,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被其祖母做主护养,由奶妈奶大,母子之份便十分疏远,虽有母子之份,却无母子之实,这在历史中我们常常见到,即使今天的历史电视剧中也常见,如顺治出生,三天便被抱走祖制中,由奶娘奶养,稍大,便有专门的奶养与教养的奶娘负责其生活起居,贾宝玉也不例外,故他十几岁了还和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对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母子之情份,更别说父亲了,祖母的生活观,价值观对贾宝玉有直接的影响,如在年幼的贾宝玉眼中,人不分贫贱,不分大小,不分地位高低,姐妹兄弟丫鬟仆人一视同仁的观念深受其祖母影响,年幼时尚可,长大后如果还执这种观点,难免被世人看作荒唐,贾宝玉正是秉承这种观点至死不渝,这就与封建道德礼教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大家族中的女人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李纨式的相夫教子观点,一种如贾母贾敏的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子苦读诗书,把孩子教育成封建贵族腐儒式的接班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确有醍醐灌顶式的先见之明,有贾母保护,即使贾政,王夫人再努力,在那个礼教十分严格的封建大家族,他们夫妇也无能为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在贾政,王夫人眼中的贾宝玉,由于贾母的溺爱,还秉持儿时的观点,在社会上自然是“混世魔王”无人敢管,又由于他秉持的一律平等观点,又难以改正,常言道:“山难改,性难移”这种性格一旦形成,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故英莲的开场诗实指宝玉,正月十五元妃死后,贾府大祸临头,这首诗为娇生惯养的长辈敲响了警钟“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后面的一首《西江月》更是说的明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时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正是这种天然的一段情素成就了《红楼梦》。
在第十九回评语中写出了贾宝玉之“愚顽,顽劣”和“混世魔王”之根源:“若知贾宝玉真性情者,当留心此回。其与袭人何等留连,其与画美人事何等古怪,其遇茗烟事何等怜惜,其于黛玉何等保护。再袭人之痴忠,画人之若事,茗烟之屈奉,黛玉之痴情,千态百状,笔力劲尖,有水到渠成之象,无微不至。真画出一个上乘智慧之人,入于魔而不悟,甘心堕落。且影出诸魔之神通,亦非泛泛,有势不能轻登彼岸之形。凡我众生掩卷自思,或于身心少有补益。……”
这篇自评,点出了通部《红楼梦》之主旨,即众生平等,众生自由。关心爱护弱小,不避强权的一段痴情,贾宝玉是万死不辞的。
故甲戌本回前凡例一首诗道出《红楼梦》真缔:
浮生着甚苦弄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恨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袖”的黛玉,“情痴”的宝玉痴心不改,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好一个死去,一个出家,但他们的初心始终不变,那就是不向命运低头,追求自由平等的初心,痴心,“愚顽,劣顽”心不改!
1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