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这个提问已经搁置很久了,现在回答虽然晚了点,但还是要把作业完成。

较之《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线索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曹操、刘备、孙权从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经过赤壁之战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江山一分为三。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汉末三分”时代。公元220年,曹丕逼迫东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此后两年内,刘备、孙权先后建立蜀汉、东吴政权,以这个时间节点为标志,中国历史正式结束两汉时代,跨入“三国”时期。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西晋建立。公元263年和公元280年,蜀汉与东吴相继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按照这一条历史线索,在《三国志》、《世说新语》等正史、笔记以及宋元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完整的讲述了东汉灵帝到三国归晋的故事。这是这部历史小说的明线,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思想在小说开篇时就讲得非常明白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以三国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也很准确的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分分合合中向前发展。结合开篇《临江仙》词,罗贯中讲透了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无论分合都不可逆转。《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围绕罗贯中的历史观来展开的,由东汉的“合”,到三国的“分”,然后司马氏荡平八荒,天下又归结于“合”。

这条明线通俗易懂,没有给“索隐派”更多的空间,苦苦寻找文学形象的历史原型,苦苦寻觅故事背后的故事。曹操就是曹操、刘备就是刘备,在《后汉书》、《三国志》都是有据可查的人物。《三国演义》所讲的故事大脉络也可以与历史相符合。即便是“三分假七分真”,也是属于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合理范畴,没什么值得更多的探讨。即便要探讨,也是学问家的事情,探讨出个子午卯酉来,大多数普通读者还不买账。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是老大,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历史学家说错了,《三国志》中关羽比刘备大,也没有桃园三结义这回事,即便是有,关羽才是大哥。有人信,但打心眼里不愿意接受。更有人不信,就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宁可不读《三国志》,不可不看《三国演义》。老辈人讲古,讲到《三国演义》时,直接简化成《三国》,其奈他何。

但是,说《三国演义》没有暗线也不对,这部书还是有暗线的。首先,罗贯中为什么把这部书叫《三国演义》而不叫《三国》呢?谋导演不解,拍个电视剧就敢这么干,直接叫《三国》了,其奈他何。

罗贯中是要通过三国的故事,申明大义。什么大义?尊刘抑曹,宣扬正统思想。原来,罗贯中要以三国来演这个”义”。

尊刘不仅仅是尊崇刘备,而是连带两汉一并尊崇了。罗贯中认为,炎刘衰微,运数将终,刘备应时而起,肩负着维护汉家正统的历史使命,在极度艰辛的环境中,一步步扛起汉家大旗,与曹魏、孙吴抗衡,时刻准备光复汉室。所以,刘备一出场就是帝王之相,家门口的大桑树犹如黄罗伞盖一样荫庇刘家。而且,忙不迭的交代,刘备乃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正宗的汉室帝胄。刘备这种身份,当然就是汉室江山的正统传人。

曹操出场就悲戚了。罗贯中说,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应当先称呼为夏侯嵩)给中常侍当了养子,才改为曹姓的。一个是皇家血统,一个是太监的养子,这种出场时的鲜明对比,罗贯中暗伏的线索勾勒了书中人物的脸谱,曹操就是奸雄,刘备则是枭雄。后来,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就是白脸奸臣。

历史真实是这样的吗?裴松之注《三国志》倒是有这么一嘴。裴注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说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但据历史学家考证,这条裴注不可靠。但是,广大读者又有几人信这个呢?这就不得不佩服罗贯中的笔力了,《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在历史的真真假假之间,暗藏自己的历史观,通过人物的刻画,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悄然传递给读者。

相信很多读者就会被罗贯中不知不觉的带进去。当汉室最后一个大坏人董卓被王允、吕布干掉后,曹操就成了最大的“汉贼”。因而,当弥衡裸衣击鼓骂曹的桥段一出现,就觉得非常解恨,非常的点赞弥衡。但是,罗贯中还是非常正直的读书人,虽然给曹操脸上涂上了厚厚的白色,但却没给弥衡好下场。此等唇剑腐儒遭到黄祖斩杀后,也是很快人心的。不过,罗贯中说曹操不杀弥衡,是借黄祖之刀,也属于奸雄的行为。

刘备是当世皇叔,书中几乎没有他的劣迹。就是他的手下,个个都是充满正能量的英雄豪杰,济世救民的大丈夫。状诸葛亮多智近妖,不惜移花接木,把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好事都安在诸葛孔明身上。一则褒扬蜀汉大军师大丞相,二则贬低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怕诸葛村夫犹如老鼠怕猫,所以,自赤壁之战后逢诸葛每战必殆。

孙权这一派简直就是曹刘的陪衬,东吴经常受到曹刘两家的欺负。这也是围绕刘氏正统展开主题,以达到尊刘抑曹的创作目的的需要。

除了这条大的暗线外,罗贯中还隐伏了另一条大暗线。这条暗线就是三国归晋的必然趋势。

这条暗线讲起来很复杂,在此不多赘述。罗贯中虽然尊刘抑曹,宣扬正统,但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三国人物的真实情感。比如,曹操越到后来越透出一股英雄之气。而以正统自居的蜀汉蜗居一隅,穷兵黩武,人才匮乏,兵力不继,后主昏庸,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这些,罗贯中在书中多有揭示。只不过这些批判性的表达,都隐藏在文本之中了。

而曹魏的灭亡罗贯中也进行了非常辛辣的讽刺,“废曹芳魏家果报”,是一种宿命的循环。罗贯中在曹魏灭亡的故事中,同样隐含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的故事讲几天几夜都讲不完,也讲不清。绿野老道好事,不揣愚陋,乱弹三国,贻笑大方。

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首先感谢邀请。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年代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未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分为黄巾之乱丶董卓之乱丶群雄逐鹿丶三国鼎立丶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中将兵法三十六计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一条暗线,就是人才!人才之争,贯穿全书!在吴蜀魏之前的地方割据,诸侯争霸,如果没有人才,或象袁绍有人不会用,在那激烈动荡的岁月,你的灭亡也是一种必然!三国独立,吴有长江天险,蜀有蜀道之难,但魏之人才济济,终以人才灭两国,天险路难在人的面前,都是可以跨越的!

三国归晋,说到底仍在于曹公在那时代的唯才是举,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人才基础!赤壁败亡,曹曾大哭曰:如郭奉先在,我焉有此败乎?刘备得一孔明,鱼得水也,蜀国在一段时间內,也算中兴了一把吧?东吴多俊杰,人才链环环相扣,端得厉害!周公谨,鲁肃,吕蒙,陆逊,一代一代,群星闪耀,才得以卫国,——所以,这人才便是三国的一条暗线吧?

第二暗线,一切交与时间!你英雄也好,你狗熊也罢,在时间老先生面前,什么都是浮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归晋归晋,归了晋国,晋国以非常手段建国,最终也是尽归了历史的夂阳中!

——一点看法!

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对于读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的理解是,《三国演义》有浅和深两条“暗线”,第一条比较容易看出来,作者暗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重要观念,借之用于表述魏、吴、蜀三国的基本态势,述说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的基本状况。

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在魏蜀吴三个集团的领导人中,刘备的人缘最好,他以大汉皇叔的名分,带着仁爱的名声,礼贤下士,笼络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武将文臣。比如武将方面有“五虎上将”,即桃园三结义时跟着刘备的关羽、张飞两位义弟,还有忠勇无比、处事稳妥的名将赵云,万夫莫敌的飞将军“锦马超”,勇毅冠三军的老将黄忠;再如在文臣方面,刘备兼得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本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而刘备将两人都收入他的阵营中,此外,徐庶虽身在曹营,但心仍是向着刘备阵营的,所以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说法;还有,陶谦“三让徐州”,想让刘邦主政徐州;荆州牧刘表病危时也想将荆州托让给刘备等等,都表明刘邦占尽了“人和”优势。

东吴孙权承接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而且有长江天险作屏障,进可攻,退可守,特别是江东乃富饶之地,钱粮充足,孙权确实是占了“地利”优势。

曹操虽在“地利”方面不如孙权,在人缘方面比刘备也略差一些,但是,曹操当时的行动是很符合“天时”的,汉末三国初,天下呈纷争之势,群雄并起,处于“合久必分”时期,曹操顺应大趋势,以其一代枭雄的气势,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事原则,实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替天子行令的优势,曹操缺是是占了“天时”优势。后来,纷争的最终结果是“三国归晋”,占“天时”的曹氏集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算是顺“天时”了。

这是很巧妙的一条“天时地利人和”的暗线,其涵义丰富,耐人寻味!

而第二条“暗线”,即更深更隐蔽的暗线,就是《三国演义》开头引的一首词所隐含的深意,这首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感叹历史,感叹环宇的永恒,感叹江水川流不息,青山依然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而已。词的下阕写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态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过眼云烟,兴衰存亡,只是笑谈的资料而已,相逢把酒畅饮,古今所有事,也只是笑料而已,没有必要去执着和纠缠。此一词人表现出一种轻看世俗,淡看功名,超凡脱俗、淡泊洒脱的情怀,词中有悲壮、慷慨,亦有潇洒和超脱,吟诵着这一首持,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有感叹已畅快,有悲壮亦有解脱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这种借感受历史兴衰而抒发人生感慨,反思中有超脱,深沉中有豪放,感叹英雄而又倡导超脱畅快,这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味,也是作者在暗中提示的对人生的感慨,“入世”,免不了苍凉悲壮,而“出世”,或许能淡泊宁静,但也未必,或许,更多的是在把酒畅饮中体验当下的心境,深邃的人生哲理,永远只有靠自己去体悟。看着滚滚长江之水,反思流逝的历史,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在叹息和感慨中能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吗?这就是更深的“暗线”——追问人生的价值。

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你了,暗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几乎所有优秀的小说都是存在暗线的那《三国演义》的暗线是什么?

你通读几遍就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