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历史上真有武松这个人。此人原本是一个流浪艺人,行走于江湖卖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没有做强盗的经历。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他状貌奇伟、颇有武功,便邀请他进了州府,充任都头。所谓都头,是一个武职。这个职务起源于唐朝,一部军(约千人)为一都,领军的就叫都头。宋代沿袭这一职务,但都头统领的人数降到100人,与现在一个连管辖的人数大致相当,所以,宋代的都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后来,这个知府又让武松做了提辖。提辖就不是一个官职了,其全称是“提举兵马、提辖兵甲”,只是一个职责,这个职责一般划分给知州、知府这样的行政长官,好比现在的行政长官的一项分工。北宋时,出现了专职的“提辖”,但也不是官职,而是市场管理员之类的差事(外提辖),以及官府中的采办、库房管理员(内提辖)。因为武松有武艺,大概做了知府的贴身侍卫,带了一班人担任保安任务,与保安队长有点相近。虽然没了职务,但却成了知府的心腹。

武松在知府衙门干了没多久,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奸人诬陷,武松也因之受到牵连。高权去职后,蔡京的儿子蔡鋆继任。这个蔡鋆为官不仁,鱼肉百姓,被杭州人叫做“蔡虎”,武松遂起意为民除害。某日,蔡鋆出行,武松以利刃痛死了“蔡虎”。不幸的是,武松被前呼后拥的保镖擒获投入大狱,在牢中倍受酷刑,武松没有挺过去,死在了牢房。

武松的这些事迹在《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均有记载。查《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武松其人,绰号“行者”,但却没有具体事迹,仅是梁山三十六人之一,名列花和尚鲁智深之后,居第三十位。《宋史·张叔夜传》说,叔夜奉诏征讨宋江“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大约武松也在这场战事中,随众投降了朝廷。后来,按照李若水《捕盗偶成》所说,宋江投降后参加了一系列朝廷征战,最终“三十六人同拜爵”,武松当然也受到了朝廷的封赏。

《水浒传》中的武松,大概出自于《大宋宣和遗事》,但仅得一个名号而已。可能是施耐庵在作书时,由行者武松而联想到真实的武松。比如,武松在《水浒传》中曾当过阳谷县都头,“误入都监府”,然后杀了张都监一家的故事,大概也与武松曾经进过杭州衙门的事情有关联。而景阳冈打虎的灵感,大概也来自武松杀“蔡虎”这一历史真实。同样,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也是“貌奇伟”。所以,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应当是以上二者的合体。

当然,《水浒传》不单是《大宋宣和遗事》或者地方志,施耐庵同样借鉴了民间话本的梁山故事,综合取舍而创作了这部奇书。那么,《水浒传》中武松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仅从文本看武松,当然是一个快意恩仇、杀人不眨眼的好汉。从第二十二回“横沧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出场,一直到被封“清忠祖师”归隐杭州六和塔止,武松的“戏份”是非常多也是非常有分量的。打虎英雄有无数,但谁也比不了武松的名气大。这样的英雄豪杰,怎么会是有奶就是娘的小人呢?

稍稍梳理一下武松的上梁山之前的历程,不难发现,他所投靠的地方还真的很多。武松的出场是在宋江投奔柴进,在柴进的庄上偶遇了武二兄弟。此时,武松因为打伤了欺负人的恶霸之子,逃命投奔了柴进。后来,听说那人没被打死,就往清河县家里奔。途中,顺带打死了一只白额吊睛猛虎,因而,被阳谷县令看中,当了县衙的都头。又因杀死王婆、潘金莲,斗杀奸夫西门庆而被刺配到孟州牢城。

在孟州牢城,又得到管营之子施恩的恩惠(施恩哦),便强行出头,以黒制黑,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蒋门神为报被打之仇,勾结孟州张都监,把武松请进了都监府。武松又对张都监的假恩假惠所感动,心甘情愿的给都监府当了一名看家护院的武师(与真实武松曾当过提辖相仿)。被张都监陷害后,大闹飞云浦,杀掉了张都监一门良贱和张团练、蒋门神后,在墙壁上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血字,又开始亡命天涯。

刺配孟州道上,在十字坡黑店中结识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夫妇。这次犯下弥天大罪,又投奔卖人肉包子的黑店,为逃避官府缉拿,改头换面,做了一名游方行者。《大宋宣和遗事》把他和鲁智深排在一起,而且名居其后是有道理的。鲁智深是真的出过家,货真价实的和尚。武松则是穿了别人的衣服,拿了别人的度牒,假冒的佛门弟子。当然,续书给了武松一个好的结局,在六和塔真的出了家,变成了真和尚。

第六十二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中,武松和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等人又投奔到了梁山泊,完成了聚义的旅程。

武松的上梁山之路,在《水浒传》人物中可谓是非常曲折的,非常传奇的。之所以被质疑是“有奶便是娘”,大概是因为武松一路之上投奔过五六处地方,有柴进、宋江、阳谷县令、施恩、张都监、张青、鲁智深、晁盖等多名大哥或者老板。这些大哥中,柴进虽然不怎么待见武松,但为了活命武松不得不委身柴进,以讨得一碗饭吃。宋江更是两次临别赠金,恩义所致,武松感恩戴德,为此后上梁山做了很好的铺垫。施恩、张都监本来就是一路人,武松不管这些,只要有恩于他,就肯为他们卖命。从这层意思上讲,说武松有奶就是娘,似乎有点道理。

不过,《水浒传》虽然故事之中还有故事,但仅从文本来看,武松还不至于是这样的混混。武松一生充满着英雄主义色彩,秉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人生宗旨。虽然,武松不可能像很多英雄那样,有非常强烈的是非观念和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种知恩图报,快意恩仇的行为确实博得了读者,乃至民间大众的喜爱。何况,梁山兄弟中,又有几人没有投靠的经历呢?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也是《水浒传》一百单八人聚集到一起的动力所在。

《水浒传》原本就是这样的一部书,让你忘掉梁山好汉的恶劣行径,可以自不觉的接受和宣扬他们的正能量。武松也是一样,打虎让他名扬今古,即便是被人利用,打的也是恶人(蒋门神),杀的基本上都是坏人(西门庆、王婆、潘金莲、张都监、飞天蜈蚣等等)。当然,在张都监家中“一不做,二不休”就有点滥杀无辜了。

所以,武松报恩无原则,但杀人还是有底线的。从这一点讲,就不能说他是有奶便是娘了。否则,你给再大的恩惠、再多的银子,让他杀鲁智深试试。

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看水浒,品人物!

武松这个人,天伤星,在水浒中,作者绝对作为刚勇的好汉来写的,不过从串连的事件看,这人也有点复杂。

重要的事件,武大武二两人是没妈的孩子,这一点无论在宋在今天,也是受欺负的,人情社会么!但武大作为哥哥,肯定充当了父母式的受气的角色,保护着小小的武松!武松对武大感情是又深又纯的,所以小潘这劈腿杀兄之事,是叔叔不可忍,婶婶也不能忍的!况在朱老夫子的年代,武松在这事上,有理有节,是普世的正义!

但人生之路便有了岔道,任性负气便成了武松的保护色!他知道金眼彪施恩未必是什么好鸟,己经上升到对社会不满的他,只要你对我好,去揍另一个不良分子,就有了心理优势!

至于遭陷害,被人欲去之而后快,这时的武二郎己走上了江湖,有了强烈的反社会意识!你对我不公,我造反又如何?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血淋淋呀!

武松不是武大,刚勇而明悟,不是一般人能御之者!知恩而图报,看似优点,实则弱点,——以宋江知人之明,困难时的一杯水,最后还了一条胳膊!从此惰义两绝,各奔东西!

对武松不想多说什么,有缺点,但仍是我心目中敢作敢为,明白智机的好汉!如此而已!

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怎样界定武松是好汉还是混混,见仁见智。

施耐庵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大写武十回?因为他对武松是赞赏的。

武松酒后景阳岗打死老虎,为民除害,算不算好汉行为呢?

百姓抬着武松,是内心充满感激;官府大势藵奖,还请他当都头,其实就是对他的肯定!

鲁智深行侠仗义,打死郑屠,教训霸人妻女的周通,全是为的别人。

而武松呢?快意恩仇。杀潘金莲、西门庆,血溅鸳鸯楼,都是别人惹恼他,为的是自己。

他灭了张都监满门,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

他因为一顿酒饭被人当枪使,替当地黑社会施恩父子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

武松冷血,武松脑残,如此这般,是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个混混,毫无三观、是非不分的主要原因!

武松与武大相依为命,一个卖烧饼养家糊口,一个衙门当差默默无闻。

是西门庆毁了武松一生,长兄如父的武大死了,仇恨让武松变得噬杀,孤独,冷血。

他其实是可怜的人。他又是矛盾的综合体:即是打虎除害的英雄好汉,有是杀人如麻的冷血狂魔。

他忠于宋江,又看透离开宋江,施耐庵给了他和鲁智深比较完美的结局,应该算是施公对武松的偏爱吧!

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谢邀。武二哥都不算真好汉的话,还有何人是真好汉?真搞不懂,题主怎么会把他和有奶便是娘的混混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武二哥是《水浒传》当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没有之一,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他毫不为过,水浒寨中最英雄,人世不见武二哥。



有的人,做错不酸,做盐不咸,总之索然无味。可武松不同,做了醋能酸倒孕妇,做了盐能咸干海水,不管是非对错,力求极致。棱角分明的石头经过河水长期的浸泡和冲刷都会变成鹅卵石,一个人经过世事的磨炼也会变得圆滑,会向世俗和现实低头妥协,试问世间哪一个人不是如此?可武松依然是那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任江湖险恶,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他从始至终没有随波逐流。

武松的每一个行为,只对自己负责。包括他的残忍嗜杀,好勇斗狠,甚至蛮不讲理,都纯粹干净,光明磊落。他为自己设定了一条从不逾越的底线,而他又从来无视别人的标准。他滥杀无辜,殴打店主人,你觉得道德吗?确实不道德,直到如今,都一直被人横加指责,可没人觉得他肮脏龌龊。

和武松这样的人打交道,需要事事拎的清,他是一个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人。对于人情世故,武松洞若观火,可他从不做一件世故之事,一身傲骨,没有丝毫的妥协和退让。监牢行贿,免去一百杀威棒,武松身上有的是银子,举手之劳的事情。这种事,林冲干过,宋江干过,甚至李逵都被打的连连求饶,可武松偏不给,宁愿挨打,就是因为差拨趾高气昂,甩脸子给他看,如果有话好好说,全都给他也无妨,可以死,但绝不可以妥协。

明知景阳冈有只屡伤人命的老虎,可武松偏向虎山行,命可以不要,但绝不可以吃店小二的笑话。像“智取生辰纲”这样的事,武松断然不会做,坑蒙拐骗,玩弄心眼的事,他不会做。林冲纳投名状,换做武松扭头就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不会像卢俊义和林冲那样,被押解公人百般折磨却忍气吞声,他只会敢来扑复老爷,没你娘个鸟性,然后送他们见阎王。

武松更不会像杨志那样,被牛二像个提线木偶般的玩弄于股掌之间,明知对方耍赖却依然两次试刀,他只会二话不说,一刀结果了那个泼皮无赖。武松不会被任何人和事绑架,他只对自己的底线、品味、意志负责,我行我素,既纯粹又干脆,这也是他滥杀无辜却依然拥有大批忠实粉丝的原因所在。

血溅鸳鸯楼,武松杀的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杀的腰刀缺口,面对许多无辜者的苦苦求饶,他丝毫没有心软,而是刀刀毙命,滥杀无辜又能如何,他从来不在乎世人如何看他,咽下胸中这口恶气,还不如让他去死。古时好汉栖身于绿林草野,我们不能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解读,好汉从来都不是悲天悯人的救世主。

正如金圣叹所言: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施耐庵著《水浒》,一个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将人物脸谱化,主线人物的善恶两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是写慈父圣母,不是写圣人君子,而是活生生的人和现实。

某种意义上来说,《水浒》没有正义可言,只不过一个个不平的故事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正义感而已。所以,不要妄图在《水浒》当中充当道德判官,有那闲工夫,还是建议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农民伯伯种庄稼吧。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社会,那你只能被社会改变,这句话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却不适用于武松——他的确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但他同样令社会对他束手无策。

西岳顽石~遍地都是林教头,四处难见武二哥。

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武松真好汉也。

首先有情有义,首次见宋江当内心感受到其发自肺腑的真情时,二人分别好汉武松是眼内掉泪的,以后武松对宋江也是真情对待,虽然以后意见不同也是助其到战争最后。对自己哥哥是当父亲对待的。还有助孔家兄弟等。

不贪财不欺弱者,打虎赏钱分给了猎户,杀了飞天蜈蚣后将钱给了女子。连王婆都不怕他敢害他哥,说明平时很守规矩,对人和善。与柴府下人有纷争肯定是有狗仗人势的,打店主人是其说话刺耳,并不是跟林冲杨志似的抢人酒吃霸王餐,再落魂也没劫道当强盗啊!杀张府人谁说张府人不该杀呀?

赤手打死老虎,是在半醉半醒中仓皇迎战将其打死的,杀飞天蜈蚣双刀术现成有,更有刀劈辽将方腊战将的战绩。有气力耐揍意志坚韧有技巧有头脑赤手搏击战水浒绝对第一,兵器战应与杨志相仿高于索超徐宁,被砍手臂是被妖术偷袭没防备。

山东好汉武松真英雄也!

武松是真的好汉还是有奶便是娘的混混?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刺杀蔡太尉家眷不成,反而身陷囹圄,死于狱中。而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却不同。

武松出场是在柴进庄上,宋江喝大了,踩了铁锹柄,这铁锹装着炭火,是正在发疟疾的武松烤火用的。一踩之下,火星四溅,差点把武松烤了。武二郎嗷唠一声蹦起来,当场就要揍这个黑矮子,根本不顾主人柴进在旁。武二郎,宋三郎,这两只狼要是掐起来还能有好?宋江加上柴进二人联手也不是二郎的对手啊!可见,武松吃柴进的,喝柴进的,用柴进的,但是遇事根本不给柴进面子,这就不算有奶就是娘了吧?

后来武松回家探亲,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县太爷看重他,让他做了步军都头,也就成了县太爷的一条走狗。县太爷让他护送贺礼,武松明知道这是赃款,却因为县太爷对他好,什么都没说就立即上路。虽然说,武松知恩图报,但是否不辨是非?

真好汉有仇必报,但绝不滥杀无辜。可是,血溅鸳鸯楼时,武松却从养马的开始杀起,连丫鬟仆人都不放过,这是否是强盗行径?

梁山上,武松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一分子,绝不向昏聩的朝廷屈服,不愿给皇帝当爪牙,这又显得他明事理。

武松是施耐庵着重描写的一个人物,但不知道施公出于何种目的,把一个本来应该成为真正英雄的人写得性格分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