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如果沒有荣国府,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三个女孩子,永远没有机会同时相遇。

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她们三个不像荣国府的三春是至亲姐妹。至亲姐妹就意味着,关系不会拿来比较。

如果把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放在一起,这三个小姐妹,更像是朋友的关系,而并不是骨肉亲情。

三个人的友谊很难并肩而行,总会有两个人更亲密,总会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一.史湘云同林黛玉有共同的情感需求,所以她们年幼时更难相容

湘云同林黛玉相识,会早于相识薛宝钗很多年。

曾经的史湘云,在荣国府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她是贾母的侄孙女,是贾母的娘家人,当她来荣国府做客时,会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贾母身边最尊贵的位置一定是史湘云的。荣国府中,无论是宝玉还是三春,都极具教养。他们不会同时湘云争夺任何东西,反而会尽地主之谊,对史湘云关怀备至!

林黛玉的到来,直接让史湘云看到了什么是比较!

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是贾母的血中血肉中肉。林黛玉很轻松地,就能做到让贾母为她哭为她笑,为她尽心尽力。

林黛玉是贾宝玉同三春的姑舅亲,从血缘上来说,他们更为亲近。

更重要的是,林黛玉这个绛珠仙子同贾宝玉有着宿世的缘分。

他们之间一眼万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痴情,也是史湘云永远达不到的高度!

林黛玉孤苦无依,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道义,荣国府在她出嫁前,都应该抚养她。

这一切都让史湘云不知所措。

曾经的贾母身边,一定是宝玉和湘云,而黛玉来了,湘云直接靠后。

曾经的宝玉身边,也只有湘云一个青梅竹马的小表妹。而黛玉来了,史湘云直接靠后。

曾经的贾母,时常会主动接史湘云来荣国府玩。而黛玉来了,贾母的情感空间被填满时,湘云变得不再重要!

这一切都会让湘云对黛玉有着不忿之意!

“我就不信我哪点不如你!”才是湘云心中想说而未说出的话。

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

这对湘云来说,既是重视也是打击。

重视是因为荣国府依旧给了她客人的地位。

而打击是如果没有林黛玉,那间屋子的也许就是为史湘云准备的。

当林黛玉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夺走了史湘云所有的棒棒糖时。

史湘云看林黛玉当然不顺眼!

以前的荣国府众人,会因为史湘云是孤女对她多加照顾。

可史湘云毕竟背后有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她还有亲叔叔亲婶婶,理应抚养教育她。

在黛玉面前卖惨,她没有那个资格。

史湘云已经习惯了在荣国府博可怜,求得贾母对她的疼爱之意!

这一招在黛玉出现之后,便没有了用处。

史湘云已经习惯了扮演惹人怜爱的小妹妹形象。林黛玉则是真的楚楚可怜。

史湘云在林黛玉面前,是强势的那一方。她根本不能,也不好意思让林黛玉去照顾她。更不好意思在林黛玉面前撒娇,求关注。

因此,年幼时的史湘云同林黛玉很难相处融洽。

而这时薛宝钗的到来,似乎弥补了史湘云的情感需要。

二.宝钗冷静而周道,湘云重情,她们不可能是永久的朋友

史湘云这个姑娘因为有家族的支撑,所以她不缺安全感,她缺的是爱,缺的是一种如母亲般的爱,那种疼爱!

曾经的贾母给过湘云这种爱,但现在贾母给她的爱给的少了。

那么湘云的情感需求将如何填满呢?在一个恰巧的时间段内,宝钗出现了。

宝钗是以一个大姐姐的形象,出现在整个荣国府姑娘们的面前。

在荣国府小姐妹的面前,宝钗显得端庄而稳重。极有姐姐的风范。

在史湘云为诗社做东到为难之时,宝钗豪掷几十两银子为她办了螃蟹宴。

宝钗所做的一切彻底折服了史湘云,让史湘云成为了她的小迷妹。

史湘云的眼中,她就想找一个能罩着她、照顾她,关怀她的大姐姐。

而在豪门贵族,人情从来不能透支,所有的人与人间的交往,都是利益的等价交换,史湘云也绝不例外!

年幼的是史湘云,是一个豪爽而头脑简单的姑娘。

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根本没有看透。

薛宝钗是一个地地道道商人的女儿。她做事一向成熟稳重,老谋深算。

当时湘云把宝钗当成亲姐姐,渴望着亲情的温暖时,薛宝钗则只把她当成人脉圈中的一员。

宝钗的体贴与周到是针对所有人的,而并不单指史湘云。

当薛宝钗想讨好贾母时,她自然心甘情愿的在史湘云身上花时间、投入金钱。

当薛家不想跟着荣国府一起被拉下水时,史湘云自然也会被薛宝钗毫不留情的踢开。

薛宝钗居住在大观园时,她自然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同每个姑娘们打好关系。

当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住不下去时,同时史湘云的关系,也就不需要她花一丝的精力去维系。

史湘云这个姑娘热情豪爽,还有一些一根筋。

但她绝对不傻。

等到史湘云慢慢成长后,她会发现薛宝钗这个人就像一个天平一样,时时衡量两边的利益,宝钗绝不允许自己吃亏。

史湘云重情重义,而宝钗冷静周到,她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彼此疏远是必然的结果。

史湘云在成长,林黛玉也在成长。长大后的她们都不再是那种任性、爱哭鼻子的小姑娘了。

那个时候的史湘云才会重新发现,她同林黛玉才脾性相同!她们的骨子里都是善良重情义,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那个时候的史湘云同林黛玉彻底和解。她们才是能彼此敞开心扉,共同分享心事的小姐妹。

而史湘云必然会疏远薛宝钗。史湘云热情真挚。薛宝钗永远冷静疏离。宝钗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对任何人都不会交心。

但在任何时候,薛宝钗永远以利字为先!成长的轨迹不同,道路不同,有些人一定走着走着就散了,就像史湘云与薛宝钗一样。

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谢谢邀请。

一、在我国传统思想意识里,任劳任怨的人才是善良的人,被人欺负不反抗才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许多文学戏曲里宣扬的都是这个思想。

而林黛玉,只要贾宝玉欺负他他就哭他就会生气就会反抗,贾母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把林黛玉和贾宝玉归结在一起说成“这两个不省事的小怨家”“只有这两个玉儿可恶”,把林黛玉弄成了和贾宝玉一类的人。林黛玉的正面形象完全被毁。

遵循着“贾母不喜下人踏践”的这一原理,紫鹃就率先公然批评林黛玉,贾宝玉及下人多次栽脏黑化林黛玉,估计像周瑞家的送宫花一类的事件已经很多;而史湘云又是个心直口快之人再加上年幼无知,对于像林黛玉这样的“坏分子”在他眼里就如赵姨娘一般。史湘云路见不平岂能不吼一嗓子?所以史湘云来贾府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林黛玉对着干。

二、宝钗因为年幼丧父哥哥又不能担起家庭重担,所以宝钗从小就很懂事,再加上贾母不时的夸奖着,谁敢小看他?贾宝玉和下人谁敢栽脏于他?以至于宝钗在贾府的形象很好。

史湘云当然要“亲贤臣远小人”,以至于心里有一点感触就会说给宝钗听,诸如“在家一点都做不得主”“做针线到三更”之类;因为他无父母,很是让宝钗同情,不但给他做这做那,还替他办螃蟹宴请客。

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宝钗渐渐感觉到史湘云的不知足。

史湘云是贾母待的最好的女孩,史湘云一个叔叔抵宝钗两个母亲三个哥哥;史湘云是偶尔做针线三更,而宝钗是每晚做针线到三更。而且言语之间,宝钗发现他其实在他家里还过的很自在的,他的叔叔婶婶都待他不错。所以慢慢的宝钗疏远了史湘云。

再有,林黛玉能理解人宽容人,但史湘云根本就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有一次,宝钗答应林黛玉晚上来看他,但是晚上却下起了大雨,黛玉心里很平静“知宝钗不能来”一点都不纠结;而史湘云,因宝钗不陪他过中秋节就心生抱怨。

宝钗是个聪明的女孩,时间长了,谁高谁低他是分的很清楚的。

而史湘云也渐渐的发觉林黛玉的好,和林黛玉成了好朋友。

故事的最后,林黛玉的好朋友已经很多了。他的周围有了一群人:宝钗湘云香菱宝琴邢岫烟妙玉等,并且他还有了薛姨妈做妈妈薛蟠做哥哥。也就是说,林黛玉在贾府经过了几年的痛苦挣扎,终于战胜了自我,也让大家了解了他接受了他喜欢上了他,八十回之后,林黛玉的主角光环才回到他的头上。

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在金陵十二钗中,除了贾府四姐妹“元迎探惜”四姐妹之间存在骨肉亲情,黛玉、宝钗与湘云之间的姐妹情深也常常令人感慨万千。从她们三人的相处模式可以看出,湘云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时吵吵闹闹,一时疯疯癫癫。

表面上看,湘云在处理与黛玉、宝钗的关系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宝钗未来贾府之前,湘云常与黛玉玩耍,晚上“仍往黛玉房中安歇”。螃蟹宴之后,湘云便“只要与宝钗一处住”。等到宝钗为了避嫌搬出蘅芜苑之后,湘云又与黛玉居住在一起。

其实单从居住场所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湘云对黛玉、宝钗的亲疏变化。在湘云心里,她始终亲近的是宝姐姐。中秋节联诗,生病的生病,回家的回家,也只有与湘云同病相怜的黛玉能一起赏月。这也并不是湘云因为宝钗搬走而亲近黛玉的表现。

直到这个时候,湘云心里惦念的还是,“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这个“可恨”二字,足以说明湘云对与宝姐姐一同赏月的期待与思念。所以缺少了宝钗的陪伴,黛玉只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罢了。

归根到底,湘云对黛玉、宝钗的不同亲疏,不是时间的区别,而是情感的区别:

湘云对黛玉:掺杂着嫉妒的兄妹争宠

看似英豪疏阔的湘云,对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蕴含的感情复杂而微妙。林妹妹未进入贾府之前,湘云与二哥哥宝玉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种耳鬓厮磨的美好,却被黛玉的到来打破。一直渴慕亲情的湘云,多少有些意难平。

在宝钗生日宴上,湘云说龄官长得像林妹妹一事,就引发了宝玉、湘云与黛玉三兄妹之间的巨大风波。尽管湘云与黛玉并未就此翻脸,可她们各自在宝玉面前“贬损”对方的行为,足以见得彼此还是会介意。但真正介意的,还是她们都认为宝玉向着对方。

只不过,湘云兄妹争宠的心理,远远胜于黛玉。除了戏子风波时的口无遮拦。湘云多次或明或暗地讽刺黛玉刻薄小气,顺带指责宝哥哥过于偏袒她。而黛玉从未反击,不把湘云的冷嘲热讽放在心上。就这一点来看,黛玉也远非气量狭隘之人。

湘云对黛玉的感情,有欣赏,有猜疑,有嫉妒,说不上多亲近或多疏远。但有一点比较明确的,在湘云心里,黛玉永远比不上宝钗。即使没有与黛玉争取贾母与宝玉宠爱的心理,湘云也不可能与黛玉亲如姐妹,因为她不理解黛玉。

中秋节赏月,黛玉不免勾起了寄人篱下之悲。湘云却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这虽是湘云的劝慰之语,却透漏出对黛玉的不理解,认为黛玉心窄,不懂黛玉痛在何处。这无疑在向黛玉宣告:我们不一样。

湘云对宝钗:弥补亲情缺失的白月光

湘云对宝钗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之中。在黛玉面前,湘云说宝姐姐是黛玉也挑不出错处的完美之人;在袭人面前,湘云说有了宝姐姐纵使没有父母也无妨的亲切之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宝钗是湘云心中永远的包月光。

从宝钗身上,湘云感受到了自己一直希冀的温暖亲情。一顿螃蟹宴,宝钗不仅慷慨解囊提供物资,而且尽心尽力谋划选题。这种亲历亲为与体贴入微,只有宝钗做到了。就连湘云自己,只想着怎么尽兴做东道主,却忽略了自己的囊中羞涩。

这样的感动,湘云不会忘记。宝姐姐匆忙搬离蘅芜苑离她而去,湘云或许有过不解和埋怨,但也无法改变宝钗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为这种温暖,只有宝姐姐切切实实地给予她了。宝哥哥心里只有林妹妹,林妹妹心里只有宝哥哥。

尽管林妹妹对她也足够宽容与体谅,不计较湘云的冷嘲热讽,不怪罪湘云的口无遮拦,可她的处境与性格,都无法做出像宝姐姐那种周全而体贴的关心与帮助。而这才是湘云最需要得到的东西,是她一直都想努力拥有的骨肉亲情。

总之,湘云对宝钗与黛玉的亲疏有别,与时间无关,只与自己是否需要与喜欢有关。不管岁月如何流转,宝姐姐的善解人意与体贴入微,都是湘云最为梦寐以求的姐妹情深。而黛玉的孤高自许与外冷心热,英豪疏阔的湘云永远无法理解,也不想去理解。

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林黛玉与史湘云的境遇相似,都是寄人篱下,父母也为自己的前途做不了主,其实这应该是她们的共同点。

前期湘云与宝钗亲近,一方面来自于宝钗的为人处世,比起林黛玉的目下无尘,宝钗更加八面玲珑,所以湘云自然愿意与宝钗亲近。

就像初入学堂一般,大家都会在不认识的人中间寻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都契合的人,但是前期未必会遇到那个更合适的人,到了最后可能通过一件小事,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和那个经常吵架的人最相似。

英雄有相惜,佳人也会相互吸引

在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叫英雄相惜,而佳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史湘云初见林黛玉时,并不了解她的习惯与性情,而此时遇到更加懂得照顾小姑娘情绪的宝姐姐,自然会更加亲近宝钗。

特别是一开始,史湘云在宴会上说龄官长相与黛玉相似,在古代戏子的地位本来就不高,以黛玉的性情肯定是会生一番气的,这就是史湘云与黛玉的第一次正面摩擦。

后来有无数次的小摩擦,比如史湘云饶舌的毛病,黛玉也会打趣于她。

贾府人人都认为品格端方的宝姐姐优于林黛玉,史湘云也会有意无意的用宝钗来刺激于她。

如果说这两人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形容为相爱相杀的。本来是一对经历相近的人,却在一次次的摩擦中走得更近。

更何况史湘云和林黛玉都是优秀的姑娘,再加上相近的身世,必然会产生英雄相惜的情感。比起宝钗的客气来说,她们更像是真正的朋友。

随着年岁的增长,林黛玉与史湘云的情感又走近了一步

也许小姑娘之间会有很多小小的摩擦,但是并不伤大雅。

其实湘云也并没有远宝钗,只是在情感方面,她更加理解了黛玉,都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少有几分“兔死狐悲”的情感寄托。

在中秋赏月之时,黛玉和湘云对联凹晶馆,对到深处不免对自己的身世叹息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惺惺相惜。

当然这并不是说湘云就真正的远离了宝钗,毕竟宝姐姐也是如此优秀。

曹公写《红楼梦》,并不是褒扬谁而贬低谁,只是他笔下的姑娘都有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缺点。

本身就是一部“千红一哭”的悲剧,曹公只是把美好的事物揉碎了展示给大家看而已,他笔下的佳人无所谓好坏,都是集天地灵秀的人物。

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谢邀。

隐约记得有朋友曾期望我写湘云的。

也就借这个问题说一说吧。

我们知道,湘云和黛玉都是孤女,父母双亡,这造成她们两一个共同点:缺爱。

亲戚的关心是永远无法和父母亲相提并论的。

所以湘云虽有叔叔婶婶,黛玉有舅舅舅母,她们却仍然有情感缺失。

而她们两又都找到了同样的情感寄托对象。

那就是贾母和宝玉。

贾母是个很疼惜孙子孙女的老太太,她将自己的疼爱呵护都给了出去。

袭人是贾母的丫鬟,就服侍过湘云,贾母还把翠缕给了湘云。

你看贾母的分配,袭人给了宝玉,紫鹃给了黛玉,翠缕给了湘云,这三人是贾母的心头肉,每次宴饮,这三人雷打不动和贾母同桌。

贾母对待这三人处理的很好,所以湘云很少会因为贾母而和黛玉闹别扭。宝琴来了之后,贾母送给宝琴一件斗篷,湘云便有醋意。

但宝玉这边就不一样了。

宝玉是个很体贴的人,很为他人着想,这份关切是黛玉湘云都很需要的。但宝玉是个小孩子,他无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黛玉和湘云会因为宝玉的态度而不愉快。

比如龄官事件。湘云说龄官扮相像黛玉,宝玉对湘云使眼色。

湘云的爆发点是:宝玉过分关心黛玉,制止我,不允许我和黛玉开玩笑。

黛玉的爆发点是:宝玉和湘云太亲近,挑明我小性,怕我生气针对湘云。

于是这场闹剧,黛玉湘云的矛头全部对准宝玉,她们两并没有生对方的气,完全是生宝玉的气。而且当晚黛玉湘云还是一起睡。

我们可以看到这似乎是黛玉湘云的相处模式。还有一回也是这样,湘云来了,宝钗拉走宝玉去找湘云,黛玉就不高兴。后来宝玉撇下湘云又来找黛玉,湘云就说“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后来湘云找到了另外一个感情寄托,就是宝钗。

来自姐姐的关心是比来自哥哥的关心更细致的,有很多话女孩子之间更好说,特别是宝钗年龄稍长,湘云能够接触很多她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黛玉后来接受宝钗也是同样的道理——“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所以湘云的寄托重心全部倒向宝钗。

本来要在园子里单设湘云的住处,湘云就是要和宝钗一起住。

换而言之,湘云对宝钗和对黛玉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黛玉是朋友,湘云和她在一起玩闹,写诗谈词,互相吐槽。

宝钗是情感需要,湘云仰慕她,感激她,享受已缺失的亲情和照顾。

所以湘云会问黛玉,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吗?

在湘云心里,宝钗已弥补了她缺失的亲情,这是无可替代的。

很多人因为这里便认为湘云亲近宝钗而疏远黛玉,这是错误的。

湘云心中两人的定位完全不同,所以她对黛玉并不是疏远,湘云不停拿宝钗刺激黛玉,更多时候像一种炫耀。我有,而你没有。这是除贾母和宝玉之外,湘云独有的,所以湘云不遗余力夸赞宝钗,她认为宝钗比黛玉好。

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在那里吵架,一个说我哥敢吃屎,另外一个就不顾一切:我哥也敢吃屎。

但另一个小孩要是没哥,对话就成了:我哥敢吃屎!你比得上我哥吗?

你能说两小孩关系不好吗?

小孩对哥哥的情感,和小孩对同龄朋友的情感,本质是不一样的,但对哥哥会显得特别亲密。因为里面含有依赖,仰视。

至于后期湘云疏远宝钗,其实说到底是期望太高导致的。

我有宝姐姐是湘云非常开心的事,但这个情感寄托也并非为湘云独有的。

宝钗对黛玉、宝琴、邢岫烟、乃至袭人等都是这样。

湘云意识到,宝姐姐不是只关心我的宝姐姐,和贾母宝玉一样,宝钗的关心也要分给其他人。

人和人相处就是这样,一开始你对我好,我和你熟悉之后,我们两个就得更好甚至越来越好。特别是这种情感寄托,需要递进。

而宝钗始终没有递进,这就造成湘云极大的心理落差。

湘云希望和宝钗的关系是如亲生姐妹,无话不谈,无话不可。但宝钗对湘云黛玉甚至探春岫烟都是没有差别的。

特别是宝钗要搬出园子一回,她甚至没有提前告诉湘云,而是先打发湘云去找探春,然后当着李纨的面说自己要搬出去。

湘云之被动,之窘迫,在这里淋漓尽致。

试想,同住的室友有一天突然当着房东的面说她不住了要搬走,而你毫无所知,一向还觉得自己和室友关系很亲近,那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当期望过高而失望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宝钗不再成为感情寄托,而是朋友。当她们的关系回归朋友的时候,当然很像是疏远了。

而黛玉与湘云的关系始终都没有变动。

一家之言,有错误请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感觉前期史湘云疏远林黛玉而亲近薛宝钗,后来因为什么又疏远了薛宝钗?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史湘云穿梭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就让人产生了一种误解,离开谁就觉得疏远谁,接近谁就觉得和谁亲,要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别太在意小孩子的情绪,必须从他们的出生背景说起。

史湘云和林黛玉、薛宝钗的出生相似,都是千金小姐,命运各不相同。

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孙女,基本未能得到父爱和母爱,她是在婴儿的时候父母离开了人世,虽然叔叔婶婶也待他不薄,但毕竟不是情生骨肉,难免会有所照顾不周,所以史湘云的童年也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可以说是闲云野鹤,基本无人管束,随心所欲。

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可以培养的,史湘云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世面见的也算比较多,叔叔们也都是有来头的人,接触过的人肯定也很多,估计小时候好多的同龄人都取笑她,因为她会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当然史湘云毕竟是大户人家的人,教育肯定也是很重要,这些都可以从进贾府后的表现中得知,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让她的性格鉴于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由于别人不太重视她将来的发展,也就让她有了想啥说啥的人格魅力,是一个藏不住感情和秘密的人,是一个需要长辈疼爱的姑娘。

史湘云开朗的性格和浪漫主义内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他的父母早逝,在他的记忆中不存在忧伤和悲痛,史湘云是有着另外一个家的孤儿。

林黛玉就不一样了,林黛玉的家庭是书香门第,而林如海又是贾政似的人物,其母亲贾敏更是贤妻良母,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林黛玉,母爱和父爱都记忆犹新,母亲的病逝是林黛玉亲眼目睹的,自己的父亲离开又是自己着手安葬,这样的事几乎都在他未成人就发生了,让她成为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是享受了父爱母爱而痛失了父母,所以林黛玉的性格和心思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落差。

她孤独的心傲慢的情,多少也受家庭的影响,史湘云和林黛玉也是有共同的怜悯之情,都是孤儿,有时候也有共同的羡慕和期盼,所以走的近一点也在情理之中,何况都是才貌双全,英雄相惜,美女也相惜,史湘云活泼开朗,内心孤独,林黛玉内心忧伤,表面高傲,其实这两个人有时候也是同病相怜,自然就心有灵犀了。

薛宝钗就不一样了,他的家庭比起史湘云和林黛玉显得很完美,虽然是单亲家庭,可有哥哥和母亲相伴,家业和金钱相伴,林黛玉对什么高官厚禄,金银财宝不屑一顾,但是薛姨妈对薛宝钗的疼爱让她们黯然泪下,越发觉得自己很孤苦伶仃。

薛家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美名,薛宝衩出生在这样的官商家庭,是标准的千金大小姐,富二代,吃的好自然体态丰满,走的是标准的儒学之道,气质自然高雅,见识广,博学多才,因而更加睿智,加上年龄长于史湘云和林黛玉,不仅仅给这两个妹妹的是长辈的言谈举止,更有一点点母爱的关怀,让林黛玉都觉得除了母亲再也没人像薛宝钗这样说她,史湘云也是特别崇拜这个人物,觉得林黛玉就挑不出薛宝衩的毛病来。

《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剧,作者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应该是四个人,还有一个,如果有人悟性高,能说出来是谁我就服谁,关注我,私聊我)写了三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是在三个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魅力的红楼姑娘,作者把他们的悲剧原因几乎归结在了封建大家庭和个人小家庭。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同时具备了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有些是父母基因决定的遗传,有些是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红楼梦》的大背景是社会形态,小背景就是家庭琐事,社会形态如同不完美的家庭一样,哪还有天伦之乐,到头来都是悲剧,白茫茫一片大地回春,瑞雪兆丰年,来年可是大背景……

所以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旧社会就是末世,末世之情悲伤,好就是了,了就是结束,结束了就是好的开始,好的开始就是了了一切,新时代就是末世以后的来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