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鸳鸯是贾母身边的首席大丫头,这足以证明鸳鸯在任何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否则贾母也看不上她!
成为贾母身边的首席丫头,只得到贾母的看重是不够的。鸳鸯的综合能力,一定能做到让任何一房的主人都挑不出理来!
鸳鸯不仅是个人能力,她在处事的圆融和语言技巧方面也一定是个一等一的姑娘。
《红楼梦》这部小说写尽人情百态,说话听音,有的时候一个人说了什么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鸳鸯的话里不单有字面的意思,还有许多隐藏的含义值得我们细细分析……
一.鸳鸯在争取平儿的信任
人的言语要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来分析,尤其是鸳鸯这种极具语言技巧的姑娘。
事情的起因是贾赦让邢夫人来讨鸳鸯做小老婆。
那时的鸳鸯是什么身份?
是贾母的首席大丫头,掌握着贾母全部的资源。贾母的私房钱,贾母全部的财政状况,鸳鸯都一清二楚!
贾赦看中鸳鸯做小老婆,绝对不是因为好色,而是看中了贾母的私房钱!
贾赦要算计贾母。
平儿是什么身份?
平儿是贾赦之子,贾琏的通房大丫头。她是贾琏的正妻王熙凤带来的陪嫁丫头。
此时的贾赦是平儿实实在在的主人。
平儿对鸳鸯说了一句:新姨娘来了。
而鸳鸯在做什么?
她已经准备抗婚!
鸳鸯在咒骂贾赦的无耻行径。
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太太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鸳鸯她真的不能去。鸳鸯嫁给谁决定权不在她自己手上。
鸳鸯知道贾母的秘密太多。她的婚事要完全听从贾母的安排。
鸳鸯是荣国府的家生女儿,她是奴籍,她避不可避,逃无可逃。
如果贾赦讨鸳鸯,鸳鸯不做出激烈的反抗,那贾母会怎么想?
贾母一定会觉得,鸳鸯人大心大,敢联合起贾赦来算计起自己了!
鸳鸯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鸳鸯抗婚她也要层层铺垫,她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对这件事情她坚决反对。
此时的鸳鸯必须得到平儿的完全信任,她要让平儿相信她的话。
当时在场的一共有四个人!
鸳鸯、平儿、袭人和在后面偷听的宝玉。
鸳鸯所说的话,平儿会转述给她的主人王熙凤。
再由王熙凤,转给贾母。
王熙凤同她的公公贾赦不和,王熙凤属于贾母的嫡系。
最后贾母会知道!
此时,鸳鸯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贾母表忠心!
此时鸳鸯最重要的是取得平儿的信任,让她多说对自己有利的话。
而鸳鸯要怎样取得平儿的信任呢?
二.鸳鸯打起了感情牌
鸳鸯对平儿说:“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和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
①鸳鸯首先在拉近与平儿的情感距离
第一句话就是咱们好。
鸳鸯把平儿放到自己发小的位置上,从小一同长大的情谊,自然非同一般!
而这时鸳鸯有危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平儿是帮是不帮!
②鸳鸯编织了一张人情网
这时的鸳鸯把平儿也算了进去。
这是鸳鸯的人脉圈,上面全都是荣国府重要的大丫鬟。
剩下的平儿就得细琢磨了,鸳鸯的朋友圈,把她算了进去,这可是一份厚礼。
平儿是个聪明的姑娘,她一定明白,要想加入这个朋友圈,只需要把鸳鸯的话递给王熙凤就办成了。
③鸳鸯在打悲情牌
金钏儿就是想做主人的小老婆,没弄明白,直接要了她的性命。
平而深谙世故,一定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
鸳鸯不想步金钏儿的后尘。
那么平儿也应该仔细想想,她在王熙凤面前该怎么说。
④鸳鸯玩起了语言技巧
鸳鸯和平儿都是主人离不开的丫鬟。
平儿更是通房大丫鬟,是贾琏的妾。
除了在工作上,她们在生活上的接触实际上是很少。
可鸳鸯就是有这个本事把她们说的特别亲密。咱们可是从小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做的好朋友。
只是因为长大了各有各的事,才不得不显得有些疏远,其实我们心里都惦记着彼此。
语言的技巧,一定要触动别人的心肠才有作用!鸳鸯说的这些话,必然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一定不是谎话。
原因很简单……
三.鸳鸯和平儿有足够的机会自幼相识
王家的两代人都嫁进了荣国府。
王夫人嫁给了贾政;王熙凤嫁给了贾琏。
王夫人是王熙凤的亲姑姑。
当王夫人嫁给贾政后,王熙凤这个亲侄女,进荣国府来拜见她的姑姑,来做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王熙凤是王家的千金大小姐。她来荣国府也是必然是丫鬟、老婆子陪着,不会一个人来。
平儿是王熙凤自幼的丫鬟,王熙凤进荣国府做客,平儿陪着,也是正常的一件事情。
王熙凤来拜见她的姑姑王夫人时,出于礼节,王夫人一定会带她去拜见贾母。
而鸳鸯是贾母的丫鬟,这时的平儿就有了同鸳鸯接触的机会。
当她们的年纪都还很小,也不会讲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
王熙凤、鸳鸯、平儿三个人在一起聊天、玩耍,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鸳鸯、平儿都是丫鬟的身份,在一起玩的时间可能更多。
当两个趣味相投的小女孩在一起,一定会说一些悄悄话……
当时的鸳鸯处境危险,她急需别人拉她一把,而平儿就是那个适当的人选。鸳鸯在尽全力地拉近她与平儿的情感距离。
而且鸳鸯并没有说谎,她们确实自幼相识,也算得上从小一起长大吧。
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鸳鸯对平儿说:“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和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
贾府的奴才,有家生的、外面的、以及陪房来三种。鸳鸯的父母兄长都是贾府奴才,紫鹃担心跟黛玉回林家会“弃了本家”,金钏玉钏的母亲白老婆子也是府中服役,她们都是“家生”的,也就是父母是贾府奴才,儿女生下来就是奴才。
袭人是“外面的”。她家道中落,穷到没饭吃,被迫把女儿卖作丫鬟。这些年父亲死了,哥哥却“家成业就,复了元气”,想必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所以袭人被卖之时,年纪一定很小,才会跟生下来就在贾府的鸳鸯等人为伍,成为情谊深厚的“发小”。
另外有几个人出身不明。只有平儿一个,明确是陪嫁来的,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她怎么会与鸳鸯一起从小长大?会不会是鸳鸯为拉近距离,罔顾事实,把平儿拉进自己“发小”团来?
王熙凤娘家和贾家都祖籍金陵,又都在京城做官,还结成政治联盟:“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同时,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同侄女。
儿媳妇的内侄女,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非常亲近。但是古代女子不需要上学(个别的也上,比如林黛玉)、不需要补课、没有游乐园电影院,也很少有机会去郊游,甚至不被允许逛街买东西。她们除了女工、读书,只有走亲戚是娱乐消遣。而王熙凤连书也不读,当然更经常走亲戚。
王熙凤在婚前,肯定是常常来贾家找姑姑,实际是来找玩伴。她告诉后来进京、没有见证她童年的姑姑薛姨妈:“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就是结婚后,大伯子和弟媳妇关系,也并不回避见面:“大爷进来了,唬得众婆娘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
凤姐的话是有点夸张的。贾珍的续弦尤氏自称““奔四十岁的人了”,贾珍怎么也四十多,说不定都近五十了,而王熙凤至多不过二十多,相差近二十岁,怎么能“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她这么说,当然是形容关系亲密、从小至少是认识、熟悉。
王熙凤能跟贾珍熟,当然是常来贾府。大小姐出门,也不会独自一个,肯定是携奴带婢,就像湘云来贾府,“你们不必跟着,只管瞧你们的朋友亲戚去,留下翠缕服侍就是了”,除了翠缕,还有不止一个的丫头奴才。
当年王熙凤来贾府,也是这样的排场,至少一定带着几个贴身丫头。其中有没有平儿呢?
宝玉跟莺儿说: “宝姐姐也就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一般而言,陪嫁的是从小服侍的丫头,脾气性格相投,也有感情。平儿作为陪嫁丫头,很可能也是自小服侍王熙凤的,也可能跟随王熙凤常常来贾府,所以和鸳鸯等人相熟。
另一种可能,王熙凤嫁过来这几年,一直跟着贾母,所以陪嫁过来的平儿也跟贾母的侍婢相熟,包括鸳鸯、琥珀。是不是因为这几年的相处,才被鸳鸯归入发小团呢?
说是从小一起长大,但是这时平儿年纪也并不大,她称鸳鸯为姐姐,应该比鸳鸯小。那么几年前嫁过来时,自然更小。从那时起,算“从小长大”,也勉强说得通。
但这两种解释都有牵强之处。而最后一种可能,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肯定是事实,却也没有证据证明肯定不是事实,反而更合情理:
“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翠缕本来是贾家的丫头,送给了史湘云。袭人小时候也服侍过湘云,不过后来又收回了,转而服侍宝玉。林黛玉的丫头紫鹃(还有一个出场不多的春纤),本来都是贾府的丫头。
后来戏班子撤消,小戏子分散,“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与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荳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与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看来贾府有把丫头送亲戚朋友的习惯。
平儿会不会原来也是贾府的丫头,送给了王熙凤,再作为陪嫁丫头带回来呢?
宝玉的婚姻对象,不外是钗、黛、湘三人。将来不管他娶了谁,都可能出现送出的丫头又陪嫁回来的状况。事实上紫鹃很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既不用和黛玉分开,又不用和亲人分离。那么,当初常来贾府玩的王夫人内侄女王熙凤,性格很讨贾母喜欢,所以送她一个小丫头平儿;后来王熙以嫁到贾家,又把平儿带了回来,恰好成全平儿和从小的小伙伴重聚。
平儿可惜鸳鸯“是这里的家生女儿,不如我们两个人,是单在这里”,只是说平袭二人并不是贾家的家生奴才。袭人是从小被收买进来的,平儿当然也可能如此。
怪不和护官符上四家“一损皆损,一荣俱荣”,连奴才也有这曲折隐秘的联系,更不用说主子了。
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但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
鸳鸯红了脸,向平儿冷笑道:“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作?这如今因都大了,各自干各自的去了,然我心里仍是照旧,有话有事,并不瞒你们。”
这一段话,介绍了贾母身边一干嫡系大丫环的最早构成,这些大丫环都是自幼由贾母选拔培养,目前在荣国府各房担任骨干丫鬟。平儿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她后来被赏给凤姐,又随着她陪嫁,回了贾府。
贾母辛苦调教出来的好丫鬟,自然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当她一时兴起,赏丫鬟给外家小姐时,多半是有意要这小姐嫁给贾府的子孙。平儿跟着凤姐回到贾府,对贾府上下的人情世故、规矩讲究都熟悉,能更好地伺候凤姐和贾琏,这就是贾母的本意。
依此类推,贾母曾经赏赐翠缕给史湘云,赏赐紫鹃给黛玉,其实就是因为她有意让湘云或者黛玉嫁给宝玉。
起先贾母中意湘云,可是湘云襁褓间父母双亡,后来连继母也去世了,难免有命硬的嫌疑。古人迷信,认为亲人之间的命运有所联系。命硬的人,对近亲不利,可能克父母或者克子女,当然,也可能克丈夫。在父母双亡之后,湘云的继母也年轻早逝了,这不能不引起贾母的忌讳。宝玉的哥哥贾珠就是青年早逝,贾母害怕宝玉重蹈覆辙。于是贾母属意于更加出色的黛玉。
旧 时代,贴身丫环跟小姐实际是一个人一样,就像一朵花,必然要衬着叶子。叶子替花遮挡风雨、供应养分,丫环要照顾小姐,有事时替她出主意,嫁人后帮她理家、笼络男人。叶子与花沐浴共同的阳光雨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丫环与小姐的利益也是共同的。一个合格的贴身丫环不但要做好保姆,也要能与小姐的优缺点互补,做好陪衬人。如果小姐脾气比较暴躁苛刻,丫环就该温柔宽厚一点(如同凤姐与平儿);如果小姐比较软弱斯文,那么丫环就该比较强悍泼辣(如同迎春与司棋)。一个能干的丫环可以帮助小姐巩固在夫家的地位,一个有魅力的丫环可以帮助小姐留住丈夫的心。男人不是喜欢红玫瑰又喜欢白玫瑰吗?主仆二人交相辉映,以满足男主人多方面的需求——这就是封建时代陪嫁丫环制度的本质,有点买一送一的意思。
凤姐父亲是王家长子,袭了伯爵爵位,他生了长子王仁之后,妻子又怀孕时,大概是有些祥瑞之兆,八成是梦见了凤凰,所以,王伯爵对这个次子期望很高,按照王仁这一辈取名的规矩,应该取有凤来仪之义,叫做“王仪”才对。不料生出来竟是个女儿,好在这女儿漂亮聪明又健壮,王伯爵就给她取个男孩气质的学名“王熙凤”,并且拿她作男儿教养。
王家是武官,所以并不讲究读书,所谓当男儿教养,八成就是给她做男孩装扮,带她出入社交场所和演武场地之类,这也表明了为何王熙凤与男子打交道从不怯场的原因。因为她自幼就跟男子交往过,所以明白他们的想法,不会怕他们。她自己的心性也像男人一样,要争面子、争利益、独占配偶、卖弄才干、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和荣耀。
因为二姑妈嫁到了贾家,凤姐经常有机会来贾家串门儿,跟男孩子们一起玩耍。她的美貌和伶俐引起了贾母的喜爱,所以自幼就把他许配给了贾琏。
这也是为什么贾珍了解凤姐自幼就有杀伐决断,为什么贾母把平儿赏赐了凤姐。
贾珍娶亲之日,自是大排筵宴,宾客盈门,贾母带了邢、王二位夫人来吃酒,也散了多日的愁闷。
一时见一个穿得花团锦簇的十岁左右的姐儿来请安,贾母她生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笑向王夫人道:“这莫不是你们家的凤丫头吗?如今出落得竟这样标致了。”又向凤姐道:“你好久不来给我请安,都认不得你了。今日怎么不做小子打扮了?倒穿上女儿衣裳了?”
王夫人笑道:“她如今也大了,怎么好再做小子打扮呢?”
贾母拉了凤姐来身边坐下,一同吃酒看戏,这凤姐虽年幼,却极有眼色,且知趣诙谐,把贾母奉承得开心得了不得,便叫王夫人带凤姐儿回家住几日。
凤姐笑道:“既是老祖宗叫我去姑妈家白吃白住,哪有不去的道理?只是我还得跟丫鬟回家收拾几件衣服再来。”
贾母道:“你婶娘和你姑姑都已应了,你这就跟我回荣国府就是,丫鬟带人回去拿你的衣服也是一样。”
凤姐儿笑道:“老祖宗说的是,只是我这身边可就没人了。”
贾母道:“怎么你身边只有安儿这一个丫鬟不成?王家的千金小姐竟这样俭省?”
凤姐道:“只因我嫌那些丫头生得蠢笨,惹我生气,不想带她们出来丢脸。”
贾母道:“你倒是心高气傲。也是,这等标致的姐儿,须得有个好丫鬟旁边伺候。”说毕想了一回,叫道:“银瓶!”
银瓶原在一旁伺候茶水,忙过来答应。
贾母道:“打今日起,你就跟着凤姐儿,伺候她吧!”
凤姐儿忙磕头谢了,拉了银瓶细看一回,问她年纪和名字,笑道:“我已有了个丫鬟叫安儿,你就叫平儿吧!”
(上述引用是我夹带私货写的小说,非原著~~)
凤姐还有一个丫鬟叫丰儿,合起来就是屏风。这是用来遮挡的东西,暗示了平儿的作用——秋纹曾经说她是“外围的防护”。平儿对凤姐,就是这个作用。
探春理家时,因为受了吴新登家的为难和赵姨娘的取闹,把气都撒在了平儿身上。探春恨的其实是凤姐,因为凤姐时常欺辱赵姨娘,而且吴新登家的平时对凤姐俯首帖耳,对探春却各种刁难。平儿最会看人眼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 充当了探春的临时丫鬟。平儿一会对下人冷笑,一会对探春赔笑,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探春被她伺候得舒舒服服,一肚子恼火消灭于无形,也引发了宝钗李纨对平儿的称赞。
平儿的伶俐口才,替凤姐挽回了人情,也消解了不测的麻烦。她是《红楼梦》里最善于保护主子的丫鬟,是一面好锦屏风!她那忽喜忽嗔的演技,也真不下于林黛玉进贾府时,一会儿拭泪,一会儿又忙转悲为喜的凤姐——这一对主仆,真是无敌!
平儿的性格是圆滑平和,做事尽量留有余地,认为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方为兴旺之家。她有治家的睿智,也有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爱听奉承话,一味讨好贾母和王夫人的凤姐,就比她差远了。凤姐是处处包揽任务、样样逞强,又苛待下人,自己也累得连儿子都保不住。
凤姐陪嫁过来的丫头,不是只有平儿。平儿说
“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
其他丫头为什么死的死,去的去呢?因为凤姐不能容人。
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说
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陪了过来一共四个,嫁人的嫁人,死的死了,只剩了这个心腹。他原为收了屋里,一则显他的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好不外头走邪的。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
凤姐是自幼在王家被当作男儿教养的,所以,别的女子的羞怯、内敛,她都没有,旧时代女子必备的容让、忍耐、分享、谦和等美德,她也不具备。
她对爱情的态度是像男人一样,决不肯与别人分享,必须自己独占。所以,凤姐先是把贾琏原有的两个通房丫头赶走了。
但贾琏跟他父亲一样,是个好色之徒,既然没了通房丫头,就要寻摸别人。凤姐不能容忍,“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这些被打的丫头里面,八成也包括她自己陪嫁过来的几个,所以最后这些丫头是死的死,去的去。
凤姐也知道自己不容丈夫纳妾的行为不妥,会招来非议,为了保持贤良名声,她留下平儿给贾琏作屋里人。
为什么单选平儿呢?第一,自然是因为平儿忠心,否则,如果找个宝蟾那样成天跟主子争风吃醋的,这不是给自己添堵?
第二,因为平儿最聪明能干。凤姐在荣国府有管家的任务,上下几百口人,每天一二十件事忙不完,她不会给自己留一个吃闲饭的花瓶作帮手。李纨的客观评价是平儿是凤姐的一把总钥匙:
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言外之意,凤姐的治家有道,一半是平儿的功劳。
第三,平儿够标致。只要有了“忠心”这个前提,通房丫鬟是越漂亮越好。
平儿在刘姥姥眼里是“花容玉貌”,跟少奶奶一样的派头;在贾母眼里是“美人胚子”;在李纨评价是“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做奶奶太太看。”又说凤姐主仆该掉个过子才是。
这些材料证明,平儿的个人条件其实不比凤姐差。
如此出色的平儿,注定了她不可能、也不甘心只作一个普通丫鬟,到了年纪被放出去配小厮。当然,平儿明白,贾琏能给她的只是一个名分和一时的欢愉,下了床,她还是得回到凤姐手里。而且,贾琏不会为了她,跟凤姐闹翻,与其投怀送抱给贾琏,不如选择站队凤姐。宁可一世守活寡,也比托付终身给贾琏靠谱。
所以,凤姐看住贾琏,贾琏垂涎平儿,平儿躲着他,向着凤姐,也帮助凤姐监督贾琏,而凤姐则随时提防着平儿勾引贾琏。作为一个女人,凤姐不相信平儿会不与自己抢男人,而平儿为了在凤姐手下谋生,选择放弃女性的天伦之乐。
林语堂说,一个女人而能取悦于一个男子,是一种珍贵的努力,至能取悦于另一女人,不啻为一种英勇的行为,所惜许多是失败的。
凤姐能得到平儿,也实在是她的幸运。
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谢谢邀请!
其实,我刚开始也一直疑惑这个问题的,平儿跟鸳鸯所说的其他丫头不一样,她是王熙凤从娘家带来的陪嫁丫头,不是像鸳鸯、琥珀、袭人等一起从小长大的,可是,鸳鸯偏偏说她们从小儿什么话不说,也就是说平儿真的从小就跟鸳鸯有很多在一起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这恰恰跟前面贾珍对王熙凤的称呼对上号了。
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喊王熙凤一口一个大妹妹,有人以此推断,王熙凤的母亲是宁国府的王姓姑娘。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我当时的解释是,王熙凤的姑姑是王夫人,通常侄女儿跟姑姑亲,王熙凤小时一定没有少来贾府玩,而以王熙凤那种男孩儿的性格,她像小跟班一样跟在贾政后面也是很正常的事。
结合这个问题再回头来看,王熙凤小时候上贾府来玩,一定不是她独自一个人来的,就你史湘云来贾府时必带着翠缕,林黛玉来贾府带着雪雁,王熙凤来贾府,平儿一定也是她的御用跟班。那时候平儿跟在王熙凤身后,来王夫人这里,一住很长时间,一定也跟鸳鸯、金钏、彩霞等人结下了美好的童年友谊,成了无话不说的好伙伴。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贾家和王家走得很近,王夫人将王熙凤作媒介绍给贾琏,或许当年的贾琏和凤姐也像如今的宝玉和黛玉一样,有一种青梅竹马的感觉。贾琏不喜欢读书,凤姐也不读书,两人搭成一对,倒正好是绝配。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我认为她是从小跟王熙凤一起到贾府玩到大的自然结果。
从红楼梦书中两处细节透露,王熙凤从小是在贾府里玩到大的。
1.红楼梦里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以后,尤氏一病不起。贾珍担心办理丧事期间,家里没有合适的人能撑得起场面。为难之际,贾宝玉推荐了王熙凤。贾珍先后求了邢王两位夫人,邢夫人根本不管,王夫人推脱王熙凤恐怕难以担当重任时,贾珍笑着道:“若说料理不开,我包管必料理的开,便是错一点儿,别人看着还是不错的。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从贾珍的话可以推测出来,两人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
2.红楼梦里第五十四回。元宵夜里薛姨妈劝王熙凤检点时,王熙凤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来王熙凤和贾珍从小在一起玩的事情她并不忌讳。
王熙凤出嫁后,把自己的四个陪嫁丫头撵走了三个,只剩下平儿,证明平儿是从小跟在王熙凤的身边的最可靠之人。王熙凤到贾府里玩,平儿自己跟在身边。主子跟主子们玩,丫头自然和丫头在一起,所以,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平儿是王熙凤的四个陪嫁丫头之一,为什么鸳鸯说她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红楼梦中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作为王家人,平儿无父无母,是王熙凤的贴身丫头。王熙凤嫁给贾琏,平儿随之陪嫁过来,并最终成为贾琏的通房丫头,只差一步做了妾就彻底成了贾家人。不过,四十六回鸳鸯细数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平儿竟然在例,平儿为什么会与贾家的丫头从小一起长大呢?此事还真有点意思。
鸳鸯红了脸,向平儿冷笑道:这是咱们好,比如袭人、琥珀、素云、紫鹃、彩霞、玉钏儿、麝月、翠墨,跟了史姑娘去的翠缕,死了的可人和金钏,去了的茜雪,连上你我,这十来个人,从小儿什么话儿不说?什么事儿不做?鸳鸯人生遭逢大变,与平儿在大观园聊天,随后细数朋友圈,除了贾家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平儿竟然也从小和鸳鸯一起玩。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平儿曾经是贾家人,鸳鸯的话也不会无的放矢,那是什么原因呢?曹雪芹在原文还真留下线索。
首先,刘姥姥进荣国府投奔王夫人时透露了一个信息。刘姥姥之所以能在京城认识王夫人,皆因王夫人和她长兄王熙凤的父亲大舅姥爷陪父亲在京城为官。如此,王熙凤和兄长王仁都是在京城出生长大的。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王熙凤的父亲没有正式出场,只在贾雨村应天府判断葫芦案时过来拜访的王老爷极可能是王熙凤父亲,再后来王熙凤之兄王仁回南带信带礼物给父母。可知,王熙凤父亲作为王家长子,已经回到南京继承王家了。
其次,王夫人嫁给贾政之后,王熙凤从小经常来往贾家,甚至与贾珍、贾琏等一起淘气玩闹。
凤姐儿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我这里好容易引得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儿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五十四回,王熙凤当众说从小与贾珍等一起淘气长大,与史湘云来往贾家差不多。结合刘姥姥的介绍,王熙凤父亲在京城伺候父亲做官,父亲退休后他随着父亲回到金陵继承王家。却将女儿嫁给了荣国府嫡长孙!儿子王仁京城、南京两边跑。
平儿作为王熙凤的贴身丫头,与王熙凤从小一起长大。王熙凤来往贾家,平儿一定跟随,与鸳鸯袭人等从小一起长大不会错。平儿从小也会来事,很容易讨贾家上下喜欢。鸳鸯将平儿当做发小,也是对平儿的认可。当然,与平儿客气也有一点关系。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