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将遇良材,士逢对手。诸葛亮吃准了司马懿太了解了自己平生不会用险,偶尔空麻袋背米,也会让司马懿感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司马懿可不会钻麻袋被套牢。想都不想:不好,中了埋伏!掉头就逃。

跑出十里,被司马师丶司马昭拦下:父亲何故如此慌张,只要顶多派一队人马踩线探雷,再逃也不迟啊!

司马懿再派一队兵马探路,诸葛巳得到姜维丶马岱两路兵马驰援,安然全身而退。

假如随便一个小将,想都不想全力猛攻,诸葛亮还会随便使"空城记“?

历史是无数个偶然组成的,当初刘备在,或许魏延偷袭曹魏的计策会成功,大不了冒险一决胜负。可魏延遇上了"诸葛平生唯谨慎“,不会用兵之险。

司马懿平生最大对手是诸葛,才是他空城之下打退堂鼓。

高手过招,有时就是打心理战,捉摸不透,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下手之战,用不上深谋远虑,三板斧使上了就是。

《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这就对应了兵书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即使司马懿侦察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后面攻城,也因为侦察拖延失去进攻的大好时机,大有可能被诸葛亮的援兵击败,因为城中缺兵只是暂时的。如果司马懿是个不懂音律的人,诸葛亮也会想出别的计谋来对付他,再者即使司马懿不懂音律,不讲套路,一来就开战,诸葛亮也深知援兵在即,不会发生太大的损失,要不然他就不会冒险守城,一定会弃城出逃或择地隐藏!

《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任凭孔明妙计出,

天命三国难归蜀。

不信请君仔细看,

铁笼山和上方谷。

《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若非是明知道他懂得,诸葛亮是什么人,焉能白瞎功夫去对死马弹琴浪费感情啊?不懂不要紧,司马懂什么就拿啥吓他呗:懂诗的就摆张桌子让屈原、宋玉老几位坐下喝一壶;懂八卦就让周公在城头上临时开个培训班;懂易的让伏羲给他恶补下河图洛书什么的;懂书法先让李斯给他篆几笔;懂词……哦,他那会儿懂不了那玩意儿哈?反正懂啥就逮啥吓唬他小子就成,一准儿玩儿完!

《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按《三国演义》来说,诸葛亮敢摆空城计,是吃准了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冒险。他认为诸葛亮从来不做冒险的事,现在城知门打开,肯定有埋伏,所以才撤退的。这属于兵不厌诈,互相打心理战,在诸葛亮和司马懿长期作战中,都有体现,包括最后那段“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事实上,真正让司马懿犹豫的可能是,诸葛亮死了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原先司马懿并不受曹魏待见,是因为诸葛亮势如破竹,魏国无人能敌,魏帝才会重新让司马懿带兵。如果司马懿冒险干掉诸葛亮,狡兔死,走狗烹,他自己也没什么好下场。留下诸葛亮,让两国保持均势,这样司马懿兵权不丢,后福无穷。

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属于“演义”中的文学创作,不是真事儿。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记载,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并非司马懿,所以诸葛亮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他不过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综合来看,司马懿也许并不怕诸葛亮,但他作战的原则就是很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和懂不懂音律其实没多少关系。

《三国演义》诸葛亮琴音吓退司马懿如果遇到司马懿不懂音律咋办?

这道问题应该指的是《三国演义》的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讲的是第一次北伐高开低走,最后失利的一段事,也就是现在路人皆知的失空斩中的空城计。

要说罗老爷子在《三国演义》中,对于空城计的桥段描写可谓是浓墨重笔。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下演义当中的故事梗概:公元228年,司马懿15万大军杀奔西城,诸葛亮仅有2500兵并且没有武将,兵力对比60:1。诸葛亮巧用计,将城门大开,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既然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至少你看过《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既然你肯定是看过《三国演义》那么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了。

我忘了在之前的回答里面曾经给提问者建议过,看书一定要会看书。这里会看书并不只是单纯的能看进去而且还有问题提出来,更多的是需要明白什么是详,什么是略,什么可以忽略不计,什么才是某一章节的重点。以前语文课所学的段意总结跟归纳中心思想就是在训练这方面。

假如说作为提问题的您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的提出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不妨告诉你,司马懿懂不懂音律在空城计这一段里并不重要,甚至说诸葛亮弹琴的水平高低也不重要,哪怕诸葛亮弹得琴跟弹棉花一样依然不重要。毕竟诸葛亮不是俞伯牙,司马懿也不是钟子期。

那么这一段弹琴是要表达什么呢?我认为是要表达诸葛亮的一种状态。换句话来讲就是要表现出诸葛亮成竹在胸,悠哉悠哉的状态。

这里司马懿懂不懂音律没有关系,就像现在一群人去茶社喝茶,真正懂茶道能有几人一样。你能感到的是茶艺师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跟四周清新凝神的氛围。同理,司马懿感到的是诸葛亮在城楼上谈笑自若的风度。而且,在古人心中操琴是件雅事,像什么焚香洗手都还次要,重要的是需要心静。这一点在各本小说中都有描写,一个人正弹琴弹的高兴,突然感到旁边来了个人,然后心绪不宁崩断了琴弦......

所以罗老爷子刻画出来的效果是要强调诸葛亮的养气功夫,而不是要说明诸葛亮想开个古琴演奏会。

雅贼文抄,妄言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