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若说贾母不喜欢薛宝钗的话,那么实在是把宝钗说重要了。她宝钗何得何能,让贾母不喜欢她!喜或不喜,总要是同等地位的人才配相互评论。
贾母是谁?贾赦、贾政之母,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
宝钗是谁?薛家薛姨妈的女儿,薛蟠的妹妹,贾母儿媳王夫人的外甥女。
二者相差甚远,贾母对宝钗是无感的。以宝钗的社会地位,根本无法入贾母的眼,若说贾母不喜欢薛宝钗,实在是太高抬她了!
1.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
贾母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她说话的地位,相当时府内的谕令!不容更改。
在尊重贾母地位的前提下,贾母是和蔼的母亲,宽厚的婆婆,慈详的祖母,是善良的主人。
但是,任何企图动揺她地位的事情,贾母必然重责。对于牢牢的把握权力这件事,贾母根本不容有失。
宝玉挨打这件事,借这件事情,贾母狠狠地敲打了贾政一顿,以致贾政以后不敢做出冒犯贾母的行为。
贾赦讨鸳鸯为妾时,贾母这借着这件事情也敲打了贾赦并邢夫人,甚至牵连王夫人。
在豪门大族,权力为重,所谓亲情是一件奢侈品。亲人间也是彼此算计,如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2.贾母对荣国府要牢牢把控
贾母要牢牢地把控荣国府的一切。从格局和眼光来看,贾母的能力比王夫人高太多,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
贾赦袭爵,他但品行不佳,所以另住一个院子。荣国府由次子贾政、王夫人在管理。为平衡二房关系,贾赦之子贾琏并王熙凤在理家。
这样的安排无法振兴这个百年大族,但却是能让这个大家族苟延残喘的时间更长一些的,唯一可行方法。
贾母对荣国府的掌控,也会放在第三代上。四大家族继续联姻,故贾琏娶妻王熙凤。二者人的生人定位是走世袭,混贵族圈。
贾珠是要走科举一路的,娶妻李纨。有了国子监祭酒这位老丈人,贾珠如不早逝,科举一路,会很顺利。
宝玉呢,他是啣玉而生的荣国府凤凰。他的婚姻从小,贾母就开始谋划了。
那就是宝黛配。黛玉不是沒了家人后,才被荣国府收养的。而是在她父亲活着时,就被接进了贾府。
林如海为什么会放心黛玉进荣国府?一定是贾母给了照顾、扶持黛玉一生的承诺。爱之深,则为之计之长久。只有这样才能让林如海放心。
林如海祖上为列侯,林如海是探花,黛玉是真正的清贵小姐,这一切,都不是薛家能比的!
3.贾母同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的矛盾
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婚事上有矛盾,这根本就是公开的。贾母希望宝黛配,而王夫人更愿金玉良缘。
虽然贾母选择黛玉是从维护自己利益角度选择的,但黛玉真的更适合嫁入荣国府。
黛玉岀身清贵,家世清白,就这两条就已是薛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薛家已不是什么贵族家庭,薛宝钗再端着也算不上是世家小姐,名门闺秀。
宝玉可是贵妃的亲弟弟,娶个杀人在逃犯薛蟠的妹妹为妻,一则有损家族声誉,二则给了有心人攻击元春的理由。
王夫人从自己权力的角度,去选择支持金玉良缘,实在是个昏招。
4.贾母不喜的是金玉良缘
贾母对宝钗谈不上喜不喜欢,宝钗只是个小女孩,又不是贾母血亲,贾母对她更多是维持家族关系的面子工程。
但是牵扯上金玉良缘,就扯上了荣国府的未来,扯上了王夫人对贾母权力的算计,扯上了荣国府的宅斗。这些都让贾母无法容忍,故也不可能喜欢宝钗。
为此,贾母有很多表达: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办酒戏。
1.贾母说喜她稳重和平,是真的。一位长辈,没有讨厌一个端庄的小辈的理由。
2.帮宝钗过生日,说她年纪大了,这针对的是薛家和薛姨妈。宝钗要和母亲同住,是否搬走这件事,她无法做主。
3.以荣国府的体面,二十两银子也要拿岀来说一说,真心打脸薛姨妈。二十两,不过是应付打秋风的刘姥姥的一笔赏钱……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
4.这时的贾母,喜悦也是真的。至少这是小辈的孝心,她领受就是了。
5.宝钗是凤凰女
别不信,在荣国府里,宝钗就是现代的凤凰女。
宝钗美貌、聪明、能力过人,这一切都让薛家认为宝钗有攀高枝的根本。
宝钗就是高配版的傅秋芳,宝钗身上担着整个家族的期望,所以穷酸嫁不得,但豪门不肯求配!
娶了宝钗就等于娶了薛家,和薛家背后的麻烦事。
1.薛家皇商的地位,快撑不住了。所以急着娶夏金桂进门,用她的嫁妆去填薛家的大窟窿。
2.薛蟠有案底,人命关天,谁知这件事何时被何人用来作文章。
3.梅翰林家,已经有悔婚薛宝琴的意思了。所以薛家要不顾脸面地进京都主动发嫁宝琴。
荣国府娶妻自然讲究门当户对,谁也不愿同这么麻烦的一家人结亲。
6.薛宝钗缺少一个豪门姑娘的教养
合格的是豪门少奶奶应该是像年轻时候的贾母一样,贾母进门的时候是荣国府重孙子的媳妇。贾母说她年轻时比凤姐还来得呢!
一位豪门少奶奶要心里嘴里都来得,要能哄得长辈开心,要能应酬豪门贵妇,要能当家理事、使下人敬服。
贾母疼爱的晚辈是举止言谈、才华容貌都是一流,且能为自己在豪门圈中挣面子的姑娘。
史湘云、林黛玉、贾探春都成功地做的到了这点,受到了贾母的重视。
而很明显,宝钗在待客中,让贾母失了颜面。这是贾母无法容忍的。
贾母带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无论是如上等书屋般的潇湘馆,还是阔朗的秋爽斋,都让刘姥姥赞叹,为贾母赚足了面子。
可是到了蘅芜苑,不得了: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吊着青纱帐愰,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头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些老婆子越方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书上戏上说的小姐的绣房,精致还了得呢!……
若说清虚观打醮是贾母在暗拒金玉良缘,而且还留着脸面。这一段话,就是一点面子不留了。
1.贾母说这话时,薛姨妈并荣国府的少奶奶小姐们都在。贾母当着薛姨妈直批她女儿,真的沒给薛姨妈留一丝颜面。
2.贾母也直说,当着刘姥姥或其他亲戚面,宝钗未给她做脸,她很不满意。
3.贵族姑娘的教养是会收拾屋子,而体现岀主人高雅的情趣和低调的奢华。贵族姑娘可不是民女,用不着去讲究什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4.最后一句最狠,贾母这样尊贵之人说自己该住马圈,这是对薛家多不满呀!而且还觉得薛宝钗房里太素静忌讳、那就是她沒福气之意。这点太重要了,古人迷信,沒福气、忌讳这种话轻易不会岀口!
贾母、王夫人同金玉良缘
贾母同王夫人在做权力的斗争,她们都要为宝玉的亲事做主。贾母中意黛玉,而王夫人为自己利益选中宝钗。
王夫人同薛姨妈炮制岀个金玉良缘出来,这事贾母根本不信,她只会大怒,自己的媳妇敢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生事。
薛家、薛宝钗对人的小恩小惠哄哄史湘云还行,对贾母无用。
王夫人并非九曲心肠之人,她喜怒形于色。那么金玉良缘这种事,绝不是王夫人能想得岀,谋划精准,再炒作出去的。
那答案只能是,金玉良缘是薛家自己弄出来的闹剧。
而贾母对金玉良缘的回击也是从暗着说,到明着说。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
这句话该是贾母对薛家、对金玉良缘最重的回击!这一次上升到了小姐人品的高度。
贾府的小姐们都是老婆丫鬟众多的,她们沒机会单独见男人,想起终身大事来。
那么这一切都是在指薛家,薛家人口少,宝钗沒有教引嬷嬷,薛家一心想成金玉良缘。而贾母在说,薛家的姑娘,我真的看不上呢。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我是潇湘竹48,首先感谢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我很乐意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声明一点,本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所取例证只限于前八十回;至于后四十回他人续作中的贾母形象,完全违背了曹公原意,严重歪曲了贾母形象,徒留其形而无其神,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认为,题主说贾母不喜欢宝钗,这种措辞都太委婉、太客气了。
据我看来,贾母是深厌宝钗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宝钗能够带着她的“金锁”离开荣国府,另攀高门去,放过她的两个玉儿,使她能够在有生之年促成两个玉儿的婚事。
下面,我将根据曹公自己宣称的创作原则——“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第一回)——即小说中所有的事件(情节)都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逻辑,来探究“满纸荒唐言”表象下的贾母对宝钗真实态度的“其中味”。
一、事实上,贾母非常厌恶宝钗,只不过由于重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贾母把厌恶之情表现得比较隐晦而已。如果我说贾母深厌宝钗,有的读者可能会坚决反对!怎么可能呢?
贾母多喜欢宝钗啊,不信的话,第二十二回中不是明明写着: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办酒戏。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贾母更加欢悦。
第三十五回中贾母不是几乎把宝钗夸到天上去了吗?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还有,第三十八回螃蟹宴,当湘云告诉贾母是宝钗帮她预备的时,贾母道:
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
我认为,这就是“荒唐言”,就是“反语”,就是我要说的贾母虽深厌宝钗而必须隐晦其意的表象。
具体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再展开,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贾母为什么不能直接表现出对宝钗的真实观感。
(一)出于对儿媳王夫人的忌惮,贾母对宝钗的厌恶之情只能隐晦表达。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贾母怎么会忌惮儿媳王夫人呢?
自汉以来,朝廷以“孝”治天下,对“孝道”的鼓吹不遗余力,“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对于女性而言,“不事舅姑”为大罪,是“七出”之一;“不顺父母去”,不孝顺公婆、不顺从公婆心意的儿媳,丈夫可以“逆徳”的名义“去”之,这是礼法赋予的丈夫“休妻”的正当理由。
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在尤重礼法规矩的贵族公府,王夫人难道不是对贾母一向礼仪周全、恭敬孝顺吗?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太太怎么想着好,就是怎么样行”,对贾母可谓百依百顺了。贾母本人也当着众人对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古代贵族世家家庭政治的外交辞令罢了。这套婆媳话语体系维持了“婆慈媳孝”的规矩体面,掩盖了婆媳二人在很多事情上的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关于宝玉的婚姻与读书科举二事。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贾母在前八十回中始终支持“木石前盟”二玉婚姻;王夫人则极力促成“金玉良姻”二宝婚事。
双方都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但这种对抗从来没有摆到明面上,而是在礼仪规矩的表象下暗流汹涌。
因此,贾母虽然有婆婆身份加持,又是荣宁两府名义上的家族第一人,但事实上,她对王夫人颇为忌惮。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为黛玉日后的处境考虑,贾母不能得罪王夫人。关于古代的婚姻制度,最简明的说法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就是说,宝玉的婚姻决定权不在贾母手中,而在贾政、王夫人手上。贾母若想让二玉成婚,必须得到贾政、王夫人的首肯。
那么,贾母是不是可以凭借亲情、孝道让孝顺的儿子贾政同意二玉婚事就行了呢?毕竟就封建时代夫妻关系而言,女性是“既嫁从夫”的,贾政似乎拥有绝对的决定权。
从理论上看确实可行,但是,如果我们从日常生活情境的角度来看,就会明白这将为黛玉婚后的生活造成无穷后患。
贾母即使以这种方式促成宝黛婚事,黛玉在她与王夫人的婆媳关系中将何以自处?
只要王夫人不接受黛玉,黛玉的处境就会极其困窘。由于内外有别,即使公公是亲舅舅,贾政也不能对黛玉形成有效的庇护。由于孝道,宝玉也无法护黛玉周全。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可以悍然做主把刘兰芝休弃,殷鉴不远,贾母如何不心怀警惕。
就拿王夫人来说,那个刘姥姥口中曾经“着实响快”的王府二小姐,现在不也成了贾母口中“木头似的”了吗?
贾母深爱黛玉,则必为之计深远。黛玉父母双亡,没有来自娘家的任何助力,就像紫鹃忧虑的“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贾母必须考虑自己百年之后黛玉的未来。
不看僧面看佛面,基于这种考虑,贾母只能对宝钗假以辞色。
2.以荣宁两府目前的现状来看,必须维护好与王夫人娘家王府的关系。虽然说金陵四大家族的排序是贾、史、王、薛,但当前贾府的朝政实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家族中的男性并无真正军政重臣,家族地位只是靠着曾经的荣耀以及与其他世家的老交情勉强维持罢了。
而王夫人的娘家兄弟王子腾却一路攀升、大权在握,由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统制,又擢九省都检点,是四大家族中少有的实权派。
甚至元春的封妃以及在后宫的荣辱,也与舅父王子腾在前朝的势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族联姻本就是互相扶持照应、巩固家族利益的最佳方式。贾母必须倚重联结贾、王二族的关键人物王夫人。
宝钗也是王子腾的亲外甥女,贾母如何能不隐藏对宝钗的真实态度呢?
3.王夫人是元春、宝玉的亲生母亲。在《红楼梦》的时代,女性在夫家的地位,除了娘家力量的支持外,还取决于她的子女。
王夫人共生育了两男一女三个子女。长子贾珠十四岁就进了学(考中秀才),妥妥的学霸一枚,可惜早亡。
女儿元春因“贤孝才德”被封为贵妃,贾府因此在军功勋贵的基础上又成为皇亲国戚,延续了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景,是贾氏一族的荣耀。
儿子宝玉衔玉而生,这在古代被视为“祥瑞”,昭示着宝玉必将卓越不凡。
荣宁两府最出色的子女都是王夫人所生,“母凭子(女)贵”,贾母对儿媳王夫人不能摆婆婆谱,而是必须礼待有加。
(二)贾母是真正的豪门贵妇,熏染多年的礼仪规矩和个人修养使她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大家风度。真正的贵族并不是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的,而是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有君子之风,德位匹配的。
贾母之父乃保龄侯尚书令史公,尚书令位同宰相,乃文臣之首。贾母又嫁为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嫡妻,经历了荣宁两府最鼎盛的时期。这样的出身与阅历使贾母沉淀出雍容、慈善、温厚的气质。
她的言谈举止具有真正的贵族大家风范。
第二十九回中,清虚观的一个小道士慌乱中撞在凤姐怀里,被凤姐扬手照脸一巴掌打了个筋斗。贾母的态度则是这样的:
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惯了,哪里见得这个势派。可怜见的,倘或一时唬着了他,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贾母命贾珍拉起他来,叫他不要怕,问他几岁了,……贾母还说“可怜见的”,……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两相比对,贾母的态度满是慈悲。
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与贾母初见,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贾母的言语态度令人如沐春风:
贾母亦忙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也算看亲戚一趟。
对待小道士、乡间老妪尚且如此!对待儿媳妇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宝钗,贾母的态度当然更为审慎,礼仪规矩的表面上不会有一点差错。
二、贾母作为“木石前盟”的中流砥柱,几乎以一己之力含蓄委婉而又坚韧不移地抵制着“金玉良姻”的进逼,怎么可能不厌恶宝钗?贾母对宝钗的厌恶与对黛玉的疼爱成正比,她有多深爱黛玉,就有多讨厌宝钗。
(一)贾母对黛玉爱之深切贾母对黛玉的爱深厚、绵长,体现在种种细微之处。略述如下:
她记挂着年幼的黛玉失去了亲生母亲的呵护关爱,贾敏的葬礼刚结束,马上派人来接,自己抚养才安心;
她担心聪慧敏感的黛玉在荣国府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孤单失落,不但安排她与宝玉住碧纱橱里外间,还把迎探惜三春迁去王夫人院里,她对黛玉“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
她看到潇湘馆窗纱颜色旧了,马上安排凤姐“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软烟罗)替她糊窗子”;
她怕黛玉劳碌着,针线女红也不让做,黛玉半年还没拿针线呢;
她叫人每日给黛玉送一两燕窝,只因宝玉“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
她知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当外面放起烟火花炮时,“便搂她在怀中”;
当紫鹃一句话害得宝玉死了半个以后,她怕黛玉伤心难过,第二天就“亲来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
她是外祖母,她又把对最爱的小女儿贾敏的爱,悉数转移给了黛玉。
(二)贾母最忧虑的是黛玉的婚事对于贾母而言,她对黛玉最忧心的就是婚姻大事。
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联姻,幸福婚姻是稀缺品。
很多夫妻关系就如紫鹃这个小丫鬟说的:
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
尤其是黛玉父母双亡,母家没有直系血亲扶持,更是有极大可能落入紫鹃忧虑的结局: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放眼《红楼梦》的世界,荣宁两府的妻子们可曾被爱过可曾幸福过?
眼前荣耀风光的贾母,年轻时应该也因后宅的争风算计伤心流泪吧!
霸王似的凤姐,对贾琏千防万防,也挡不住这只“馋嘴猫”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最终夫妻反目成仇、分道扬镳。
如此种种,贾母亲历过,更日日在她眼前上演。贾母如何能不为黛玉早做打算?
就贾母而言,宝黛结合是最令她放心的结果。一者宝玉对黛玉的痴情世间罕有,二者公公贾政是黛玉的嫡亲舅舅。贾母相信,哪怕她百年之后,父子二人至少不会委屈黛玉。可是,贾母再怎么满心满意地为黛玉绸缪,也没料到半路里杀出个戴着“金锁”的宝钗,与其母薛姨妈一起,咬住青山不放松,一边鼓吹“金玉良姻”,一边以殷勤小意取媚王夫人,彻底打乱了贾母的布局。
试问,贾母如何能不厌憎宝钗?
三、在贾母看来,薛家不仅门第低微,人品更是卑劣,她怎么可能不厌恶宝钗?(一)薛家门第低微读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薛家是贵族。
因为一张“护官符”,读者往往对四大家族无区别地看待,认为都是贵族高门。
事实上,薛家与其他三家在门第上有本质区别。贾、史、王有爵位和封地,毫无疑问是贵族阶层。
但薛家早已在宝钗父亲这一代就跌出“士”阶层了,遑论贵族呢?
自宝钗父亲起,已经彻底弃儒从商,沦为“商户”,虽然说是皇商,亦是商人一属。
就古代“四民社会”的划分而言,士农工商,既是职业分工,又是阶层归属。现代经济社会,商人地位很高,可是在古代完全不同,再是豪富,在贵族世家眼中也是微末小民,让其倾家破产只如覆手一戏。
(二)薛姨妈和宝钗人品卑劣薛家的门第已经让贾母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贾母认为薛姨妈母女人品卑劣,决无与其结亲的可能。
首先,贾母认为薛家母女伪造了带有八字吉言的“金锁”,炮制了“金玉良姻”之说,妄图牢笼她的爱孙宝玉!是可忍孰不可忍!从“金锁”出现的时间点来看,诡异非常,绝非薛姨妈宣扬的是个“和尚”送的。
若是薛家住进梨香院之后送的,和尚既然要保证宝钗的婚姻,哪里有送金锁瞒着男方的道理?
若是早在薛家进京之前送的 ,薛姨妈与王夫人常有书信来往,怎么可能直至进京之后才说?
久经世事,凭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贾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这等拙劣的骗局!
因此,薛姨妈和宝钗在荣国府无论怎样殷勤小意,矫情作态,贾母的慧眼早已识破母女二人的诡计与野心。
试问,贾母会喜欢宝钗吗?
无论她如何“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在贾母眼中,只不过就与梨香院的优伶搬演戏曲一样,做戏而已!
其次,贾母三番五次婉拒宝钗,可是母女二人依仗着王夫人的关系,与贾母打持久战。由以上分析可知,按照“事体情理”的叙事原则,把某个情节置于故事的总的发展脉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解读,才能明白作者隐藏在情节背后的“其中味”。
再看本文开头我们说的几处似乎贾母欣赏宝钗的情节,其真相不是呼之欲出吗?
贾母为宝钗办十五岁生日是为了暗示母女二人,请挪步回尊舍,女儿已经及笄,是成年人了,再住在荣国府不是事儿!
贾母“千真万真”地夸宝钗比自己家的四个女孩都好,这种极其夸张的说法只能是“千假万假”,水得不能再水!
螃蟹宴更是触犯了贾母的底线,自己的娘家孙女,史府的嫡女湘云,一个小小的诗社东道,居然被宝钗怂恿成阖府女眷的饕餮盛宴!傻乎乎的湘云还喜滋滋地说都是宝姐姐替我预备的!贾母只觉得脸疼憋屈,湘云不但被宝钗利用,还如此承情!让贾母情何以堪啊!
所以,一向爱热闹爱玩乐的贾母居然找借口走了…………
所以,贾母哪里是不喜欢宝钗,而是恨不得她马上消失不见吧!
本文为原创回答!洗稿者可耻!若发现5月12日之后的抄袭、洗稿,必向头条后台举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贾母不喜欢薛宝钗。
薛家刚到时,贾母还是很有礼貌的,请她们在贾府住几天,但是薛家的不知趣,赖着不走,使贾母十分反感,贾母从沒想过让薛宝钗做孙子媳妇。
一出身
出身商户,最重要的是有个惹事生非的哥哥呆霸王薛蟠。贾宝玉的妻子不应该有个祸事不断的大舅子,老让贾府善后。
这和王夫人为她妹妹的想法完全不同,贾母是为贾府。
二、贬低别人
贾母对薛宝钗个人的恶感起源于史湘云的螃蟹宴。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贾母的许多东西是随她遭踏的。她要起诗社,本来几百个钱的事,或跟宝玉说,宝玉自会替她办。她偏偏找了薛宝钗,宝钗拿这个机会巴结了贾家全家,还了老太太二十两银子的席,还让史湘云感激涕零。
但是史家是贾母的娘家,她这一举动,揭了史家的短,打了贾母的脸,老太太甚至迁怒湘云,以后很少接她了。
还有管王熙凤叫风丫头,给林黛玉燕窝,在贾母看来都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三、对婚姻过于热衷
薛家比较简单,所以不知会有人传话,怡红院四、五十个丫鬟,肯定有贾母的心腹。
薛宝钗经常在清晨、晚上、中午去宝玉的房间,不是一次两次,贾母肯定知道,甚至连给宝玉绣内衣也知道,所以贾母对评话的掰慌记,并不是指林黛玉,而是指薛宝钗。我们这种中等家族,小姐也有七、八个丫头,怎么会出那种事?宝钗几个丫头?见了个清俊男人,就什么都忘了,还称什么佳人?
把金玉良缘的开始,宝钗的主动,一起都骂了进去。
四对权力的贪婪
薛宝钗只是王夫人的姨外甥女,可是在沒嫁到贾府时,竞然应承在贾府管家,这一点就很令人反感。何况还借机按插自己的心腹。
贾母整肃大观园的赌,就是对三驾马车的整个否定。
至于其它过于素静之类,只是发作的借口。
至于宝钗嫁给宝玉,当是在贾母死后。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贾母不喜欢薛宝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下面来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一,薛宝钗来到贾府的目的,就是来找贾宝玉处对象谈恋爱的,这是她的母亲薛姨妈和王夫人姐妹二人共同制定的一个联姻计划。薛宝钗本来是进宫选绣女,因为落选,所以才将择偶的目标转向了贾宝玉,薛宝钗和她的母亲薛姨妈来到贾府居住,一定事先得到了王夫人的首肯,如果王夫人不同意贾宝玉和薛宝钗将来的婚事,薛宝钗薛姨妈母女二人脸皮在厚,也绝不会赖在贾府不走,说明从一开始薛宝钗进贾府,就得到了王夫人的同意。
二,王夫人和贾母,以及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关系不睦。贾母不喜欢王夫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贾母当着王夫人的面,说王夫人年轻时,就像一个木头一样,而且还曾经因为贾赦强娶鸳鸯一事,当面训斥质疑过王夫人哄骗算计自己,当时多亏了探春维护了王夫人的面子,可见贾母是不喜欢王夫人的,而王夫人自然也不喜欢林黛玉,更不想让林黛玉做自己的儿媳妇,王夫人当着黛玉和众人的面,说起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未出阁嫁人时,在贾府里的排场和气势如何大,贾府里任何小姐太太都无法和贾敏相提并论,其实也是在讽刺林黛玉:你看,当年你母亲贾敏在贾府里是何等的威风八面,可是如今你林黛玉作为贾敏的女儿,不过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令人慨叹啊!
反映出王夫人和贾敏的当年的关系很不好,而且王夫人还故意让林黛玉坐上位,看似对林黛玉很热情,其实就是想让林黛玉当众出丑,让众人认为林黛玉不知礼仪,不懂礼貌,林黛玉在家中也一定是受过教导,自然不会上王夫人的套。所以从林黛玉刚进贾府第一天开始,王夫人就已经对林黛玉不怀好意。
三,贾母对王夫人在贾府的管理权上有辖制,王夫人不完全说了算,王熙凤就是贾母的心腹。贾母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却已经退居二线,王夫人排在第二位,但王夫人并不能一手遮天,王熙凤虽然是王夫人的侄女,却是贾母的心腹,和贾母感情最好,王熙凤能够掌管宁荣二府,也因为有贾母这个后台,王熙凤生病期间,王夫人安排了探春辅助李纨主管贾府财政,就是想让探春取代王熙凤,等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后,探春出嫁,薛宝钗接替探春,顺理成章的成为贾府管家人。这就是王夫人打的如意算盘。
四,贾母不喜欢王夫人这样的一个木头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和王夫人一样沉默寡言的薛宝钗。
而薛宝钗母女来到贾府,贾母怎么可能不会知道,她们母女的企图就是来挖自己亲孙女林黛玉墙角的,贾母自然不会给她们母女好脸色看,当着薛姨妈的面说贾府的四个千金都比不上薛宝钗,就是赤裸裸的打她们母女的脸:公侯豪门家的千金怎么可能是你们商户的女儿可比,元春贵为皇妃,可是你薛宝钗连绣女都没有选上,还想来挖我孙女黛玉的墙角,实在是自不量力。
总之,贾母不喜欢薛宝钗这是事实,面对薛宝钗薛姨妈母女二人,贾母软硬兼施,想让这母女二人知难而退,奈何薛宝钗有王夫人支持,打定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主意,最后贾母借着给薛宝钗办成年礼过生日的机会,赞助了20两银子下了逐客令:薛宝钗你都已经成年了,该嫁人了,就不能在和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住在大观园内了,否则对你名誉影响不好。而薛宝钗回应贾母的是点了一出戏《山门》,也就是水浒传里,五台山文殊院里的和尚们想赶走鲁智深,结果鲁智深因此大闹五台山,打了个天翻地覆。薛宝钗就是在挑衅贾母:贾老太太,你竟然想赶我,那好,等我走之前,我就在贾府好好闹上一场。
最后薛宝钗离开贾府的原因,就是因为神秘的绣春囊事件抄捡大观园,贾府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可见薛宝钗的手段不是一般的狠辣。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老太太只所以不太喜欢薛宝钗,一是薛家已经没落了,在她眼中早就成了破落户,有些看不上眼;二是好一个公侯诰命夫人,当然看不上铜臭满身的商人家中出来的人,嫌低贱卑微;三是宝钗家里不仅已经没有了可供以为靠山的势力,而且还有个只会惹祸招灾的“混世魔王”薛蟠,娶个这种家庭的媳妇,将来除了给宝二爷招灾惹麻烦,可说是帮不上一点儿力,身为豪门老封君的贾母当然看不上;四是宝钗少年老成,太过事故、圆滑,敏于算计,攻于心计,宝玉是个不可能会管闲事的性子,可将来要把荣国府浩大的家业交给宝钗去算计,一辈子早看透了人情事故的老太太又如何能放心?当然,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外在的一些辅助理由而已!最重要的是:黛玉不仅聪明乖巧、敏捷伶俐,而且还正经八百地可是老太太的亲外孙女,闺女的闺女,比宝钗那八杆子打不着的王夫人的外甥女那可亲近多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肯定应该是黛玉优先啊!你总不至于会认为贾母分不清远近厚薄吧?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贾母喜欢宝钗吗?那得看和谁比。
如果是和贾府本家的穷亲戚比,那肯定是喜欢的,毕竟宝钗处事基本无错漏,家世不错,容貌一流,才情一流,情商也高,这样的姑娘符合上流社会的标准,贾母似乎找不到不喜欢的理由,她甚至还当着薛姨妈的面说过,家里的四个女孩子都比不上宝钗。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夸一夸,没人会当真。
如果拿她和林黛玉比,那贾母就不喜欢宝钗了,别看贾母不会天天亲自到瀟湘馆,可是凤姐呢,那是常年打卡的,小黛玉和小宝玉两个人哪怕是吵几句,贾母都要心疼半天,感叹不是冤家不聚头,替他们操碎了心。贾母得意地把老年玩伴刘姥姥带去自己可恶的玉儿房里,开开心心,到得蘅芜院,那脸色都变了,说话的口气也不好,明眼人都知道,那是极度不高兴的。
总体而言,贾母对宝钗,是不太喜欢的。虽然以她的修养,不至于和赵姨娘一样咋咋呼呼,但人都不傻,看得出来,她和宝钗,就是互相客气着,疏离着。
有几件事情,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状态。
贾母安排宝钗过生日。
宝钗十五岁生日到了,贾母凤姐要给她过生日,自己出资二十两,让凤姐去办酒戏。原因是什么呢?是贾母喜欢她的稳重和平,这是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十五岁,是女孩子人生中很大一件事,是及笄,是成年,所以,一般都得大办,得有正宾司者赞者什么的,流程相当复杂,相较而言,酒席的丰厚与否倒在其次。二十两,在贾府不算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家里平常一顿饭也就吃掉了,打发乡下老太婆回家也就送完了,贾母的二十两让凤姐操办,凤姐很为难。一边是重要的及笄,一边是少少的二十两银,所以,她才半抱怨半开玩笑地说贾母只疼宝玉,把钱都留给他。明眼人都清楚,贾母定下的底太低,她凤姐不可能为了讨好薛姨妈,而无限抬高,到时候尴尬的,不止是她。
贾母为什么表面上特别开心地发话让凤姐办事?因为礼数需要。薛家全府的人,都住在贾府,这事情是当初贾政和她都同意的,原本以为不过是住几天,就会回到薛家自己的房子里,可谁知道,一住就是好多年,宝钗都到了法定婚龄了,还赖着不走,能怎么办?不能明说,只能这么着给暗示了。
可惜,薛家人无视(没办法)。正日子那天,贾府的戏台上演戏,贾母特别客气地让宝钗先点,宝钗挑的,都是贾母喜欢的呢,然后凤姐点,之后贾母让黛玉点,黛玉出于礼节,让薛姨妈王夫人点,贾母说什么呢?她说:“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咱们是谁?宝玉黛玉,他们是谁?点了戏的是宝钗凤姐,没点的,黛玉让着的,是薛姨妈王夫人,王夫人是主人,自然不是白吃贾府的东西,那是谁白听白吃?宝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是贾家人,史湘云是贾母特意留下来让她吃酒的,这么明示着,谁还不明白?
逛园子时,贾母到蘅芜院。院外异香扑鼻,可爱之极,院内雪洞一般,样母借骂凤姐小器(原文如此),众人找台阶,贾母摇着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这里布置成这样,她省事,咱们看着不像,忌讳,离格……其他人都还好,不俗,大方,精致,咱们家虽不比大户人家,但也是有东西可摆的呢!贾母亲自让鸳鸯过来,说要摆这个摆那个,鸳鸯听着,东西都收着呢,得慢慢找,贾母说不能忘,至于后来这些东西,自然仍是在箱子里装着,并没有到蘅芜院。为什么?不喜欢呢。
宝钗是冷美人,她不喜欢闹腾。在她的生活状态里,冷情是常态,冷眼看世间,与谁都不交心,看着处事圆融,也帮过一些人,但谁都走不进她的心,连她的丫头都不能,在她眼里,精致的生活,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她的院子雪洞一般——有人说这是她为了讨好贾母,我个人觉得不是,以她的水平,不会这么去讨好贾母,让贾母在刘姥姥面前出丑,她就是那么一种生存的状态,冷冷的。
贾母呢?其实是史湘云,林黛玉,王熙凤的综合体,她率真任性,幽默俏皮,睿智理性,事事都来得,现在老了,更是喜欢热闹,也喜欢享受,看着儿孙满堂,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吃饭穿衣,都是天下第一等。她曾明言,她不喜欢木头似的,不爱说话的,如袭人,她喜欢嘴乖的,猴儿似的,比如凤姐,比如黛玉。
贾母和宝钗,没有自带的血缘亲情,自然不亲,从性格上来说,也完全不同。何况两人之间,还有着本质上的冲突,一个金玉姻缘的当事人,一个是坚定的木石姻缘的支持者,出于教养,两人没有火星撞地球已经很不错了。两人会一起抹牌,会一起听讲故事,也会一起出席重大聚会,但是也会有针尖麦芒的时候,比如贾母说了宝钗不会夸人,喜欢把自己的房子整成忌讳的样子,宝钗就说贾母珍藏密敛地把人参弄成渣渣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家。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但聪明人眼里,只有0和1的区别。
要贾母真心喜欢宝钗,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了,要宝钗真心喜欢贾母,那也是不现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