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宝钗对宝玉有情,但不是宝黛那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那种感觉。
爱是两情相悦的升华,薛宝钗她谁也不爱!她所有的热情都被压抑,她甚至要吃冷香丸把感情生生地压下去。什么爱与不爱的小儿女之情,也要压下去。
1.薛宝钗的担子太重了
宝钗是薛家的长女,她要用自己去扛下家族所有的压力。她哥哥薛蟠是个只会惹祸的废物!与国与家都无用。
因为是独子,薛姨妈宠坏了薛蟠。薛蟠文不能读书,武不能骑射,做生意还玩不过家里的下人。薛蟠能保住薛家皇商的地位,就不错了。
薛家没有为官之人,薛家没有爵位,薛家在贵族圈快没法子混了!薛家必须迅速地靠嫁女儿攀权贵,来巩固自家的地位。
2.薛家衰败得太快了
京都的贵族圈不好混!薛家送宝钗待选公主、郡主的伴读都失败了,要知道那可不是选妃呀。
宝钗的容貌、才华、礼仪都沒得说,落选唯一的可能就是家世太差了。
这时薛蟠还算是挂名的皇商,薛蝌可就只是个普通商人了。面对着梅翰林家要悔婚,薛蝌匆匆地带着妹妹宝琴来发嫁。
3.薛家攀别家攀不上
骨子里的宝钗不一定能看上宝玉。宝钗喜欢那种好学而仕、钻营官场,能给她带来尊荣富贵之人。而很显然,宝玉不是这种人。
但薛家的门第让宝钗无法攀上贵权之家。梅翰林那样的家庭都看不上薛家,别说其他真正的豪门公府了。他们根本不会求配薛家。
宝玉是宝钗的姨表弟,是薛家唯一够得着的豪门公子。薛家沒有别的选择。
宝钗爱不爱宝玉都不重要,为了家族利益,她必须留在荣国府完成所谓金玉良缘的计划。薛家和宝钗都不是那种因爱而生,至情至性之人。如果皇帝召宝钗入宫,宝钗马上就去;如果哪位王侯将相求配薛家,宝钗马上就嫁。只是他们看不上薛家。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薛宝钗还是有几分爱宝玉的,尽管是淡淡的,比如宝玉挨打后的眼眶红了,比如说不论早晚经常跑怡红院,比如劝宝玉不要喝冷酒,再比如单身坐在睡着的贾宝玉床头绣鸳鸯。都有几分少女初恋的意味。
毕竟薛宝钗能接触到的适龄男子只有贾宝玉,颜值高,很聪明,家庭富贵。那个女儿不怀春,就是长吃"冷香丸"的宝姑娘也有热毒压不住的时候。
但是这点纯洁的爱情和薛宝钗为了成为宝二奶奶的算计就太不值一提了。她的手段太多了,尽管是为了薛家的富贵,也令人齿冷。
首先是散布金玉良缘的舆论。自从宝钗从怀里掏出金锁后,经黄莺儿的解释,金玉良缘的呼声立即甚嚣尘上,为贾府所共知。
元春赠红麝串,不喜饰物的薛宝钗却巴巴儿戴在臂膀上,并不避嫌疑的给宝玉看,实在沒有淑女风范。
用替做针线活,送东西收买花袭人,让黄莺儿认茗烟的妈做干娘,并为她承包大观园的香料工作开后门。
大力巴结王夫人,和贾母。
薛宝钗对贾宝玉是掺杂了不少私心的爱情,不那么纯洁。
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宝钗爱不爱宝玉,这样看吧。
一 宝玉是宝钗接触到的唯一适龄男性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根本没有机会结识异性。薛家住进贾家后,因宝玉一直在内帏混,于是宝玉成为宝钗接触到的唯一适龄男性。这种唯一非常有杀伤力,当见不到其他人时,这个人就可能满足她对异性的所有想像。
二 宝玉的确优秀宝玉除了不爱读圣贤书、偶尔毁僧谤道,无论才学还是人品在贾家子弟中还是非常突出的。有宝钗的哥哥对比,薛蟠可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这样一看,宝玉不要太优秀啊。
三 家长支持薛姨妈和王夫人制造的金玉良缘,宝钗是知道的。连薛蟠都清楚,宝钗自然十分明白。双方家长支持,是宝钗坚实的后盾。
四 宝钗个性即使她对宝玉不感兴趣,因为母亲和姨妈的安排宝钗也会安然做好接纳这份感情的准备。尽管宝玉并不适合宝钗,但是青春年少时有这样一个优秀的表弟也难免也会让宝钗春心荡漾。
所以说,宝钗是喜欢宝玉的,但没有到林妹妹那种生死相依的程度。
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宝钗是喜欢宝玉的。
题主既然要情节,那我们先来举个书中的事例。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贾宝玉被贾政笞挞,宝钗带着药前来探望贾宝玉,看见贾宝玉重伤至此,便说了这样一段话:
宝钗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话说得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而之后宝钗自知自己话说得过于亲密了,于是“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大家可以想象下这番场景,这分明是一个女孩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的娇羞。薛宝钗是一个谨遵封建礼教的女子,因此有了过分亲密的越轨言行,这才把话停住,不继续往下说。
很多人都只知道薛宝钗是个出生“商人之家”的成熟女性,阅历丰富,却忽略了她也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而且如果用贾府来反映当时所有的世家大族,那么贾宝玉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他并不骄奢淫逸,品性温和,尤其对女孩儿极好,对比贾珍、贾琏等辈,贾宝玉无论是才学还是人品都相当优秀,所以才有紫鹃后来规劝林黛玉的那些话:
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所以贾宝玉在众女子眼中是很优秀的,很多人对贾宝玉有些误解,觉得他每天无所事事,只知道钻在女儿堆中,肯定是个宅男,社会阅历浅,什么都不懂,堪称“废柴”,这种评价是完全错误的。贾宝玉对人情世故很清楚,只是他不想去附和这个世界罢了,什么都不知道,和明明知道却不愿意这样做,这是两个境界。
宝钗喜欢宝玉,但这种喜欢受到宝玉身上劣根性(不愿读书)的限制而大打折扣,如果抛开功利心以及性别因素,宝钗将会很愿意和贾宝玉这种人做好朋友,但是宝钗对他的喜欢要成为夫妻之爱,可能还差不少。
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提问者或许认为,薛宝钗是有大志向的人,只会风花雪月的贾宝玉绝不会被她看在眼里。
薛宝钗的确是个才干比男子出色的奇女子,或许,她也曾像探春那样感叹过,“为何不是男儿身”。但是薛宝钗也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楚的现实主义者,她知道自己纵有雄心万丈,也是惘然梦一场。
。
宝钗对宝玉的爱,主要表现在
一,爱在心底,情难自抑
小说多次表现了薛宝钗与贾宝玉交往时,甜美、纯真、自然的女儿情态。
第8回,“金玉良缘”之说问世后,宝钗主动来找宝玉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连晴雯都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这其实就是一种爱的表现。
宝玉挨打后,第一个来探视的人是宝钗。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只管弄衣带,哪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宝钗城府很深,做事滴水不漏,该哭时才哭,当笑时则笑。而此时的宝钗失态了,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那份深藏心底的爱,不是靠人力可以控制得住的。
爱在心底,情难自抑,那份爱,时不时就会不经意流露出来。宝钗一次在宝玉污水时到怡红院,拿起袭人给宝玉绣的肚兜,不由自主绣起来,连黛玉偷看都没看见。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一步步加深的。
二,因爱而自尊。
薛宝钗心底,并不赞成用”金玉良缘”这种手段,去赢得宝玉的爱。在她看来,要赢得宝玉,应该靠自己的魅力,而不是母亲和姨妈搞的那些歪门邪道。
因此,当她听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伤害了宝钗的自尊,宝钗觉得,自己即便要与林黛玉竞争,也要凭自己的本事和魅力。这种意识,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她想真正赢得宝玉的心,而不仅仅是婚姻。三,因爱而选择成全第22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让她狂喜、激动,燃起了希望。但在29回清虚观打醮,被贾母破了金玉良缘之后,应该说宝钗意识到了贾母的态度,坚强的宝钗并没有打算放弃。直到36回宝玉被打后,宝钗来探视,刚好听到了宝玉的一段梦话: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一个“怔”字写出了宝钗的吃惊和痛苦,她明白了宝玉的心思,明白了自己只是自作多情,于是她选择了放弃。这种放弃,同样包含着对宝玉的爱,是成全的爱。
因为爱,黛玉一度对宝钗很有敌意,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薛宝钗决定放弃对宝玉的感情,而成全宝玉和黛玉时,她非但不记恨黛玉,而且心里希望宝黛好。
小说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因黛玉行酒令时不经意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抓住机会,修复和黛玉的关系。
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拉她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女孩之间,还有什么比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能更快的建立友谊呢?
第45回,薛宝钗主动询问黛玉的病情,并帮她化解心结,感动的林黛玉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新低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
宝钗的主动退出以及主动和解,使黛玉和她终于冰释前嫌,成为了交心的好姐妹。
通过这件事以后可以看到,林黛玉和宝宝玉的争吵明显减少。薛宝钗有着高贵的人格,和绝非一般的女子可比的情怀。
她对宝玉发自内心的爱,完全可以从她对林黛玉的爱中折射出来。这种大爱,贾宝玉未必能够完全体会到,宝钗的爱,该是一种多么孤独凄凉的爱。
宝钗虽好,却不是宝玉的那盘秀色可餐。金玉良缘误了宝钗,她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个,早在上辈子,就把心丢在了灵河岸边的男子,她只能徘徊在他的心门之外。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纵然嫁与良人,也难逃一声叹息:错、错、错。有些心机是枉费的,有些追寻是枉然的,有些心血是枉耗的,有些眉头是枉凝的!
宝钗真的爱宝玉吗?
我觉得她虽八面玲珑,但对宝玉是真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