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黛玉在生宝玉乱掺和的气呀。

1.黛玉很有风度,并不小气

那个扮上后像黛玉的戏子,一定是龄官。龄官像黛玉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包括爱说笑的王熙凤在内,其实都看出来了。

但是所有的人,都默契的没有说出来,这个戏子长得像黛玉。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会觉得同小戏子长得像没什么关系。

但是,《红楼梦》那个时代,戏子是贱籍,是下贱的职业。赵姨娘可以公开骂芳官:我家下三等的奴才都比你高贵些。

袭人、晴雯、麝月等丫鬟也从未瞧得起过小戏子。这些丫鬟尚如此,那小姐呢?

当宝玉把宝钗比成杨贵妃时,宝钗都生气了。这一回,史湘云说岀了小戏子像黛玉,黛玉真的有是够的理由生气,因为湘云的言语过份了。

但黛玉保持了一个世家小姐应有的风度,并未说什么。

2.宝玉的做法,非常不合适

当史湘云口无遮拦的说黛玉像戏子之后,宝玉的做法反让两个姑娘都恼了。

宝玉给史湘云使眼色,他本是好心。一怕黛玉生气,二怕史湘云同黛玉有了嫌隙。

可史湘云并没有理解宝玉的好意,她先恼了,认为宝玉给她脸色看。

史湘云这个直性子姑娘,一定会想,在场那么多人,为什么别人说黛玉说得,她说了就不行。难道黛玉是小姐,我就是平民丫头了吗?

史湘云的直心眼想不明白,宝玉也解释的不到位。大家是都看着龄官像黛玉,可谁也沒从口中说岀。

这件事看破不说破,就是个节日间的点缀,必彼会心一笑,大家都好。可史湘云偏说了岀来,这就是错。有时生活就是这么虚伪。

宝玉对史湘云说这件事时,就没抓住跟本,反而越扯越远。

3.黛玉生气,也只气宝玉

在黛玉眼里,只为太看中宝玉的一切,所以显得几分小性。

对其他人,黛玉做的一切都合乎一位大家闺秀应有的教养。

……你却也是好心,只是那一个不领你的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人……”

黛玉的言语里,包含的都是对宝玉的在乎,也只有对宝玉有无限深情的黛玉,才能对宝玉的言语这般在乎。

黛玉会想,她对宝玉的心,在他的口里竟然成了小性,她岂能不恼。

对于失礼的史湘云,黛玉全面地包容了她。史湘云不只一次地误解过黛玉,说她小性,说她爱嫉妒。当史湘云看清宝钗为人后,又重新选择了和黛玉为友。黛玉能同宝钗结金兰契,也能同时得到史湘云的友情,足见她高洁的品行,可惜很多读者看不清。黛玉同湘云只是小女孩间闹些小意见,其实过一会子就和好了。黛玉在乎的是宝玉对她的心呢。

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我是凉荷高叶,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本人认为,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生气,她既不是生湘云的气,也不是生宝玉的气,而主要是生宝钗的气。原因如下:

①黛玉不满宝钗受宠

在贾府除了宝玉以外,黛玉原本是贾母最宠爱的人,但宝钗来了以后,她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因为宝钗表现得太完美了,贾府几乎人人称赞她,贾母这样表扬她:“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确,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宝钗十五岁生日那次,贾母亲自提出给她做生日,还拿出二十两银子,交待凤姐办酒席,并在自己住的地方搭戏台,请府内的戏班演戏。贾母虽然宠爱黛玉,但往年黛玉的生日,贾母可没有这么重视过。这从凤姐与贾琏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凤姐冷笑着对贾琏说:“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然替他做,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宝钗过生日那天早上,宝玉找黛玉一起去看戏,黛玉还赖在床上没起床,看得出来黛玉并不想去参加宝钗的庆生会。当宝玉问黛玉想看什么戏,他要给她点戏时,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这里就可以看出黛玉的不满和醋意,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今天的主角是宝钗,宝玉你去讨好她就好了,理我做什么?你如果有心对我好,就应该单独请戏班唱戏给我看,为什么要借宝钗的光?我不稀罕。

②黛玉不满宝钗出风头

早在宝钗生日会的前一天晚上,贾母就当着众人的面问宝钗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戏,宝钗知道老人爱吃软烂的东西,爱看热闹的戏,就全部挑贾母喜欢的来说,贾母听了心情十分舒畅。黛玉当然清楚宝钗平日的喜好,所以她也看得出宝钗为了讨好贾母而说出这么违心的话,那个时候,她的心里一定感到非常不爽。

在看戏之前,贾母叫宝钗点戏,宝钗先点的是《西游记》,后来又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是比较热闹的戏。宝玉问她怎么尽点这种热闹的戏,宝钗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说领会不到,就怕热闹,宝钗就告诉他这出戏的妙处,说戏里的词填得极妙。宝玉请她念来听听,宝钗当即念出来。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宝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夸奖宝钗,她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但她不能说宝钗的不好,只能说宝玉,她说宝玉:“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注:“山门”和“妆疯”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的两出戏。)

看完戏,贾母特别奖赏了两个戏子,其中有一个长得有点像黛玉,凤姐问大家有没有看出戏子像谁?当时“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宝钗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她笑了。即使宝钗的笑并没有嘲笑的意味,但敏感多疑的黛玉原本就对宝钗心存“悒郁不忿之意”,又怎么受得了宝钗的笑?最要命的是,心直口快的湘云接着就笑着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在场的人听了都笑了起来。黛玉心里就更加不好受了。

③湘云与宝钗关系好

在湘云说戏子像黛玉之时,宝玉担心黛玉生气,就给湘云使眼色,偏偏给黛玉看到了。湘云因为宝玉使眼色而不高兴,宝玉赶紧去劝她,但他和湘云的对话又给黛玉听到了。本来湘云在说戏子像黛玉之时,黛玉心里就不高兴,但碍于那么多人的面,不好表示什么,一直憋在肚子里,这下可总算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和机会。所以她把所有的不满全部发到宝玉身上了。

黛玉对宝玉说:“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黛玉这样说湘云,其实跟戏子这件事毫无关系,而是在“翻旧账”,是对湘云一直亲近宝钗,曾说黛玉比不上宝钗的事表示不满。

有一次,黛玉打趣湘云说话带口音,湘云就说她:

“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当时黛玉一听到湘云提宝钗,心里就不舒服了,她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

这次,湘云说黛玉是“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怎能不令黛玉想起湘云搬出宝钗来压制自己的事。

再说了,黛玉是个孤儿,她一直因为自己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而自怨自艾,而那时候的戏子地位低下,大家笑她和戏子相像,无形中更让她觉得自己与当天的“红人”宝钗形成明显的高低差异。

所以说,黛玉生那么大的气,主要还是因为宝钗,湘云只是导火线,而宝玉是助燃剂。

④除了宝钗的原因,黛玉生气也有自身的原因。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这个事情长得跟你早年某些经历不像,你是不会有反应的。你心里有钩子,才会被钩到。愤怒,就是你内心里的钩子被钩到了。我们把这个部分叫做扳机点,别人只要一扳,你就开始开火了。”

黛玉从小性格清孤傲,贾府很多人都不喜欢她,特别是与宝钗对比,她显得更不讨喜。对于这一点她其实是挺在意的,也就是说她的心里有一把“我不够好,我不被爱”的钩子。而这次大家都因为湘云把她比作戏子而笑,甚至连她的意中人宝玉都在湘云面前说她“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这一下就钩到了她内心里的钩子,也就是扳机点,而扳动她的扳机点的人是湘云和宝玉。

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生的就是湘云和宝玉两个的气,也可以说是生宝钗的气,到底生的就是儒文化和儒史笔文化气!

黛玉,即“代黑玉”。宝玉是“白玉”或“明玉”,也即在显处,而“代黑”之玉,也即“黛玉”在暗处,藏处。根据红楼梦借假隐真的原则推理,即假在明在显,而处于暗处隐处的“代黑玉”就是真,那么,黛玉就是真。

戏子,是以假做真或以假当真;把假做真当真则必然把真作为假。因此,湘云把黛玉比作戏子就是把真比作假,把真当作假;所以湘云就是属于不分真假、不辨真假、不陈不表真假的,也即无异于假。贾宝玉的“掺和”,也即混合真假,不让世人认识真假、辨别真假,而自己充当老好人,进而让世人崇拜自己,这就是宝玉的“淫人”之处。按故事情节理解的读者大都为宝玉叫屈而厌黛玉小性,大概就是受其淫。由于真假的对立性,黛玉生湘云和宝玉两个的气,就是真生假的气,也即正生邪的气,道生魔的气,因此这种气就应该是正气。

同理,黛玉生薛宝钗的气也是真生假的气。因“薛即雪”,“雪”的作用在于暂时的掩盖掩护真,也即用假,用外皮掩盖内真。

为什么贾母要给薛宝钗过生日?是因为薛宝钗,即薛在红楼梦中诞生掩护掩盖了红楼梦中的真与假,也即使作者真意得以保全或使作者及作品获得了安全。所以书中写道:“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就是个例子,戏后王熙凤说一个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宝钗知道不说,宝玉知道也不说,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前句利用“例”字指出了薛宝钗的作用和性质,“例”即“人列”,也即“人物列传”之意,“例子”指的就是司马迁史记之人物列传,代表的儒学史笔文化,儒史就是“过”,“道史”就是新道的发现和“一”这个前所未有新技术的诞生,那么,“日”就是表达的“道”,“过生日”就是言红楼梦通过假(过)而诞生出来真,“日”就是真,假就是“例子”,就是红楼梦外表情孽情浓的人物故事。假就像演戏,那么,“戏后”就是指的“假后”;“戏后王熙凤”就是言假后出真,那么,“王熙凤”之说就是珍贵的真言;“一个小旦扮上”,“上”就是“真”(下,就是假),就是言红楼梦人物中有一个人物是“扮上”、“扮真”的,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宝钗”“宝玉知道不说”,就是言书中的人物都是隐藏真隐瞒真的,“不说”就是隐瞒隐藏。“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惟有史湘云”是言惟有司马迁人物列传(史湘云)是公开不隐藏不隐瞒,不隐不藏就是假,所以其说是“说倒象”,也即言司马迁之儒学史笔完全背逆历史之真。“模样儿”就是外表外形,就是“倒象”;中华历史的“真象”、“正象”就是“林妹妹”的精神实质。“林”就是众多或连续不断(孤木不成林),“妹”即“女未”,“女”有孕育产生之作用,“女未”,就是指可以孕育诞生未来人类的先进技术;什么能够孕育产生未来的技术?只有人类的探索未知和创新实践的作为(即“无为”。),这就是“妹”的重要意义;众多的连续不断的持续的探索未知和创新技术的实践活动就是“林妹妹”的精神内含或精神实质。正是这样的精神实质才是中华大史观,也即“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就是言用中华大史观评价秦始皇(阿房宫)虽然其功绩是显郝的,但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只是一个里程碑而已。

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薛宝钗生日,贾母请了一场小戏,其中有个戏子长得比较像林黛玉,所有的人都看出来了,但是所有的人都不说。只有史湘云脱口而出:“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湘云拿戏子来比林黛玉,林黛玉固然心里不舒服,但是她也知道史湘云是一个口直心快, 口无遮拦的,她如此说并没有什么恶意。因此并没有真的放在心上,对史湘云的失礼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事后还找史湘云去玩,可惜却听到了史湘云对贾宝玉的埋怨,以及对自己的编排。纵使如此,林黛玉也对史湘云没有反唇相讥,而是选择了退让。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除了在乎贾宝玉的感情,其他都不能够震动动林黛玉的心。

史湘云的不当比喻,林黛玉没有生气,倒是贾宝玉因为平时对林黛玉温柔小意惯了,听了这话,赶紧给史湘云打眼色,怕冲撞了黛玉。贾宝玉这一多事,不但得罪了史湘云,也得罪了林黛玉。

当然林黛玉生贾宝玉的气,并不是因为史湘云的这句话,而是因为贾宝玉不了解自己。史湘云说林黛玉刻薄小性,会辖制人,林黛玉虽然听到了,但林黛玉并没有计较。倒是贾宝玉也这样认为,他对史湘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怕林黛玉着恼都不说,他给史湘云使眼色,是怕史湘云得罪了林黛玉。贾宝玉的话让林黛玉非常恼火。正如林玉所说:

“……你却也是好心,只是那一个不领你的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人……”

林黛玉的话,明确表明了她生气的真正原因。史湘云说自己像个小戏子她不恼,大家误会她小心眼儿,她也不恼,但贾宝玉是她的青梅竹马,是她的心上人,却一样的不了解她,因此林黛玉很失望很伤心,也很生气。

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大家好,我是《莫侃映像》,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黛玉生气肯定是真生宝玉的气了。在这件事上,湘云的口无遮拦本就是她的不对,而宝玉不仅没有表明立场,坚定的站在自己一方,却总想着做“和事老”,安慰湘云,说黛玉小性子,这不能不让黛玉恼他。

贾母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唱完戏后,为了活跃气氛,凤姐把龄官拉出来说:“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看像谁?”自然是像黛玉了。

这里体现了凤姐的油滑之处,明明是她挑起的话头,她却不说破,由别人来猜,得罪人的事由别人来做。

宝钗早就看出来了,但是精明,有涵养的宝钗不会去得罪这个人,闲云野鹤一般,坐在一边等看好戏。宝玉是第二个看出来的,但是他不敢说,他怕自己心爱的林妹妹生气,所以虽然看出来了,但是硬憋着不说。

倒是史湘云,她既不像宝钗那样有涵养,顾及别人感受,又不像宝玉那么把林妹妹放在心上,怕林妹妹伤心。她是既愿意说,又敢说的,一下子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为什么说把林黛玉比做戏子是奇耻大辱呢?因为在旧社会,戏子属于下九流,社会地位甚至在娼妓之下。而且古代学戏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双亡,家境极其贫苦的,否则有父母在,断不会让孩子去学戏供别人取乐。

林黛玉毕竟是正经人家小姐,这一说,既讽刺她长得像连娼妓都不如的戏子,又讽刺了她父母双亡,就算黛玉没有那么敏感,这种玩笑也是不合时宜的。

而湘云说就说了,还偏偏加上一个“活像”林姐姐的模样。

湘云本来与黛玉关系就不好,这回又那她这样取笑,黛玉自然恼了。

这里本来没有宝玉什么事,宝玉撑死了也就是个吃瓜群众,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宝玉偏偏要做“和事老”,维护湘云,怕她得罪黛玉,被湘云看出来了,却不领情,也恼了。

而且,从史湘云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黛玉是经常被人取笑的。湘云对劝和的宝玉说:“凭什么别人都可以取笑她,我就不可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应该不止一个人取消过林黛玉。

而之后黛玉对宝玉说:“我就是被你们拿来取笑的——被比做戏子取笑。”黛玉为什么要强调被比做戏子取笑呢?肯定是被取笑的次数多了,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黛玉为何生气了。

这件事,黛玉恼的当然是史湘云,但是,更恼的还是贾宝玉。

宝玉一开始就看出像林妹妹,虽然憋着不说,但是心里已经起了那个念头。

这还不算,当史湘云说出了以后,宝玉的第一直觉是:林妹妹比较敏感,别人都不说,云妹妹你何苦说出来得罪人呢?

贾宝玉不仅没有安慰黛玉,还给别人使眼色,恰恰被黛玉看到。别人怎么说,她可以不在乎,但是黛玉把他当成知己依靠,很在意宝玉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宝玉对她的看法确是她小性子、

这里宝玉没有说史湘云这个玩笑开的不妥,而是指出林妹妹敏感,史湘云何苦要说出来,这明显还是在维护史湘云,林黛玉当然恼他。

而林黛玉生气离席后,宝玉第一个想要去解释安慰的却是史湘云,因为湘云不领情,宝玉才又跑到黛玉这里来,希望得到黛玉的体谅。

男人碰到这种事,只能二选一,没有办法两全其美。

就算宝玉心里再想一碗水端平,但是动作行为却又先后啊,人心很难平衡。

黛玉在这里就很犀利的问宝玉:“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我,又与你何干?”

人人都爱就是没有挚爱

处处留情就是没有真情

宝玉虽然总想着周全身边的女儿,但也要看身边女儿需不需要他的周全。

谁也不想要半个宝玉,要么你就一心一意,要么你就薄情寡义。但是你对每个人都半心半意,对不起,不可以。

所以这件事,宝玉两边不讨好,黛玉生他的气也是着实应该的。虽然黛玉生他们的气,但事后没多久依然可以和湘云说说笑笑,而且主动找宝玉和好,可见林黛玉的修养和气度比我们想像的要高很多。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朋友指正,谢谢!

湘云把戏子比作黛玉,宝玉掺和进来,黛玉到底生谁的气呢?

同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本应相怜的湘云和黛玉却不太友好。大概是宝钗来后,湘云和黛玉生分了。有意无意中,总把宝钗和黛玉做比较。

宝钗世故圆滑处处周到,黛玉的真性情常被人误会使小性子。

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就是个例子,戏后王熙凤说一个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宝钗知道不说,宝玉知道也不说,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怕湘云得罪黛玉,更怕黛玉伤心难受,两下里真的太难为他了。便忙给湘云递眼色。谁知两边都得罪了,真是好人难当,冤枉死宝玉了。

湘云:“凭什么别人都可以取笑她,我就不可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黛玉常被人消遣取乐。难怪道“风刀霜剑严相逼”,心疼林妹妹。

黛玉对宝玉说:“我就是被你们拿来取笑的——被比做戏子取笑。”黛玉强调戏子,要知道封建主义社会戏子是下九流的人,难怪黛玉生气。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其实黛玉最在意的不是湘云将她比作戏子,这种玩笑话,对她而言说过也就罢了。宝玉给湘云使眼色,才是真正惹恼她的原因。

黛玉并不是开不起玩笑的人,她实在是伤心,别人不了解她也就罢了,从小青梅竹马的宝玉竟然也觉得自己爱使小性子,叫她如何能不寒心?怎么能不气愤?

更何况宝玉还是自己的心上人,两个人在互相猜疑的恋爱阶段,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让对方产生疑虑。黛玉吃醋了,觉得宝玉偏袒湘云,没那么在意自己。

后来宝玉写了偈子,表达自己的冤屈,同时也对黛玉是诉说心声。然而,宝玉不如黛玉通透多矣。

参禅偈(宝玉)》白话译文

(第二十二回)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从林妹妹进荣国府,就能看出她是一位入乡随俗的豁达人。林黛玉很通透,虽然牙尖嘴利,但在宝玉面前哪里有开不三不四的玩笑?在凤姐说玩笑俗话、在贾母面前从不抱怨下人……等等,自然在湘云面前也不拘小节。

林妹妹最气的是宝玉不懂自己,孤独感骤然袭来,故气愤。孤傲的林妹妹太敏感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