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贾母是真爱黛玉的,这点不用怀疑。如果不爱,她没必要把黛玉接进贾府,一切如宝玉,亲自扶养。

订亲这件事,最好就是水到渠成,贾母再一拍板。

可是,王夫人喜欢的是薛宝钗。

贾母不能马上为黛玉订亲,如果王夫人不喜欢黛玉,那么以后几十年的日子黛玉怎么过?贾母必须为黛玉做好打算。

于是,贾母选择了拖。

反正宝玉和黛玉都还小,可以拖几年。贾母明着给宝钗过生日,实际上是在说,宝钗都十五岁了,该嫁人了。

如果薛家不等了,选择将宝钗另嫁他人,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就顺理成章了。贾母正是深爱黛玉才为她考虑周全呀!

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贾母也许宠爱黛玉,但真爱却说不上。古人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贾母则把对黛玉的爱张扬得天下皆知,把黛玉架在火上烤,却对黛玉的处境并没有半点保护措施,让黛玉每日霜刀风剑严相逼,这种爱怎么算是真爱!

黛玉初来,年已七岁,宝玉八岁,古代男女七岁不同席,而贾母则放任他们"同行同坐,同止同息”,更何况还放任贾府主子任意地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开玩笑。在古代,这种作法损坏了林黛玉的名声不说,如果以后宝玉不娶黛玉的话,林黛玉根本嫁不出去,若是再坏心一点,逼死黛玉的可能都有。

王夫人本来不愿黛玉与宝玉接触,贾母偏让宝玉黛玉住在一起,这不是用黛玉给王夫人找不痛快吗?贾母疼爱黛玉,但在参观大观园时,贾母发现黛玉的窗纱旧了,却责难王夫人,守着老少那些人,给王夫人一个大大的没趣,这不是给林黛玉拉仇恨吗?

一个不顾外孙女的名声,给外孙女拉仇恨的外祖母能说对外孙女是真爱吗?

贾母爱黛玉,但她更爱宝玉,更爱贾家家族,所以当贾母在贾府还有话语权时,她在考虑,她在衡量,哪一种方法可以使贾府,使宝玉更能获得最大利益。至于黛玉的心病,贾母虽然心疼,但是比起她的心肝宝玉来,比起整个贾氏家族的利益来,那根本不值一提。

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我觉得贾母应该是极爱林黛玉的。从很多细节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不仅嘘寒问暖,巡察饮食和药物。还把她安排在自己隔壁的碧纱橱里,和宝玉一起跟住许多年,这是贾府其余姐妹都没能享受的特权;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摆螃蟹宴的时候,贾母特地嘱咐不要让宝黛二人多吃。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

但是贾母还是没有主动出面成全他们的爱情,了却黛玉的心愿。这里面有很多无奈的原因:

首先,贾家最高的权柄人物贾元春对于宝玉的婚姻有一定的暗示。

贾元春回家省亲一次,第二十八回写她端午节赏赐给众弟妹的礼物。宝玉和宝钗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同其他姐妹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不同的礼物,暗示着贾元春对宝黛二姐妹的不同看法。在权力至上的封建大家族中,娘娘的意志就是祖母也不敢违背。

其次,贾宝玉的亲生母亲王夫人对林黛玉有看法。

王夫人是个每天都要说几句阿弥陀佛的人,不轻易表露好恶。但是在七十八回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王夫人只见晴雯一脸倦怠,头发散乱竟有三分西子模样,又有几分黛玉的神情,心里便老大不喜欢,因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可见,王夫人内心深处对林黛玉的嫌弃和厌恶。所以亲生母亲的意志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第三,贾母担忧林黛玉在贾府将来的孤立处境。

贾母暮年的时候,偌大的贾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她的功成身退,王夫人将包揽后院大权,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姐妹,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她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密团体。

暮年的贾母敏锐着看到这一点,在这个复杂的后院旋涡中,年迈的贾母不能保证林黛玉的终身幸福,才迁就了王夫人、薛姨妈她们的主意。在红楼梦中,关于“二宝”的婚事,贾母从来没有主动提起过,可见她一直是在被动的妥协。

作为一个在大家庭里摸爬滚打的老年女子,贾母是很难领会少男少女们因为爱而产生的锥心疼痛的。她可能以为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相比,给黛玉一个更好更安稳的生活更为重要。所以我觉得她不成全宝玉和黛玉,恰恰是出于对黛玉的关爱和呵护。

但是侥幸的想法换来了生命的代价,第九十八回,当贾母听到黛玉死讯时.眼泪交流说道:“是我弄坏了他了. 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

我想贾母的暮年是在懊悔中度过的,黛玉死后,老太太迅速衰竭。一百一十回回,贾母临终,她对围在周边的亲人都做了一一嘱咐,到宝钗的时候,只“瞧了一瞧,叹了口气,”一句话都没说,这一瞧中,我坚信她一定想起了不在人世的林黛玉。

所以,贾母对于黛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没有成全他们最终成为这位老奶奶永远的遗憾。

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贾母是真爱黛玉的,也有撮合宝黛婚事的打算,只不过受到时代规范的约束,她不能对黛玉把话说透,这才造成黛玉为婚事生心病。

贾母真爱黛玉,是坚定的木石姻缘派。

自黛玉来贾府,贾母对她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都靠后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对宝玉说,家里花费太过,出的多进的少,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

宝玉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都是因为他俩在贾母心中的地位特殊,有贾母眷顾着,苦谁都不会苦他俩。由此可见,贾母不但是真爱黛玉,而且已成为公论。

第二十八回,元春赐端午节礼,表露出看好金玉良缘的意愿,紧接着二十九回,贾母就在清虚观否决了张道士为一个十五岁的美丽聪慧的富家小姐,以此表明拒绝金玉良缘的态度。

贾母会放弃漂亮温婉、家世富贵的宝钗,无非是因为心属木石姻缘。黛玉没有父母兄弟,没有厚实的根基为支撑,唯一的依靠就是贾母的爱,贾母若不真爱黛玉,金玉良缘则无人抵挡,木石姻缘无从谈起。

第六十六回,小厮兴儿与尤氏姐妹说起宝玉的婚姻,兴儿说:

“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

贾母有撮合宝黛的意向,连家里的仆人都觉察到了,可见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是坚定认真的。

贾母有撮合宝黛之意,但囿于时代规范,不会向黛玉明言,也不会支持宝黛自由恋爱。

第五十四回,贾母对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一番批评,不仅质疑了故事逻辑的合理性,也抨击了“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就想起终身大事”来的佳人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可见贾母是反对自由恋爱的。

贾母会产生出撮合宝黛姻缘的念头,是出于对这两孩子的喜爱,看好他俩是合适的一对,在一起能幸福。同时,这样安排,能给黛玉一个好未来,嫁给宝玉,比嫁到陌生的家庭,去适应陌生的人和环境要惬意的多。

要知道那个时代视自由恋爱为毒虫猛兽,一旦沾上,会身败名裂,贾母无论如何不会纵容宝玉和黛玉恋爱,黛玉和宝玉也不敢明言心思。

贾母有什么安排不会对黛玉讲,她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安排。黛玉年龄小,尚读不懂成年人的心思,对贾母的苦心并不了解,便把和宝玉婚姻视为难题,生出心病。

贾母会反对他们恋爱,但是却支持他们的婚姻,在客观上其实守护了他们的爱情。只是贾母不方便明言,黛玉和宝玉不敢诉说心事,这事就成了大哑谜。

贾母迟迟不给宝玉和黛玉定亲,一则是受到了来自金玉良缘方面的压力,另一面又因为黛玉的身体不好。兴儿说:

“因林姑娘病多,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

黛玉年龄小身体差,还不适合结婚。而黛玉住在贾府,无处可去,如果早早与宝玉定亲,两人不方便见面,要遵守礼节回避,将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最好是在年龄和身体都合适的前提下为他们定亲,再一气呵成完婚,如此安排,好事即成,又省却了很多棘手的事。

贾母在等那个合适的时机到来,可惜事与愿违,等来的却是黛玉的身体每况愈下,木石姻缘搁置不前。

贾母再怎么爱黛玉,都不会纵容她犯原则性的错误,黛玉的心病,是她个人的秘密。贾母会用自己的方式爱她,为她计之深远,筹谋未来。宝黛的心事终虚化,个中有人力无可改变的因素,就算是贾母也不能扭转。

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贾母是真爱黛玉的。虽然这样她也不能为黛玉订终身。首先她年老了不管家事了。宝玉的事主要由王夫人做主,王夫人不希望林黛玉做她儿媳妇。贾母不能因为黛玉的事和王夫人翻脸。

贾母是真爱黛玉吗?如果爱她为何不为她定下亲事了却黛玉的心病?

“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对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节,都要细细甄别真假,这是读懂红楼的一个基本原则。

贾母真爱黛玉吗?如果爱,为何不满足黛玉的心意,为她安排婚事?如果不爱,又为何给她最高待遇,把她宠成小公主?

关于爱,也是有真假的,不仅在红楼里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过,这里所说的真假,不是指真心真意和虚情假意,而是爱的目的不同。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段著名的关于爱的论断,他把爱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

贾母对黛玉的爱,属于不成熟的爱,即假爱。

黛玉被贾母接进贾府,是因为黛玉之母贾敏去世,无心续弦的黛玉之父林如海,既担心对黛玉的病体照管不过来,又担心失母的黛玉无人教育,所以答应了贾母接黛玉入府的要求。

此时此刻,读者和林如海一样,都以为贾母接黛玉,是出于对黛玉的爱,是想要照顾和教育好黛玉。等到黛玉入府之后,再看贾母的行为,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要看清事实,需要我们转换一个视角,不再从黛玉视角和林如海视角,而要从贾母视角。

接黛玉入府时,贾母处于什么状态?

作为宁荣两府的老祖宗,贾母正处于人生最为舒适的阶段,除了享乐还是享乐:生活富庶、应有尽有、儿孙绕膝,连一丁点要她操心和担忧的事情都没有。而且还有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孙子宝玉衔玉而来,且长得酷似贾母的先夫,简直是上天派来陪她享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爱说爱笑的娘家孙女湘云,和孙子宝玉一起陪在她身边,让她的生活得以圆满。

但是,湘云突然回归史家,而宝贝孙子宝玉又习惯了在内帷与女孩厮混。这便出现了一个缺口,这是贾母和湘云共同的缺口。这个缺口的出现,让贾母和宝玉都有遗憾。

正在这个时候,贾敏去世,黛玉无人管教,这就给了贾母一个填补缺口、弥补遗憾的机会:把黛玉接过来,代替湘云,成为宝玉的玩伴,并和宝玉一起,陪在贾母面前。

这,就是贾母接黛玉入府的真相:因为需要!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从自我出发的,是自私的爱,以满足自我需求为目的。

因此,贾母从没考虑过黛玉需要什么,从不过问黛玉心里想什么。她对黛玉的爱,是从自我出发的强加:我觉得我应该给你,我就会给你,你却不能对我提要求。这和现代那些强加儿女的父母是一样的,以爱的名义强加,以爱的名义绑架,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

因此,我们会发现,黛玉连燕窝都不敢问贾母要,宁愿接受宝钗的资助。近十年的血缘祖孙情,抵不过化敌为友的异性姐妹情,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婚姻问题,黛玉就更不敢向贾母开口了。所以,当紫鹃跟黛玉说“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时,黛玉却“直泣了一夜”。聪明的她非常清楚贾母对她的爱是什么,贾母绝不会站在黛玉的角度来满足黛玉的需求。

在贾母的心中,有一个利益满足的排序:贾府的面子第一,贾母自己的享乐第二,宝玉的享乐第三,黛玉至少要排在这之后了。让宝黛成婚,无论是对贾府的面子,还是对贾母的享乐,甚至是对宝玉的享乐,都不是加分项。说白了,在贾母心中,黛玉也没有什么婚姻价值,尤其是黛玉做出当众喂酒的行为和紫鹃做出试玉的行为后,黛玉在贾母心听那份可爱也消失了,反而成了一个麻烦和负担。

这样的黛玉,贾母又怎会让她嫁宝玉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