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贾政对黛玉欣赏,疼爱。
从正文里,没有看到过贾政和黛玉有过接触。但是从细节里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与贾政之间相互欣赏。他们的情谊不只是舅兄与妹丈间的亲情,更有君子之交的淡然,洒脱。也许他们骨子里是类人,所以更能惺惺相惜。
贾政能力有限,但他身上有对整个家族未来的责任与担当。这与同道士混子日不理事的贾敬,同胡作非为的色鬼贾赦完全不样。
也许亲人间贾政只与林如海才有共鸣,才有共同的思想境界。
贾政喜书香门第,喜读书高洁之人。这点林黛玉身上都有。
林黛玉初进贾府没有见到贾政。但贾政却见了贾雨村。林黛玉之父所托周全之人。这里有对妹丈的重视。那么可以认为,妹丈所托教养的林黛玉,贾政只会加倍重视。
小说里没有明显的贾政同哪个女孩子单独对话的描写。包括她的亲生女儿贾探春。
但是,暗写还是可以发现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姐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贾政也欣赏林黛玉的才华。
林黛玉同宝玉吵嘴,也是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这样可以撒娇的“地位"是薛宝钗从未有过的。
贾政对于林黛玉的态度是,关爱,欣赏。他喜书香门第的姑娘,从他的长媳李纨(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就能看出来。贾政选儿媳是否是黛玉不好说,但绝对不是薛宝钗。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红楼梦》中,贾政这个舅舅对外甥女林黛玉持什么态度呢?
接黛玉进贾府,不是老太太的主意,而是贾政的主意。古代女人将讲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贾母已经不是荣国府的当家人了。荣国府的当家人是贾政夫妻。
接林黛玉进贾府这么大的事,贾母说了不算,必须是贾政拍板才能通过。因此,去扬州接林黛玉进贾府,是贾政以贾母的名义做的。
贾政希望养林黛玉,就有和林家联姻的想法。不过林黛玉是列侯之后,不能去贾府当童养媳,只能以贾府亲戚的身份住在荣国府。
但是贾府人始终把林黛玉当成自家人,把黛玉和宝玉当成一对儿。
例如,贾母给薛宝钗办生日宴,就把林黛玉当成了自己家人。
抄检大观园,王熙凤说不能抄亲戚家。可是他们却抄了潇湘馆。同样说明贾府把黛玉当成自家人。家里出来丑事,也不避讳林黛玉。
王熙凤经常拿贾宝玉和林黛玉开玩笑,他们的婚事,也被放在一起说。
小厮也说宝玉的媳妇非林姑娘莫属。
贾政接黛玉进贾府就有和林家再次联姻的企图。
娘亲舅大,贾政关照外甥女。古人讲究娘亲舅大,外甥和外甥女对舅舅亲,而舅舅也偏疼外甥,外甥女。如果父亲死了,孤儿寡母最信任的就是舅舅。
薛蟠打死冯渊闹出人命官司,第一个求援对象就是舅舅王子腾。林黛玉和李纨等人去王夫人房里时,发现王夫人正和兄嫂处的来使计议家务;又说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等语。显然薛蟠打死人后第一个反应是告诉舅舅。王子腾派人来和王夫人商议。
贾雨村处理冯渊一案的时候,有王老爷来访,显然这个王老爷应该是王熙凤的父亲。因为王熙凤的父亲住在金陵。薛蟠的大舅直接找贾雨村通融。
王家的舅舅关照外甥。同样,贾政和王子腾一样对外甥女林黛玉也很关照。
贾政看在妹妹和妹夫的面子上,爱护林黛玉。贾政只有贾敏一个一奶同胞的亲妹妹,他对小妹妹一定很喜爱。爱屋及乌也爱妹妹的女儿黛玉。
贾政和林如海关系密切。林如海委托五品工部员外郎贾政办理贾雨村复职一事,却没有托一等将军贾赦。
林如海对和贾政都为人谦恭厚道, 非膏粱轻薄之流。
林如海不屑于和荒淫无道之流交往,贾政同样也不愿意和品德低下之人为伍,因为那样会有污自己的清操。
品德高尚的贾政自然会对寄居在自己家的外甥女一视同仁,甚至格外关照一些。
贾政欣赏林黛玉的才情。贾政自幼酷爱读书,因为皇帝特批当官,而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贾政喜欢读书人。贾雨村是林如海推荐的进士,贾政欣赏贾雨村的才学,所以极力推荐贾雨村复职。
林黛玉是林如海的女儿,贾雨村的学生,才情超人。
贾政经常和清客们,同僚们诗词唱和。因此他喜欢诗词。林黛玉的强项也是诗词。
元春省亲时,女孩子们写的诗,贾政都看了。他应该欣赏林黛玉的诗句。
林黛玉代替贾宝玉写的诗“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与贾政的思想极为吻合。因为贾政在游览稻香村的时候也有了归隐田园的想法。当然了,这首诗贾政不知道是林黛玉写的,但是舅舅和外甥女的思想出奇一致。
第七十六回,史湘云和林黛玉到凹晶馆去赏月。
史湘云赞凸碧馆的”凸“字和凹晶馆的”凹“字用的好,林黛玉说道: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但凡黛玉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说明贾政欣赏黛玉的才情。
贾政猜姊妹们的谜语的时候,贾府四春和薛宝钗的谜语都令贾政郁郁寡欢,心中忧郁烦恼,唯独没写他对黛玉谜语的想法。显然黛玉和的谜语令贾政很满意。
就贾宝玉妻子人选上,贾政反对薛宝钗,赞成林黛玉。薛宝钗的谜语,处处透露了凄凉,是以一个寡妇的口吻写的,暗示薛宝钗将来必定是寡妇。如果薛宝钗嫁给宝玉,那么宝玉可能命不长久。
贾政已经失去了长子,如今头发花白,只剩下宝玉一个嫡子,他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再失去宝玉,因此他反对薛宝钗嫁给宝玉。
林黛玉的谜语没有薛宝钗谜语体现出来的无福,薄命相。贾政喜欢林黛玉当儿媳妇。
贾政是一个迂腐之人,他有着顽固的传统道德观念。不圆滑,不趋炎附势,也不追求荣华富贵。他恪守士农工商的制度,他不喜欢浑身铜臭味的商人,当然也不希望娶一个商人的妹妹,有辱门楣。
贾政喜欢读书人,喜欢出身书香门第,又是钟鸣鼎食人家的林黛玉。娶林黛玉会给贾府争光,娶薛宝钗会有辱国公府的门楣。
要面子的贾政,喜欢林黛玉当儿媳妇。
一个称呼说明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贾府里对长辈的称呼客气有余,亲热不足。例如贾宝玉叫父亲老爷,叫母亲太太。从来不直接叫母亲,父亲,或者是妈和爹。贾宝玉管父亲和母亲的称呼透着疏远的尊重。
林黛玉管贾政可以称呼为舅老爷,或者二舅老爷。可是林黛玉称贾政为舅舅。
贾宝玉和林黛玉共度西厢后,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黛玉听了,觉得自己被轻薄了,她指着宝玉嗔怒道:“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账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看到宝玉腮边的一粒胭脂印记,边给他擦试边说:
“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 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事新鲜话儿去学舌 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心净了。”
林黛玉对贾政的称呼非常亲热,说明甥舅二人关系非常好,不讲虚礼,只论亲情。
贾政和林黛玉虽然接触不多,但是关系很好。贾政把黛玉当成女儿,儿媳妇。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贾政对林黛玉的态度可以这样讲:假如林黛玉身体健康,性别为男,能给贾政当儿子,我们这位端方严肃的政老爷能当场乐掉大牙。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但是红楼世界没有假如,只有残酷的现实,所以贾政对林黛玉这个才貌双全,体弱多病的外甥女的态度六个字可以概括:心疼、欣赏、惋惜。
贾政心疼林黛玉身世:幼年失怙,背井离乡虽然书中没有明写,但是我们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贾政很疼爱外甥女林黛玉。
首先,我们从林如海对贾政极高的评价可以推断出,贾政可能是贾府中和林如海贾敏夫妇关系最好的人。
甚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林如海和贾敏不仅将黛玉托付给了贾母,更托付给了贾政这个比较靠谱的舅舅,甚至也有很大可能他们早就预先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婚事。
且看《红楼梦》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进贾府,前去拜见贾政。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 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姐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 认字,学针线,或偶一玩笑,却都有个尽让的。
贾政肯定知道黛玉今天到家,你看他都专门给黛玉留下了话,虽然简单但叮嘱的挺全面,不仅给黛玉介绍了新伙伴,还把在贾府的生活日常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一向不理俗物的政老爷,对这个这个背井离乡,年幼丧母的外甥女儿可以说很上心了。
可贾政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去斋戒呢?这其中定然是有缘故的,按照古代的礼仪,斋戒有可能是寄托自己一个人的哀思。
那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贾政其实是以斋戒之名,寄托对妹妹贾敏的哀思,顺便帮黛玉报个平安,可能他还会在佛前跟贾敏念叨一下:黛玉已经平安来到家里了,为兄会替你好好照顾孩子之类的话。这也是属于人之常情的。
另外多说几句,贾政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你只把他当做一个古板端方的封建大家长,礼教卫道士来看,就错怪了他。贾政其实是很有感情的一个人,尤其在对待孩子方面,他真的是一个贾府中最棒的老父亲了,可能是他太望子成龙了,所以对儿子很严厉,但是对女儿们就好太多了。
你看元春省亲时,他就是一个心疼女儿的老父亲,一听元春说“骨肉分离,终无意趣”,他的眼泪接着就上来了,一边忍着眼泪,一边用最官方的语言,说着最恳切的叮嘱,翻译过来就一句:你在宫里自己注意身体,好好工作,不要挂念我和你妈。(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
对探春的婚事也很上心,亲自定了同乡、同事兼老朋友家的儿子,百分百知根知底,保质保量,虽然是远嫁边疆,但也意外保全了探春免受抄家牵连。
甚至对无人问津的迎春他都是唯一一个多次公开反对贾赦把她嫁给孙家的人,后来迎春回门,他还主动过关心侄女婚后过的好不好。
或许贾宝玉那重感情的脾性,有一部分是遗传自贾政也未可知。
贾政欣赏林黛玉才情:满腹诗书,一身傲骨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假设林黛玉身体健康,性别为男,又是贾政的亲儿子,贾政不光能乐掉大牙,还能分分钟扭转对儿子严厉严肃的态度,从此改变成一个慈祥有爱的老父亲也说不定。
为什么敢这样推测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贾政是什么人:
他自幼喜爱读书,但是又不爱俗务,既没有考上功名,也没有做一个好官的才能。从他打宝玉的时候贾母曾发狠说过:“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这样的话,我们不难猜想,贾政年轻时候可能也和宝玉差不多,是个喜爱诗书,自命清高的风流公子。
而他当上荣国府的当家人之后,他就把科举功名的希望尽数寄托在儿子身上,先是贾珠,后是宝玉。而他自己不仅没有把心思用在仕途上,反而养了一帮清客陪他一起看书、下棋、吟诗赋词,尽是些文人附庸风雅的做派。
所以同样喜欢读书的贾政对于大观园第一才女——林黛玉这个外甥女其是非常欣赏的,不仅是欣赏她满腹诗书,才华横溢,更欣赏她一身傲骨,目下无尘。这一份清高自许,超凡脱俗,可能都会让贾政生出一份“外甥随舅”的想法来。
又加上林黛玉出身门第清高,有助于贾府和宝玉的前程,更重要的是她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从贾政的立场来看,林黛玉简直符合做宝玉妻子的全部要求,完美!
虽然黛玉身体有点弱,但是优点太多太耀眼,这点瑕疵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就算实在生不了嫡孙也没关系,可以给宝玉找小妾生了过继也不是不行。
贾政不是王夫人,才不会考虑什么三大家族资源整合的庸俗之事,而且他对于薛宝钗皇商之女的身份自始至终都非常不满意,后面再说。
作者虽然没有明写贾政对黛玉的欣赏,但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一回中贾政给予了潇湘馆极高的评价。
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虽然此时黛玉还没有入住潇湘馆,但这也正是曹公惯用的千里草灰蛇线的写法,贾政高度赞赏潇湘馆,实则高度赞赏的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夜宴,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湘云夸“凹晶馆”名字取得好,黛玉是这样说的: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这里不仅写到了贾政对黛玉才华的欣赏,还写道元春对黛玉才华的喜爱,看来这父女俩都是很喜爱黛玉这个小才女的。
贾政惋惜林黛玉早逝:惊闻死讯,老泪纵横虽然贾政肯能是“木石姻缘”最大的支持者,但是可惜,他一个人说了不算。
在外,他在事业上一无所成,被大舅哥王子腾狠狠压制;在内,他不理俗务,家中大权都握在王夫人手里。
而王夫人和薛姨妈一直宣传的“金玉良缘”,又获得了宫里贾元春的支持,最让贾政无奈的就是贾母也临阵倒戈了。
再加上林黛玉身体也越来越差,宝玉又因为丢了玉痴痴傻傻,女儿元春又突然暴毙,自己又被皇帝外派出差江西,眼看就要出发,年迈的贾政一时间也是心力交瘁。
他不想辜负妹妹贾敏的托付,但又无可奈何,且看书中贾政在宝玉议亲时的反应:
贾母哽咽着说道:“我今年八十一岁的人了,你又要做外任去……你这一去了,我所疼的只有宝玉,偏偏的又病得糊涂,还不知道怎么样呢!……算命先生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我知道你不信那些话,所以教你来商量。你的媳妇也在这里,你们两个也商量商量:还是要宝玉好呢?还是随他去呢?”
面对贾母赤裸裸的威胁,贾政还能怎么办呢?
贾政陪笑说道:“……老太太既要给他成家,这也是该当的,岂有逆着老太太不疼他的理?”“老太太这么大年纪,想法儿疼孙子,做儿子的还敢违拗?老太太主意该怎么便怎么就是了。”
贾政知道自己不得不妥协了,但是他还是做了最后的抗争,他想争取一点时间,因为他对薛家实在不满意,或许黛玉身体可以好转,哪怕不是黛玉,他也不想让宝玉娶宝钗:
贾政又道:“这就是第一层的难处。他哥哥(薛蟠)在监里,妹子怎么出嫁?况且贵妃的事虽不禁婚嫁,宝玉应照已出嫁的姐姐,有九个月的功服,此时也难娶亲。再者,我的起身日期已经奏明,不敢耽搁,这几天怎么办呢?”
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是无力的,贾母已经为了宝玉病急乱投医,王夫人也害怕夜长梦多,所以宝玉就匆匆忙忙的娶了宝钗。
事已至此,贾政已经无力去改变什么了,他次日一早就启程出差去了,要不是贾母执意,他临走都不想见宝玉和宝钗一面。
贾政走后也没有过问黛玉的事情,可能是因为他自觉愧对妹妹和外甥女,不敢也不忍心去问,也可能他以为毕竟家中还有贾母在,总能照顾黛玉。
而等到他从江西粮道降职获罪回到荣国府,一进家门,众人来拜,王夫人、王熙凤、宝玉宝钗、贾兰等人一起来请安。贾政回到家看了一圈,人人都好,却发现唯独少了林黛玉,就问王夫人:
“为何今日短了一人?”王夫人知是想着黛玉,前因家书未报,今日又刚到家,正是喜欢,不便直告,只说是病着。
王夫人骗贾政当然是怕又勾起了宝玉的伤心事,但是这种事怎么能瞒得住呢?
贾政又说蟠儿的事,王夫人趁便也将黛玉已死的话告诉。
贾政反吓了一惊,不觉掉下泪来,连声叹息。
贾政这一番老泪纵横,连声叹息,有对贾敏的愧疚,更多的对外甥女黛玉早逝的痛心和惋惜,这也是贾政在全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次真情流露。
综上所述,贾政对林黛玉的感情有舅舅对外甥女的疼爱,有长辈对晚辈才华风骨的欣赏。对于黛玉的早逝和木石姻缘,贾政内心可能还有一份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惋惜和愧疚之情吧。
【参考文献】:程乙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撰,高鹗续。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谢敬!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好像没有着重的表现,和过多的接触!那么就很明显的表示出,贾政对黛玉的态度也就那么一般般吧,古代的?小说的情节,在今天而一直也重演,它就跟我们现代人一样,舅舅对外甥女,也就那么回事儿,当黛玉来到他家,不排斥,不反感!就很好了,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第一回黛玉进贾府,跟着王夫人一起,经过长廊,走进舅舅的庭院,来到了屋里却不见舅舅贾政,这就充分说明了 ,贾政还是以官场为之重要,既然知道外甥女今天来了 ,那只是区区小事,不必等着面见,此乃当官是大事,亲情无关紧要,
从这一点上看,贾政对黛玉的态度,是不挂在心上的,这就与我们当今现在的亲情关系一样,又有几人,把外甥女视为己出,所以说,贾政对黛玉的态度属于正常状态,
但是,可但是,如果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贾政是贾府的看似是正人君子,貌似是好人,也可谓是贾府的领军人物,在贾政看来,支撑大厦不落架,那只有名利地位,才足以支撑!而亲情不足以挡住贾府大厦呼拉拉倾倒,这就是充分说明了达官显贵们,漠视亲情的弊端和劣性,宁可去上班,去谋财路,都不愿意在家看一看失去母亲的黛玉,更何况黛玉的母亲还是他的亲妹妹!见黛如见妹,就连这起码的亲情都不顾,贾政何来的大爱!?人间播撒爱,福禄才永远!!
在《红楼梦》里,一点儿没看到贾政失去妹妹的悲哀,至少,黛玉千里迢迢来到你家,总不能那么忙吧,急切的想看一眼,必是情理之中的吧!看一看安忧于思患中的孩子,抚慰一下总该可以吧,但贾政却忙于官政,忽略着亲情,这也正是今天上演的,很实际的?不是吗?诸位思量思量呢!!
谢悟空!谢阅!🙏🤝!
(伟大名著,不敢造次!共娱乐吧!(19、12、5日完稿!)!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贾政对林黛玉虽然没有正面表示过疼爱,但从一些细节和其他故事中能佐证出,贾政对黛玉很疼爱,而且颇为欣赏。
一、林如海和贾政关系很好,折射出来当年贾政很疼爱妹妹贾敏,这种爱会延续到黛玉身上。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贾雨村要到京谋复职,林如海没有托袭着爵位的职位更高的一等将军贾赦,而是托的工部员外郎贾政。
如海笑道:“......大内兄现袭一等将 军之职,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 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之流。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 不屑为矣。”
可见林家平日和贾政交往较多,这一方面说明林如海和贾政互相欣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贾政和贾敏感情较深,平日里多所照应。其实这也好理解,贾政是贾母最疼的儿子,贾敏是贾母最疼的女儿,小儿子和小女儿自然有更多的时间绕在贾母膝前,两个感情更要好一些。
贾敏早逝,贾母怜黛玉孤单,接来亲自抚养。这中间也一定有贾政的意思,毕竟当时荣国府的当家人是贾政。
二、林黛玉入住的潇湘馆也是贾政喜欢的风格,在兴趣爱好上,潜意识中有相似之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大观园落成,贾政领着一帮清客一起浏览大观园,对四处重要的院馆怡红院、潇湘馆、衡芜苑、稻香村,贾政的第一印象已经表明了他的平生喜好和性格特点:
1.潇湘馆: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 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进 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 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 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 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要是天天坐在窗前读书、写诗,那是贾政梦想中的诗意人生,感性的第一认识就是非常喜欢。
2.稻香村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贾政对稻香村的评语是“有些道理”,但“系人力穿凿”,入目只是有些动心。其喜欢程度与坐在潇湘馆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差多了。
3.衡芜苑
贾政对衡芜苑的第一印象是“此处这一所 房子,无味的很。”,待步入里面看见大玲珑山石、许多异草,才只以两个字 “有趣”形容,又说只是不大认识。这也与众人对宝钗的认识相一致。初次接触,不苟言笑,很是无味,待想深层次接触,虽觉有些趣味,但还是不能深层次了解。
4.怡红院
贾政到了怡红院,虽与众人细细观玩,也题诗作对,但竟然没有一句评价,唯有呵斥宝玉而已。
所以,贾政最喜欢的一种房舍还是潇湘馆。后来贾妃命众姐妹住进大观园,林黛玉也恰好看中了潇湘馆的那几杆竹子,实现了贾政没有实现的月下在窗前读书写诗的愿望。
三、贾政很欣赏林黛玉的才情。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府众人在凸碧堂庆中秋,史湘云和林黛玉席间开溜到了下面临水的凹晶馆去联诗。史湘云极赞凸碧馆的”凸“字和凹晶馆的”凹“字用的好,林黛玉说道: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贾政当时可能虽不知哪些处是黛玉拟的,但凡黛玉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说明贾政对黛玉的用词非常欣赏,他欣赏黛玉的才情。
四、贾政对黛玉极是疼爱有几次,宝玉和黛玉发生口角时,黛玉提到你欺负我,我就告诉舅舅去。一个小女孩受了委屈,第一个想到要告诉的人,一定是最亲近的人。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看到宝玉腮边的一粒胭脂印记,边给他擦试边说:
“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 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事新鲜话儿去学舌 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心净了。”一句话中两次提到“舅舅”,足见和贾政的亲近。反观,整本书中,从未写黛玉如此亲切地称呼贾赦“舅舅”。
这也说明,平时贾政对黛玉极为亲切和关爱,黛玉和贾政没有距离感。
《红楼梦》中贾政对黛玉是什么态度?
谢谢邀请!
在大观园的所有女孩子当中,贾政可能最喜欢,最疼爱的就数林黛玉了。当然,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欣赏之情。
而贾政之所以喜欢林黛玉,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林黛玉母亲贾敏。
贾敏是贾政和贾赦的亲妹妹,也是贾母当年最疼爱的女儿,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心肝宝贝一般。而贾敏本人也是一个如花似玉,才华横溢,聪明绝顶,风华绝代,无与伦比的大美人。
在贾政,贾赦,贾敏三兄妹当中,贾政和贾敏从小就志趣相投,相处的非常密切和融洽,贾政非常疼爱自己的妹妹贾敏。
爱屋及乌,贾政看见林黛玉就仿佛看见了自己死去的妹妹,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对林黛玉的感情自然与别人不同。
其次是因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
林如海是探花出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正派,胸怀坦荡,很得贾政的欣赏和敬仰,而林如海对贾政的为人处事也非常佩服,两人是惺惺相惜,视对方为知己,来往密切,关系很不一般,所以家政对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自然也另眼相看。
再次,林黛玉的行为做派,为人处事让贾政喜欢。
贾政是《红楼梦》里难得的一个比较正派的人,所以他也喜欢行为端正,为人正派孩子。
而林黛玉虽然体弱多病,爱使一点小性子,但她为人正派,生性正直,安分守己,从来不多事,不惹事,更不会去害别人,让贾政喜欢。
还有,林黛玉给贾府带来了一大笔财富,大大缓解了贾府的财政困难。
贾府已经开始衰落,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财政难以为继,作为当家人,贾政心里非常清楚,也非常担忧。在这为难之际,林黛玉带来一大笔财富,让贾政的担忧大大缓解,怎能不让贾政喜欢。所谓人亲,钱更亲。
再有,林黛玉的才学让贾政喜欢,欣赏。
贾政虽然喜欢读书,可确实读的不怎么样。但他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好感。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探花,母亲是才女,老师是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家学渊源,根红苗正,从小得到过正规而又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才华和气质远不是薛宝钗等所能比的,深得贾政喜欢和欣赏。
最后,林黛玉是贾母最喜欢的外孙女。
贾政是个大孝子,对贾母百依百顺,贾母喜欢的也就是他喜欢的,贾母想要唱戏,他绝不会放屁,贾母想要月亮,他绝不会给星星,贾母喜欢林黛玉,贾政自然也就喜欢林黛玉了。
所以说,贾政对林黛玉的感情很不一般,既有喜欢,疼爱,还有欣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