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一挡升二挡直接拉下去或者先回空挡再升二挡哪个好一点?如果直接拉下去会对车造成损伤吗?

手动档的车,一档换二档,不是需不需要回空档,而是必然要经过空档。

我们可以看看上面这个档位图,上面是1、3、5档位,下面是2、4、R档位,中间的绿剪头部位,都是空档。当车辆一档起步,前进二三米,速度达到10公里左右后,就需要换入二档。此时,我们将右手掌心靠在档杆球头,踩下离合器,拉出一档送入二档,这中间必然会经过绿剪头的位置,这里就是空档。所谓的“直接”从一档换入二档,无非就是在空档位置时间很短,便让人以为没有经过空档,其实是一个误解。

“直接”从一档拉入二档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管是从前老师傅教徒弟,还是教科书,都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一档换二档要迅速。在你的技术能力可能的情况下,越快越好。为什么会有这一个要求?

大家知道,一档刚刚起步,速度还非常低,车辆前进的惯性很小,此时换挡,在踩下离合器的时候,变速箱脱离动力,车速会有损失,如果有点上坡,速度损失更为明显。只有迅速的换入二档,抬起离合器,尽量减少速度损失,车速才能和档位配合得上。不然,发动机扭力会感到不足,车辆会有“顿挫”感,甚至熄火。往更严重一点说,如果速度损失严重,就相当于车辆二档起步了,这在规则里是不允许的。

一档换二档时,如果不是“直接”送入二档,而是在空档区晃动一下,那就很容易挂错档位。给车辆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种事情不是个案。

正确的换挡方法 :

1、踩下离合器,挂入一档,缓抬离合器,加油起步。

2、车速到了10公里左右,踩下离合器,右手手心往左靠住换挡杆,迅速拉下并未送入二档。

3、车速上到25--30公里,踩下离合器,推出二档,换挡杆在正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处于空档中间位置,此时向上推入,挂入三挡。

4、车速上到40--45公里,踩离合器,拉出三档,送入四档。

5、车速到了60公里,就可以挂入五档。

如果车已经开了2、30公里了,55公里也可以挂入五档。不建议55公里以下左右挂入五档,特别是小排量的车,如果过早挂五档,会感到车的扭力明显不足,从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听出来。

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十年前学驾照的时候,科目二教练教我们挂挡时,要求先把挡位推到空挡再挂,比如1挡挂2挡时,先加油提速,再踩离合器将1挡推入空挡,再挂入2挡,等于把空挡当成了一个中间转换挡,但是科目三教练教我们换挡时,明确说过不要经过空挡,踩离合器后,直接1挡进2挡,2挡进3挡。

同一个驾校教的东西都不一样,当时就蒙了,反正考哪一门就按哪个教练说的学,拿了驾照之后,自己想怎么换挡就怎么换。

但是,还是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手动挡车换挡时,要不要先切换到空档过渡一下?

手动挡车

这个问题其实是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遗留问题,大概是二三十年前吧,以前的手动挡老车是没有同步器的,换挡的时候采用的是“两脚离合法”,所谓的两脚离合法就是说换一次挡需要踩两次离合器。

两脚离合分为加挡和减挡,加挡时,第一次踩离合,把当前挡位挂入空档,松掉离合,第二次踩离合,把挡位挂入高速挡,完成一次加挡需要踩两次离合器

减挡时,第一次踩离合,把当前挡位挂入空挡,松离合器,踩油门,第二次踩离合器,将挡位挂入低速挡,两脚离合减挡与加挡的区别是:减挡多了一道空挡轰油门的步骤

两脚离合法用到没有同步器的手动挡车上

之所以要这么操作,是因为没有同步器的手动挡车,当你需要换挡时,车轮(输出轴)转速与发动机(输入轴)转速是不同步的,需要用空挡来同步转速,然后再挂入挡位,如果你不用两脚离合法来同步,就会挂不进挡位,即使强行挂入,也会导致齿轮打齿,损坏变速箱。

汽车设计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改进了变速箱的结构,现在的汽车不管是私家车还是大货车,基本上都安装了同步器,同步器的作用就是让离合器片与飞轮同步,让发动机转速与车轮转速保持一致,这样就能省略一次踩离合器的过程,也就是不需要用空挡来同步了。

手动变速箱结构简图

科技进步让人操作更为简单,但是两次离合法的驾驶习惯却流传了下来,有部分年龄比较大的老司机习惯了两脚离合法,即使开有同步器的车,他们也习惯踩2次离合器,这个习惯并没有错,只是开车的操作复杂了些。

这也解释了当初在驾校中科目二和科目三教练教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因为教练的习惯不同,开车并没有标准统一的动作,有些老司机习惯两脚离合法,就会这么教他的学生,有些不习惯,就不会教,这些开车习惯是会流传下去的,直到现在。

现在回到手动挡车换挡是否需要先挂入空挡的问题上来,答案是不需要,可以直接从1挡推入2挡,类似的操作也是一样的

手动变速箱及同步器

手动挡挡位根据车型不同,分布也不同,有的车有5个前进挡,这样的车倒挡一般在右下角,有的车有6个前进挡,这样的车倒挡一般在左上角。不管哪样的分布,空挡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就是在正中间一条线的位置

也就是说,5个前进挡的车,1挡和2挡之间是空档,3挡和4挡之间是空档,5挡和倒挡之间是空档,6个前进挡的车,1挡和2挡之间是空档,3挡和4挡之间是空档,5挡和6之间是空档,倒挡的下方也是空档。

从挡位分布图来看,你在换挡时,是绕不过空档的,你从1挡换到2挡要经过空挡的,从2挡到3挡也是,任意两个挡位互换都要经过空挡的,但并不代表你换挡要专门挂在空档上停留,这是有区别的。

6挡手动

两脚离合法是空档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一般是几秒钟,但现在换挡,在空挡位置根本不做停留,只是经过而已,时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只是踩一次离合器,就完成了换挡过程。

需要说明一点,在有同步器的手动挡车上,不管是用两脚离合法换挡,还是只踩一脚离合器换挡,都是正确的,对车子也没有伤害,想用哪种就用哪种,一般人都是用简单的方法,也就是一脚离合器换挡,但你不能说两脚离合法错了,这是汽车史上发展的产物,终究会慢慢被淘汰的。

有人说用两脚离合法开现在有同步器的车子,对于变速箱齿轮的保护会更好,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同步器已经达到了两脚离合法的目的,理论上会更好 ,实际上没有影响了,多是心理作用。

5挡手动

举例说明现在1挡换2挡的过程:1挡起步后,先加油,把发动机转速升上来,一般升到2000转以上,就可以换挡了,松掉油门,踩住离合器,把挡位从1挡迅速推入2挡,然后松掉离合,加油行驶。

增挡理论上可以跳挡,但实际上不推荐这么做,手动挡车换挡的原则就是速度与挡位要匹配,只要能保持这个原则,你可以跳挡,比如在1挡时轰油门,把发动机转速提升到2000挡以上,然后速度升到25公里/小时以上,再挂入3挡,只要速度与挡位满足跳挡就可以跳。

但是不建议这么做,这么操作会导致油耗升高,猛踩油门一定会增加油耗的,而且这么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对车速和转速的把握非常熟练,除非你是那种非常熟练的手动挡老司机。

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手动变速箱在任意档位切换时都没必要刻意去空挡位置绕一下,而有些档位之间切换时需要经过空挡,但那只是换挡路径刚好要经过而已。

比如上图这个手动挡的挡位布局,在1/2挡、5/R挡之间切换时都是直接向上推或者向下拉即可,没必要再绕回空挡一次。不过话说回来1、2挡之间切换是很常见的,而5、R挡之间切换的概率很小,不过也不是没可能,比如倒车时倒挡挂不进去,这时候可以直接往前推进5挡然后再拉回来挂倒挡,一般都能轻松挂入了。

为什么换挡时不需要刻意经过空挡呢?你看完手动变速箱挡位控制机构就明白了。

严格来说手动变速箱的挡杆有两种操作,一种称为“选挡操作”,另一种称为“换挡操作”。你左右移动挡杆就叫做选挡操作,而前后推动挡杆挂入挡位就称为换挡操作。比如我们从空挡挂入1挡,需要先往左移动挡杆,这就叫选挡,然后向前推挂入1挡,这就叫换挡。

上图是手动变速箱换挡机构原理图,挡杆驱动拨叉轴,拨叉轴再带动换挡拨叉,换挡拨叉又驱动挡位齿轮进行换挡。每一个拨叉同时控制两个挡位,也就是挡杆上下对应的挡位。比如上图中1、2挡共用一根拨叉轴控制,3、4挡共用一根拨叉轴控制。上图这个示意图没有做5挡,实际上5速变速箱5挡和倒挡共用一根拨叉轴。

挂挡时先左右移动挡杆,选择对应的拨叉轴,然后向前推或者向后拉挡杆,挂入我们需要的档位即可,不需要刻意回到空挡位置。

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一档起步缓加油门,跑若干米远,转速稍高,踩离合直接摘一挂二加油门,以此类推。

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手动档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档。

刚学车时,教练教我们换挡时,要求我把挡把直接由一挡挂到二挡。

后来在练车过程慢慢的的摸索,感觉由一档挂二挡,中间停顿一下,即挂空档,比较理想,而且车速还比较平稳。

因此,我建议先挂空挡,再挂任何挡,这样有利于行车安全。而且挂空挡时也可以考虑挂什么挡。

手动挡汽车一挡换二挡,需要先换回空挡吗?

手动挡变速箱从一档切换二档必须要经过空挡,其实这里对空挡位置的认知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摘掉一档回到档位的中心线时,都是处于空挡的位置,并不是说只有档位回到中线的十字中心点才是空挡。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进行档位切换都会经过中间的横线区,横线区域全部都是空挡,如果在换挡过程中从一档切换二档时,还要回到三挡到四挡的中心点是错误的。

还有换挡杆标注了N挡的位置,其实和没有标注是一样的道理,此换挡杆N挡的位置依然是代表整条横线,并非只有显示N的位置是空挡。在任何档位只要回到中线,不再进行人为的挂挡,档位都会自动回弹到N的位置,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以更近的距离选择各个档位。

从上图动画中可以看出,从一档切换二档时通过换挡杆带动拨叉来移动惰轮,一档移动到中线时惰轮与齿轮断开连接,挂入二档时惰轮与另一端的齿轮连接,所以1挡切换2挡只需向下拉动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