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餐后血糖19.9,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较高的数值,需要尽快予以纠正。

如果是偶尔一次这么高,那可能就是饮食方面出了点问题,回想一下这顿饭吃了什么,与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或者是餐前吃了什么水果,也会影响餐后血糖。找出吃饮食问题,下一顿不吃,基本就可以纠正过来。

假如是按照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要求吃的饭,餐后也这么高那一定是用药的问题了。

用药出现偏差造成餐后血糖高,就需要调整降糖药的种类和计量,这叫做“调血糖”。

调血糖,在这里问不出具体方案,因为这里的人不了解你的病史,不了解你的用药规律和吃饭规律,不了解你的身体具体状况,给不了“这是什么情况”的权威答案。

要想解决餐后血糖高的问题,必须要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调血糖。

为什么需要住院调血糖,因为你入院以后,大夫会详细的了解你的病史,详细了解你的用药情况等等。经过这样一番了解,大夫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住院,必定是每天至少7次监测血糖:3顿饭的餐前餐后,外加1次睡前。并且根据对你的详细了解,开始对你用药。

经过1--2天对你的血糖监测,大夫会找出血糖变化的规律以及和用药之间的关系。就会对你调整用药种类剂量,再进行观察。经过几个回合的观察和调整,找出每天7次的血糖变化规律,大夫才能给你最后确定用药方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血糖平稳以后,你就可以出院了。

所以说,你这种情况,不要在这里耽误时间,不可能有人会给出最佳方案。住院调血糖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段医生答疑在线🔑餐后血糖高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经过控制后,餐前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高,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有人就问了,既然血糖控制不理想,为什么餐前血糖却正常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餐前和餐后血糖。

人体内血糖的水平与胰岛素有很大关系: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分泌分为两部分: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其分泌量各占全天分泌量的50%。

(1)基础胰岛素分泌:不管进食与否,胰腺会持续分泌少量的胰岛素,维持一整天的血糖平衡,这部分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最能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的血糖值——空腹血糖或者餐前血糖。

(2)餐时胰岛素分泌:进食后血糖>5.55 mmol/L时,胰岛素β细胞可立即大量分泌胰岛素,较基础分泌量增加3~10倍,从而防止餐后血糖急剧升高,这部分胰岛素被称为餐时胰岛素。进食2~3小时后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也结束,很快恢复到基础分泌的状态。最能体现这部分胰岛素分泌情况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

餐前血糖5.3正常,餐后血糖19.9升高,说明基础胰岛素分泌正常(或者说经过治疗能保证空腹血糖正常),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

餐前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的处理办法:

(1)看看看自己的饮食是否过量,比如吃饭时多喝了一碗稀粥,是不是餐后立即进食了水果;

(2)有没有进行适量的运动;

(3)加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注射或者加量餐前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或者赖脯胰岛素)。

段医生特别提醒

(1)饮食控制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2)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不能一味排斥胰岛素。

(3)勤测血糖,比如吃饭时多吃了半碗粥,就可以测测餐后血糖,看看这碗粥对血糖的影响。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如果你没有糖尿病病史。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19.9这个指标,基本可以考虑是糖尿病的问题了。不过,需要到医院重新复查一下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包括糖化血红蛋白。

如果已经确诊糖尿病,这种情况属于餐后血糖偏高,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空腹血糖控制的过低,人体反射性的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另外一种就是单纯的胰岛功能不足,进食后,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或者胰岛素抵抗这类问题,而且,考虑跟用药也有直接关系,比如单纯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等等。另外,还有饮食因素的影响。

单纯这一次的化验结果,不能作为血糖控制不佳的标准,需要重新监测一段时间。比如早午晚三餐,监测餐前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变化。

如果始终如此,就需要调整用药了,比如增加胰岛素增敏剂。

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餐前血糖正常,餐后血糖非常高,这就是控制得很差的表现。尤其是餐后血糖高达19.9,意味着饮食很不合理,药物也不合理,而且这个血糖数值代表机体的内环境十分紊乱,患者随时有可能陷入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这样的急性并发症中。

那为什么餐后血糖会这么高呢?

1.主食吃得不对。主食量过多会引起餐后血糖飙升,主食建议吃杂粮,并且要限量,一般成年人每餐的主食是2两左右。千万不可以为糖尿病人吃杂粮好,就大量吃杂粮,因为杂粮也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它虽然比白米饭升糖慢,但吃多了一样会引起血糖升高。对于餐后血糖高的人,主食就不要吃油炸的面点、糯米制品还有蛋糕等西式甜点了。

2.蔬菜吃太少或吃的种类不对。多吃绿叶蔬菜是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像生菜、空心菜、苋菜、莴苣等都很适合糖尿病人。但要注意土豆、芋头、山药、南瓜、莲藕,这样的淀粉蔬菜是要当做主食来吃的,吃了它们就要少吃饭,不然也会导致血糖飞涨。

3.进餐方式不对。糖友先吃菜喝汤,再吃主食和肉类是比较好的,能让血糖升得不那么快。另外,糖友们最好采取分餐制,把主食中的一部分食物分出来,加餐的时候再吃,也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并预防两餐之间低血糖。

4.餐后没有运动。对于餐后血糖高的糖友来说,餐后运动是消耗血糖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议在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的时候适当运动下。

5.没有按医嘱吃药或注射胰岛素。对于餐后血糖高到十几的,医生一般都会开具药物,药物需要定时定量,漏服一次都会对血糖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自行减药、停药这种行为,完全是在拿自己的血糖开玩笑。

希望小糖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控糖、并发症相关问题,请留言咨询或发私信找我们的营养师或医生咨询哦!

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这种情况在糖尿病中是可能发生的,当然您测的这个餐后血糖应当是餐后2小时以后的血糖,如果是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测量的数值,请再次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

假设这个19.9mmol/L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从血糖数值看表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透过血糖看本质提示自身胰岛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可能的原因如下:

首先,饮食与运动不合理,比如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即主食摄入量过多,进餐时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奶蛋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过少;餐后30-60分钟时缺乏有效运动。

其次,降糖药选用不当,降糖药有很多种,有些对餐前餐后有同等的降低作用,有些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如果餐后血糖居高不下,与空腹血糖、餐前血糖相差较大,则应选用或加用如阿卡波糖等降低餐后血糖的降糖药。

第三,这种情况表明自己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较差,因为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受血糖高低的调控,进餐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高血糖状态会给胰岛细胞传递加速大量分泌胰岛素的指令,当患者胰岛功能受损严重时不能指令产生反应,不能及时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结果便会致使餐后血糖居高不下。

因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在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的使用等多方面寻找原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将餐后血糖降下来。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人餐前血糖5.3,餐后血糖19.9,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大家好!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餐前血糖5.3,表示餐前的基础血糖控制还算是比较平稳的,餐后血糖高达19.9,这说明餐后血糖的控制不好。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去找。

胰腺胰岛功能不正常

胰岛素是由胰腺胰岛的β细胞分泌,正常情况下,胰岛会24小时不停的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基础胰岛素分泌,一部分叫餐时胰岛素分泌。基础胰岛素分泌用来维持一整天的血糖平稳,检查指标是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是指进食后血糖快速上升的时候,胰岛素大量的分泌,作用是防止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快速将餐后血糖恢复到基础状态。反应餐时胰岛素分泌的指标是餐后两小时血糖。

题主在问题当中提到餐前血糖是5.3,而餐后血糖却高达19.9,这说明题主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是正常的,而餐时胰岛素分泌可能不足。

饮食的影响

任何产能的营养素都能升高餐后血糖,其中以碳水化合物作用最大。因此糖尿病人主食的选择对餐后血糖是有很大影响的。反应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程度的指标是血糖生成指数。血糖生成指数大,说明吃了这样的食物之后餐后血糖会升高的很快很高。血糖生成指数比较小,说明这种食物吃了之后血糖升高的程度和幅度都会比较低。

越是精细的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指数越高,餐后血糖升得越高,例如白米粥,白米饭,白面馒头等。越是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指数就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就比较低,例如糙米,燕麦荞麦面等全谷物主食。

所以题主要检查一下自己主食的品种,是否对血糖有很大的影响?尽量选择全谷物、杂豆、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主食。

另外主食的数量也非常重要。一般建议糖尿病人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在50%左右,要根据一天需要的总热量计算出自己应该吃多少主食。过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对餐后血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吃东西的顺序对餐后血糖也有影响。建议先吃一些蔬菜和蛋白类的食物,然后再开始吃主食,这样的话,餐后血糖会比较平稳一些。

建议题主从这两方面找一下自己餐后血糖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一种原因,也有可能是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得更多营养健康资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