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康雍乾三帝攻打准噶尔的战争,与左宗棠收复新疆,两者实际上可比性并不强,所以,并不适用于从时间上进行对比。

如果一定想要比一比,也不是不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比比。

其一,战争背景对比
  • 清朝为什么要将准噶尔之战进行到底?

我们知道,在清朝的后宫有很多来自蒙古的妃嫔,就连近代史上的慈禧也是来自蒙古部落的叶赫那拉家族,这样的局面并非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明朝后期,蒙古部落逐渐分裂成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势力。努尔哈赤崛起后,一面与明朝开战,一面吞并蒙古草原部落。

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多次战斗,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被皇太极剿灭并收服。同时,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三大可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可汗,也相继归顺了后金。这样一来,就只剩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的前身就是明朝时的瓦剌,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衰落,至明末时分裂成四大部落,即: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以及和硕特四部,其中的准噶尔部实力最强。

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时代,和硕特部被逼到了青海地区,土尔扈特西迁到中亚,杜尔伯特则选择了臣服于准噶尔。

公元1653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去世后,准噶尔部陷入了内乱。公元1671年,巴图尔一个出生在西藏的儿子,趁乱返回准噶尔夺取了政权,这个儿子就是康熙一生为他三次亲征的对手,大名鼎鼎的噶尔丹。

噶尔丹登上大宝后,也开始了他的四处征伐。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东迁的青海和硕特部,并且一击必中。也就是说,噶尔丹动了动手指,就收复了漠西蒙古的三大部落。

随后,他又将明、清时代曾加封在各个部落头顶的光环也给去掉了,什么封号统统见鬼去,之后建立了他自己的独立王国--准噶尔汗国。

公元1680年,噶尔丹终于在西北实现了大一统。再之后,他就开始频繁的试探清政府的底线了。

明朝灭亡前,清朝用通婚、册封等各种手段控制已收服的蒙古部落,这也就是大清后宫为何如此多的后妃来自蒙古部落的历史渊源。清朝建国后,对蒙古部落的管理实行的是盟旗制度,就是通过封号的赏赐和游牧区的划分,将蒙古部落分割成势力分散的数百个小区域,从而使这些部落再无力整合成一个可以对抗清政权的力量。

这样一来,形成的局面就是,准噶尔部在不断强大,而其它部落则是不断衰退。于是,噶尔丹很快便将目标移向了与它毗邻的蒙古各部落。1688年,准噶尔攻打了土谢图可汗,土谢图部因此而整族南迁,而清政府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1690年六月,噶尔丹又攻打了喀尔喀部落,并再次获胜。

如果清政府继续坐视不理,那么一统蒙古部落的噶尔丹,随时都会成为清王朝的巨大威胁。西北边疆告急,恰缝康熙时代,公元1690年六月,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由此拉开了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的七十年之争。

准噶尔汗国一日灭,清朝的西北边疆一日不宁,清朝选择了将准噶尔之战进行到底,历经三代帝王,最终取得了胜利。准噶尔之战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西北游牧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长期对峙的局面,使得全国复归于一个政权的管理之下,为中国近代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左宗棠为何力主收复新疆?

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吐鲁番、哈密盆地一带为东疆。

新疆在西汉时代被称为西域,并设立了都护府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唐朝时,又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着东至阿尔泰山,西抵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及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达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广大区域。

及至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随着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将南北两域改名为新疆,并在伊犁(今伊宁市)设官驻兵屯田,设伊犁将军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清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各种矛盾的激化,新疆各族各地区人民也加入了反清大军。但起义的成果却落入了各族封建主和宗教上层人物,由此新疆被分裂为五个割据政权,即以喀会噶尔为中心的金相印、司迪克政权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妥得磷政权;以库车为中心的黄和卓政权,和以和田为中心的玛福迪、合比布拉汗政权。

由于割据政权的混战,外国侵略者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机。新疆西北是俄国,西南则是在英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和受英控制的阿富汗,于是,新疆就成了英俄争霸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两强相争的格局中,总的来说是沙俄处于有利地位,因为俄国从彼得大帝时起,就一直以寻求出海口作为自己的国策。19世纪60年代,沙俄夺取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一心觊觎新疆全境。

总之,19世纪的俄国和英国,都加紧了侵略中亚的同时,也将魔爪伸向了中国新疆。

1864年,以喀会噶尔为中心的金相印、司迪克政权 ,与清军在汉城(疏勒)发生战争,因久攻不下,所以请求中亚的浩罕国支援,浩罕国派出了阿古柏出战。

阿古柏率领一支50人的侵略军进入新疆后,一路节节胜利,占领南疆后,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同治九年(1870年),阿古柏政权又向北疆扩张,占领了乌鲁木齐等地,最后除塔城、乌苏等少数北疆部分据点还在清军名下外,可以说,阿古柏成了全新疆的主人。

阿古柏的横空出世,加剧了英、俄在新疆的争夺。阿古柏为了巩固自己殖民政权,在英、俄之间左右摇摆,先后同他们都签订了条约,大肆出卖新疆权益。与此同时,沙俄为遏制阿古柏的扩张,于1871年大举进犯伊犁,并占领了固尔扎(伊宁市)。

由此,我们看到英、俄以及阿古柏三方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对新疆人民进行着野蛮暴力血腥的统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驱逐侵略势力,收复新疆,剿灭阿古柏殖民政权,粉碎英、俄的阴谋,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清政府中一些具有爱国思想官员最关心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英雄左宗棠站了出来。

两场战争的不同之外在于:准噶尔之战是先发制人,而收复新疆是后发制人。准噶尔汗国是一个独立强大的政权,而阿古柏的哲德沙尔汗国是一个殖民政权,并且还要借助于英、俄的支持。从实力上来说,一个由50人发展起来的殖民政权 ,肯定不能与准噶尔汗国相比。

这样也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准噶尔之战进行的非常艰难,而收复新疆虽后发制人,因为有着充足的准备,因此在战争强度上相对较弱。

其二,战争强度
  • 准噶尔之战的对手们

我们知道清朝的准噶尔之战前后打了将近七十年之久,战争是呈阶段式进行的,总共进行了三个阶段,康、雍、乾三代帝王相继经历了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和达瓦齐。

第一个阶段: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到1697年的噶尔丹失败身亡。在这一阶段,清军经历了两场著名战役:即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清军虽大获全胜,但损耗也十分大,无力远征伊犁,之后双方停战20年。

第二个阶段: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接手了准噶尔汗位,于是就有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部从伊犁河谷出发,攻入西藏并欲武力吞并西藏的事件。之后便有了康熙晚年派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出征之事,其结果,只是只将准噶尔驱逐出了西藏,威胁并没有解除。

到了雍正时代,对阵的准噶尔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清军与准噶尔进行了和通泊之战和光显寺之战,雍正的指挥能力欠佳,双方鏖战十多年,互有胜负,但都折腾得够呛,清朝为此也花费了数千万两军费。

正好准噶尔部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也来求和了,于是又是议和停战20年。

第三个阶段: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陷入夺汗位大乱。乾隆十七年年底,达瓦齐于伊犁(今新疆伊宁西)继承了汗位。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乘准噶尔内部混乱之际,再度出师远征天山北路,攻克伊犁,俘虏了准噶尔汗达瓦齐。虽然中间还有几次阿睦尔撒纳的复叛,不过到1757年阿睦尔撒纳客死他乡,至此,结束了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至此,结合战争背景,我们也发现,康熙时代的对手噶尔丹最为强劲,依次减弱。也就是说,清朝准噶尔之战的强度是在逐级降低的,到了乾隆,准噶尔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等于双方就是在用时间来各自消耗对方,谁能熬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 收复新疆路上的对手们

左宗棠在收复疆的路上,有内部对手,也有外部对手。内部最大的对手就是李鸿章,外部的主要对手是阿古柏,辅助对手是英、俄两国。

清朝自乾隆以来,派往新疆主管军政的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等都是清一色的满洲贵族。阿古柏和俄国先后入侵新疆后,清政府一开始把希望也是寄托在当时的伊犁将军荣全、乌鲁木齐都统景濂、提督成禄身上的,像左宗棠这样的汉族官员基本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然而上述几位满洲贵族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基本没什么作为。左宗棠对西北边疆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关注了,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非常了解。于是,他就此向清廷提出了收复新疆的计划和用兵战略,最终说服了清廷。所以,收复新疆一事,这是左宗棠自己硬争取过来的,他不是为了显摆自己有多强,而是他真的对此事有十分的把握。

1875年,就在左宗棠准备用兵新疆时,清廷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塞防的大讨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重臣主张放弃新疆,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应把西征之饷作为东南海防之用,因为1874年,日本入侵了台湾,的确海防也告急,因此要求停止西征。

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为了达到瓜分新疆的目的,特别英国以阿古柏保护人的身份在中间调停,劝说清政府不要出兵,应该承认阿古柏政权。

1875年四月,左宗棠上了一道五千字的奏折,力排众议,详细论述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他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文祥的支持,文祥为左宗棠据理力争,但最后做决定的是慈禧太后,老佛爷最终点头了,在此为慈禧太后鼓个掌,我们的新疆保住了,其实慈禧这个人对有胆识有魄力有自信的人还是很欣赏的。

左宗棠对收复新疆战略方针是十分明确的,针对其军事形势,他的计划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歼灭阿古柏政权,收复占领的南疆和北疆;第二步:从沙俄手中夺回伊犁。

在攻打阿古柏政权时,他采取的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左宗棠于1876年4月抵达肃州(甘肃酒泉),首战乌鲁木齐大获全胜。三个半月拿下乌鲁木齐、玛尔斯等城,全歼北疆之敌。

1877年4月14日之后,又用两周全歼达坂守敌、攻克吐鲁番,打开了南疆的门户,取得了收复新疆失地的决定性胜利。

再此,我们也恭喜阿古柏政权终于领盒饭下线了,阿古柏于1877年5月22晶在库尔勒服毒身亡。

同年8月,收复南疆的战役打响,历经四个月,先后收复南疆8个城市。至1878年1月2日,和田被收复后,清军收复了除去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伊犁于1881年2月24日,在清政府做了巨大让步之后,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

至此,也有一个问题产生了,英、俄为什么没帮阿古柏呢?这中间也有些缘故,左宗棠攻打阿古柏的军费是找英国借的,这一下堵住了英国。而沙俄本来也就不想让阿古柏发展壮大,有损他们的利益,所以一直就是观望态度。那么阿古柏怎么那么不经打呢?一打就碎,他不是很牛吗?

结合战争背景,阿古柏入侵本来就是一场投机运动。当时新疆的局势本身混乱,他又善于利用宗教和民族意识,在民众不了解他的动机下,被他的“语言、冠服、习尚”所蒙骗,因而转为支持他。试想,一个只带50人的队伍能拿下一座城,所使用的手段只能是欺诈。再者外部因素当然就是得到了英、俄两国的支持。

所以说,阿古柏作为一个外来客,本身的基础就非常弱,左宗棠又准备得相当充分,所以一击必中亦在情理之中。而准噶尔的基础则是相当雄厚的,有自己的大本营,自然也就没那么好拿下。

其三,后勤实力

康雍乾时代的准噶尔之战,之所以时间拉得长,一是对手强大,二是距离太远,后勤补给困难,所以就出现了打打停停的局面,双方都在各自进行着休养生息,然后等待下一轮的较量。

那么清军是如何保障后勤工作呢?

18世纪,清政府经常远距离的调动军队,由此形成了一套规则,称之为“送兵章程”。行军路上沿途设立许多台站,专门负责后勤供应,由各省地方官管理,将所需粮秣、车马、住所、食品都事先备好,以备过兵所需。

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台站后勤,保障行军供给,因此即便在交通困难的情况下,清军也运送军队到很远的地方,比如缅甸、安南以及喜马拉雅山区等地,但问题也还是存在的,毕竟远距离粮运并非易事。自打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之后,后勤调度都由军机处负责处理。

到了清末的收复新疆之战,清政府是没钱打仗的,怎么办呢?军费都是左宗棠在得到授权后,全权自办的。

左宗棠总共对外借了四次款:第一次,向英商借银三百万两,年息一分;第二次,左宗棠提出仍需一千万两。清廷应允借外债五百万两,令户部拨两百万两,各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以足一千万两之数。第三次借款则是在准备收复伊犁时借的,向华商借了一百七十多万,向汇丰银行也借了这么多。第四次借款也是向汇丰银行借了四百万两。

单不用说这些钱是如何使用的,就这个数目足以说明,在西征之事上,左宗棠的军费准备是相当充分的,所以用起兵来也特别好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左宗棠的这些借款,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还是可以还起的。但到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就严重吃紧了。

由此可见,打仗顺不顺利,军费确实很重要。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对准噶尔之战,与收复新疆之战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灭准噶尔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准噶尔汗国和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要弱的多。另外清朝方面,康雍乾三代和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用“平定准噶尔”在形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仿佛准噶尔就是一伙叛军,清军只是去平叛。但其实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难度极大。首先说说清朝前期的形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清朝的领土是这样的→

但其实在康熙前期,清朝领土是这样的→

在康熙前期,西藏和外蒙是半独立状态,关内也是年年战争。噶尔丹起兵之前,康熙刚刚打完三藩之乱。还没消停几年,又跟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患的压力都不小。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属于上升期,势力非常大,控制了将近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准噶尔士兵的素质也是异常彪悍!他们春秋季节在外游猎,夏冬两季则进行军事训练,等于一年四季都在锻炼军事技能。而且准噶尔还得到了沙俄的武装支持,在武器装备方面比清军要先进。

乌兰布通大战之前,清军曾经派出过一支两万人的轻装步骑兵迎战准噶尔,结果两万清军被两万准噶尔军打的全军覆灭。两个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落荒而逃。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都劝康熙,不要跟噶尔丹开战了,应该休书求和……

其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顶着压力,集结了十万人马,其中辅兵和后勤军队占一半,真正的战斗士兵约五万。这五万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的三万人马进行会战。双方先是用火炮互轰,后来又用火枪对射,战至最后,直接拔刀互砍。三万准噶尔士兵跟五万清军硬是打了一整天,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打了一个平手。

在之后,康熙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先拉拢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助他抄了噶尔丹的老巢,导致噶尔丹回不了准噶尔。后来在昭莫多大战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朝与准噶尔的纠葛告一段落。

在当时,康熙还没有灭准噶尔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太远了,清廷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行;另一方面,策妄阿拉赞布坦跟康熙一同灭噶尔丹,双方关系还不错;第三,噶尔丹的三万人马在没有后勤的前提下,能跟清军十万人硬钢,战斗力太彪悍了,康熙也没有把握能够灭准噶尔。所以收复准噶尔的计划,就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

从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康熙晚年,策妄阿拉赞布坦入侵西藏,双方才再次开战。这一次,清军又是被当头一棒。在西藏那曲,一万多清军和七八万民夫被准噶尔全歼。后来康熙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才驱逐了准噶尔军。当时胤禵有进攻准噶尔的计划,并且呈报给了康熙,只不过介于国力,康熙没有批准。

雍正继位之后,清朝才第一次有了灭掉准噶尔的计划。

当时清军的计划是,修城,慢慢蚕食准噶尔的领土。直到蚕食到准噶尔腹地后,再发动灭国级的战争,一举灭掉准噶尔。这个计划,最初执行的都还不错,但是当时担任北路清军统帅的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一万多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被准噶尔歼灭。蚕食计划被搁浅,灭掉准噶尔的计划也无限推迟。

后来清军反杀了一次准噶尔,双方议和。当时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于是灭准噶尔的计划又延迟了二十多年。

乾隆二十年之后,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讧。乾隆皇帝乘此机会,以五万大军直攻伊犁,灭掉了准噶尔。但是乾隆灭准噶尔,也是建立在康熙和雍正替他打好的基础之上的。

在乾隆出兵之前,清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已经蚕食到了新疆腹地,并且控制了北疆,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对准噶尔两面夹击。这个战略上的优势,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构筑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朝灭准噶尔,不亚于元朝灭南宋,不仅对军事实力是考验,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准噶尔汗国作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势力,清朝花费了六十多年才灭掉,是很正常的。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也花了几十年时间,能说沙俄不强么?只能说当时的准噶尔和哈萨克的国力犹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灭掉的。

至于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跟准噶尔汗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首先,阿古柏是外来政权,当年到新疆的时候身边才五十个侍卫,他是凭借新疆当时动荡不安,利用宗教因素和英俄的支持,才占据了大半个新疆。因此阿古柏其实就是个暴发户,而准噶尔的首领绰罗斯家族,则来自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根基深厚。并且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很残暴,当地的维族人和蒙古人都十分恨他。这一点跟准噶尔人誓死效忠部落大汗,与清军死战到底,是不太一样的。

其次,阿古柏的实力不如准噶尔。哲德沙尔汗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占领新疆地区。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称霸中亚!势力还延伸到了外蒙和西藏。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态势和乾隆灭准噶尔是一样的。简单点说,康熙当年是从内蒙古一步一步的反攻,中间加上雍正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才蚕食到了新疆,并乘准噶尔内乱之际,灭了准噶尔。左宗棠则是直接出兵新疆,直接从北疆进攻阿古柏,难度小很多。

第三、左宗棠的部队装备精良。左宗棠的七万楚军,全部都是精锐之师。沙俄曾经派过一支考察队在兰州摸左宗棠的底。结果亲眼见到左宗棠麾下西征军的主力后,连沙俄也大吃一惊了:这支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其中最精锐的刘锦棠所部,拥有的各种欧洲新式来复枪比士兵还多,根本不用考虑武器的问题。而康雍乾三代的清军,在装备上,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就一直落后于准噶尔。

第四、左宗棠解决了后勤问题。这一点,是困扰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一大痛点。当年十四阿哥主张进军新疆,就是因为后勤压力才放弃的。后来乾隆为了解决后勤压力,派绿营兵在新疆屯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压力。再后来乾隆出兵时,仍然有人以后勤压力为借口阻挠出兵,满朝文武只有傅恒支持乾隆灭准噶尔的决议。最后是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这才得以收复新疆。

那么左宗棠是怎么解决后勤压力的呢?其实就是“后勤外包”。

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每年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出关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他诸如整编军队、汰弱留强所需要的补偿费,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费等等,都还没有算。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还是收复新疆更重要,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他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即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军粮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而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采购和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很快就消灭了阿古柏的割据势力,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又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要回了伊犁河谷。基本收复了新疆。

总的来说,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准噶尔,是在砸硬核桃,难度极大。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也很难,但是阿古柏远不如准噶尔实力强。并且左宗棠善于变通,克服了很多的难题,最终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准噶尔清朝用了祖孙三代人才把人家灭了,这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国家,这相当于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

那新疆所谓的阿古柏号称哲德沙尔汗国,听着是一国,其实压根就是一流串犯,外来户,瞅着清朝自顾不暇跑新疆这里划拉一块地盘,这就想要当皇帝的家伙。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就是一帮子土匪,占的地盘大了一点。

那么咱分析一下,大家伙感觉感觉。

准噶尔全称叫准噶尔汉国,一开始的时候他是卫拉特下边的一个部落。

估计大家伙对卫拉特不是很了解,说的明白一点,这卫拉特其实就是当年在土木堡之变敲了明英宗一记闷棍的瓦剌。

后来这准噶尔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这不就强大起来了吗?回头就把这卫拉特的盟主给揍趴下了。

游牧民族向来是以强者为尊,这首领噶尔丹就把这卫拉特给控制了起来,逐步的将这种联盟体制改成了集权体制。

后来这脑壳也大了,脖子也粗了,感觉差不多的时候,这首领噶尔丹把自己台吉的身份,升了升这就称汗王了。

打这里开始准噶尔汗国也就正式的成立了。

从这里咱不难发现,这准噶尔汉国其实是土生土长出来的这么一个国家。

那么为什么清朝说这准噶尔是叛乱呢?原因是早在1646年的时候,卫拉特在盟主的带领下联名归顺了清朝,也就是说卫拉特和清朝是主仆关系。

你这所谓的准噶尔汉国,说到根子上他也是以卫拉特的身子骨建立起来的。

所以他这就属于叛乱,一说叛乱,大家伙感觉这就是一个割据武装整事,其实不是。

就这准噶尔汗国后头可是有沙皇俄国支持的,用的武器一水都是新式武器,而且他这属于刚弄的一个国家,这首领噶尔丹还是有一套本事的,所以国力是属于上升期的。

他这兵员素质本来就不错,毕竟都是大草原的孩子,不是在骑马就是在骑马的路上,这噶尔丹还搞军事训练。

所以这准噶尔汗国的军队俩字——彪悍。

您回头瞅瞅清朝,康熙刚刚灭了三藩,这气还没喘匀乎呢?这事就来了。

而且康熙那会使用的武器他也落后,还用的什么抬枪,鸟枪的,八旗兵也打不动了,都成了一些个老爷兵。

当年的噶尔丹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清军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所以人家带着两万人进攻蒙古草原,打算把蒙古草原收入囊中,尝尝草原霸主的味道。

你都想不到就这一波把整个蒙古草原给凿穿了,回头就去撩清军。

这是主动进攻啊!

结果清军的两万步骑兵迎战,直接让人家打了个全军覆没,俩领头的就跑回去一个,太狼狈了。

就这清朝领军的大将让他找失败的原因,回头说啥对方火器众多,他没有太多火器啥的,哎!

这肯定要把场子找回来,康熙生平就是要弄死这准噶尔汉国的,回头集结十万人马这就要打回去。

顺道还威胁了给噶尔丹提供武器的沙皇,让一笔三千支滑膛枪的交易中断。

康熙这人马还没有集结完毕,噶尔丹带着人马已经打到了锡林浩特,这离这紫禁城不足千里,就这紫禁城里头的米价都涨了。

咱接着说

等集结好十万大军,这就开拔,咋说呢?说是十万吧,其实战兵也就五万而已,其他都是辎重兵。

在乌兰布通这块就开打了,说真格的清军的火器实在是太差劲了,就是数量多,双方对射老半天,又对砍了老半天,这一天可就没了,而噶尔丹这弹药就所剩无几了。

噶尔丹使诈求和,把清军带头的稳住,自己带着人就跑了。

说真格的就这一战,清军死的人可比噶尔丹死的人多,国舅爷都让给杀了,很多将官都死里头了。

回头这噶尔丹也倒霉,路上爆发瘟疫死了几千人,就这还比清军打死的都多。

这还不是最惨的,这噶尔丹的侄子趁着噶尔丹不在,偷袭了他的老窝,给洗劫了一遍。

“回不去了!”这噶尔丹就想来个绝地求生,搁昭莫多这嘎达和清军来了一次大战,结果噶尔丹兵败自杀。

那么准噶尔和清朝之间的战事这才有了个中场休息。

二十年之内双方没有冲突,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这多少有了些小规模的冲突。

到了雍正时期,双方还在断断续续的打过。

那么这事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其实一直都有想灭掉准噶尔汗国的打算,但这补给线就不说了,而且双方交战清军也没掏到多少便宜,所以这事一直是搞搞摩擦,这么搁着。

到了准噶尔汉国内部为了争夺大汗的位置,这家伙给内讧了,而且他们上台之后还都是搞享受,压根就不琢磨进去,这不卫拉特的下层老百姓遭殃了,这实力就受损。

最简单的说开始他们可以把哈萨克汗国呼来喝去的,毕竟是属国吗?到这时间点上,准噶尔汗国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还得借助这哈萨克汗国来完成。

那么内讧的结果就是有人投降了清军,于是在清军和这投降人之间的夹击下,准噶尔汗国这才覆灭的。

所以灭亡准噶尔汉国是这么回事,毕竟这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还是不错的,使用的都是先进武器。

那么左公暴揍新疆呢?

就这阿古柏他是乌兹别克人,来的时候就带了五十个人,当时新疆这块也乱,暴动频发,再加上清朝末期,列强都想在咱身上割点肉占点便宜,所以是乱中加乱的局面,这阿古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壮大起来的。

所以这就是个外来户,之所以能占住脚,完全是利用的当时的乱局,以及沙皇和英国人的支持。

再加上这阿古柏也不是啥好东西,脑门上长了疙瘩就以为自己牛了,他统治一方水土的时候,那叫个残暴,中亚屠夫就是这货的外号。

所以当地人恨他恨的牙痒痒。

那么只要把阿古柏背后的势力的手砍断,这阿古柏就好办了。

人家左公是啥眼光啊,看的也准,所以就来了一主意。

当时清朝自己没有钱,就给了左公五百万两,其余的毛毛钱让左公借钱去揍揍阿古柏。

那么借钱的时候,左公还就找利息高的列强借,回头还把后勤那粮草通过俄罗斯的商人(其实就是沙皇陆军里头的一个上尉而已)进行购买,这粮食就买了一千五百万斤。

这就是左公的高明之处,英国人和俄国人很高兴,于是他们这手就短了。而且还把后勤问题给解决了,当年清军打噶尔丹的时候,有一个原因就是后勤不好解决,比较十万人有五万是辎重兵。

那就打吧!左公可不要啥抬枪鸟枪的,他老人家的思想一直都是推崇先建立陆防然后建立海防,所以购买的枪械一水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枪械。

就这,一支精锐的楚军就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您回头瞅瞅康熙乾隆他们军队里头的武器那都是明朝末期生产的或者明朝末期的技术,跟时代都脱节的。

这不,在一套良好的战术布局之下,把阿古柏揍的找不到了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鼎盛时期的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用了三代皇帝、整整70年的时间才平定新疆全境。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发生在晚清时期,此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却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收复了新疆。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属于国战,难度更大

新疆,古称为西域或安西地区。汉朝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这都可以证明中原王朝对古代新疆的有效管辖。不过,自从唐朝安史之乱、新疆被吐蕃攻占后,脱离中原将近千年之久。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之中的准噶尔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又控制了新疆地区以及今天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俄罗斯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以新疆为大本营,与沙俄帝国相互勾结,对清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均对西北用兵,耗时70年才消灭准噶尔汗国。乾隆皇帝收复了一千年之前被唐朝当年丢失的安西地区,以“故土新归”为寓意,将其命名为新疆。

比起晚清时期左宗棠面对的阿古柏政权,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可谓强大得多,而清朝攻取新疆的难度也要大得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将自己的女儿蓝齐儿格格嫁给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噶尔丹,就是出于对准噶尔汗国的忌惮。

二、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之前,新疆并不属于大清,没有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新疆一直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将近千年之久,先后被吐蕃、喀喇汗国、高昌王国、西辽王朝、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吐鲁番汗国等地方势力统治,并不属于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

(17世纪初、明朝末年时,新疆已被漠西蒙古控制)

直到18世纪后期,清朝的乾隆皇帝消灭准噶尔汗国之后,才收复了千年之前被唐朝丢失的安西地区,并把它命名为新疆(故土新归)。

乾隆皇帝设置了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的广袤区域,正式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此后,清朝对新疆移民、驻军、修筑堡垒、发展农牧业,逐步将新疆地区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下。

到了晚清时期,也就是在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约一百年过后,一位来自中亚的军事头目阿古柏趁清朝处于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入侵、农民起义)的机会,才攻占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不过,由于阿古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再加上清朝过去对新疆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时有群众基础和少数民族的支持,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阿古柏政权。阿古柏走投无路,兵败自杀。

三、清朝与沙俄的领土纠纷,导致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事更加持久,而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没有直接与沙俄交战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大致开始于康熙晚年,结束于乾隆初年,断断续续地维持了有70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之所以会持续这么长,是因为清朝受到沙俄的威胁,不敢全力进攻准噶尔汗国。

(康熙与沙俄签订完《尼布楚条约》的第二年,葛尔丹就率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打到了内蒙古,逼近清朝京师,朝野震动)

康熙晚年三征葛尔丹,也仅仅是挫败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他至死也没能消灭准噶尔汗国。

直到后继的雍正皇帝与沙俄在1728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后,清朝方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准噶尔汗国。此前一直受到沙俄的困扰,这也是清朝不能尽快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清朝陷入与沙俄、准噶尔汗国两线作战,雍正皇帝在1728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划给沙俄帝国,此后沙俄方面暂时忙于欧洲的战事、没有再公开支持过准噶尔汗国。

清朝前期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都对沙俄做出了巨大让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

(清朝鼎盛版图)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康乾时期打准噶尔用了70年,左宗棠只用了一年半,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左宗棠太能干,他有超乎常人的执行力,只要是他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他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遇佛杀佛、遇神杀神,谁也挡不住。

只是天才往往遭妒,木秀于林时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复杂而险恶。加上左宗棠个人性格的原因,使得他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现在很多观点都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顺利是因为阿古柏与噶尔丹相比过于弱小,左宗棠的武器装备过于精良等,这其实是在贬低左宗棠。

其实,康熙至乾隆年间对准噶尔的战争之所以费时70年是有原因的,要做具体分析,不是一句准噶尔太强大就可以概括的。

清廷对准噶尔的战争实际上是指对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策零敦多布、噶尔丹策零等四个人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准噶尔的这四个人中,噶尔丹是叛乱的肇始者,而策零敦多布和策妄阿拉布坦是兄弟,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是准噶尔汗的继承者,而噶尔丹策零则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末代准噶尔汗。

这四个人中,噶尔丹的名气最大,以至于现在许多人一提起与准噶尔的战争都理解成对噶尔丹的战争了。实际上,噶尔丹与他后世的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孙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噶尔丹之所以有名是影视剧的作用,当然他也不平凡。虽然噶尔丹也在开疆拓土,但准噶尔真正的强大是在策妄阿拉布坦手里。我们现在所说的准噶尔最强大时的四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五百多万人口的准噶尔是在策妄阿拉布坦晚年和噶尔丹策零登上大位的年代,距噶尔丹死已经五十多年了。

清廷方面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灭掉准噶尔。

漠西卫拉特蒙古在今天的新疆、青海、外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带,他们与清廷的关系不同于彻底臣服的内属蒙古,后者是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它的属臣。莫西蒙古是外番,经常怀有反叛之心,而且往往灭了这个那个又起来,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灭掉而是令其臣服。

康熙朝打败噶尔丹靠的是策妄阿拉布坦兄弟,这有点像美国为了对付入侵阿富汗的苏联而扶持塔利班,为了挖噶尔丹墙角,大力扶持噶尔的对手策妄阿拉布坦。这个策略很成功。策妄阿拉布坦是准噶尔的合法继承人,当初他父亲僧格死的时候,策妄兄弟年幼,被噶尔丹篡了位。他们兄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噶尔丹的猜忌,其中的一个弟弟甚至被噶尔丹毒死,所以与清廷一拍即合。

但令康熙皇帝没想到的是,策妄阿拉布坦是个比噶尔丹还要难缠的枭雄,他取代了噶尔丹以后更是大放异彩,把准噶尔的领土和人民扩大了好几倍。如果说噶尔丹是康熙朝的肘腋之患,那策妄兄弟则是雍乾两朝的心腹之患。

不过雍乾两朝面对准噶尔也是打打停停,其战略目标也是希望其臣服。但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清廷的耐心一点一点被打磨,到乾隆中后期时终于忍无可忍,才痛下决心灭掉准噶尔。这中间的朝廷的战略方向经过多次调整,从平叛、安抚再到平叛,多次反复,如此才花费了70年。

而左宗棠平西域则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

在此之前,由于太平天国动乱,东南糜烂,朝廷无暇西顾,以至于从同治初年开始,整个西北地区加速突厥化,穆斯林人口大量涌入,与原住的汉、蒙人口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从1862年(同治元年)至1873年(同治十三年),陕甘地区有二千万汉人被屠杀。同时,在沙俄、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支持下,阿古柏在1863年(同治二年)侵入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阿古柏的势力肯定比当年的噶尔丹强大,他不仅率领着浩罕汗国的全部军队,还有三个帝国主义大国的金钱和武器的支持。差不多同一时期,沙俄蚕食中国领土,占领了伊犁地区。

所以,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奉命出任陕甘总督赴西北平回乱时,他面临的实际上是三个使命:1.平陕甘回乱。2.灭阿古柏,维护祖国统一。3.收回伊犁。

这个时候左宗棠根本不知道他的任务竟然如此艰巨,也不知道有收回伊犁这一说。他以后回收伊犁的行动实际上是个突发事件。

俄罗斯当初占领伊犁时就已申明是替清廷代管几天,这本来没有异议,只是后来去谈判的崇厚太蠢,被俄罗斯算计。后来曾纪泽重新出使俄国,重开谈判,左宗棠功不可没。左宗棠在新疆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是对曾纪泽在俄国谈判的策应。

实际上,环顾清廷所能调动的所有将领,这差不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清廷以前所倚重的八旗将领,实际上没有一个能完成任务。此前,朝廷已经派出了胜保和多隆阿在陕甘地区用兵。胜保是个骄兵悍将,根本不服调遣。多隆阿倒是能打,但在攻盩厔时战死。这两个人都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们与左宗棠相比,不仅打仗的能力不如,更缺乏战略规划眼光和统筹全局的能力。

与康乾时打准噶尔时的举国之力不同,这个时候左宗棠征西,朝廷一分钱不给,全部都要左宗棠自筹。按照同治年间的惯例,军费自筹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各省协饷,二是借洋债。

各省协饷与中央财政拨款不同,是要统兵将领与各省督抚协商解决。各省能出多少钱要看统兵大员与督抚的私人关系,实际上是全凭良心,没有硬性规定。而且,由于缺乏约束,弹性很大。往往这边已经开打,士兵饿着肚子等着弹药和粮草,那边还没有谈妥出多少钱。

左宗棠的办法很直接,他的做法是选择最有钱的两个省,浙江和广东,用他的心腹爱将去当巡抚,而且将之视为自己的禁脔,决不容他人染指。浙江巡抚是湘军宿将杨昌浚,广东巡抚是左宗棠最忠实的部下蒋益沣。

有了这两个富庶的省份,左宗棠每个月可以从协饷中固定拿到将近二十万两银子,其它不足部分,左宗棠借洋债。

洋债则由杭州富商胡雪岩坐镇上海,向驻中国的外资银行借款,拿到钱后直接采购枪炮子弹和被服药品,再转运到前线。其实,战争经费的金融化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筹集军费的手段,在欧洲早年的海外殖民战争中很常见。左宗棠无师自通,实际上也是死棋肚里出仙着的无奈之举。

左宗棠征西,一共用了一亿一千万两白银。其中,六千万两白银用在了陕甘,五千万两用在了新疆。与平定太平天国和后来的甲午战争相比,左宗棠征西是花钱最少的。军费的拮据决定了西北用兵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于国于民都受不了,这也是左宗棠速战速决的根本原因。

左宗棠办事,绝不拖泥带水。他仔细计算每月的开支,一切以西征为要。当时协饷最要紧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

其他人打仗,后勤保障大多是一个路数,就是征发民夫,实报实销。当年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缇和年羹尧都是这么办的。西北军务历来都是朝廷第一要务,要人要钱,各省督抚不敢不买账。但到了左宗棠这里,因为太平军兴,大家都在打仗,已经不能这么干了。

左宗棠另辟蹊径,采取市场化策略,鼓励商人参与。他的做法也非常简单:学习西洋办法,铸造银元,用银元收购劳务和粮秣,非常见效。

当时清廷实行银子和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百姓和商贾日常生活中使用铜钱,大额结算和向朝廷缴税时才使用银子。而那时的银子铸成元宝的形状,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收纳。而铜钱又过于琐碎,不能用于大额结算,同时由于铸造时门槛低,掺假现象严重。当时西班牙银元在沿海地区很流行,左宗棠借鉴西班牙银元,自己铸造一种特殊的银元,而且每块银元比西班牙银元额外多一些分量,面额却与西班牙银元一样,这样就引得国内外商人对西征供应十分热衷,左宗棠大军不管打到哪里,都有商人自动跟随,左宗棠也无需担心他们的供给跟不上。

左宗棠办事的风格也十分强势,只要是我的事,朝廷必须给我办到,办不到我就闹情绪、闹意气,反正各种闹,朝廷拿他没办法,不得不迁就他。

当时的广东巡抚郭嵩焘是他哥哥左宗植的儿女亲家,同时也是他的老友和帮助过他的恩人。左宗棠不惜霸王硬上弓,昧着良心把郭嵩焘拉下马,换上了他的心腹蒋毅沣。为此,左宗棠的侄女埋怨了他一辈子。左宗棠功成名就后,以大学士、军机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登门负荆请罪,郭嵩焘也没有原谅他。

左宗棠借洋债也开创了中国银团贷款的先河。当时列强在中国都设有银行,但有各自的利益划分,以往中国地方举债,都是一对一谈判,各家银行通过各自的人脉,贿赂公行,中饱私囊。而这些灰色支出则羊毛出在羊身上,导致洋债利息居高不下。左宗棠与胡雪岩设计,将所有银行都约到一起谈,相当于拍卖。各家银行迫于压力,不得不联手以较低利息放贷。

左宗棠打仗稳准狠,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与曾国藩不同,左宗棠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一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新疆与阿古柏的战争中,左宗棠命亲兵抬着一口棺材,每次冲锋时,棺材都跟随着他冲在前面,其气势恢宏,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同时,左宗棠还是个有战略格局的政治家,在平定叛乱的同时又非常注意长治久安。在多隆阿平陕甘回乱的阶段,一味嗜杀,回民往往除了死拼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左宗棠提出“不分回汉只问匪良”,有效地区分了叛乱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区别。他还大肆招降,金积堡之战中招降回民领袖马化龙,后者在入疆平定阿古柏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入疆后,左宗棠曾经把陕甘总督行营设在乌鲁木齐等地,向朝廷建议设置新疆行省,军垦屯田。虽然西域屯田在西汉时就见于史籍,但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源自于左宗棠。

左宗棠西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陕甘,以金积堡之战为标志,历时两年肃清陕甘全境。第二阶段是平阿古柏,这个阶段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坚战,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第三阶段是收复伊犁。这个阶段以武力威慑为主,陈兵边境,蓄势待发,辅以小规模战斗。最后迫使沙俄改约,在非常不利于中国的情况下收回了伊犁。

左宗棠平西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说,没有左宗棠,西北的广大地区很可能就不是中国领土了。所以,无论处于何种意识形态,中国人都不能忘了左宗棠。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所有的回答都太冗长了,唯一原因就是左宗棠时代的清军武器装备已经是全热兵器了,而且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碾压叛军。不仅如此,冯子才镇南关胖揍法国人,原因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政治!每次大胜后给朝廷的战报都在强调敌人多强大,我们胜得多不容易,只有这样才能要来更多经费。

为什么这么牛逼大清还是亡了?也是因为政治!淮军集团想的很明白,跟列强硬拼未必不能赢,问题是赢了之后削弱了自己,在朝廷上就没什么话语权了,比如平壤和日本人的对阵。要是消极抵抗,朝廷没了淮军还是淮军,还是说了算,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大清亡了,之后说了算的果然是淮军一脉相承的北洋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