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你死我活的矛盾,康熙一闭眼马上就开始了,并不是在即位后四年才爆发,到雍正四年时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雍正根本等不起,也等不及了。

1723年,胤禛45岁问鼎中国,年号雍正,开始了自己的王朝。雍正即位引发诸多争议,只因这个结果在当时令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康熙活着的时候,太子胤礽最终被废,之后的胤禔、胤祉、胤禩等相继出局,八爷党最后的希望是胤禵。然而,“末命”一出,当八爷党得知康熙选定的继承人是胤禛时,他们不仅难以接受,而且还有诸多不甘心,但也深刻的感觉到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允禟说:“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辈生不如死。”,并写信给允䄉说,“机会已失,悔之无及”。尽管雍正在即位后,立马将允禩和他的追随者马齐都列入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但当众人祝贺允禩时,他却说:“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对于八爷党的各种行为,雍正自然都看在眼里,但只能装作看不见。雍正当然知道允禩是他的死敌,但允禩作为八爷党的灵魂人物,论影响力、智谋和心机都不在他之下,所以只能重用,当然,给允禩加官晋爵,其目的也是为了稳定八爷党,使其不至于立刻起来造反。

为了防止八爷党的疯狂反扑,雍正在即位之初,采取的是徐图缓进,拉打结合,软硬兼施的策略。

解除允禵兵权是重中之重

雍正将允禩和马齐列入事务总理大臣,这无疑是个惊人之举,在满朝文武面前,他树立起了一个大度宽容、有容人之量的君主形象,此举也收到了稳定人心的效果。但同时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的还有他的两个心腹,即允祥和隆科多。这样一来,四人小组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的局面,允禩很难有什么大动作。

雍正安抚了允禩,腾出手来重点应对的则是自己的亲弟弟允禵,因为当康熙于1722年12月20日驾崩时,允禵正领兵数十万在西北执行平叛任务,如果处理不好允禵,那么极有可能诱发一场兵变。

1722年12月21日,在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除了任命了四位总理事务大臣外,同时也给允禵下了一道谕旨,叫他回京奔丧,实际就是假公济私,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削夺允禵的兵权诱他回京。

为了配合这道谕旨,雍正命辅国公延信赴甘州军营,管理大将军印务,并由川陕总督年羹尧协理军务。延信是康熙的侄子,受命随允禵西征,也是军中除允禵外最关键的人物,但此人并不是雍正的心腹,他自然是不放心的,于是又加派年羹尧协理,这样对延信既是监督又是牵制。

年羹尧是军政全能,在四川任职多年,后由文转武,对西北形势也熟悉,由他与延信共同管理“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西北军事定不会出什么乱子。也因此,雍正才能够将允禵从西北前线顺利抽调回来。等到时机成熟,年羹尧自然会从延信手中接过西北前线的指挥权。

允禵回京后,由于多年以来一直被人看作继承人,不料到最后不但屈为臣子,而且军权也被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的个人情绪远比允禩、允禟等人要恶劣。再加上他性格耿直,不善逢场作戏,将所有不满不仅写在脸上,而且还表现在行动上。

权斗场往往比狩猎场更为激烈也更残酷,允禵的语言及行为都成为雍正可以利用的把柄。新帝即位,他没有第一时间表示祝贺也就算了,甚至在先皇灵堂之上也没掉几滴眼泪,以至于后来得了个“叩谒梓宫并不哀痛”的罪名。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雍正下令由允禵看守景陵,不得回京,并命人对他进行监视。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他就被雍正削去了王爵,降为贝子。雍正四年初,又被革去贝子,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此外,他的部下及十六岁的儿子也全部被关押了起来。

不过允禵命硬,待乾隆即位后,他恢复了自由被封为辅国公,一直活到了六十八岁,比雍正多活了将近十年。

稳住允禩打击允禟

雍正元年1月15日,为康熙守孝的27天一过,雍正便从乾清宫移居养心殿,接手了在守孝期间由事务总理大臣代理的工作,等于他亲自走马正式上任了。

对于四大臣的工作也进行了调整,隆科多由理藩院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兼管步兵统领事务;允禩则接过理藩院尚书一职,并赐他爵号和硕廉亲王;允祥总理户部三库事务。

允禩仍被雍正重用,而且他的亲属和追随者也相继得到了提拔。比如允禩之子弘旺被赐为贝勒,这一爵号在皇侄当中屈指可数。还有一些在康熙朝得不到重用的人,如与允禩关系密切的苏努由贝子晋爵为贝勒,佛格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诸如此类。

从表面看,雍正似乎真的很看重允禩,实际上是为了让允禩党成员放松警惕,失去攻击新君的欲望。这样他才有空再去拔除允禩党的其它成员,比如允禟、允䄉。

对付允禟是从秦道然开始的,雍正下令以仗势作恶勒索钱财的罪名把秦道然抓了起来。这当然只是一个幌子,抓秦道然的真正原因则是因为他替允禟料理家务。秦道然被勒令追赔十万两白银,以充甘肃的军饷。

允禟的军政才能一般,但他并非如雍正所言“文才武略,一无可取”,他在经商方面尤其突出,被视为八爷党的财神爷,允禩、允禵的争储活动经费都是由他负责筹措的。因此,如果控制了允禟,也就等于给八爷党集团来了个釜底抽薪,秦道然作为允禟的下手,只是被清理的其中之一。

此外还有允禟生母宜妃的太监张起用被发往边疆种地,允禟的太监李尽忠发往云南当苦差,何玉柱发往黑龙江为奴,而此三人都是允禟的左膀右臂。

允禟的爪牙被剪除后,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主子了。1月30日,雍正便以西北战事吃紧争缺人手为由,下令将允禟调往西宁驻扎,这对允禟来说,基本等于发配,允禟不服气,连个罪名也没有就这样把他打发到万里之外?岂有此理!但皇帝的谕旨就是道理,允禟无奈之下,只好前往青海。

允禟到达青海后,处处被年羹尧掣肘,行动受限,他多次奏请回京,雍正只复已知悉却在暗中让年羹尧给允禟使绊子,令其无法回京。

允禟在青海行动受限,又不准回京,于是就采取隐密的方式与允禩、允禵保持着联系。比如他把财物转移给外国传教士,让其找人开设店铺,以便把京中消息从铺子中传出去。再如,由此可见,尽管雍正已即位,但八爷党的成员们并没有放弃反扑,仍在寻机谋变。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允禟的行动不仅没有达到,反而成为雍正狠治他的把柄。雍正三年,他又被山西巡抚伊都立参了一本,说允禟的护卫殴打地方生员,于是,雍正借此事件革除了允禟的贝子爵位,被废为庶民。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允禟又被革去黄带子,削除了宗籍,将其押送至保定,“圈禁”在高墙之内,并派重兵把守。在酷暑难奈的日子里,连窗都不给他开,曾经的皇室贵胄,就这样被折磨至死,享年四十三岁。

允禟被治罪后,他的家人也跟着都遭了殃,他的嫡福晋董鄂氏与长子弘晸也都被禁锢,弘晸一拘就是50多年,直到古稀之年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释放。

允禟之后是允䄉

雍正将允禩、允禟、和允䄉称之为“三憾”,等同于三个仇家。允䄉作为八爷党集团的成员,主要在于他掌管着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的军务。雍正即位后,这种局面肯定是不能继续的。

雍正即位十天后,就开始了全面着手撤换正黄旗的都统,并由自己的亲信,如马尔萨、伊都善等人分别接管了正黄旗的事务,以此来孤立允䄉。

1723年2月,喀尔喀蒙古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土克图进京拜谒康熙灵柩时,因病逝世于京。于是,雍正借此机会命允䄉护送蒙古首领的灵龛归喀尔喀,以便将其与其它皇子分开。

有着允禟的前车之鉴,允䄉自然不愿前往,走到张家口就再也不走了,并且在张家口进行了禳祷的迷信活动,在祷文中多次提及新君雍正。

允䄉自出京后就受到雍正的严密监控,他的言行尽在雍正的掌握之中。雍正在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直接处理,而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允禩。

允禩身为总理事务大臣,自然应替皇帝分忧,但雍正此举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允禩也没着他的道,不痛不痒的处理了此事。他建议允䄉继续前行,将处罚放在了允䄉的长史额尔金身上,其罪名是及时劝谏主子。

雍正对于允禩弃卒保车式的处理方式很不满意,叫他再议。最后允禩没办法,只好请求革去允䄉的王爵,将其监禁于宗人府。允禩这一招看似虎毒不识子,实际有着他的考虑。

雍正即位后,虽然削了允禵的爵位,将允禟发往西北,但还没有达到完全圈禁的的地步。既然弃卒保车之法行不通,那只能按照雍正的心思行事,以进为退,或许亦与雍正会碍于兄弟情面,放允䄉一马。

但允禩的算盘打错了,他把雍正想得太仁慈了。雍正的处理之法是,他既要斩去允禩的臂膀,又不给允禩表现的机会,而是暗中策动大臣们上疏为允䄉指罪,于是允䄉马就有了“捏造圣旨,私自进口,不法已极”的罪名。

有了王公大臣们的“公议”,雍正处理允䄉就变得理直所壮了,而且还有有大义灭亲之风。于是,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允䄉便被革去世爵,调回京师,永远拘禁。

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被释放,之后被授辅国公品级,于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享年59岁。

孤掌难鸣的允禩

雍正在拔除了允禵、允禟、允䄉等八爷党的核心成员之后,最后要对付就是允禩了。允禩看到自己的重要心腹都被雍正捉拿,他也开始变得惶恐不安。

雍正之所以在即位之初没有拿允禩开刀,原因在于,自己即位不久,政局不稳,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把对手拉下马,一旦发生意外,自己则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背负一个诛杀兄弟的骂名。

因此,稳妥起见,他采用了稳中求进的分化策略,分而化之、各个击破、拉打结合的策略。于是,允禩手下的党羽都成为了雍正声动击西的牺牲品。

当允禩的羽翼被拔除之后,收拾允禩的时机也差不多到了。此时,对外青海的叛乱被平定,对内的财正状况也摆脱了危机,至雍正三年末四年初时,政局已日趋稳定。雍正认为自己对允禩已到了转守为攻的时候了。

于是,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雍正借口工部所制兵器粗劣,严厉斥责了工部的廉亲王允禩,还说他对允禩一直怀有君臣之谊和兄弟之情,但允禩却一直怀有异心,乱结朋党,其心可诛。并借允禩指使3名太监杖杀护军将士一事,给允禩派了三旗侍卫日夜跟随,实际上就是监控允禩。

在雍正的带动下,朝臣之中不少见风使舵者纷纷上奏允禩的罪名,很快在雍正的口诛笔伐之下,允禩的日子基本没法过了,特别是被雍正扣上朋党之争的帽子之后,允禩已逃不出雍正的手心了。

雍正四年,雍正在全国正式宣布了允禩的罪状,下令革去其爵位,并由宗人府除名,改名为“阿其那”,并将其囚禁了起来,同年九年,便死于狱中,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都说雍正擅长弄权,他以一副宽容的面孔,将利刃藏于胸内,通过一步步谋划,将八爷党成员尽相逼死,最终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不得不说他的确“厉害”。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下令剥夺老八允禩、老九允禟的皇族身份,将他们囚禁起来。允禩、允禟相继在监狱中去世,人们猜测是雍正皇帝将其毒死,事实果真如此吗?虽然允禩曾经是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但是雍正已经在皇位争夺中胜出,双方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是雍正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另有隐情。这场手足相残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

八阿哥胤禩事实上在康熙生前就已经被排除出皇位继承人之外了,为了缓和与老八等人的关系,雍正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就重用老八胤禩,并对胤禩加官晋爵,已经作出了希望缓和关系的姿态。但是面对雍正抛来的橄榄枝,胤禩却并不领情。"八爷党"在雍正即位之初就一直拆台。囤积粮食、哄抬粮价,想要激起民变,还造谣说雍正成了年羹尧的傀儡。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发现老八有很多人支持,老八又不支持他的很多新政策,和老八处处共事不如意。而此时雍正已经继承帝位了,为什么老八还是有那么多的党羽呢?政治斗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棋局,康熙晚年有相当一部分宗室,都明确表示支持老八继位,他们都没有想到雍正会继位。如今雍正当了皇帝,他们觉得再背叛老八投靠雍正,也不可能得到信任,所以其中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就会继续观望。希望出现点什么变故,甚至希望雍正这皇帝当不久。《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二年四月,雍正皇帝在朝堂上,向诸王和满汉大臣说了这样一番话: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从这话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当时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有些绝望。

青史学者史松指出:雍正三年上半年,社会上流传各种谣言和谶语。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雍正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已经被妖魔化了,民间也流传他的皇帝做不久了。而和他对立的老八、老九、老十四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他们才是应该统治国家的。这些谣言都是允禩集团编造和散布出去的。古代社会没有发达的通信,谣言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乡间小民受过教育的人很少,能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其中道理的人更少。但是很多人都迷信,政治谣言也往往借助迷信的形式,让和尚、道士之类的人帮助散布,这样就更能蛊惑人心。康熙朝晚期直到雍正统治初期,经常有人通过朝廷的邸报传播谣言。

邸报,是中国古代王朝发布政治信息的唯一形式。中央朝廷每天重要的谕旨、皇帝批阅过的本章,由专门官员抄录、汇总、印刷发给各地各级官员阅读。邸报是官方文件,是地方了解中央政令的权威渠道,是奉旨抄录和发布的。

但从康熙晚年以来,经常有人把虚假的信息,抄在邸报中散布到地方。雍正即位之初就表示,要严惩捏造邸报的人,但是还是屡禁不止。雍正初年的政治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谣言四起,中央政令不通畅,朝廷里结党营私,故意拆台的人很多。冯尔康先生指出,雍正在位十三年,从来没有出京巡视。主要是因为政权不稳固,他担心出去了就会出大乱子,这种局面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矛盾终于在雍正三年年底,总爆发了。允禩主管内务府,曾经上书,表示内务府养着很多披甲人,耗费巨大,请裁剪内务府披甲人数。雍正皇帝答复,让内务府的官员和允禩商量清楚说明理由。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希望认真对待这件事情。结果允禩回复要给每个佐领增加90人,跟他先前的请求截然相反。雍正皇帝觉得这不可理喻,阴险叵测。下旨决定,每个佐领留50个披甲人,多出的人数不马上裁减,以后空缺了,就不再补了。消息传出,内务府的披甲人,大批来到允禩府第门前哄。允禩就解释,这是皇帝的意思。从这个情形来看,无从确定,这允禩是出尔反尔故意搞阴谋,激起军人闹事还是他跟雍正皇帝闹情绪存心别扭。总之两个人已经势同水火,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了。雍正皇帝因为此事严厉斥责了允禩,但还是没有发作。

到月底,宗人府又参奏:允禩因为一名军官不听他的指示,就让三个太监,把这个军官用杖刑打死了。宗人府请求革去允禩的亲王爵位。从情理上讲,亲王是不能用私刑打死八旗军官的。允禩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太正常了,感觉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太考虑后果,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雍正皇帝没有批准宗人府的奏章,但是当即决定派兵到允禩门前把守,又派侍卫每天跟着他出入,等于完全把他监控起来了。

与此同时,允禩的死党老九允禟在青海也不消停。他带了一个葡萄牙的传教士穆敬远同去。这个穆敬远,康熙年间就来中国了,给康熙皇帝做过翻译。他是一个不太本分的传教士,因为和允禟走的比较近,他曾经向康熙皇帝建议,立允禟为皇太子,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厉斥责。一个外国传教士,却敢对立皇太子这样的国家大事指指点点。可见这个穆敬远,不是什么纯粹的传教士,他到了青海还到处传教。

雍正四年正月,京城捕快搜到了允禟在京的亲信写给他的私信。这里面写的字谁也不认识,类似西洋文字。雍正皇帝询问允禟的儿子,才知道这是允禟自己造的密码文字。这些事,引起了雍正皇帝的警觉。他下谕痛责允禟:从来造作隐语,防人察觉,惟敌国为然,允禟在西宁,未尝禁其书札来往,何至别造字体,暗藏密递,不可令人共见耶。意思就是只有敌国跟间谍通信才会用密码,我有没有禁止你跟人通信,你却暗造密码跟人通密信,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呢?接着到允禟的家中搜查,就查出来,允禟曾经跟十皇子允䄉通信,其中有"事机已失"这样的话,雍正皇帝更加觉得这是老八、老九、老十在暗中想要推翻他。现在允禟和传教士混在一起,让宗室贵族入教,又使用类似西洋文字的密码。雍正皇帝怀疑,允禟可能勾结外国势力,来反对自己。当即决定,把允禟逮捕回京候审。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雍正皇帝下令将允禩、允禟及苏努革除宗籍,由宗人府除名。二月,将允禩囚禁于宗人府;三月,命允禩、允禟改名。允禩改名为"阿其那";允禟改名为"塞思黑"。给犯罪的人改名,可能是满族人的一种习俗。六月,雍正皇帝让大臣议定允禩、允禟的罪名,大臣们最后议定了允禩罪状40条,允禟罪状28条,并奏请将二人正法。雍正皇帝表示,这两个人罪大恶极,确实应该正法,但是姑且饶他们性命。随后将两人罪状公布全国。

这一年八月、九月,允禩、允禟相继在监所死去。不少人都猜测,是雍正皇帝让人把他们毒死了。青史学者杨启樵分析;雍正皇帝应该是没有直接下令杀掉他的弟弟们,但是他当时正在气头上,上谕里也表示了,这两个人是可以杀掉,但是姑且留他们性命。可能负责看守的臣下,揣摩雍正皇帝的意图,就先后把两人毒死了。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向敬之

雍正即位之初,在加封胤禩为首席总理王大臣、和硕廉亲王的同时,就开始了针对八爷党进行试探性的打击。

一、以内阁通知的形式,从西北前线召回支持胤禩的老十四、抚远大将军胤祯,称让他回京奔丧,实则调虎离山,方便自己的心腹、川陕总督年羹尧迅速接掌西北数十万大军。

二、以王大臣会议的决议,将经常馈赠胤祯财物的老九胤禟,遣送至西宁军前效力,并派都统楚宗进行监控。

三、以老十胤䄉办事不力、私行禳祷、诅咒新皇,于雍正元年四月对其议罪夺爵,逮捕下狱。

雍正上台三板斧,一一砍掉胤禩的羽翼。朝野纷传他在凌辱诸弟。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允䄉与允禟、允禵皆党附允禩,为世宗所恶”(《清史稿·允䄉传》)。

由于胤禩似乎为雍正委以重任,加封高位,故而胤禟还很乐观,却不料雍正帝借追责已死多年的阿灵阿、揆叙在康熙四十七年议立胤禩为储之事,进而升级打击胤禩一党。

雍正最初确实想过利用胤禩的才干,实现平安过渡,先命其为理藩院尚书,继而管理工部,再为民王。雍正帝说:“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清世宗实录》卷三十),“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一)。

但是,雍正帝一直认为胤禩心术之险诈,在一些事务办理上打折扣,就是对抗他的新政。所以,雍正帝说胤禩总理事务以来,挟私怀诈,监制圣祖神牌草率,在兵丁装备上做文章,故而认为胤禩有异心,于是决定对他及其交好的兄弟进行议罪严惩:胪列胤禩四十款罪,胤禟二十八款罪,胤祯十四款罪,大臣们请将他们以正国法。最后,胤禩与胤禟死于非命,而胤䄉和胤祯被长期监禁。

雍正帝之所以要严惩胤禩等诸弟,就是排除异己,避免出现新的政治威胁。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第116期总680期

这个题问得好,问的尖锐,自康熙朝发生的“九王夺嫡”以后,直至雍正皇帝登基,前后时隔达十五年之久爆发。

九王夺嫡发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前后的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和举荐新太子自然形成了康熙皇帝二十四个儿子当中的“九个儿子”夺嫡。

如果(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解释那就简单了,但是毕竟不是历史,可是在康熙、雍正两朝发生的“九王夺嫡”,以及后来雍正皇帝登基以来发生的历史又很少有真实记载。【皇四子胤禛继皇帝位】

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四阿哥胤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争储”体系,四阿哥胤禛以及十三阿哥胤祥属于太子胤礽的重要支持者,即使太子被废,四阿哥胤禛还是站在太子一边。

如果根据电视剧解释;那时候所谓的“八爷党”是针对太子胤礽的,既然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是太子胤礽的一党,自然也就成为八爷党打击和攻击的对象。

在康熙五十一年的太子胤礽“谋反”案爆发以后,太子胤礽彻底被废黜,在胤礽付出无望的情况下,四阿哥自立一党,正式参与夺嫡。【四阿哥胤禛正式参与夺嫡】

四阿哥胤禛的勤劳办差让作为八爷党首脑的八阿哥胤禩非常尴尬,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的视野,四阿哥胤禛的积极办差的举动,不但抢了八阿哥胤禩的风头,更使八阿哥陷入被动。

眼见四阿哥胤禛的处事方式和处处为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着想的“格局”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这些也给四阿哥胤禛后来的竞争“储君”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胤祥】

四阿哥胤禛的“格局”决定了他争夺储君的成功,这个成功来自于四阿哥胤禛的勤奋和嫉恶如仇,不然也不会在登基后的执政期间对于整顿吏治毫不手软,痛下杀手。

争夺储君的白热化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发生的西北青海的“罗卜藏丹曾”的叛乱,此刻的十三阿哥胤祥正在宗人府圈禁,无奈之下倒是给四阿哥胤禛创造了夺嫡机会,那就是积极举荐自己的亲弟弟;八爷党成员的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作为举荐交易,年羹尧出任了“川陕总督”一职,四阿哥套子!【八爷党的内部分裂开始】

大放异彩的抚远大将军王胤禵在朝廷上下看来已经是康熙皇帝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好像已经确定了,就是这位“抚远大将军王”,非他莫属,这就是八爷党的失误。

有几种说法是这样记载的;带兵的阿哥只是“做蠢”,且十四阿哥胤禵本是就是一个惹事的阿哥,他在京城与不得搅和一起定会麻烦,康熙皇帝是把十四阿哥胤禵只开去西北大营“磨练”,可以削弱八爷党的势力,不知此分析是否合理。

八爷党的领头人八阿哥胤禩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把矛头对准了自己内部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八阿哥胤禩的八爷党成员】

八阿哥胤禩错误的估计导致了四阿哥胤禛的突然上位,这使八爷党所有成员大为恼火,无奈四阿哥胤禛已经登基称帝,只得臣服。

雍正皇帝登基的“国策”与八爷党格格不入,特别是“整顿旗务”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本来就我一肚子火的八爷党又死灰复燃。

雍正二年西北战事又起争端,此时的雍正皇帝面临着国库空虚,以及康熙皇帝留下来的吏治腐败还没来得及整顿的情况下,八爷党开始隔岸观火,特别是西北军事每天军费的消耗,认为雍正皇帝没有管理经验,雍正皇帝必败无疑。【雍正帝用“戒急用忍”策略】

雍正皇帝为了稳定朝局,采取了对八爷党的“戒急用忍”态度,不仅没有打压八爷党,还加封了八阿哥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

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止八爷党向雍正皇帝的挑战。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在雍正皇帝的执政方针上制造矛盾,使雍正皇帝与八爷党之间的矛盾激化升级。

虽然没有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八爷党逼宫一出戏,但是通过历史资料记载的实际情况要比八爷党逼宫还要严重。【雍正帝与八爷党彻底决裂】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的西北军事大捷,此刻的年羹尧被处理,及内部的隆科多被冷落,雍正帝的新政基本成熟的时候,爆发了雍正皇帝与八爷党的正式决裂。

电视剧是因为整顿旗务引起的八爷党逼宫,而实际上雍正皇帝对八爷党的结党营私最是痛恨不已,雍正皇帝认为逐步解除八爷党的势力已经成熟,马上对八爷党成员实行了大面积的清洗,最后以八爷党成员彻底毁灭而告终。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雍正和八爷党的矛盾之所以在雍正4年爆发,是因为此时双方实力已经开始出现了压倒性的逆转。

雍正用了4年的时间隐忍不发,做了几件决定成败的大事,彻底改变了朝局的力量对比,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想雍正继位之初,可谓势单力孤,各种被质疑。虽然贵为天子,然而几为光杆司令。虽然有胤祥这个铁杆替自己掌握兵权,控制局面。但实际上,他不得不依靠八王胤禩出面给组阁以稳定朝局;不得不依靠隆科多总理维系朝局;不得不依靠年羹尧在西北替自己统领全国精锐。

面对开局之初,雍正必须笼络这些人,目的只有一个操持现状,坚决不能出现动乱。

他封胤禩为总理王大臣,(实际在正史上还廉亲王也是雍正继位时封的,而非八大山庄康熙封的)令其出面组阁,统领朝局。

他以舅舅称呼隆科多,加封其太子太保,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被授为吏部尚书,入阁处理政务。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令他的长子岳兴阿承袭。清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连纂修《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并且监修《明史》这些事情也尽皆交于他。

年羹尧就更不用说了,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穿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整个西北都交给了年羹尧,而在平叛罗卜藏丹津的时候,几乎是把整个大清家底和生家性命全部压到了年羹尧身上。吃个荔枝,突然都能想到年羹尧,让人用快马6天从北京送到西安,当年李隆基对杨贵妃也不过如此。

但是即便如此。雍正面临的是什么呢?自己实际上就只能算是比傀儡稍微有点尊严罢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想着手推广改革,解决烂摊子。结果处处碰壁。

在《雍正王朝》里,自己即位后第一次大朝会,自己上面说一句话,下面十阿哥就放一声屁,有恃无恐,自己还不能发作,只能“戒急用忍”。

“新钱案”雍正被当成傻子一样被糊弄,新朝新气象,给你把钱做的漂亮一点,字刻明显一点,铜的比例就要增加点,但实际上贪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后来明知道被耍了,也只能减少制钱量,而不能叫停。

搞个恩科想为新朝选拔人才,主考官、副考官都有名气有声望,但是开考前三天,试题就在伯伦楼上卖起来了。

表彰一下“追比藩库欠银”的先进典型,结果硬是打脸,原来竟然是造假的,大部分“欠银”实际上都是山西商人的钱。

一个皇帝做到这份上,简直可谓奇耻大辱。当然这几个案例都是《雍正王朝》为了凸显雍正继位初期的尴尬境地而艺术创作的。在实际正史上,雍正的处境虽然没这么夸张,但也差不多少。实际权力把握在隆科多和年羹尧手里,而宗室门又都是支持胤禩的,雍正不止一次说出“如果你们觉得胤禩水平比我高,让你们有人上奏,我可以让位给胤禩。”结果那些阴里阴气的宗室们却又无人敢于上奏,因为面对那样的烂摊子,交给胤禩还真未必有雍正做的好。

但是雍正用了四年时间,通过支持年羹尧西北平叛,最终赌赢了。不但赢得了西北的胜利,还赢得了自己权威的建立。

他采纳李维钧改革建议,重用田文镜在河南试点“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政策。逐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并且通过 解决了年羹尧,实现了真正的大权在握。

而此刻与雍正元年刚即位时的朝局情况相对比,雍正已经处于碾压式的优势地位。此刻是应该解决胤禩集团了。这帮人真正解决处理时局困难是一点能力都没有,但是吃里扒外、中饱私囊、煽风点火样样在行。

在《雍正王朝》里,是胤禩一党在看到雍正改革遇阻,得罪了各方既得利益势力。所以觉得自己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联合隆科多,孤注一掷,搞了个“八王逼宫”。

然而正史里面没有这么凶险,反而胤禩表现得猥琐的多,胤禟利用自己的“密码”传递消息,被雍正截获,查出胤禩一党在军队里有动向。因此直接将胤禩一党都抓了起来。雍正的性格如此,爱你爱死你,恨你恨死你。一怒之下,将胤禩改名阿其那,将弘旺被改名菩萨保,将胤禟改名塞斯黑,削去了宗籍,圈禁起来了。

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客观来讲,雍正越往后的行为越偏激。但是更多是出于无奈,因为雍正首先要解决的是烂摊子问题,而且雍正的情商并不是很高。面对那些风言风语及嘲笑自己的,拼命打压来立威,实际上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失去历史情境的情况下,光看结果,雍正很容易被人诟病,认为雍正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矛盾,为何在雍正即位后四年爆发?

动物世界里有领地之争,一般斗争失败的一方会灰溜溜的逃走,永不侵犯。可是八爷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八爷胤禩从小表现突出,很受皇帝康熙的喜爱,但是这个喜爱是有度的,就是再喜欢也是把他当作以后的栋梁臣王来看待的,应该从来没有想过立他为储君的意思。可惜看八爷一生,也许早期太顺风顺水,也许是他真的野心勃勃,他一直是以一副谦和八面玲珑的形象示人,在臣子中享有很高声望,自从太子被废以后,他的心思就一直没有停过,恰在这时候老大跟康熙说,有个术士张明德看老八是大贵之相。到底是老大想拉八爷下水,还是八爷冒险为之,还真的难说。但是不管怎样,这个行为一出,康熙彻底断了八爷当太子的梦想,八爷自己深受其害。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老老实实呆着好了,但是老八还是不遗余力的参与进来,他知道自己彻底没戏了,就去支持老十四。但是老八在康熙心目中已经没有好印象了。

老十四跟雍正是一个妈生的,首先这两人的出身都要比老八高很多,老十四生前也最受康熙宠爱,过的也是顺风顺水,应该说直到康熙驾崩之前,老十四和老四都是有可能继承大统的,老八押宝在老十四身上也无可厚非,而且看起来胜算更大一些。可是最终胜出的还是老四。

其实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胜出的是老十四,老八就能善终吗。我看也不一定,本来到了康熙晚年,皇位基本上就在老四和老十四之间产生,可是对立的两派却是四爷党,八爷党,而且八爷党处处压四爷党一头。关键是八爷党八爷党,核心人物是老八,如果老十四当了皇帝,这让他以后怎么想,而老八一直倚仗着自己人脉广势力大不知收敛,恐怕到时候还是会跟老十四起冲突,到时候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

其实在老四胤禛登基成为雍正以后,老八就彻底失败了。想想之前两人的对立是多么厉害啊,但是雍正一来出于名声考虑,二来稳定朝局,开始的时候还是重用老八,那时候老八的地位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来老八这些年积攒了多少实力啊,连死对头都不得不重用他。这时候的老八,其实应该有个觉悟,要么心狠手辣,干掉雍正,自己当皇帝,要么夹起尾巴做人,逐渐放弃自己的权力,这样还有可能善终。可是他俩种方式都不用,反而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恶心限制雍正,处处使绊子,要知道以前两人是平等的可以给人使坏,现在雍正高高在上是皇帝了,你老八权力再大也只是臣子,雍正这新仇旧恨加一起,能不恨他吗。

所以当雍正逐步掌握局势以后,肯定会狠狠收拾老八。可怜的是老十四,如果不是跟老八搅和一起,说不定他继承皇位的胜算还会大一些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