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为什么被低估了?

古代帝王,顺嘴一说,必少不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并不止这几位,为什么他们总是被摆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上呢?个人认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评价的标准,人们是站在哪个角度上来评价的。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汉、康熙帝等,这些被后人追捧的帝王,身上都有一个特点:能征善战,自然他们所创造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特别在疆域上,后人从他们身上能找到极大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此外,就是在他们统治期间,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刘邦和刘彻,这两位帝王,一位开国,一位守业,在人们心中的评价有何差异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对外征战

刘邦是布衣天子,像他这样的出身,能混到帝王的份上,直到1500年后,才出了另一个贫民帝王朱元璋,如果按时间算,刘邦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从对外战争上来看,刘邦打得是天下,攻城略地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地盘,而刘彻的对外征战既为尊严而战,又是为和平而战,同时也扩充了疆土。

刘邦在地盘争夺战中,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羽,因此,他所经历的最大争战就是楚汉争霸赛,历时4年。这场战争的含金量并不低,或者说大多数历代开国皇帝的地盘战含金量都不低,但相对于边疆异域来说,也可说成是“内斗”。

相比之下,汉武帝的对外征战就不一样了,对匈奴的征战,他所解决的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他之前的汉代帝王,对匈奴采取的都是“和亲”政策,这项政策也不能说没作用,但只治标不治本,匈奴人娶了汉家姑娘之后,还是改变不了土匪的本性,该抢就抢,该拿什么拿什么,也没显示出多少客气。

在文帝、景帝时,匈奴人还越过了边境,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了辽西、河北、山西上和陕西等地,令京都长安都不得安宁。更离谱的是,他们还想把华北平原变成他们的大草原,并且想得很美,奴役汉人来为他们放牧。

刘彻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不仅有着个人的雄心壮志,而且国内的经济条件也达到了对外争战的要求,再说他手下也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比如卫青、李广、霍去病、韩安国等。

但是刘彻大概也没想到,由他开启的这场尊严之战,持续了44年之久,其中关键性的战役进行了三次。

公元前127年,匈奴人入侵上谷、渔阳两地,汉武帝派出了卫青、李息迎战,结果汉军大获全胜,一举夺回了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派出了霍去病远征陇西,匈奴军不敌,汉军勇猛,一直 追击到了匈奴人的老巢,还俘虏了4万余人。从此,刘彻在此设郡,甘肃从此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三次远征匈奴,大将是卫青、霍去病等,这次出征匈奴彻底被汉军摧毁,并造成了匈奴的分裂。

最终,汉武帝笑到了最后,而且他的野心还没有止步,赶走了匈奴,他继续开疆扩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新疆及更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并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宗主地位。

打通西域后,“古丝绸之路”也随之通了。之后,武帝还平息了闽越和南越的叛乱。经过40多年的争战,西汉的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新疆、甘肃西部都划入中国版图,东北的疆域也延申到了浑江、鸭绿江流域。一个强盛的帝国在世界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武帝也威震四方。

所以,从对中国版图的建立,以及与对外沟通的角度上来看,确实是汉武帝更胜一筹。

治国方面

说完了武功,咱们再来说说这两位帝王的文治如何?

刘邦建立西汉后,他得到的江山实际上千疮百孔,秦政的苛政,十来年的战乱,导致了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局面,再加上饥荒,流民和乞丐随处可见。

当了皇帝的刘邦,从马上下来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裁减军队,鼓励生育,劝农重桑,并鼓励私人工商业。

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匈奴的袭扰,刘邦采用了“和亲”政策,并赠送大批财物,以此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经济方面问题解决了,刘邦还着手在政治上巩固皇权,他注重从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上教化臣民,比如刘太公见了刘邦,也要以臣下之礼拜见他。

此外,刘邦还重点清理了一批他认为不安全的诸侯王,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一起打过天下的猛将,凭着军功加官晋爵,在军中威望很高,一旦有二心,那就是刘邦的大患。

于是,刘邦花费了巨大精力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王候,不过,最后,刘邦还是死在了这些王侯当中,英布被逼反后,刘邦在平叛此次叛乱中,不幸中了流矢,回去没多久便去世了,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权力的博弈战。

到了武帝之后,西汉已经历过四代帝王,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其经济已非常繁盛,国库充足,百姓安居乐业。不过在这种繁荣的背后,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了。

比如,一些农民为逃税而脱了户籍,政府无法管理;地方豪强的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到了国计民生;还有曾被打压过的诸侯王也不安分了,等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管理,刘彻通过选拨,任用了一批儒生,大力提倡儒学,并接受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一决策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前,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盛行,虽然它在定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它早已不适应一个庞大而又进取的强盛时代了。

相比之下,儒学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伦理等各个方面,特别倡导任政,是政治阶级在强盛时代统治百姓的最好武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合了帝王的心意。

所以,汉武帝对内部的大一统,是从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此外,他也对朝臣进行了大换血,特别是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一举打破了传统出身等级的限制,任人为贤,重新构建了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机构,将内廷的事由皇帝亲自掌控。

对于诸侯王的威胁,他实行了推恩令,以律法的形式诏令所有诸侯王,将诸侯王手中的土地再次进行分割,分封给其子弟们,这样,诸侯国就越分越小,几代之后,也就没有威胁力了。这样也就解决了诸侯王对帝国统治的长期威胁。

在吏治方面也推出了监察御史,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可以说,刘彻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在经济方面,也推出了许多经济措施,比如将影响国计民生的盐、铁、酒等商品收归国有,严禁商人参与;再比如推行“平准令”,随时平抑物价;推出“均输令”打击不法商贩,等等,不过民间工商业也受到了限制,导致商品经济停滞发展,这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由此,我们也看出,在治国方面,刘邦和刘彻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马上马下游刃有余的帝王。只不过两人面对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一样,因此做出的变革和应对措施也有很大差异。

但从对后世封建王朝的影响力来看,由汉武帝开创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们仍身处其中,不可谓不是一项壮举。因此,汉武帝对后世的影响力还是要胜过刘邦。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汉武帝的影响力确实要胜刘邦一筹。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汉高祖刘邦的被低估或者说被忽视正是与汉武帝刘彻的被人称颂联系起来的,历朝历代,往往都会有那么一位君主由于英明统治而在青史上闻名,其余的君主或许也很出色,但被人们熟知或者称颂的往往是最有名、功绩最大的那位君主,汉武帝刘彻正是如此。换句话来说,汉高祖刘邦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被汉武帝之功绩掩盖了光芒。

汉武帝在位期间,继承了汉代前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成果,国力大大增强,有了开疆拓土、抵御外敌的资本和实力,汉武帝也恰恰有能力去开创足以流芳千古的事业。这一时期,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接连取胜,改变了汉武帝之前皇帝(包括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的安抚政策,开始以绝对的军事优势碾压匈奴地区,把匈奴人赶到了漠北地区,保障了汉朝在中原地区的绝对权威。不仅对匈奴如此,汉武帝在位期间,疆土是往四面八方拓展的:于北方,北击匈奴,将边界推广到阳山一线;西北则设立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土;于南方,灭闽越,先后设立南海、郁林等九郡,拓展了疆土;西南则设立汶山、益州等七郡,版图超过秦代;东北设乐浪四郡,这些举措,大大拓展了汉朝的疆土,是汉朝国力达到顶峰的标志之一。

除了疆域的扩张,汉武帝在其他方面功绩也非常之大。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此后两千余年的统治地位;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将王国权力收归中央;经济上改革币值、实行盐铁官营。这些种种,都是汉武帝在位时期创下的功绩,就对汉朝的意义和对此后历朝历代的意义而言,汉武帝的功绩从客观上来看是要超过汉高祖的,这也正是导致汉高祖虽然是汉朝创始之人却没有能拿到“千古一帝”称号的原因。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刘邦和汉武帝在历史功绩上应该是不分伯仲,甚至刘邦比汉武帝更胜一筹。那么后人的评价却把汉武帝称为“千古一帝”,常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忽略刘邦的历史地位。我想这应该是和汉武帝在军事上击败匈奴、征服西域等历史功绩,并且那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有关系。

刘邦自从沛县起事以来,先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强大的楚项羽大军周旋,为自己赢得了喘息发展之机。其后,又独具慧眼和胆识,敢于独领一军西行入关。最终稳住了自己的根基,最后垓下一战,定鼎中原。

如果说秦始皇是历史先进制度的开创者,那么刘邦就是这些先进制度的继承者,并把秦朝的先进制度发扬光大,影响后世两千余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承上启下,使秦朝的一些先进制度得以延续。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得“文景之治”的便利条件,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并且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等一系列举措,并铸五铢钱;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创设年号,并且颁布了太初历。

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他先平定了南方闽越国的动乱。然后用军事手段代替屈辱的和亲外交政策,派出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中国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进到漠北地区。他同时采用和平手段和军事作战,使西域诸国臣服,为后世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并且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古“丝周之路”。

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著名将领,多次与匈奴作战,并在边境设郡开荒,重修秦长城。在几次与匈奴作战中,发现游牧民族的兵种多为骑兵,为了能够打败匈奴汉武帝开始组建起了骑兵,最终打败匈奴,实现了汉武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伟大夙愿,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

也许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种霸气侧漏的雄心和武功,使他给中华儿女留下深刻印象。并且那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如: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文臣有东方朔、张骞、司马迁; 女性有卫子夫、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起)等著名人物,使后世对他评价中超出刘邦,人们称他“千古一帝”。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教员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其实历史和问答命题开了玩笑。并不是“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相反有很多古人对刘邦的评价很高,几乎接近“千古一帝”这个概念,而汉武帝却没有这样高的评价。问答命题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

“千古一帝”这个词语是明朝思想家李贽创造出来的,是用来评价秦始皇的。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后来“千古一帝”这个词就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属于秦始皇专用词汇。

当然秦始皇的功劳很大,完成统一的事业,开创官员任免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首创皇帝制度。

尤其是他统一的功劳,比如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事业,对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称他为“千古一帝”是恰如其分,李贽的评价十分中肯,后世人也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所以“千古一帝”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不过自媒体蓬勃发展以来,“千古一帝”这个词被滥用了,什么汉武帝,什么唐太宗,什么明太祖,什么康熙帝都跟“千古一帝”蹭上边了。

当然这些帝王的功绩还是够得上“千古一帝”的标准的,用就用了。不过有的人为了博取关注,竟然将隋炀帝也纳入“千古一帝”的范畴了。这就有点过分了。

他修建运河是有功的,唐人皮日休写诗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肯定了修建运河的功劳。至于开创科举考试制度是有争议的,暂且不议。

如果修建运河就有功的话,历史最早修建运河的君王是吴王夫差,他主持修建了运河邗沟段,这段运河至今还在运行,而隋炀帝修建的隋唐大运河在南宋时期就彻底完蛋了。

如果以修建运河来说,吴王夫差岂不是开创者,那么他的功劳就比隋炀帝大多了。今天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让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那么忽必烈也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

关键因素是隋炀帝拥有开皇之治的家业,却最后将江山社稷弄的分崩离析,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自己做了亡国之君,还有什么脸面称“千古一帝”。

话说回来,说问答命题是伪命题,那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开头教员对刘邦的评价就接近“千古一帝”,至少证明并不是没有人评价刘邦千古一帝,此处不在赘述了。

当然刘邦也是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就是他从布衣出身,提三尺剑平秦灭楚,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基业,从一个平民当上皇帝,本来就是开天辟地的事情。

他和他的功臣证明了陈涉的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一统王朝中也就朱元璋的经历和刘邦相似,不过那已经是刘邦去世一千五百多年了。

所以李贽评价:“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其实这个评价总结一下就是“千古一人”,已经很接近“千古一帝”的概念了。

李贽以前的人对刘邦的评价也很高,东汉史学家荀悦就评价刘邦从布衣平民出身打江山,八年之间就灭了秦朝和项羽,平定了天下,然后当上了皇帝。

由此称赞他“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其意思和“千古一帝”差不多,不过他没有创造出“千古一帝”这个词汇。

荀悦: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当然不仅是国人称赞刘邦“千古一帝”,连西洋人也称赞刘邦也是“千古一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就评价刘邦:“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没有刘邦这么好了,评价完全是批评,批评起汉武帝来还毫不客气。其焦点完全集中在汉武帝信任方士,求仙问道,甚至为了开疆拓土耗费民力,搞得国力空虚,民不聊生。

司马光就认为汉武帝自己穷奢极欲,用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对待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贪图边功攻打四夷,而且巡游无度,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不得不当盗贼。他干的这些事和秦始皇没啥区别。只是他用人得当,赏罚严明,晚年悔改,做了导致秦朝灭亡的事情,却没有发生秦朝灭亡的惨剧。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是汉武帝攻打匈奴,百越,西南夷,开疆拓土,推行推恩令,盐铁专卖,独尊儒术,建立古代教育体系,实行王道大一统的政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古人并没有用“千古一帝”来称赞汉武帝,不过他的功绩是彪炳史册的,所以班固用另一个词汇“雄才大略”来称赞他。后来“雄才大略”就成了汉武帝的专属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其实汉武帝对华夏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于建立健全古代版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一功劳远远超越了他所做的其他事情。

不少人认同隋炀帝就是说他创立了科举制度,具有有开创性。不过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并不能和汉武帝创立国民教育体系相提并论。

科举就是一考试制度,汉朝就有考试的做法,不过没有形成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考试做官已经流行了,隋炀帝时期成了制度。

但是科举制度流行也是有条件的。因为科举制度建立在教育体系健全的条件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读书人,怎么考试做官?这是个问题。这就好比没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初等教育,怎么设立高考制度。

秦朝以前教育是不成体系的,西周只有贵族才可以上学,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这个局面,不过教育还是很散乱,不成体系。秦朝焚书坑儒,加上楚汉之争,汉初根本就没有对教育做出任何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接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意见,在长安建立太学。有根据丞相公孙弘建议在太学设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下令在地方上必须设立学校,从国都到地方培养读书人,从此地方和国都整套的古代版国民教育体系就建立了。西汉末期太学生人数就达到一万多人,东汉时期就有三万多人。

《汉书》: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朝之后的王朝继承了汉武帝创立的国民教育体系,继续在国都创办太学或者国子监,在地方上创办地方学校,培养大量读书人。

本来在汉朝读书人只要入了太学,或者被地方官推荐,不犯什么错误,品德优良就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可以担任丞相这样的高官,凿壁借光的匡衡就是从读书人担任丞相的。

后来世家大族的发展,垄断了上层官职,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读书人做官只能担任基层职务。

读书人很多,他们的意见要重视,所以科举制度就产生了,要考试做官。不过前提是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有大量读书人存在,才能进行科举制度,考试做官。

但是科举考试做官的只是做官的途径之一罢了,并不是唯一途径。在隋唐时期做官的渠道多了去了,不过科举给了读书人做官的希望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做官的人才。所以在科举以前,华夏还有很多研究天文地理,算术农学。

只是科举将读书和做官联合在了一起,完全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绑架了,导致在隋唐宋明清等科举时代,研究其他数学天文地理的人才就逐渐变少了。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上功劳是最突出的,也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重点在“千古”两个字!

“千古”是时间很长的意思,用“千古”来形容皇帝,就是说这个皇帝影响了很长的时间!

什么皇帝影响力具有持续性,影响中国几千年呢?

刘邦尽管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一个打天下的英雄故事,除了楚河汉界在下棋的时候,有点刘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给后人的东西真的不多,特别是创新的东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时间很短暂!

比较而言,当然汉武帝才是千古一帝!

事实上!刘邦也很厉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只要我们能够开始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就非常清楚了,主要还是三个原因!

其一、刘邦治理天下的时间不长,只有6年时间,而汉武帝治理天下54年,这个可是非常漫长的过程,真的可以称的上是“千古”

做大事情,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所谓战略性就是具有长期经营的策略,一般来说战略都是长期的,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事业,往往不能说是战略性的事情!

刘邦治理天下,仅仅只有6年时间,充其量就是恢复了天下的统治秩序。

所谓“汉承秦制”!就是基本上按照秦始皇的办法来治理天下!

也就是说,刘邦没有什么制度创新,都是老办法,所以他治理国家的几年,对后世王朝的典章制度没有太多的影响。

汉武帝治理天下54年,期间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设置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制度,比如“内外朝”制度。

其二、汉武帝的治理创新,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这个“内外朝”制度,其实就是汉武帝的发明创造!

他用资历非常浅的文人来做自己的秘书,用这些“秘书”来制衡朝廷重臣,三公宰相的权力被称为“外朝”之权,而那些被汉武帝提拔的“内朝官”往往没有具体的职权。

“内朝官”就是替汉武帝“打工”的,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就像临时工一样,皇帝临时委派他们做一些事情。

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些个内朝官就陪汉武帝游玩,或者舞文弄墨什么的!

有重要决策的时候,他们就是汉武帝的秘书和参谋,帮助汉武帝拿主意。

事实上,这样宰相和原来朝廷的决策权就慢慢的被削夺了!

这个“内外朝”制度对中国有几千年的影响,后来的明朝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都是源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

所以,汉武帝治理天下的方式,对后人有长期的影响!

其三、汉武帝解决了匈奴问题,为汉朝的繁荣富强开疆拓土,而刘邦却要和亲纳贡,在匈奴人面前颜面尽失,当然不能说刘邦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对汉朝而言,真正能够影响天下的皇帝,才能称之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北伐匈奴,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勋!

而刘邦仅仅是治理汉朝,影响所及不过就是中原地区,很少能够去影响像匈奴那样的外族人!

总而言之,汉武帝在位54年,长期治理天下,形成了很多原创性的典章制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汉武帝北伐匈奴,为汉朝开疆拓土,建立了万世功勋,所以才说他是千古一帝!

刘邦尽管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个“传说”,一个打天下的英雄故事!

除了楚河汉界在下棋的时候,有点刘邦的影子之外,他留给后人的东西真的不多,特别是创新的东西不多,加之他治理天下的时间很短暂,所以不能说他是千古一帝!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刘邦的名声毁誉参半,细细琢磨,全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他的功绩并不比汉武帝逊色,只不过是二人做的事情存在差异化,容易让人产生偏见。

(刘邦剧照)

刘邦是开国之君,是创业者,汉武帝本应该是守成之君,但他却利用祖上留下的积蓄进行了二次创业。如果汉武帝一辈子“啃祖”,那他就是一个平庸的皇帝,断不会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打个比方,两个人去创业。

一个人用10本金,稳扎稳打,波澜不惊,不显山露水,到头来积累下了千万家资。

另一个投入百万资金人,风风火火地大干数场,几经沉浮,折腾了个够呛,期间尝过失败的苦楚,也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不停地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穿梭忘返,最终也积累了千万资产。

那么,人们会佩服谁呢?

自不用说,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富有冒险精神,人生有韧性,够宽度,活的还潇洒。

而汉武帝就属于后者一样的人,所以在他皇帝的身份上加上“千古”两个字并不奇怪。

(汉武帝剧照)

那么,决定刘邦与汉武帝谁可称为千古一帝的因素表现在哪里呢?

一、疆域

刘邦打下的汉朝,其版图还赶不上秦朝大,主要是由于河南地(河套平原)被匈奴占领;南越、闽越、夜郎、滇等国脱离了中央控制,与汉朝形成一种附庸(或叫从属、羁縻、朝贡、朝觐),甚至是半附庸关系。

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功绩斐然。西北方向,不仅收复河南地,而且打通了河西走廊,并逐步控制了西域;

东南方向,将南越、东越、夜郎、阗国等都纳入汉朝版图,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交趾郡就是今越南首都河内;

东北方向,击溃卫满朝鲜,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中乐浪郡治所设在今朝鲜首都平壤。

综上所述,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要胜于刘邦一筹。当然,对于刘邦来说年龄是限制他发挥的重要因素,他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再去做这些事情。

要知道,刘邦称帝时已经55岁,再过七年去世,而在这七年中他一刻也没有闲着,一直忙于平定异姓诸侯的叛乱。反观汉武帝16岁继位,在位54年,完全可以利用充裕的时间,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二、对待匈奴

自先秦以来,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刘邦经白登之战后,便结束了与匈奴的武力对抗,选用“和亲”方式换取边境安宁。但是,和亲带有明显屈辱色彩,所以也饱受后人诟病。

汉武帝继位的两年之后,也就是前139年,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国,共击匈奴。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正式拉开汉匈战争的序幕。此后,从前129年开始,汉武帝便开始高密度、大规模地进攻匈奴。

前119年,随着漠北之战的结束,汉匈奴战争暂告一段落。前100年,发生苏武被匈奴扣押事件,汉武帝又开始发动对匈战争,并持续到公元前90年。此时距离汉武帝去世,只剩下三年时间。可以说,汉武帝为匈奴战争,穷尽一生。

汉武帝持续数十年的对匈战争,迫使匈奴将王庭移居漠北草原深处,基本解除了边境安全威胁,同也为汉宣帝彻底征服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彰显了大汉国威,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

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战争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激化了社会矛盾,对汉朝的统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是后人在某种情绪的渲染与烘烤下,感觉汉武帝的做法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豪气干云,所以醉享这种精神的同时,自然会对汉武帝钦佩不已,千古一帝,舍他其谁。

三、思想

刘邦出身不高,没什么文化,不喜欢繁文缛节那一套,他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治国也一样。大臣陆贾则直言不讳地纠正刘邦,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刘邦有所领悟,这才认识到一套思想鲜明、措施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性。

后来,刘邦命叔孙通制定了相对简单的礼仪,规范了大臣们的言行,同时也确立了以道家黄老为主,儒家为辅的治国方针。

可能有人认为刘邦缺乏治国韬略,其实他是务实。经秦末战乱,百废待举,民不聊生,汉朝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这个时候应该给予百姓宽广的空间,经济生产方面不受政府过多的干预。

汉武帝继位后,马上就要摒弃黄老,独尊儒术。因为黄老无为之治,最初符合汉朝国情,后为滋长奢靡腐化的温床,不利于中央集权,而儒家正好与黄老相反。

经大刀阔斧的改革,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并与法家杂糅,成为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不止为汉武帝服务,而且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

因此,汉武帝也成为历代封建帝王中的“标杆”,他所创导的集权思想为奉为圭臬,受他们的摩拜,被后人称道。

四、内政

刘邦称帝后,汉朝是一个郡县与诸侯国并存的状态。接下来,刘邦在有生之年将异姓诸侯拨除,让兄弟子侄们代替,形成了一个刘姓宗室拱卫中央政权的局面。

随行时间的推移,这些刘姓诸侯都壮大了实力,并显露出抗衡中央的趋向。汉文帝时期,冲突直接爆发,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及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联合向中央政权发起挑战。

汉武帝继位后,意识到“刘姓诸侯”之患迫在眉睫,因此他才用“推恩令”的方式,逐渐瓦解了地方对抗中央的隐患,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而现实这一切的指导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包装之下的“王霸政治”。

或许有人认为,刘邦分封宗室,等于给后继者埋了一堆地雷,其实对于汉初形势来说,他们是拱卫中央的盾牌。凡事有利有弊,而利与弊也能从一个极端跨入另一个极端,从而互换了位置。所以,到了西汉末年,宗室衰微,王莽篡汉就容易多了。

结语:

如果把汉朝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刘邦就是这个公司的开创者,他只是构建出了这个公司的基本框架,保证了它的基础的运营。这个公司的规模不大,既没有取得上市,也没有走向国际化。

所谓“上市”,好比是被周边国家认同、接受,继而承诺其中心领导地位。所谓“国际化”是指同周边民族之外、没有“文化认同”的国家建立联系,比如处于中西亚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而汉武帝把这一切都做到了,所以不仅汉朝的版图扩大了,而且还开辟了丝绸之路,树立起了汉朝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所以,单看历史功绩,汉武帝确实要比刘邦显赫得多,头顶上的光环更亮些。从思想境界上看,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汉武帝明显要比刘邦开阔许多。这就是汉武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一大原因。

但从识人用人方面看,刘邦富有领导艺术,刚柔并济,有浓浓的人情味儿,而汉武帝就显得冷酷无情许多。如果互换位置,汉武帝不一定能取得刘邦那样的成就,但刘邦一定要比汉武帝还有建树。刘邦有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而汉武帝一生笃信权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