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清宫剧里,后宫娘娘们用的非常普遍了。样式也繁密,那么这个指甲套叫什么,又有什么讲究?

指甲套,故名思义,就是保护指甲的套子。据史载,慈禧特别爱留指甲,尤其是一双手的两个无名指和小手指,最长可达七八寸,为了修饰保护好她的长指甲,慈禧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关键是给长指甲戴上特制的指甲套,以免受到外来的损坏。

慈禧的指甲套有镂空嵌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非常名贵。据说慈禧在批奏折的时候,习惯用指甲在奏折上面划,多少人的生死命运,以及不少国家大事,都是在她的指甲下面被划出来的,因此,有人说,慈禧的指甲就是历史的“画笔”。这当然是极度讽刺的说法。

那么,清宫女子为何喜欢留长指甲,带着的指甲套又有什么讲究呢?

说起来蓄甲之风并不是清宫女子的专利,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留长指甲有何深意,唐代女诗人晁采给出的答案是“寄相思”。且看她在《子夜歌十八首》中的诗句: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由此可见,唐代的妇女将长指甲作为情感的信物。

在《红楼梦》里,晴雯也留着两根二三寸长的指甲,指甲上还留有凤仙花染红的痕迹。唐朝女子有蓄甲之风,那么美甲和护甲就提上了日程。据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就记载了这种用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

摘取凤仙花的花和叶,捣碎后加入明矾,将指甲洗净,用丝绵做成与指甲一样大小的薄片,浸入花汁,再敷于指甲表面,最后用布条缠好,过一晚再拆开,指甲表面便有颜色浸染。如果连续染几次,染后的指甲颜色就跟胭脂一样红,可保留数月。

在清代,太医院会为后妃们研制软化指甲的药水,定时由宫女伺候着浸泡。这是古代女子的美甲。

在护甲上,为了防止指甲断裂,特别是在冬季,可佩戴护指,也叫指甲套或金驱。护指用不同的材质做成,如金、银、铜、玉、珍珠或宝石,还有棉护指,长约四寸有余,细长略弯,指端尖细,背部通常都是镂空的,方便通气。

不同材质的指甲套一般按季节佩戴,冬季用棉护指,夏季用玉护指,玉石会有凉爽的感觉。春秋两季则使用金护指或银护指。

佩戴时也有讲究,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都可以戴,大多数人只戴食指或中指,也有戴无名指和小指。戴上护甲后,手指显得修长而华丽,同时也意味着身份上的高贵,佩戴者多半是贵族女子。因此,戴护甲对于清代女子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王公贵族之女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过着养尊处优的奢侈生活,留长指甲戴护甲则成为她们的标志之一。

此外,清宫女子戴护指与满洲妇女的服饰也有一定的关系。清宫后妃们头顶发髻,身着宽松的旗装,马蹄式的宽袖口里,如果藏着一双短粗的小手,实在有失美观。相反,如果是一双修长的纤纤玉指,那么从审美的角度来说,那就很完美了。于是修长的护指套,对于后妃们其装饰作用也不容忽视。

清朝后宫妇女华贵护指的代表人物非慈禧莫属,据说慈禧在1900年西逃前,由于怕暴露目标,狠心剪掉了自己的长指甲,为此还大哭了一场。抛开她身上的政治色彩,也只不过是一个爱美的女性。

曾为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这样描述慈禧“手戴玉钏及玉护指,光辉夺目,精彩照人。”,可见,清朝宫廷的护指文化非常盛行。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就叫指甲套,但可千万别小瞧这个小小的指甲套,它的作用之多可能你们都想象不到。

在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不免有一个疑惑,就是所有妃嫔都会带一个长长的指甲套,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长指甲套不仅不实用还不好看。

就是放在当时,民间女子也很少有戴指甲套的现象,那为何后宫的嫔妃都会人手一个呢?其实这小小的指甲套有大大的作用,还不只是一个。

保护指甲

保护指甲算是指甲套最早的作用了,这些指甲套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指甲过长而出现断裂的情况。

在清朝的时候,指甲也是一个人美丽的表现,好看的指甲可以让女子的手看起来更加的秀气,所以指甲套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而民间的女子之所以不戴指甲套则是因为每天都有事情要做,而不是像后宫的那些嫔妃一般,整天都有人伺候。

对于如何保护指甲这一块,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完全有发言权,因为她在这件事上可以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不仅平时找专门的人进行修剪,还特意让皇宫里面的御医配置药水,从而让浸泡过后的指甲变的更加的美丽。

在慈禧西逃的时候,因为长指甲不便行事,所以只好命人用剪刀剪了,为此慈禧还大哭过一场,可见对指甲的热爱。

而这保护指甲则还仅仅是指甲套最基本的功能,后面的作用说出来可能还会让你不相信。

区别地位

你没有看错,指甲套也是可以用来区别地位的,分辨官员的三六九等从帽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如何分辨后宫妃子的地位呢?看指甲套就可以了。

如果看清宫剧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不同等级的妃子她们的指甲套长度是不一样的,戴最长指甲套的一定是太后或皇后,而等级越低,则指甲套越短。

并且身份不同的人,其指甲套上面的东西也不一样,等级最低的妃嫔只能在指甲套上镶嵌一些金银或是一些便宜珠宝。

而等级越高,这指甲套也就更加的精致和珍贵,比如皇后所戴的指甲套,上面镶嵌的都是非常珍惜的宝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可见小小的指甲套也并不简单,在等级森严的后宫当中竟然能作为身份的凭证,但跟接下来的作用相比,就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保护自己

是的,妃子们手上的指甲套不仅是好看,往往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下她们的性命。

虽然后宫都是女子,但其中的斗争不比朝堂之上的差,妃嫔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往往会在指甲套的前端处藏下毒药或者迷药。

这样一旦妃嫔遭到其他人的威胁时,就可以用指甲套抓烂他们的皮肤,随后这些毒药就会进入到刺客体内,从而躲过一劫。

不仅如此,如果碰见一些不听话的宫女,尖尖的指甲套也可以成为惩罚她们的工具。

一般指甲套都是由金属打造,再加上独特的设计,这就会导致打在人脸上会特别的疼,轻则受伤,重则毁容,实在是一件利器。

是不是没想到后宫妃嫔手上的指甲套还有这么些作用?说实话,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是惊呆了,原来这指甲套并不仅仅是妃嫔为了爱美而戴上的,长见识了!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清宫嫔妃护甲套里的秘密:慈禧曾在护甲套里头塞棉花,最贵的不是金护甲套。

近些年来,清宫戏扎堆,人们在观看那被反复演绎的后宫故事时,也会被满屏幕的华服头饰吸住了目光,而一些身份尊贵的妃子们十指间斜斜翘起来的指甲套,更是勾起无数人的兴趣。

这些纤巧而精致、明艳而锋利,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艳气质的的护甲套里头,究竟有多少秘密?

虽然早在1000年前的隋朝,护甲就已经存在,陕西西安隋代女童李静训墓就出土过用金片铸成的护甲,但护甲真正风行起来,却是在几百年后的清代。

清代的女子,大多数都有了留指甲的习惯,譬如《红楼梦》里,晴雯就留了两根葱管般长的指甲。而《燕京风土录》中就有载:

“旗女子, 多衣食无忧,闲来无事,则多以养长甲自娱。养甲则需戴指甲套护之,指甲套材质为金或银,佩戴时恰与手指互相适合,可保长指甲不受摧残。”

无论平民还是富贵人家,都以蓄甲自娱自乐,更别提那充满着孤独和苦闷,压抑和拘谨的宫廷了。

慈禧

26岁守寡的慈禧太后,就是因为太过寂寞,将指甲玩出来花儿。

据贴身服侍过她的老宫女何荣儿回忆,慈禧每天都要用热水泡指甲,宫女们用一个玉杯盛进热水,慈禧挨个将指甲泡软后,将指甲校直(因为指甲会弯),如有不直的地方便用矬子磨正,继而将指甲清洁干净,涂上指甲油。待指甲油干,就戴上指甲套。一个流程下来也得半个时辰以上。

当然啦,就现在的审美来说,这些清朝贵妇们一律梳着两把头,发髻高耸,脚下是四五寸的花盆底鞋,穿着的上衣一概是马蹄状的袖口,盖住一半手背,如果没有一双修长的指甲去和谐,也着实难看。

没戴护甲套的瑾妃,接地气不少

指甲怎么玩?

按指甲的正常的生长速度,蓄一根一寸长的指甲,大约得半年的光景,而指甲又是异常脆弱的,稍有不留神就会折断。为了避免这样的意外,贵族女子们便让工匠们为自己的指甲打造一个金属套筒,用于套住手指,指甲套就这么诞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贵族女性对指甲套的要求不再只有保护指甲的作用,而是增加了装饰手指的作用。

渐渐地,这些指甲套被打造得越来越精巧,越来越别致。就现存的清宫旧藏指甲套来看,清代宫廷的指甲套的工艺特征,主要有分几个方面。

鎏金烧蓝青蛙荷花指甲套

一,在材质方面,有金、银、铜鎏金这样的贵金属;也有田玉、翡翠这样的玉石;还有玳瑁、犀牛角这样的牙骨角。如图:

这些材质中,贵金属最为常见,而翡翠在同治后,因为慈禧的迷恋曾风行一时。清宫嫔妃尤爱用玉石做指甲套。至于玳瑁、犀牛角,更是稀有,加之费工费料,所以价值更要昂贵,如果在清代,哪位女性有一个玳瑁、犀牛角的指甲套,王公贵族没跑了。

二,在造型方面,主要有镂空式,半镂空式,封闭式。如图:

就我们所见,镂空式的指甲套肯定要比封闭式的戴着更舒服,因为透气好,一定程度上减轻指甲的负担。

不过,封闭式的指甲套最常用的材质就是之前我们说的名贵的玉石和骨角质。这种材质的指甲套在我看来除了彰显身份别无优点,因为它们质地清凉,冬天戴着手指冰冷,而夏天戴时,手指又闷在里头,真为这些想要炫鬻财富的贵妇们着急。

此外,还有一些造型比较非主流的,譬如挂着流苏的,挂着铃铛的,算是指甲套界中的妖艳货色吧。

流苏式护甲套

三,装饰艺术方面,采用丝花、锤揲、錾刻等技术,配合点翠、流金、镶嵌等点缀手段,追求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那么,如此繁杂多样的指甲套,该怎么佩戴呢?这里头也有讲究。

有根据季节变换佩戴的,在《清东陵档案解密》中,就有关于慈禧换季戴指甲套的记载:

“慈禧喜戴甲套养护长甲。冬季,用内里有棉之锦套,依依套于十指;夏季则用玉质护指,因玉凉,戴之有凉爽之感,春秋之季,则用金、银护指。”

冬天就在指甲套里塞棉花,夏天就戴清凉的玉石材质护甲套,其他季节佩戴金银材质,娇贵如慈禧,在讨好自己上绝不含糊。

也有根据个人喜好灵活组合的。就习惯上来看,很少有人会在大拇指戴指甲套,因为行动不方便。此外其他指甲都能佩戴,可以左右手对称佩戴,也可以单手佩戴。一般来说,双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对称佩戴最为常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慈禧的照片,都是这么戴的。

当然,还有单手小指和无名指佩戴的,但这种情况在宫廷几乎没有,因为这意味着另一手是需要劳作的,是地位低微的体现,显然,后宫嫔妃不需要劳作。

以上就是关于指甲套的秘密,方寸之地,却大有讲究,举止之间,划过的却是不同寻常的处境,是一种优雅安逸的贵族生活。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1957年,陕西西安玉祥门外梁家庄,发现一座隋代高等级墓葬,这就是著名的9岁小公主李静训的墓葬。

在她身上,除了惊艳世人的金凤冠和镶嵌满珍珠宝石的金项链外,她的手指上还戴满了十个银甲套。

以这个考古发现的故事为本问答开头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指甲套的发展源流和来龙去脉后,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指甲套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才是一个优质问答该有的基本素养。

这十枚早期发现的护指,佩戴时仅可盖过指尖少许,护甲功能并不突出。

另外,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都出土过和李静训墓类似的单片式的金色护指。

如图下图所示:该指甲套是由一金银片弯曲制作而成,从其根部盘旋而生,该类型的指甲套的尺寸短小,通过调整指套的粗度和长度,可以适应不同的佩戴者的需求,方便通气且轻巧。

保护指甲是指甲套的基本功能,也是指甲套产生的根本缘由,而护甲的起源则为古已久远的蓄甲之风。

《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察左右之臣不诚。”

从文中所描述的韩昭侯君臣以断“爪”验忠诚的故事可以看出,见早在战国时期贵族男子已有蓄甲之风,而且还很长,够锋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蓄甲也渐成风尚,并逐渐成为后世蓄甲的主要群体。

南朝时,陈武帝章皇后就天生丽质,喜好蓄甲,成为宫中一景。

《陈书·高祖章皇后记》称其:“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

明清时,蓄甲更是兴盛一时,特别是到了清代,上至慈禧老佛爷、宫中后妃,王公大臣的夫人小姐,下至宫廷侍女,都以戴护甲为尚,可见,戴护甲成为晚清后宫贵妃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对于手指上所佩戴的这种首饰,目前学界对其称呼有:指甲套、护指、指套、指爪套、金驱、银甲、金指甲等,还有一部分学者称其为:扳指或义甲。

作为晚清风靡一时的时髦首饰,指甲套首先具有的是实用功能。

第一、保护指甲。清朝女子喜蓄长甲,长甲又易断易折,因此,保护指甲不受损,是指甲套被制作和佩戴的初衷。

第二、旗女嗜吸烟,指甲套也常被用来剔烟灰。

后宫妃子寂寞空虚,很多都染上大烟瘾,比如说道光皇帝的嫡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染上烟瘾。

虽然道光皇帝明令禁止吸食鸦片,但还是偷偷的让人给他继母弄来鸦片供她吸食,可见其孝心可嘉。

第三、测试毒药。我们从很多宫斗剧里都可以看到,清廷后宫明争暗斗,杀机四伏,有时候指甲套会被有心的妃子用来暗藏或测试毒药,以求自保立足。

第四、装饰性功能。从蓄甲,到染甲,再到指甲套的佩戴,这种求美线路的延伸,体现着女性对指部美感的认知与升华。

作为一种时髦首饰,其奢华满饰的装饰风格,犹如给手指穿了华丽的服饰,不仅加长了指部的纤长感,而且从当时的审美视角观之,更是多了一份冷艳妩媚的风韵,也展现出皇家的高贵权威。

清宫后妃指甲套的材质丰富,有金、银、玉、翡翠、珐琅、牙骨角等,制作工艺繁复,集技艺、形式和美感于一体。

清宫指甲套作为皇室特有的一种指部装饰品,小巧精致雕琢精美,反应出大量琐碎精力在宫廷细节求美上的投入。

在这一件细小的首饰之上,使得指甲套不仅成为佩戴者拉开等级差距、借以自彰身份的工具,还成为清宫贵妇们竞相攀比的玩物,而一味地追求奢华富丽。

值得一提的是,以牙骨角材质的指甲套主要为性清凉的玳瑁或犀角等。玳瑁为一种罕见的象征长寿的海洋龟类动物,取材于此有祈愿吉祥长寿之意。

玳瑁得之不易,价格不菲,由此成为贵族权高位重和奢侈生活的象征,又因其性清寒,戴于指部,凉爽怡人。

玳瑁和翡翠二者都昂贵难得,以此制成指甲套相当费工费料,需精良地质一整块,雕琢好外部后,再将内部掏空,并保证壁面薄厚一致不可有任何瑕疵。

由此可见佩戴此昂贵材质指甲套之人非常人可为,定为王权贵族才能拥有。

清宫指甲套的样式繁多,有镂空式、半镂空式、封闭式、垂缀流苏铃铛式等,长短不一,约3-15 公分不等,口径约 1.5 公分。

镂空式多见于长款指甲套,无半点封闭,透气功能足,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指部负担。

戴于指部时,纤小的细缝中露出白嫩的玉指,视觉上犹如给手指穿了透视装一般,透漏出一种隐秘而朦胧的美感。

封闭式指甲套则常见于玉石和骨角质等名贵材质,易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除基部和指端开口,其余部分都封闭,但其质性清凉,夏季佩戴凉爽舒适。

流苏铃铛式一种是以短链垂坠小铃铛,铃铛形似石榴、莲蓬或绣鞋等。

轻晃时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此种坠饰让冷艳高贵的指甲套多了些活泼可爱的情绪,举手间多了一番视觉上的风韵和听觉上的畅享。

清宫严格的典制、浓厚的封建权威和上层阶级的审美意趣,越是位高权重之人,所戴首饰越贵重,指甲套也不例外,这无疑会对手指的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慈禧太后特别注重自己指甲的保养和装饰,她专门有一个为她保养指甲的团队,从太医开的药水浸泡开始到修剪打磨,到涂指甲油到戴指甲套,程序复杂耗费时间也很长。

另外,宫廷首饰最主要的功能是以雅贵之美来衬托女性柔和富贵之气,但是清宫指甲套造型与其他手部饰品相比,多了些触感上的尖锐和情感上的冷漠。

这也隐喻着清宫女性看似表面风光无限悠然,实际上却面临着地位乃至人生安全上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指甲套不得已而成为她们在特殊时刻进行自我防备的工具。

清宫指甲套流行并盛行于清晚期这样一个渐渐消沉的时代,在雕琢上尽显奢侈精美,最终却昙花一现,那些精工细琢的吉祥纹饰不仅是对满清王朝繁华盛状的记录,也是对其在衰败没落时作最后挣扎的嘲讽。

文/花间兮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干活的人是留不了长指甲的,这事炒米深有体会。长指甲被折断的痛,带来的伤,会让人悔恨。

所以古代女性包括部分男性一般会留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指甲,会留的很长。有资格留指甲的,一定是有人伺候的,甚至上厕所都不用擦屁股的。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待遇,而是长期,甚至是终身待遇。所以留指甲这事在那个年代,严重体现了阶级性。

指甲一留长,就容易卷曲或者断裂。所以要保护好,虽然很多时候有人伺候,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做事情,但是毕竟指甲还是容易被各种磕磕绊绊给损伤到,所以必须要用护具保护起来,这种护具,就叫“金驱”。

金驱的质地多样,工艺复杂。比如有金、银、铜、铁、玉、玳瑁、珐琅、玻璃、牛角、象牙等等。在制作艺上采用錾刻、锤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手法,结合凸起、阴线、阳线、镂空等作法、再加上金镶珠宝玉石和复杂的掐金丝、点翠,等等。

汉朝的时候,金驱也只是单纯为了保护指甲,而到了清朝,硬是被做成了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极其富有艺术价值。金驱越是贵重,也更体现出主人的等级地位。

说到最有名的长指甲,当属慈禧老佛爷的。慈禧对自己的美甲是特别爱护的,每年在美甲方面的花费都在七八千两,其中一副23厘米长的金驱,就价值上千两。只不过“西狩”的时候,忍痛割爱,把指甲剪了,慈禧能对洋人没意见么?毕竟当初洋人为了讨好她,曾经送给他一套价值不菲的纯白色的护甲工具,包括修剪指甲的小剪刀以及一套银白色的指甲油。

其实有些金驱还有一个隐藏功能,这是不能言说的秘密 ,有些金驱的顶端实际上是暗藏了毒药的。

所以金驱别光注意它的艺术价值。正应了那句话,越是美丽的越是危险的。谁又会想到在深宫之中,美人们的无奈和惶恐?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这种手上带的指甲套叫护指,也有叫金躯的,自汉代就有,只不过到了清代,满清的女人盛行这种装束,清宫就保留下来,成为清宫妃嫔们的一大特色。

护指大多卷成锥桶状,套在手指的中上部,从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而流畅,一般都是成双配对的带在无名指和小指上。 这种护指的材质有金、银、玉、铜、玳瑁、珐琅、玻璃等,在制作工艺上大多采用篆刻、锤炼、焊接、镂空、累丝、镶嵌等等。这都要视后宫妃嫔的地位身份的不同而不同,都有严格的规定。

护指既能保护指甲,也能直接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贵族女子好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气由来已久,清代的皇宫贵妇们更是用镶珠嵌玉的豪华金属或者景泰蓝指甲套,以保护她们精心留饰的指甲,增加其增加的长度,该指甲套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丰富,能充分显示她的尊贵地位,而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甲人物当属清朝的慈禧太后了。 指甲套既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自然要有所差别,妃嫔们佩戴的长度都不能超过皇后或太后。

至于说这种指甲套是为了保护指甲实属勉强,为何单单只保护无名指和小指,其他的三个手指甲就不用保护了?

带指甲套的目的就是为了显摆显摆,欧洲也有这类似的传统,贵族女子穿的拖地长裙,内衬裙撑,表示女子的身份,说白了就是炫富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养尊处优的人才这么折腾,装逼罢了。

护指是清宫妃嫔们的时尚,开始是保护指甲的装饰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手上装饰品,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奢华考究,制作的材料也更加的贵重,完全成为奢侈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