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它是一种德行,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范畴,被视为是最高的德行。它主张君子应当遵循“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并以此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最终期望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孔子以中庸为最高德行,并且把它与仁和礼相结合。一方面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执礼,中庸意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恰当适中;另一方面把中庸的观念与“仁”密切地联系起来,以“中”来平衡“仁”与“礼”的关系,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就暗含了由中庸达到天下大治的太和理想。
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就是不偏不倚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也因此被理解为中道。而对于德行而言,也被视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 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调和与均衡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称之为“中庸”。这一理论在古代思想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中道学说,是被亚里士多德作为一种实践的智慧而提出的。在他看来,道德行为是有意识地实现道德目的的活动。道德目标,是行为的目的,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是一个实践的智慧问题了。
他认为,实践智慧的明显特征是思虑和选择。思虑,就是要权衡利弊,去寻找达到既定目的的最佳手段,选择是思虑的结果,就是通过思虑选择出最佳手段。思虑和选择的对象是可欲的,过程却是理性的。亚里士多德将这种理性的选择过程概括为“中道”。
中道”是相对于人的行为和情感而言的“适中”,最好的生活是适度的生活。就是说,根据中庸之道生活。中庸的生活需要运用理性来驾驭人的欲望。过度与不及是可恶的特征,适度是德性的特征。”比如,谈到感情,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在适当的方式下所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即是美德。”还有,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的中道等等。中庸与中道的异同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不同的方面也有三点:(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
(2)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
(3)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ー;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中庸和中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依据不同: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商、周的“中”“和”之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人们要按照周礼行事,通过中庸之道达到社会长治久安;而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的“和谐观”,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提出了“中道”理论,他认为“中道”就是适中,适度的意思。
- 形成原因不同:
孔子的“中庸”实际上“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而“仁”又是人先天具有的,不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的“中庸”是先天性形成的;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习惯道德,也就是风俗习惯熏陶而来的,而不是自然本性,所以他的“中道”是后天性形成的。
- 行为表现不同:
孔子的“中庸”是一种自觉利人的表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道德;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个人意志的自由,追求一种人的高度自主,做任何事都是自愿的。
- 实施方式不同:
孔子的“中庸”是在“仁”的基础上,所以他要求用德治理,再加上法计,也就是常说的恩威并施;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则主张法治,因为他认为人治具有欲望性,不利于裁决。
第二,中庸和中道的相同之处:- 理性精神的相同:不走极端:
中庸或中道,要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
- 主体指向的相同:至上美德: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种至上美德,并非人人具有,平常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漸向中庸美德靠拢。
- 思想方法的相同:致中和时中: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和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间处在不同的背景下,有区别,也有联系。(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各取之长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那都是帝王的砖头,那里可用就用到那里。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我对什么亚里士多德不熟悉,但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是指最正确的道理,绝不能偏离。庸是指不移改,不曲解,不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这道理很正确。只可惜被很多人曲解,一提中庸,首先想到"和稀泥“!
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如何区别联系?
孔子的中庸?这从何说起?中华文化还没有弄明白,就整一个外国货进行比对,太浅薄无知喽。请先把中华文化课补充一下吧!弄清《中庸》源于何处,都说了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