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宝玉为黛玉迷失本性这一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五十七回,宝黛之爱全府的人都知道了,贾母和王夫人怎么会不知道呢?只不过她们二人忙着博弈。答案分两点:其一,宝玉为何在五十七回迷失本性其二,在贾府的第四代媳妇人选中,贾母和王夫人两人的标准。宝玉为何在五十七回迷失本性
宝黛之爱在书中第一回便定了基调,绛珠仙草执意要以泪还愿,已注定了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恋。既然是爱恋,当事人彼此都要为此投入感情,不只是黛玉,宝玉也一样。最后没有走到最后,必然有所阻碍,黛玉明白,宝玉也感觉得到。
在此回前,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二人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第八回,黛玉奚落宝玉听宝姐姐的话,比圣旨还快;第十九回,宝钗吃“冷香丸”,黛玉又取笑宝玉是否有“暖香”来配;第二十回,吃史湘云的醋,史大姑娘来了,黛玉讥讽宝玉,若不是被宝钗牵绊,早就飞来;第二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背地里向史湘云说她多心,因此气恼和宝玉吵嘴;第二十六回,晴雯没听出黛玉声音,把黛玉关在了门外,黛玉产生误会,和宝玉又生了气;第二十八回,黛玉说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二十九回,二人从清虚观回来,又是一顿砸玉大吵等等,看似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但对黛玉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试探宝玉的心,与此同时,也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心病”流露出来。于是,弄得贾府的人都知道了他们二人的“心病”,早在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便拿黛玉开起了玩笑,说: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还指着宝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根基家私儿配不上?
到第三十二回,宝玉终于向黛玉说“你放心”,那一段话就是为了医黛玉的心病,让她安心,他把自己的心也掏出来给她看。到第三十四,宝玉赠旧帕,黛玉在帕上题诗,二人终于“心心相映”,彼此心领神会,便不再需要“心证意证”了。
宝黛二人的“心病”,他们自己解了。但是,在黛玉心中,还有一块更大的“心病”,便是贾府媳妇的人选中,是否有自己的位置?
在第二十五回,凤姐还拿他们开玩笑,但是到了第二十八回,元妃赏赐节礼,只有宝钗和宝玉一样;第三十五回,宝玉引导贾母称赞黛玉,然而贾母赞的却是宝钗。到了第五十五回,薛宝钗干脆当起了贾府理事的半个主子。这中间的变化,黛玉深有感触,尽管她得到了宝玉的心,只怕命运不由他们作主。所以她自叹: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为此,黛玉时常伤感。
对于中间这一系列的变化,难道贾宝玉就没有感知吗?肯定是有的。第五十七回,可以说是宝黛之爱的中间阶段,二人自从互证爱情后,爱意浓浓,感情也达到一个小高潮。但是对于“自由恋爱”,在那个封建时代是大忌。
封建社会男女有别,作者打造了一个大观园,让贾宝玉与众姐妹有了亲近的机会。但是出了大观园,所有的礼法依旧不可逾越。私定终身是家丑,恋爱是私情,是下流痴病,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在这样的氛围下,宝黛不能明着谈“恋爱”,只能暗着“谈情”。即使这样,贾府里的人也容不下他们了。
薛宝钗当家就是一个风向标。凤姐生病,理家的人本应是李纨,名正言顺,也有能力。但偏偏用了三个人贾探春、李纨、薛宝钗,而且薛还是一个外人。再看,这三人中,贾探春亲妈不认,只认王夫人。李纨是早亡儿贾珠的遗孀,也是王夫人的人。再说薛宝钗,其母早在此前已散布金玉良缘,又住进贾府,怎么也无法掩饰对贾宝玉的垂涎之图了。薛宝钗又是一等聪明之人,她明察秋毫,凭借在贾府的表现,赢得了贾府上下的赞赏。
种种迹象表明,贾府的媳妇人选在产生变化,黛玉心急不能言,紫鹃心急,也不能向主子们说,还是只能从宝玉身上下手。于是紫鹃情辞试莾玉,宝玉失本性,其实是宝黛联合在向贾府的主流文化宣战,有示威的意味。意思是我们两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正如他清醒后对紫鹃所言: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所以,宝玉为黛玉迷失本性,可以看作是宝黛之爱与封建礼教的一次正面对抗。结果怎样,大家也都看到了,像一块石子扔进一片湖泊,只听个响儿。
在贾府的媳妇人选中,贾母和王夫人两人的标准贾母和王夫人对选媳妇的标准本来就不同。在贾母心中,门第不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第二十九回,贾赠一众人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曾想给宝玉提亲,结果被贾母一口拒绝了。贾母这样说: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段话表明三层意思,第一,宝玉不宜早婚;第二,贾母并非支持木石同盟,也没有倾向金玉良缘;第三,贾母既看重外在也看重内在了,即模样儿好,性格也要好。
到了第五十回,薛宝琴也来到了贾府,贾母一开始不知道宝琴此来目的是为完婚,一见宝琴喜欢的不得了,给了她最高级别的待遇。连宝钗都看不下去了,平日里她才是贾府的坐上宾,这会儿酸酸地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特别在宝玉和宝琴二人在雪中伫立后,贾母更是看准了薛宝琴,还问起了她的八字。可见薛宝琴的标准,模样儿好,性格好,才是贾母心中孙媳妇的人选。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倒是王夫人,有一个明显的嫌弃林黛玉的表现,从对待晴雯的处理可以看出。她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黛玉。”,这一句,足可以证明,姑娘们长得漂亮,身材好,不是王夫人选媳妇的标准。
晴雯死后,王夫人听说后,说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对于一个整日吃斋念佛的人,口里说出这样的话,实在不敢恭维。这也说明,她要选得儿媳妇标准一定要身体健康。这样一来,不难看出,王夫人儿媳妇的标准是这样的:相貌一般,关键忠厚老实,身体健康,能撑起贾府的半边天。王夫人和贾政把自己亲生女儿送到宫里,便已证明他们夫妇的功利心过重。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首先看重的是高攀,其次才是同级别的豪门通婚。
所以,宝黛相爱,即使宝玉为黛玉失去本性,在封建家长们的眼中,也不算什么,他们各自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各有主见。并不是由你们小儿女闹一下,就会改变的。这才是封建礼教真正可怕的地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利益为中心,这一条铁的纪律不会因谁而改变,即使是自己的儿女。《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红楼梦》中,凡事能入的高门大院,并且活得安安稳稳的女人,都是人精。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些小小的秘密,自然是洞如观火。
贾母是从从孙子媳妇做起,一直到了有重孙子媳妇,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贾母曾经多次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并提,动不动就说两个玉儿,说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等话。
而王夫人从一个响快的大家闺秀,变成一个佛口蛇心,宅斗经验丰富的的“木头人”,成功把小妾拿住,把庶女拢住,把庶子养歪,具有丰富宅斗经验的当家主母,又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又怎会不明白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那一点不是秘密的秘密?更何况,在王夫人身边,还有薛宝钗那一个神助攻,动不动就会在王夫人面前强调让贾宝玉去陪着林黛玉?
不但贾母和王夫人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投意合,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比如王熙凤,早在第25回,她就曾与林黛玉开玩笑,问林黛玉喝了他们贾府的茶,为什么不给他们贾府做儿媳妇,还指着贾宝玉问林黛玉,是门第配不上,家私儿配不上,还是人物配不上?而李纨也在一旁说王熙凤诙谐得好。
等到了紫娟一句林黛玉要回苏州的话,让贾宝玉失魂落魄,宝黛之间的感情更加明确地展现到众人面前来。
如湘云就曾经为此打趣过贾宝玉说“快把这船打出去,他们是接林妹妹的”,也打趣林妹妹“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
至于薛姨妈所谓的“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则是纯粹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既然贾母和王夫人都看出来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谊,为什么他们都不给贾宝玉和林黛玉做主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确实,神仙斗法,小鬼遭殃的问题。贾母和王夫人是一对婆媳,虽然两个人都是人精,却没有躲避开婆媳擂台的法则。贾母为了掌控贾宝玉的婚事,推出了林黛玉这个外孙女,而王夫人则推出了薛宝钗这个外甥女。这婆媳二人打擂台的后果,就是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架上了火烤。
婆媳相争,总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贾母虽然有意撮合贾宝玉和林黛玉,但终究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父母。过去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贾母作为一个祖母和外祖母,也不愿越俎代庖。
而王夫人却因为与婆婆打擂台的关系,自然对林黛玉这个棋子非常厌恶,第74回,王夫人曾借着鄙薄晴雯的时机说过她也瞧不上黛玉的狂样子。自然也不愿意承认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情感。
更何况,林黛玉在贾宝玉的心里,地位甚至超过了王夫人这一个母亲。而这,对一个母亲来说,也是非常残忍的。
正因贾母和王夫人各有各的盘算,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虽然明晃晃的展现在她们面前。他们仍然假装没事人一样视而不见。《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苏州”与红楼梦中的其他地名一样,都不是真实地名,而是表达的苏醒复活之州;“苏”,就是苏醒,复苏,恢复生命状态。
红楼梦的真被假隐藏掩盖,世人很少知,等同于世人不知真,冷漠真,也等于冰封冻僵真。红楼梦的真被读者揭开真谛,并逐渐被世人认同认可,就等同于真的复苏或复活。由于真假针锋相对水火不容性,“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兴则无仁义”,真的复苏复活复兴,必定是假的逐渐死亡。
黛玉要回苏州,要回南(南热,北冷)就是表达“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真,也即真要冲破隐藏冷漠而面众,就是要被世人所热所红。而假(宝玉)的热度逐渐减退走向冷漠,这就是宝玉几乎迷失本性的原因。红楼梦中假(宝玉)任务就是纠缠真,隐藏真的,真被读者被世人知同样可看作失真、失本性的;红楼梦中真,就是本,就是正,就是本性。
贾母、王夫人亦是红楼梦从不同角度或认识切入表达真的人物,自然乐于真复苏复兴,也即希望黛玉回苏州或回南的。所谓宝林的恋爱关系只是俗人俗子的一厢情愿的认知,真假论战是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龌龊,这也正是红楼梦能借假隐真的原因。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慧紫鹃”指的就是真假合体的红楼梦,“此”就是红楼梦的内真,“慧”就是对红楼梦真的形容。“紫”,即“此系”,表达真关连连系着假,“鹃”,“口月鸟”就是假,形容的是儒学文化的性质。“情辞”就是言红楼梦的真是拒绝情,无情的,“情”恰恰是儒文化所热的,“辞”,并不是言词之意,而是辞别离却之意。引导读者世人,真回南,热真必须离开情理情念的狭隘世俗观。“试忙玉”,就是言红楼梦一书考试读者和世人,只有“忙玉”才有资格参试。“忙”,即“心亡”,“忙玉”指的是“心亡”的人,“心亡”即不显示心,不显示想和思维,只显示人手功能的存在,即把人手功能放在人类文化的首要位置,“大道兴”,就是人手功能的充分施展发挥,就是充分发挥人手探索未知创新提高技术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
“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就是要让“你妹妹”的古道世界观复苏复活并达到家喻户晓,“家”是社会、民族、国家的最基本最基础单位。“妹”即“女未”,“妹妹”,即连续的持续的“女未”,“女”就是孕育,“女未”就是孕育未来,只有孕育美好的种子,才能产生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女未”的重要意义。“你妹”表达的“你”就是美好的种子,“你”的两部分表达的就是探索未知和技术创新,“立人”就是技术创新提高,“尔”就是对自然物质的筛选研究,就是探索自然。对探索未知自然和技术创新的孕育未来,就要大力播种探索创新文化理念的种子,只有这样的好种子,才能产生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
“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来了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前句是言“你”说白话不是一次了,可能是再次(第二次),也可以按多次或很多次理解;“白话”就是不明真的糊涂话,就是假话;“你”就是真,真为什么要反复地说假话,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就是故意说假话;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中国封建王朝长期推崇儒学文化这个假,不允许真文化存在,真文化不得不为保存真文化种子而故意说白话。《庄子》就是故意说白话(诙谐故事)而在其中藏真藏微词的。历史上效庄子用白话藏真的文人和作品甚多,也即“你又说白话”者很多很多。“苏州是原籍”,是言真,仓颉文化理念在历史虽然未达到高潮、高峰,但周前夏商时期也是很活跃的(苏)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女古(姑)”,由于儒学文化的泛起,使仓颉文化失去了原有或应有的地位,因此不能广泛流行传承,这就是“失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的原因。“才就来了的”,“才”,即真才,指的就是“一人”之大才。这样的大人才怎么样才能出现,多出现,只有把“女古”文化养活并使其壮大,才能造成“才就来了的”效果。“明年回去找谁?”“明年”,并不是时间概念,指的是儒学史笔文化观念中的明白明智的人,“年”就是编年史式的儒史文化。“找谁”,就是指的寻找红楼梦中的真假,弄清了真假,就可以正确引导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就可以促进真人才的产生。“可见是扯谎”就是明辨了真假,“可见”用一个“可”字表达见的正确,同时,又用“是”字同样是表达见的正确,见的什么?见的就是“扯谎”二字,拆分二字可得“提手、止、言荒”,“提手”是人类文化的主题,是真正的具有人特长本性的文化,所以可称为真文化;而“言荒”表达的是言过多过滥,除了言没有任何正经事,这样的文化必然阻碍、耽误国家民族提手,这就是提手之真文化要止言荒的道理。儒文化就是言荒书荒而失手的文化,所以儒应在提手真文化废止之列。:道佛文化倡导不言和不言之教,无身无情忘我,就是防止发生“言荒”和“情荒情滥”。
《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宝玉听到紫娟说黛玉要回去,他害怕黛玉不回来了,他就会失去他的爱人和知己。王夫人和贾母都知道宝玉和黛玉两个人有好感。
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对贾宝玉来说,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同时也是他喜欢的人。贾府里他爸妈、薛宝钗这些人,甚至是像袭人这样的丫头都劝他考取功名。要知道宝玉最讨厌的就是这些了,只有黛玉不劝他读书。他和黛玉都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所以黛玉把宝玉看做知己,宝玉把黛玉看做知己。
王夫人有“千里眼”王夫人到底知不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呢?她当然知道。袭人帮着王夫人监督宝玉,所以宝玉的一切王夫人都知道。作为对袭人的回报,王夫人把宝玉小妾的位置留给了袭人,袭人也因此更加地卖力了。有一回宝玉对着黛玉说心里话,黛玉生气的走了,可宝玉还在说,他没注意到袭人来了。这一切都被袭人听见了,袭人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夫人。
精明的贾母贾母也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贾母其实一直都在撮合宝玉和黛玉,贾母理想的孙媳妇是黛玉而不是宝钗。贾母年纪大了,见的事也多了,什么事能瞒得了她,况且这两个孩子还在她的眼皮底下呢?贾母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这都看不出来?
《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当然不可能没看出,事实上大家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大家都在装糊涂而已。
究其原因,是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的婚事上立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当时彼此都处于胶着的博弈中,封建社会男女青年婚前自由恋爱是大忌,为了不给俩人的婚事增添阻碍,贾母必须装着看不见。而王夫人为了将来安排宝玉婚事时不被贾母阻挠,同样不想节外生枝,在当下就将矛盾公开化。
1.宝玉因黛玉而犯“痴病”,阖府惊动却无人道出原委,反映出俩人婚事在贾府“高层”有了阻碍。宝玉不是第一次因为黛玉而表现得如此反应过度了,只不过这次尤其严重,整个人都像犯傻一样,满嘴胡话,有点意识不清的样子。所以不难想象,贾府肯定是里外都被惊动了,毕竟凤凰蛋儿宝玉出了事,那简直就是贾府内部的头等大事啊。
而宝玉这次犯病的原因,也是一目了然的,跟以前和黛玉拌嘴结果惊动长辈的情况差不离儿,只不过这次表现得更加明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已经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闹出这么大动静,几乎是所有知道过程的人都能正确推论出是怎么回事,贾母和王夫人又有什么可能看不出来?
然而,以前宝黛二人拌嘴的时候,王熙凤还曾经开过他们的玩笑,甚至直接对黛玉喊话“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然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任何人公开把话题往宝黛感情上扯,最会揣摩上意的王熙凤干脆遁了。薛姨妈则直接站出来,强行把宝黛间的爱恋定义为“兄妹情”:
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大家都很默契,打死不承认宝玉这样子是因为对黛玉情根深种。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贾府“高层”不愿意造成这样的舆论,所以大家都很识趣地回避了。试想一下,如果贾府最高领导贾母面对此事,笑呵呵地说,这两个“冤家”不聚头不行啊,然后顺水推舟给他们安排婚事,那肯定皆大欢喜,像王熙凤这样的人精肯定第一个嚷嚷起来当报喜鸟了。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就说明,包括王熙凤在内,和上层接近的人普遍都知道,贾府“高层”的意愿已经改变,宝黛婚事已经岌岌可危。
2.宝黛感情日深,婚事却渐生阻碍,反映出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抗衡已经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宝玉为黛玉痴傻若此,疼爱宝玉的贾府长辈肯定不能无动于衷。要么是顺应宝玉心意,赶紧定下他和黛玉的婚事,要么迁怒于黛玉,就算碍于情面不能对她怎么样也要狠狠责罚她身边的丫环、“始作俑者”紫鹃。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本来气得眼睛要喷火的贾母,在向紫鹃问清楚缘由之后,却丝毫没有责罚她的意思,反而说:“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
真的不是大事么?贾母这话显然是说得违心的,因为她是流着泪说的这话。为什么流泪?因为她非常清楚,这句“顽话”对于宝玉来说是致命的。倘若这不是“顽话”,而是事实,那宝玉就更加命悬一线了。同时她也很清楚,紫鹃是忠仆,紫鹃是为黛玉而试探的宝玉,紫鹃的心愿何尝不是贾母的心愿?所以她才会流着泪说紫鹃:“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这哪里有一点怪罪紫鹃的意思?不但不责罚,还要让紫鹃去服侍宝玉。这不仅仅是强行向众人营造“没事”的氛围,也是不忍心责怪紫鹃的一种表示。
既然认同紫鹃的做法,为什么不干脆像紫鹃希望的那样,为宝玉和黛玉的婚事作主?曾经为“两个玉儿”操碎了心的贾母,这一次为什么宁愿流泪也不肯承认俩人有情?
只有一个解释:贾母在宝黛婚事这个问题上,虽然有心,却已经无力了。
阻力当然是来自王夫人。王夫人一直不愿意选择黛玉,贾母肯定是早就知道的。但可能是没想到王夫人的态度如此坚决,随着时间推移一点都没有妥协的意思,反而是贾母自己,因为诸多原因,可能不得不考虑退让。
这应该就是这一次面对宝玉的失常,贾母态度暧昧、含糊其辞,众人也一味三缄其口的原因:虽然没有明言,但是王夫人的态度和势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和贾母抗衡的地步。碍于王夫人的坚决反对,贾母对于宝黛恋情只能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3.为免变生不测,贾母和王夫人都不愿意打破当时的平衡,故此对宝黛恋情不约而同地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王夫人虽然木讷,但种种迹象表明她并不是盏省油的灯。相反,她可以说很耐得住性子,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她依然保持对贾母足够的尊重,让贾母无法对她提出指责,到最后即使心知肚明,也只能默认接受已成的事实。
暗中提拔袭人、先斩后奏地抄检大观园再撵走晴雯等一系列动作,就是很好的例子。王夫人布置好一切,再施施然地去向贾母汇报。贾母未尝不知道王夫人的话里有多少隐瞒多少哄骗,但也只能装糊涂地接受。
而具体到宝黛的婚事,可以说是俩人角斗的重头戏。估计不到最后关头,俩人是不会撕破脸硬碰硬的。贾母固然为了大局起见,不得不对王夫人步步退让,而王夫人也应该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既然贾母没有明确表态安排宝黛成婚,她就犯不着和贾母硬杠。对王夫人来说,拖字诀是最适用的。时间越长,贾母的力量就越弱,自己的力量就越强。
所以,王夫人没必要急着对宝黛婚事表态反对,免得惹恼贾母,再生变数。她和贾母心照不宣地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为了以后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实际上,以王夫人对宝玉的关心,在宝玉这一次原因如此清晰的犯病时,书中竟无一句描写她的反应,就足够说明王夫人木讷外表下的城府。她一直在场,和贾母一起处理一切。但出面的都是贾母,她没有任何表态。而贾母呢,始终不能对宝黛感情给一个准话。这样的细节,已经很隐晦地说明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剑拔弩张,以及看似胶着的状态下俩人力量的此消彼长。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贾母疼爱林黛玉也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爱慕,为何贾宝玉娶了薛宝钗?》
《林黛玉到了外祖母家居住,舅母王夫人为什么会有些不高兴?》
《王夫人撵走晴雯,不怕得罪贾母吗?》
《既然宝黛真爱,为何宝玉从未在家长面前提及非黛不娶?》
《<红楼梦>,林黛玉为何不把自己的心思告诉贾母?如果像紫鹃说的告诉了贾母会怎样?》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宝玉为一句黛玉要回苏州而几乎迷失本性,贾母和王夫人真没有看出两人的爱恋吗?
《红楼梦》里每一个人都是人精,包括那位着三不着两的赵姨奶奶!
紫鹃一句黛玉回苏州,宝玉就疯疯傻傻地没了半条命,谁都看出来了。只是这事关宝玉和黛玉的名节,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贾母当然知道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她自然不能说破。当贾母知道宝玉因为听说黛玉要回苏州而发病的时候。她没有惩罚紫鹃闯下了这么大的祸。
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没有深究宝玉为何发疯。贾母采用冷处理,留下紫鹃照顾宝玉。
贾母即使清楚宝玉没有黛玉活不下去,也不能当众承认宝黛的感情。因为,男女自由恋爱是不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的。
贾母面对最钟爱的孙子和外孙子的感情,是无奈的,她无法做主让宝玉娶黛玉。贾母希望儿子贾政和儿媳妇王夫人同意她宝黛联姻的主张,她说道:“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
薛姨妈聪明地为宝玉发疯定性:姊妹情深,并非男女之情。薛姨妈说:“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
薛姨妈这么一说,就是统一口径,宝玉之病出于友谊,没有私情。下人们不许乱说。
王夫人当时没有什么表现。不过事后,王夫人要撵走晴雯的时候,说出了她对黛玉的嫌弃。王夫人说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王夫人说出了心里话,她也瞧不上黛玉的狂样子。
即使儿子心里有黛玉,也不能娶黛玉。儿子如果娶一个中意的老婆就会娶了媳妇忘了娘。
陆游的母亲让陆游休唐婉的心情,就是王夫人的心情。王夫人没想到,贾宝玉不是陆游,陆游休了唐婉,与续弦照样生儿育女。宝玉失去了黛玉,无论宝钗如何贤惠,宝玉都无法和她生活在一起。最后宝玉出家为僧,王夫人彻底失去了儿子。
宝玉和黛玉不可以相爱,但是贾府人都认为,他们可以结婚。- 兴儿说:“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 王熙凤早就说宝玉和黛玉“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说起喝茶,王熙凤又抓住机会打趣黛玉:你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做我家的媳妇?
然后凤姐更是指着宝玉问黛玉。
“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 薛姨妈对宝黛感情心里明镜似的。她在潇湘馆跟宝钗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袭人不仅看出黛玉与宝玉感情不同,更是建议王夫人把宝玉挪出大观园,免得宝黛见面产生感情。
- 82回,更有一段袭人的心里活动,这段原文证明袭人认为宝玉娶黛玉的可能性很大。
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
- 宝钗更是直接说宝玉被黛玉缠住了。
贾府诸人都看出来宝玉对黛玉有情,只不过没有人说破而已。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