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红楼梦》里有不少象征性的东西,比如宝玉佩戴的美玉,与宝钗戴得金锁,合成金玉姻缘。再比如史湘云身上有金麒麟,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宝姐姐住得蘅芜宛,还有林黛玉的诗作《葬花吟》等等,众多物象都有其值得深研的含义,冷香丸自然也不例外。
它究竟有何深意,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第一,人物对比写法的需要林黛玉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薛宝钗为什么也要吃药呢?冷香丸是宝钗所用之药,以驱其体内的天生所带的热毒。
全书在写作手法上基本采用了对比描写,不同阶层人物的对比,比如贾母和刘姥姥;同一阶层人物的对比,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于这两大主角,性格差异较大,两人对比的描写更是多处出现,几乎也是贯穿全书的。
所以冷香丸与林黛玉的药也是一种对比的写法。林黛玉常年吃药医不好病,因为她得得是心病,心病只能心药医,她的心药就是贾宝玉,而贾宝玉到底能不能属于她,她不知道,所以老是证来证去,不停的“吃药”来医,常年医不好。
而薛宝钗也是心病,她的心病是封建礼教所压制出来的,她的感情是被三纲五常所禁锢的。她天生是热毒,必须用冷来保持恒温,以消除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对爱情的炽热。
所以,我们很少看到薛宝钗有动情的时候,只有宝玉被打,她说了一句话,自觉说“错话”,还不觉羞红了脸。这说明她也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爱情萌动的时候,也有自己喜欢的人,但大多数时候都被她自己压制了。因为她是一个内心极其遵从封建礼教的少女,像林黛玉那样大胆表露爱情,那是不合礼数,不合规矩的。
而事实上,男女的爱慕之情无关社会制度和朝代更替,这是人和动物界最基本的情感基础,也符合生物繁衍生息的规律。薛宝钗偏偏要压制这种情感,不“吃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此处的冷香丸有代表封建社会下三纲五常的监督者之意。
第二,象征薛宝钗的性情品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贾府里人人都喜欢,唯独除了贾宝玉。因为贾宝玉追求的爱情是个人思想上的契合,而这恰恰是薛宝钗的硬伤。
薛宝钗秀外慧中,端庄大方,完全符合儒家观念中的“平和”理念。从冷香丸的成方结构和配方原理来看,其性不偏不倚,其量尽善尽美,也符合中和之德。作者杜撰这个药方出来,可能的目的是表现薛宝钗是封建时代下的完美之人,但不是贾宝玉心中的完美之人。
冷香丸所用的四种白花,牡丹稳重,荷花高洁,芙蓉花清新飘逸,梅花坚贞,可见这四种花都有着高贵的品行,且以白色为底,更突显出薛宝钗的高洁。
第三,象征薛宝钗的命运就像《葬花吟》一样,诗中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这冷香丸也有此意,也是暗示薛宝钗结局的物象之一。
冷香丸的制作过程可谓复杂又复杂,要历经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临服还要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终于一苦。这是象征她的命运之苦,情感上婚姻上的不完美,终究逃不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薄命的人生悲剧。
第四,冷香丸的现实意义薛宝钗身上的热毒是胎里带来的,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私欲,私欲属于人的本性,但是如果这种私欲超出生存的正常范围,就会变成现实中的“热毒”。于是需要冷香丸来稀释这种过度的私欲。
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也需要冷香丸来镇定和调整心态。
所以,冷香丸也象征理性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救治作用。
以上观点供您参考。《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病出于心 药治于外
我们知道《红楼梦》第七回中讲,薛宝钗得了一种怪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病犯时会出现喘嗽等症状。有一个和尚给宝钗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是“冷香丸”。也怪自打宝钗服用此药后,病也轻了,很是灵验。“冷香丸”难道仅是一味药吗?其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一、“冷香丸”是一味什么药?
1.、冷香丸”的秘方不是凭空出现的,从第七回薛宝钗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后来还亏了一个癞头和尚,专治无名的病症,因请他看了……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冷香丸”的药方来自于一个癞头和尚手中,并且药效神奇,一吃就见效,可见此癞头和尚必定不简单。
2、中记载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书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3、关于“冷香丸” 的配方,作者说:“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为什么要白花之蕊呢?白,纯也,蕊,花之精髓也。这里是比喻癞僧、跛道所代表的纯洁、高贵的出世精神。牡丹、荷花、芙蓉、梅花又分别对映了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还要历经此春、夏、秋、冬四季呢?因为只有经历世态炎凉,才能受到洗礼,精神境界才能提高。
二、宝钗的热毒是什么病?为什么吃了“冷香丸”就好了?
1、宝钗说她的病是自胎里带来热毒,只能用冷香丸去热毒。那么,宝钗这个热毒又是什么?而且是自胎里来的。她本意是告诉人们,她是个苛守妇德女规之人。对一些男女授受不亲的事,她看不惯。如当她着见宝玉去黛玉处时,就认为二人应该避嫌。又看见林小红与坠儿谈手帕之事时就认定二人是奸淫狗盗之徒。说白了,在她心里宝玉是自己的,看到他和别人在一起,心里上火,不舒服。
2、但自从她吃了冷香丸后就好多了,各处都去。连怡红院宝玉一男子居所也去。足以证明她的病症真好了。正是这个冷香丸应解开了她心性冷漠的病症,说白了就是种心病。心病除了,病也就自然好了。当然“冷香丸”只是个药引子,真正治好她病的是她自己。这是通过来贾府见了众多人与事,她的心病也开始化冻,不再固步自封。所以说她的悟性很高。适应性很强,转变也很快的。她迅速扭转并且适应了与贾府人交流的方式。
三、宝钗吃“冷香丸”还有其他寓意吗?
1.、我们从“冷香丸”的成份和配方来看,这“冷香丸”一方,医学书籍上未曾见记载过。其实,就是作者杜撰一种药方。反映出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这却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2、“冷香丸”,配方中最后还要“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若发病时,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这里”蜂蜜、白糖是一个“甘”字。而“黄柏煎汤”是一个“苦”字。这是告诉人们,人生不仅要阅尽世态炎凉,更需遍尝人间甘苦。
3、脂砚斋指出此处:“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十二钗”者,泛指所有“薄命司”之女子也。这就是说,“冷香丸”,原来并不只是针对宝钗一个人的,是作者有意给小说中所有女性的良药。不幸的是,在“薄命司”的所有女子中,只有宝钗一人成功地接受了指点,而人格与精神的境界得以提升。注意,作者是用了“可巧”二字:“东西用料一概都有限,易得的,只难得‘可巧’二字。”
“可巧”二字,在这是指小说的许多女性中,只有宝钗能够超越尘俗。就是说只有宝钗的病能够治,而黛玉、凤姐等人的病则是不能治的。
4、所以说这个冷香丸就暗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最后结局。这四大家族犯的病是一样的,没有什么药来医治。就象小说中四大家族的核心人物的病是不能治愈的一样。他们的最后结局也就暗示了四大家族的最后悲惨的结局。
注: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红楼梦里,冷美人薛宝钗的冷,除了体现在姓氏薛(雪)上,还体现在蘅芜院雪洞一般的住所中,更体现在她所服用的冷香丸上。
冷香丸首次出现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周瑞家的去找王夫人回刘姥姥来访一事,行至梨香院,和宝钗闲谈,因宝钗嗽喘病发,引出所服之药冷香丸,曹雪芹看似漫不经心地闲来一笔,其实大有深意。
曹公如此不厌其烦地详细描写冷香丸的制作过程,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一、富贵人家的精致派头
周瑞家的问候宝钗病情,询问所服何药及其制作方法,宝钗先是谦虚:“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接着便洋洋洒洒,气定神闲地介绍了冷香丸的制作过程。
“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
这还不够,最难得的是 “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
这分明是一场奢华无比的豪门生活秀,冷香丸所需的八种原料,不仅要春夏秋冬的各种白色花蕊,还要一年四季各节气的雨、露、霜、雪,花费的人力、物力十分可观,更难得是要时间都要可巧赶上,错过了一个环节就要再等一年。
难怪就连长了一双富贵眼的周瑞家的听了都叹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
这样大费周章、费时费力的药丸也只有"珍珠如土金如铁”财大气粗的皇商薛家才能吃得起,这和后文中刘姥姥惊叹的要用十只鸡配的工序繁琐的茄鲞,以及宝玉病后吃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荷叶莲蓬汤,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方面是作者曾经亲历的少年真实生活的艺术加工,一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富贵精致生活。
二、牡丹花王的身份象征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生得肌肤莹润,容貌丰美,更兼气质典雅,品格端方,雍容大度,堪比花王。
而作为艳冠群芳的花王,最标准的配置就是宝钗的高级定制药丸——冷香丸,香为花香,采四时具代表性的花卉牡丹、荷花、芙蓉、梅花花蕊各十二钱,于春分时晒干入药,再经过多种繁复的手续制好,埋在梨花树下,供宝钗服用。
林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是为滋补身体的药丸,和宝钗去热毒的冷香丸功效正好相反,喻示两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个性。宝钗的冷香丸象征了她统摄百花、尊荣无比的花王身份。
三、自然天性和封建礼教的博弈
宝钗和周瑞家的谈话中说到,服用冷香丸是因为她天生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虚火上延,易犯咳喘。这里的天生热毒,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宝钗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自然天性成了病,成了毒,让人不安恐慌,要靠吃药来压制,确实有些荒谬,可见封建社会对人,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戗害。
热需要冷才能压下去,冷香丸喻示着禁锢思想、压制天性的封建礼教,作者不厌其烦的描述冷香丸制作的繁复过程,正是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礼教的繁文褥节和严苛刻板。
和封建礼教温情脉脉的表象一样,冷香丸无论从名字还是制作都显得特别唯美——采四时之花卉,集天地之精华。但是无论从色泽上、名字上、还是功效上来说,冷香丸都和冷字脱不了干系,这也正反映了摧残人本性的程朱礼教的冷酷无情。
周瑞家的问这病发作起来觉得怎么样,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一丸丸的冷香丸的压制下,宝钗的自然天真的少女天性冷淡了,消失了,成了藏拙守份、谨言慎行、恪守妇道的封建闺阁的代表人物。
作者:拈花一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冷香丸是对薛宝钗性格与品德的描述。“冷”做“冷静”讲。
薛蟠被柳湘莲打以后,薛姨妈知道非常恼怒,并要派人捉拿柳湘莲,而薛宝钗规劝母亲,并认为哥哥挨打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并说这样也好,教育教育他,让他知道生活的不易。
这里薛宝钗没有感情用事,更没有仗势欺人,事情发生了,到底怎么处理,他选择的应该说是一个对各方,都非常有利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使矛盾再进一步的升级。
以后在薛蟠做买卖被强盗抢劫时,是枊湘莲及时伸手相助,才避免了强盗的抢劫,特别是可能出现的对人身的危害。这应是薛宝钗善于处理,薛蟠被打一事的善果。
宝钗在处理事上没有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智冷静的处理办法,这也正是薛宝钗的性格。
“香”做“品德高尚”讲。薛宝钗为什么被众人所认可,而且获得众人很高的评价,这肯定不是靠虚伪狡诈所能获得的,因为,一个人可以是笨蛋,但是大家可不能都是笨蛋。
林黛玉在40几回对薛宝钗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就是因为薛宝钗不仅能关心他人,而且林黛玉也深深感到了薛宝钗对自己的关心。
有人说,这是薛宝钗欺骗了林黛玉,但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冰雪聪明的。他认识薛宝钗,要比我们读者认识薛宝钗应该更加准确。
在探春李家的时,对大观园进行了承包,这样是一部分人必然富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呢,宝钗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适当把利益分给那些人,实现利益均沾,结果受到众人的欢迎。这是宝钗,有集体观念的展现。
作者把宝钗的冷静与高尚的品德,用冷香丸来作了象征。而从冷香丸的配方来看,更是对薛宝钗性格与品德的突出。《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红楼梦》第七回,给出了薛宝钗所吃冷香丸的配方组成: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末药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降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将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无一味不是冷、苦、寒。
薛宝钗有病,这病是从娘胎里带出的一股热毒,怎么办呢?需要用极寒之物来压制。
你可曾见过薛宝钗有过一次不适?这不过是曹公的障眼法,他真想表达的是:薛宝钗的本性里,同样有着少女的天真烂漫,可她认为这是不好的,是需要压制的,是要扼杀的,工具就是封建社会灭绝人性的等级、伦理和价值观。这些东西在曹雪芹看来,就是冷酷无情的风刀霜剑,在宝钗这里,化作了冷香丸。
宝钗以及宝钗的冷香丸,至少有三大寓意。
【一】
宝钗病发时,吃一丸就好了。什么叫病发时?
其实就是宝钗人性的本真、可爱或者流露出真性情真感情的时候,就是人性本真闪耀的时候,宝钗还是有着不少这样的时刻的。比如她的亲和力,比如她的情难自禁,再比如她卓越的才华。这时候就要压制了,就要克制,否则她不就成林黛玉了吗?薛宝钗不允许自己偏离了封建主流价值观的轨道,她会立刻反思、修正和强迫自己回到正轨上来。就守拙了,连读书都危险,因为思想复杂了,容易移了性情,所以不光她自己,她要求湘云、黛玉、香菱也要以针黹为重是正经。
此谓病发,那就吃一丸冷香丸。
【二】
《红楼梦》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一回,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主题性总纲,这个总纲有一个意向性的内容,就是给出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统统都是悲剧,这个悲剧在这一回也有具体的载体,即各种宝林株树之油所制的“群芳髓”;百花之蕊,万木之汁酿成的“万艳同杯(万艳同悲)”;仙花灵叶上宿露所烹的“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说白了,就是金陵十二钗册页上所有女子的共同的命运的总概括,这是太虚幻境的表达。到了现实中,这个载体就变身成了冷香丸。是残酷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封建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制造者,是根源所在。
【三】
芙蓉、梅花、牡丹、玫瑰、茉莉、桃花、荼蘼花、木樨……大观园里各种的姹紫嫣红,是盛放的青春,是一众千姿百态的青春少女。每一个姑娘也就代表着一种花语,比如探春是玫瑰,晴雯是木芙蓉。可她们所有人,被酿成了群芳髓,烹成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也被炮制成了冷香丸。如果这个药让贾赦贾政吃,让王夫人吃、让贾雨村吃,我们都还可以理解。可偏偏让薛宝钗这个美丽、博学、才具出众的少女吃,更加令读者痛心,薛宝钗,她自觉自愿的维护和践行那个吃人都不吐骨头的腐朽的所谓主流价值。
冷香丸里,有一味白牡丹花蕊,也就是薛宝钗自己。在面对个人独立之意识、个人精神之舒展和个人幸福之追求时,薛宝钗立马就变身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她为掌权者开脱罪责,冷酷的对待弱小者的尊严和生命,教导脱轨的或有苗头的宝玉、黛玉、湘云、香菱、岫烟等人。在她的冷静、冷酷、无情里,她不自觉的也戕害着自己。她所维护的正统是冷香丸作用下的宝钗,她喜欢宝玉追求宝玉的本情是她的本心,这二者严重矛盾而永不可调和,她的手段,在一个觉醒了的生命宝玉面前,完全不起作用,她所维护的主流早就烂透了,灭亡是唯一的结局。
薛宝钗,她在贾宝玉出家,四大家族覆灭后,悲惨的走向生命的终点,终究成为了冷香丸的一部分。
《红楼梦》里的冷香丸有什么深意?
在小说《红楼梦》里,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妹妹,最为介意的事情莫过于“金玉良缘”。林妹妹曾多次自嘲比不上宝姑娘“有什么金什么玉的”,而自己只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而除了“金玉良缘”,还有一件事让林妹妹难以释怀,那就是宝姐姐的“冷香丸”。
为此林妹妹曾经取笑宝玉是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由此可见,宝姐姐的“冷香丸”连同金锁一起,成为林妹妹的心头之刺,一碰就疼,成为她心底挥之不去的介意与悲痛。那么,曹公为宝钗塑造的这个“冷香丸”,到底有何深意呢?
从主题思想上看,冷香丸是以宝钗之“无情”,与宝玉的“情不情”和黛玉的“情情”相照应。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公开篇就曾说过自己为闺阁女子立传的本意,不过“大旨言情”。关于“怀金悼玉”的情感主线,宝玉的“情不情”,黛玉的“情情”读者很容易看到,却很忽略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中的“无情”,也是对主题思想的一种照应。
冷香丸的用途,表面上看是为了驱除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实际上是为描写宝钗之“无情”作铺垫。正因为服用了冷香丸,宝钗才能以“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姿态,来面对尘世里的爱恨生死与兴衰荣辱。不像宝玉对世间万物都怀有悲悯之情,也不似黛玉对世间所爱的一往情深,宝钗内心空明,从不为情爱纠葛,也不因生死困惑。宝钗即使偶有失态,比如面对宝玉挨打后的不忍和为宝玉绣制肚兜的忘情,但也很快被体内的“冷香丸”所抑制。
纵使面对金钏儿跳井和柳湘莲殉情这种生死大事,宝钗也能保持一贯的安分随时,心无波澜。这种看似冷漠的薄情,是宝钗对空而无我的坚守,是世事洞明之后的勘破与放下。在贾府与人为善,宝钗并非为名利所驱,不过是看透后的冷静与克制罢了。
从制作流程上看,冷香丸隐喻了金玉之说是佳偶天成,但也难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从冷香丸的原始配料来看,并不稀奇,“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这很容易配齐。但难在“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一起配齐。
可无巧不成书,世事“只难得‘可巧’二字”,“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而这正是宝钗的机缘所在,如此机缘巧合的事情,也只能是视作天意了。这就像金玉良缘之说,“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宝玉到尘世历劫,这份俗世情缘早已是天注定。
同样,金玉良缘是宝玉在俗世的天作之合,木石前盟却是源自前世的情缘未了。当这两种机缘纠缠到一起,只能是宝玉在太虚幻境之里一饮而尽的“群芳髓”,最终难逃他们各自命运里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宝钗冷香丸里,各种药料十二钱,正是照应主题金陵十二钗红颜薄命的悲剧写照。“可巧”得是讲究天时地利的冷香丸配制成功;“可巧”得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阴差阳错;“可巧”得是“树倒猢狲散”的世事无常。
从服用顺序上看,冷香丸暗示了宝钗的随缘自适,源自尝尽世态炎凉、人生甘苦的内外兼修。
这个冷香丸,不仅在制作流程上要经历春去冬来风霜雨雪的滋养,而且还要用蜂蜜与白糖融入,最终在服用上必须“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如此繁琐的饮用过程,正如脂砚斋所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冷香丸的制作与服用过程,恰好折射出宝钗的悲喜人生。也曾天真烂漫,也曾富丽闲妆,只不过随着父亲的早逝与家族的衰落,这一切终究不复返。宝钗说过七八年之前也曾喜欢盛装华服,只不过“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所以当面对贾府的由盛转衰和大观园的人去楼空之时,宝钗能安一如既往地安分随时和从容豁达。这是因为她早已将世事洞明,将人世的炎凉甘苦一饮而尽。面对离别,亦能自安;面对衰落,也能自安。荣辱生死,皆为过往云烟。
宝钗的“内冷外热”,就像这个冷香丸,不只抑制住了娘胎里带来的“热毒”,更是造就了自己历经炎凉甘苦之后的随缘自适与安之若素。“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之人,终究不会是宝钗,只能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宝玉。
从情感主线上来看,宝钗对宝玉之情有药可治,是病也;黛玉对宝玉之情无药可治,是命也。
有无名之症的宝钗,天公作美,让她配成了可去热毒的冷香丸。而有不足之症的黛玉,不管吃多少人参养荣丸,都难改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这看似是药丸的区别,其实是用情深浅的区别。宝钗情浅,冷香丸即可去除这情爱之毒;黛玉情深,终究无药可治。
所以同样面对宝玉挨打,宝钗至多以贾母、王夫人作掩护,流露出自己的不忍之情。而黛玉却哭肿了双眼,抽抽噎噎,一时情不能自已。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情到深处难自禁,谁将这份爱视为生命,一目了然。
总之,曹公专门为宝钗配制的“冷香丸”,与小说“大旨言情”的思想主题相暗合,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相契合。具体到宝钗个人的思想性格身上,冷香丸隐喻了这位“山中高士晶莹雪”将世事洞明之后的云淡清和,不被情爱所惑,不因生死所困。
宝钗的“冷”,是告别源自娘胎热毒之后的冷静通明,是历经炎凉甘苦之后的淡定从容,是坚守空而无我之后的豁达通透。这种深入骨髓里的“冷香”,是对情爱的放手,对名利的看淡,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别样风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