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我是60后,那个年代,我们这里人家都居住在起脊的石头盖的瓦屋里,每到寒冷的冬季,一般最低温度零下10度左右,大人们都要将门旁的吃水缸用稻草帘包裹起来防寒防冻,而且要搬缸到屋内,就这样,缸里的水还是被冻的严严实实。
每当一场大雪后,到处白雪皑皑,屋檐下一排排的冻凌当又粗又长,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我们小孩忍不住将其拿在嘴中,当作冰棒吃,透心凉有趣好玩。那时的冬季里没有高楼大厦遮挡,寒风刮来,一泻千里,特别凉心刺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水河面都被冰封,我们小孩都是在家边小河冰面上掼纸牌、滚铁环、打溜溜球…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题主你好,我是六0后,家在鲁中平原的泰山脚下,你的提问我来告诉你答案。要说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那的确是比现在要冷的多,不但是温度比现在低很多,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时候,家家都没有取暖的设备,所以,一到冬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穿的那个棉袄和棉裤,那是特别的厚,穿在身上,走起路来,就象是狗熊笨猪一般,没有一点美感,没办法,不这样,冬天是难熬过去的,非冻掉层皮不可。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也不知怎么搞的,即漫长又寒冷。特别是刮西北风的日子和下雪的天,那风一刮就是好几天,而且特别的刺骨;那雪一下就简直不知道停,只下的地上的雪,被大风一吹一旋,在地面上形成小山,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基本上都不怎么出门了,只有劳动的大人和上学的儿童,为了生产和上学,不得一才迈出家门,身上都是捂的严严实实,棉袄、棉裤、棉鞋、棉帽子,都要用上,大人干活和儿童上学读书写字,都会戴上棉手套,都是妈妈用破布、棉花手工做的。
那个时候的冬天,儿童上学是上午九点多才到校,一至上到下午点多才放学回家,下午就不回校了。主要就是天冷,教室内没有取暖的工具。学校里有一名校工,负责用劈柴烧水,下课后,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缸子去取水,就是用这种方式取暖。那时,尽管天冷,但仍然挡不住儿童们玩耍的欲望,村里的几处水湾,老早就结了老厚的冰,那儿就是大孩、小孩玩乐的天堂,大人们也不管不问,基夲上是本家里的孩子,大的照顾小的,至玩到天黑不见人影。
那时的冬天,一到傍晚,街面上就基本上见不到人影了。由于天短天冷,许多家庭都是吃两顿饭,晚饭总是谁饿就随便吃些,大概也就六七点钟,就都上坑钻讲被窝。只是晚上有串门的街坊或父母们要做活时,才用火盆子点上柴玉米芯燃烧取暖,有时,玉米芯也舍不得,就抱一个玉米秸,点上点烧火取暖。那个时侯的房子,大多都是土坯墙的草房,墙体厚且又低矮,所以,相比现在的宽畅的亮房保暖的多,但那时的气温,由于是经常的刮北风和下雪,屋内还是显得冷的受不了,大人们还能忍受,孩子们也只能是早早地上坑钻被窝了。
要说那时候天有多冷,就说一个现实的例子。那时的庄里,一个生产队也就一口吃水井,七八米深,是集体负责安装上的轳辘,每天下午天黑前,是社员们集中打水的时间,需要挨号来,打回家倒在屋内的个大水缸内,供第二天生活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水桶,需要两个人用木棍子抬着,有个别的是用扁担挑的两个桶,第一个桶和第二个桶是有先后顺序的,等到第二个桶提上井口后,另一只桶己经和地面上的水冻住了,无奈,大家也只好使用一只桶抬。等到第二天起床做早饭时,屋内水缸里还是要结层一指厚的冰,母亲便用小锤子慢慢地敲砸开一个窟窿,取水做饭。
尽管那时天寒地冻,仍阻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脚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由于那时下午不上课,学校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很差,不追求升学率,不追求分数,不追求教学质量,家庭作业是没有的,孩子们只有在街上结伴玩耍,打石头踢毽子,划冰藏猫猫等,天天如此,整个冬天下来,脸蛋、手面、耳朵等暴露在外的肌肉,大部分人到了来年开春,都生了疮,春暖时特痒特难受,父母们便借助晚上的时间,去掏麻雀窝,用麻雀的颅脑擦涂受伤的患处,听老人们说,这样,冻疮会好的快,而且不留疤。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句民间彦语,就是对那个时侯天气寒冷最形象的比喻,而冰层有多厚,足以承受好多大人孩孑在里面游戏。而现在的三九四九的天,有时侯扔块石头就砸透了,没那么结实,也没那么厚了。原因就是现在的整个地球的气候在变暖,就连南极的好多冰川都不见了踪迹,海洋的平面每年都在升高。现在,每年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已经好多年没有突破零下15℃了,而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了三九四九,都会在零下20℃以下,乃至30℃,能不冷吗?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我自己是六四年出生的,也经历过那些年月的春夏秋冬。向我们老家的村子,就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地,而且我还记着,七十年代我们村刚盖起中小学大院时,学校的路东西就是一片沼泽地,后来,经过村民们的不断填埋,才成了现在村子里的住宅基地。
要谈到六七十年代的冷,现在的年青人是跟本想象不到的!当年,我们去学校时,男孩基本上全都戴着狗皮帽子,女孩脖子上围着真正的羊毛大围巾。向去田地里干活的村民,当年穿老羊皮皮大衣的社员也不在少数,而且,每到冬天,就有从口外来的毛毛匠给村子里需要皮枖的村民们缝制皮枖。向我七十年代戴的皮帽,那是我母亲从口外三姨家带回来的羊皮里外发烧帽子(注,里外发烧帽子是里外全是羊毛,皮板在最里边,是皮板对皮板),同样,当年戴里外发烧帽子的村民也不在少数。就这种情况,大伙可以闭着眼睛想想,六七十年代到底有多冷?
同时,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地区,每到夏天,阴雨天气也是并不少见,而那时,我们真没见过干旱气候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从我七七年返回内蒙古后,刚上中学那几年还行,到了夏天抢收小麦时,村民们就怕遇上连阴雨气候!而到了冬季,到处全是白茫茫的连片白雪!我上学时穿的是小棉𤠣半大衣,脚下踩的到处是冰雪!并且,半道上我们同学几个还常打雪仗!
可是,随后的年份,阴雨天气也是越来越少,冬天的白雪也随着气候的变化离我们远去!现在么,是一个冬天我们也见不上三场大雪天气了!至于原因,我想是个成年人就能猜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燃油车辆的广泛使用,与及一些企业锅炉废气的排放,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固而引起全球气温变暖。近十几年来,我们南方没有下过持久的大雪,也很少见到过池塘里水结冰,与及屋延的瓦上倒掉流流珠的现象。
六七十年代,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冬天寒冷的气候。那时候寒冷的时间长达近二个多月,连续下雪,时间长的十天半月都是飘雪,外面白茫茫的一片,树枝都被晶莹透亮的冰给包裹着,远远望去,十分美观。外面积雪厚度平均都有近50厘米。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同伙伴们在屋前滚雪球,堆雪人玩。
那时候我们南方冬天气温最低时达零下7一一8度。屋延瓦上倒掉的流流珠,长达近30厘米。村前明塘里水结的冰,厚达5至7厘米。我们村一伙天真好奇孩子们,时常手拿一根木棍,下到明塘的冰上去玩。那厚厚的冰上面覆盖着一层雪,孩子们在冰上打雪仗玩,从没有出现过踏破冰掉水里的情况。我们孩子们玩得可开心哩!
由于长时间的下雪,每天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4一一5度,外面是雪上加雪,雪厚的地方,具有一米多深。这种天气生产队社员无法劳动,座队干部和队长借这种天气,召开群众大会,社员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帽子和手套,女人们裹着围巾,把自己扎得结结实实的。有些年龄偏大的社员,手里还提着个考火筒。
天真活泼的我,也同社员们一道参加了开会。会上座队干部宣讲党在农村的好政策,宣讲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宣讲外地及本地出现的好人好事。教育群众要向先进人物学习,积极劳动,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通过开会,大大增强了社员们爱国家、爱集体的信心,充分调动了社员们集体劳动的积极性。
散会回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钟,同奶奶一起进厨房做饭,打开水缸,里面的水已经结成了冰。无法使用。只好提着水桶到井里去打,井的外围结着厚厚的冰,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的。我提着一小桶热气腾腾的井水来到厨房里,让奶奶陶米煮饭和洗菜。吃完中饭,我和同屋的堂兄、堂妹们,一起围在大厅中央临时围的烤火炉边烤火,火炉中放得是干牛屎和一些瘪谷,还有一些是灶里铲出来的火星,烤火的人时常会被炉内飘出的烟焮得眼睛流泪。因此也有受不了而放弃烤火的。
晚上睡觉,由于我们南方没有火炕,冰冷的被子让身体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我是先脱下少量的衣服,坐在床上把被子预热,等被子有一定的热度再睡下去。我奶奶有一个祖传铜制的烤火钵,里面放一些瘪谷和一些干牛屎,再在灶里铲一些硬柴火星,盖上盖。手拿着先把被子烤热,把手脚都烤热,然后再把铜火钵放到床外,人才睡下。
以上就是我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冬天寒冷天气的寒冷程度,现在这种天气,在近二十年都没有出现过。时代发展了,气候也变暖了。我们国家优越的社会制度,人们生活会越来越好。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我出生于1964年,老家是河北农村的,七十年代有多冷?不知道是零下多少度,但每年冬天都会下几场特别大的雪,到膝盖深的雪一点也不罕见。
我记得小时候冬天,每天早上起来,堂屋的水缸都会结冰,妈妈早上会同时烧两个灶,一锅煮粥是我们的早饭,一锅烧水让我们洗脸。
屋里冷,衣服也是凉的,妈妈会拿到灶口烤一下,再让我们穿。
冬天水渠、水塘的水面都冻很厚的冰,我们很多小孩子成群结伙地去溜冰玩。也没有谁能买得起冰鞋,大孩子找块木板站上去就开溜,我们小一点的,就把家里的小板凳一翻一正地罗到一起,一人坐着,一人拉着,玩的晚饭都不知道吃。
大一点的男孩子会在冰上比赛骑自行车,你追我赶的,可热闹了,而且可以骑得飞快。有一年开春了,村里几个调皮孩子在河沟的冰上骑自行车,冰破了,两个孩子掉水里被淹死,从那以后,开春了就再也没有人到冰上去玩了。
那时候,我们最怕下大雪,因为一下雪,早上就会被妈妈早早地叫起来扫雪,妈妈和哥哥还有上到房顶,扫房上的雪,一是怕连续下雪把房顶压坏,二是太阳出来一晒,雪化了就会在屋檐下形成很多大冰溜子,掉下来会砸伤人。
把房顶、院里的雪扫完堆到一起,还有再扫院子外面门口路上的雪,门前雪扫完了,家家户户的路就连上了。
扫完雪,院子里就会堆很大的雪堆,下午我们就会用铁锨使劲拍实,然后再把雪堆里面掏空,钻到里面玩。
那时候很多人家都会挖菜窖,因为没有菜窖,白菜土豆即使放在做饭的堂屋里,也会冻成冰疙瘩。
那时候晚上特别冷,晚上把炕烧热也不觉得暖和,妈妈还会在灶坑里放几块砖头,等热了拿出来,找东西包上,让我们抱着暖手。
冬天,家里来客人,都会让客人坐炕上,因为因为屋里太冷,炕上由于烧火做饭还热乎一些。
那年代,农村根本就没有什么取暖设备,太冷的天,烧几天煤球炉子还害怕被煤气熏着,如果晚上做饭烧劈柴或玉米芯,妈妈会掏出来装到一个就盆子里,就是火盆,我们就会围着火盆烤火。
那时候,农村人连秋衣秋裤都没有,天冷了棉裤棉袄里面就只有妈妈用旧衣服改的夹袄夹裤,袜子也是补了又补,棉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做的。
由于天冷,女孩子又爱在外面跑,哥哥每年都会把耳朵和手冻得红肿,我年年都会冻脚,冷的时候还觉不出来什么,一暖和就又麻又痒,特别难受。
天冷了出门,人人都缩着脖子,到冬天家里能给买个新头巾就不错了。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冬天是真冷,冷的在屋里都动手。
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在我们黑龙江,那时的冬天,也许是住的条件不好,保暖也不好的原因吧,这么说吧,早上起来,本是透明的玻璃,却挂了厚厚的一层冰花,没有一天的时间,是化不干净的。
从玻璃上化下来的水,再流到窗台上,都能结成小冰溜。我们那时都还小,有时就趴在窗台上,用嘴啃添着那冻冰溜吃。有时一不小心,就把舌头都沾上了,哇哇哭……
冬天冷,就得打烧柴。记得父亲上山砍柴要带那种长毛的大狗皮帽子 ,往脑袋上一扣,基本上都看不着脸,只有那样才防寒保暖。
不然的话,耳朵就很容易冻伤。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就当时那个温度,保暖措施稍做的差一点,就悔之晚矣。不知不觉间,耳朵就没有了知觉。要知道,那时的气温,四十来度,在数九天里那可是家常便饭!
因为耳朵离心脏远,也是最愿意冻的地方。最冷的时候,只要你感觉耳朵突然“滋”儿的一下,那就坏了,百分之百的是冻了,那就赶紧用雪揉、搓。不然的话,冻的地方容易坏死不说,年年还愿意冻,又痛又刺挠的钻心……
打柴时穿的鞋,那叫毡嘎达,用羊毛做的。那就够厚实了,但为了更暖合些,里面还要再穿上一双棉胶靰拉,还得打上腿封……
别的不说,进九的时候,如果你烧一盆开水,泼到空中,就是一团气,落到地上就是冰,根本看不到水。
什么铁器,那更是不敢直接用手去碰。抓上一把,松开手,沾到铁的部位都是白的。告诉你,那就是冻伤了。进屋一缓,又疼又痒。要是手上有点水,在摸一下 ,保证沾你一块皮下来……
记得小时,不知有多少次,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用嘴去咬家里挑水用的水桶上挂的小冰溜,被沾破了舌头,沾破了嘴唇的事例?
嘴里一边淌着血,一边挨着父母的训斥……
这就是那时黑龙江的冬天。如今的冷,跟那时比,真就是小巫见大巫。那时的冷,没听老人们开玩笑说吗?上厕所都得提前预备根棍子!
虽说是一句笑话,但那时的冷,如今想一想,仍叫人心有余悸,的确是足以叫人哆嗦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