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而且大操大办,这种情况并非怪象,在我们这里纯属常现象。

寿寝而终的老人年龄都是在80岁以上,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才能称得上喜丧,吹拉弹唱,搭戏台唱小戏,对前来观看的众乡亲,丧家还要提供板凳、茶水、瓜子,还得香烟伺候。

丧事期间,对吊孝的亲友还要送寿碗寿筷,留其吃丧席,每天孝子孝孙还要论资列队,到三岔路口给亡者灵牌一日换三餐饭,举行辞邻仪式后,裹灯扎轿散路灯,老人遗体火化后,骨灰入小棺材,葬于自家承包田里。

喜丧也是丧,死的人毕竟是自己的上人,高兴从何谈起,孝子孝孙轮番烧纸守灵,有人来磕头,还得打扦哭几声,待火葬车抬遗体时、待遗体要推进火化炉时、待下葬入土为安时,孝子孝女还是伤心难过,泪流满面,哭声一遍。

农村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办丧事的花费看上去很多,但几个儿子女儿一平均,每家摊得钱就有限了。以上所述,题友应该释怀了,想得通了。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确实有“丧事喜办”的现象,题主也没有必要想不通,能享受“丧事喜办”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只有年龄很大的老人去世才会“丧事喜办”,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堂伯父104岁逝世,当时确实热热闹闹,区里、镇里,村里的领导都来吊唁。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提问题"丧事喜办″的怪象,…

提得本身就有问题!到实地地方了解一下呗,就一目了然于心。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这事不用大惊小怪,丧事喜办,不是从现代才有的,自古有之,因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一般巳是儿孙滿堂,甚至是四世同堂,或是五世同堂,儿孙们为这样老人办丧事,称之为喜丧,家庭的之近亲人,该哭丧的还照样哭,可远亲属和村中人,当做喜丧事办理,这跟心情和情绪无关,必竟能活过八十岁,又滿堂儿孙的人不多,和早亡的人相比,特别是那些不正常死亡的人相比,老人没有愦憾,所以才有喜丧一说,不是死人值得高兴,也不是现在农村怪象,大家应理解!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在我这里80岁己上老人过世称"喜丧"虽然不是喜事,但人最终也会逝世,所以80己算高龄了,子女也觉得是很一常的一件事,所以还会请乐队吹,拉,弹唱,把丧事办得很热闹!l

农村出现“丧事喜办”的怪象,有人就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我来回答:

首先感谢这位提出这样问题的朋友!

其次就是,再反问一下,真的有人把丧事当喜事办了吗?这本身就是一种为命题,人正常人没法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的农村或者是城市个别的家庭,有所谓的“喜丧”是指高龄高寿老人(一般在80岁以上),又是无病无灾无疼痛自然过世安息之人,给家庭子女都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后事安排的时间;对身体生理检查,各器官除了自然衰竭,都没有毛病,又无方法无药可救之老人,这样的看人过世,按一般说法就是“修来的”自然老去。所以比较而言,人们常常称呼为“喜丧”,但是也决定非就是所谓的“丧事喜办”呀,各种丧葬礼仪均照章行事,一般人财两旺的大家族之户,都会办的比较隆重些,也没有那种过于悲伤让人心泪的感觉。

至于说,有些家庭请金鼓歌唱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办丧事喜办,而是比较那些年轻早亡或者是天灾人祸之死的人去世,更能接受现实,更显得乐观些。

也更能为逝者歌功颂德名留千古而作最后一次的传颂。

回答完毕,仅为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