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尤其夜里十二点,搬家的放的,寂静的夜里很突兀的!现在不都提倡环保、安全吗! 有没有同感的朋友们,是我矫情了吗?

我十几岁的时候,有次大年初一早起床,放过用竹竿挑着3000响的开门鞭炮后,接着点放"高升″,有一支"高升″在自己手中爆炸,疼得我撕心裂肺,眼泪直流,从此后,我望鞭色变,不敢再涉及与燃放。

过去鞭药是黄色的,一串鞭由小鞭和大雷组成,炸声不怎么响,而且哑鞭较多,后来市面上发明了电光鞭,鞭药为银灰色,燃放中既响亮又发光,炸的像一汪水那样,比较流畅,为添增千家万户的喜事和春节的氛围,爆竹功不可抺。

说实话,放鞭炮,尤其深更半夜搬家放鞭炮,那响声,那动静,确实影响四邻的睡眠和休息,我也觉得挺讨厌、挺烦人,可是,我还是给予充分理解,尊重民间习俗,假如啥事都禁止燃放鞭炮爆竹,整过过程死气沉沉,谈何喜气与热闹…

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小时候很喜欢放鞭炮,而且是鞭是拆开来放。炮杖最大的是二踢脚,点燃后跑到很远处,等半天才响。那时候鞭炮燃烧的很慢,声音也不大,危险性也小。

现在的鞭炮不断升级换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都是电光鞭炮,燃烧迅速,声音震耳欲聋,胳膊粗细的电光炮,焰火炮,形形色色,赶上战场上的火箭炮了。

我这儿是一个不是10万人口的小城市,以前未禁放时,每天从早到晚,鞭声不断,炮声隆隆,不仅年节燃放,什么开业、结婚,甚至过生日等等,凡是有点活动的,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祝。你放我也放,而且互相攀比,你放一千响,我放一万响,后来甚至发展到有专门出租一排铁管子炮的,那架势,和迎接外宾的礼炮仪式差不多。鞭炮之时,漫天烟灰,行人掩耳躲避;鞭炮之后,刺鼻的火药味经久不散,一地狼藉,可苦了那些环卫工人。

现在好了,我这儿出了禁燃令,规定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正月十五可燃放烟花爆竹外,其余时间一律禁止燃放。

频繁燃放鞭炮之敝,不必多言,还是限时间、限地点燃放为好,少燃放甚至不燃放为上。庆祝,可以有多种文明的形式,何必与鞭炮捆绑在一起。

(原创)

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诗日:

也许你还留恋童年,

你最深的记忆

莫过于过年。

爆竹声声

电光闪闪

把这幅"年画"

描绘得精彩灿烂。

小伙伴们

聚积在大街上

把过年的"烟火"

纵情地点燃!

声声传来

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是美好童年

稚情的体现。

……

人老了

往事已在流年里

越去越远。

在心里

已不再想往

那刺耳的爆炸声

还有那呛人烟。

要追求的是:

素雅,淡泊,志远。

一个

水波不澜的心态

代替了

童话般童年的"梦幻"。

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逢年过节,有节制地放几卦鞭炮,会为节日增加不少气氛。中国人几千年的风俗应该保留,传承。

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支持城市禁放烟花爆竹!一些商家资本,这个时候开始操作绑架没有年味,其实就是她们想赚钱,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应该减少烟花鞭炮生产!

现在真的对放鞭炮挺讨厌的,有没有同样感受的啊?

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我对鞭炮情有独钟,对燃放鞭炮更是喜爱有嘉。

我永远都忘记不了昔日燃放鞭炮时的情景和快乐。少儿时期,每当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都会拿出一挂花花绿绿的、编得整整齐齐的、几百头的、像大拇指一样粗细的老式电光鞭炮,绑在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的木头竿子的捎上,再把鞭炮缠绕在竿子上。我爬上墙头,双手用力挑着木竿,等着父亲引燃。当引念呲呲冒烟、快速地向第一支鞭炮燃进时,心中的那种激动顿时油然而生。

接下来的精彩瞬间,绝对让你兴奋至极。嘣!啪!嘣啪!那些鞭炮带着一道道白光、伴着一缕缕青烟,那一个个红的、白的、绿的、黄的鞭炮们,排着队在空中炸响着,震耳欲聋。那些被炸碎了的鞭炮纸屑,纷纷向地上落去,随风飘散着。鞭炮的爆炸声在村子里回荡着,给整个村子送去了喜庆和欢乐。

儿时的我天天盼着过年,一是能吃上肉和饺子,二就是可以痛痛快快地享受鞭炮给我带来的快乐。年前最喜欢跟着父亲去赶集,不要买什么吃的、喝的,也不要什么穿的、用的,只想能多买些鞭炮来。大的鞭炮是用在大年三十和初一放的,必须买。若想平时放着玩,就得买小鞭炮了,我们这儿叫“小豆札”。红色的,像元珠笔芯一般粗细,头对头地编排着,有长有短。这些“小豆札”威力较小,声音清脆,燃放安全,适合拆成个体随身携带,就地燃放,深受少年儿童们的喜爱。

但是,没想到的是,结婚以后,大大地限制了我的鞭炮欲。因为媳妇最怕鞭炮声,还特别厌恶燃放鞭炮时那炝人的烟气,对我燃放鞭炮是坚决反对,百般阻挠,令我十分扫兴。

如今我已步入老年,昔日的兴致早已大减。过年也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感觉。近几年,城市禁放烟花爆竹,我只好把对鞭炮的一腔之情藏在心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