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我们这里习俗,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年龄偏大的老人不出席对方遗体火化和葬礼。
主要考虑老人年老体弱,心理承受能力,难免过份疲惫伤心,雪上添霜之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和发生。
只有逝者入土为安后,由家中女儿侄女带上茶水糕点、贡品纸钱,搀扶老人到老伴新坟祭典,这一仪式被称之为"伏山″。
改革年代,红白喜丧事诸多关目不再那么叫真,不再那么讲究,被现代人逐步简化、省略或者其它形式所代替,相对来说,有些事不存在应该不应该。
就拿丧事而言,如今年轻人或者中年人丧夫失妻,另一半全程跟进,火化、葬礼不再忌讳,他(她)们都参加出席。
面对现实,逝者已去,不能复生,想得通,看得开,身体心理,扛得住,接受得了,这样也不错也…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她和丈夫都是高材生,一个北大毕业,一个清华毕业,两个人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场意外却成了她一辈子抹不去的伤痛。
2010年5月9日清晨四点钟,小女儿珠珠说肚子疼,王辉便和丈夫陈伟宁一起开车拉着女儿去医院,把大女儿珍珍独自留在家中。
王辉他们的车停在路口等待信号灯,突然“哐当”一声巨响,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王辉一家连车带人被撞出去二十几米远,汽车严重变形,两厢的轿车变成一厢,车厢里的一家三口生死未卜 。
救护车拉走了王辉一家三口,遗憾的是丈夫陈伟宁和女儿珠珠因为伤势过重,救治无效去世了,唯一的幸存者王辉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
王辉醒来后的第一句话问:“伟明和珠珠还好吗?”
家人们骗她说:“三个人里面她伤得最重,伟明和珠珠在其他医院的ICU病房,她好好养伤,脱离了生命危险,就可以去看他们了。”
为了让王辉安心养病,家人藏起了王辉的手机,关掉了病房的网络,希望等王辉病情稳定了,再把丈夫伟明和女儿珠珠去世的消息告诉她。
为了尽快见到丈夫和女儿,王辉拼命吃饭,配合医生治疗,她曾经也怀疑过丈夫和珠珠可能已经不在了,但她说服自己:只要没见到就还留有一丝希望。
一位心理医生在网上了解到了王辉的遭遇,他想帮助王辉走出痛苦,他带着报纸来到王辉的病房,直到那时,王辉才知道她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已经离她而去。
当时的王辉全身打着钢板,情绪稍有激动就会牵动着身体其他地方,疼痛难忍。但她却不得不接受这个残忍的真相。
2个月后,丈夫和女儿的葬礼在殡仪馆举行,家人不希望她参加,毕竟当时的她根本无法下床,更害怕她看到丈夫和女儿情绪过于激动。
王辉坚持送丈夫和女儿最后一程。葬礼那天,王辉的脖子上打着防护罩,腿上打着石膏,躺在担架上的王辉全身还不能活动,被亲友从救护车上抬下来。
亲人们忍着悲痛握着王辉的手安慰着王辉,王辉也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自己过于激动,而王辉和爸爸的对话让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王辉说:“爸,我心里很好过来的。”
爸爸向王辉竖起大拇指,说:“爸送你四个字——大智若愚。”爸爸重复了两遍,说给王辉也在说给自己。
“爸爸支持你,妈妈支持你,我们全家人支持你。”爸爸继续鼓励着王辉。
王辉躺在担架上被亲友们抬着绕着丈夫和女儿的棺椁一圈又一圈,王辉甚至连侧身的力量都没有,她只能强忍着疼痛,微微侧了侧头,看一看自己的挚爱,向丈夫和女儿珠珠告别。
王辉后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他们和平时不一样,不像他们。伟宁的脸太白,珠珠太安静了,想靠近他们,想抱着珠珠,想拉伟宁的手,想亲吻爱人和宝贝,可是做不到,最后一面从此生死两隔。
不管当地习俗如何,不管亲友是否接受,对于王辉来说:送丈夫和女儿最后一程是她最大的心愿,是她必须要做的告别,否则她会遗憾终生。
幸福的家庭被一场车祸撞碎。一场车祸,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她与丈夫、女儿珠珠天人永隔,而她自己也要面对长期的康复治疗。而这场伤害,很多年过后,王辉都没能走出来。
丈夫周年祭:
王辉说,“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们。”
情人节:
王辉说,“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王辉一直说:
伟宁很出色,她很难再进入新的感情。
那场葬礼,是王辉在形式上与丈夫告别,而真正的告别却只能靠时间一点点帮她淡忘。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按照我们老家农村的习俗,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是不能出席葬礼的。
另一方一般都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受亲朋好友的宽慰,不管是守灵,火化还是出殡,另一方都不会出现在葬礼上。
为什么不能参加对方的葬礼?
有人说是怕另一方情绪过于激动,出现意外;
有人说是怕另一方参加了葬礼不久便跟随对方而去;
有人说对再婚不利。
不管什么原因,不管尊重习俗还是尊重内心,不管参加葬礼与否,都要记住: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的好好的活下去。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北京有个习俗,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是不出席葬礼的。主要是怕他在葬礼现场,因为过度悲痛昏厥或出现意外。
怕另一方情绪过于激动,出现意外。在那种肃穆的场合,即使不是亲人,也容易触景生情,陪着掉泪,更不要说是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老妻。
当另一方看到自己深爱的人再也不能醒来时,一定会悲痛欲绝痛哭失声,如果有心脏病或高血压,保不齐会出现意外。
因此在送别那天儿女会安排亲属在家陪着另一方说些开导宽慰的话,找些能分散注意力的话题让他不必过度悲伤。
怕另一方参加了葬礼,不久便跟随对方而去。记得我上中学时,院子里有一位刘大爷去世,当家里人都去火葬场参加告别、火化仪式时,我见刘大妈一个人在家里掉泪。
我问她:“您怎么不去送送刘大爷?”
她说:“我不能去,送葬,送葬就是去送死,我想多活几年,看我大孙子结婚成人呢。”
因此有人说当夫妻有一个先走,另一个去给他送葬,不久也会随他而去,送葬就是送死。
对再婚不利。我们这里有一个说法,丧偶的人之后想要再婚,最好不要去送先走的一个。
尤其是家里老人见活着的一方还很年轻,会主动不让他去送另一方,怕将来再婚被别人知道心生忌讳。
不想再婚的可以去送别,但万一以后改变了初衷,又想再婚则需要守三年。
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陈规陋习早已被摈弃,许多人不再回避参加亲人的葬礼,再婚也不受任何约束。
不管这些是不是习俗,夫妻一方要不要参加另一方的葬礼,要尊重本人内心感受和身体承受能力。
不管参加葬礼与否,我们都该明白,逝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的好好活下去。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老北京人的风俗。一般都是不让去的。这是有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是受到很大的打击,身体上,精神上,影响非常大。如果让他或者她去葬礼,在哪种环境下,肯定非常悲痛。家里人为了保护未亡人的健康。一般都是极力劝阻,不让他或者她去的。
第二,北京现在一般的墓地都是夫妻同穴。就是给夫妻未亡人保留一个与先亡人埋葬在一起的位置。如果未亡人亲眼看到自己今后埋葬的墓穴。从心里上可能有所感触。
第三,过去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家里人一般都去出殡去了,家里不能没有主事的人,万一有人前来祭奠,家里应该有人接待陪同,以免失去礼节。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说法。
前些年在天津上班的时候,遇到过同事的爱人去世,等到去火葬场火化的时候,如果去世的是年轻一点妻子,大部分丈夫是随同送殡的人员一同去。如果去世的是丈夫,在去火葬场之前,妻子会把一截秫秸砍断三段,带着到了火葬场,把断了的秫秸扔在点着的烧纸和花圈里。听说是,这预示着,妻子不会继续独守空房一辈子。与亡夫一刀两断!三世不来往。我没有问过,为什么妻子去世,有那么多的丈夫都跟着去参加妻子的葬礼,可能也是这些花心男人更碍不住寂寞,都想续弦的原因吧!其实,我想,一日夫妻百日恩,无论早走的是男是女,都应该去送爱人最后一程,看最后一眼。当然,如果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做儿女的也不会支持老人去参加老伴的葬礼,那样会有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
前几天,老家一个78岁的老太太得脑出血去世了。停放了五天。比老太太大两岁80的老伴,从老太太去世的那一天,就没有停下来哭泣。我们这边的风俗,在出殡前,把死者的尸体入奁到新买的棺材里,就做入殓,由死者的长子给开光,亲人们做最后的告别。有一不知道为什么的说法,入殓时,不允许儿女们把眼泪掉到棺材里。就在老太太入殓的时候,她的老伴来到了了跟前,跟儿女们保证,决不哭,只是看最后一眼老伴。老头很坚强,在亲人们的搀扶下,到了棺材跟前,看了一眼老伴,摸了一把棺材,说了一句:孩他娘,你住上好房子了!在场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眼泪。连说带劝把老头送回了家!谁知,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人们在叫老头的时候,老头没有了知觉。老头也跟着老伴一起走了!儿女们在痛苦中自责,都说不应该顺着老爷子的想法去看老伴,也许不去看,老爸不会走地这么快!
村里的老人们却说,这才是一辈子的恩爱夫妻,一起去天堂西游。这样的老公母两一起走的不多!
夫妻其中一方去世,另一方应不应该出席对方的葬礼?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鸳鸯会双死,梧桐相侍老,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依。一对恩爱夫妻,到了天命之年,总有一个会先驾鹤西去,如果是俩人情深似海,如胶似漆的,垦定会去送爱人最后一程,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夫妻送彼此一程,据说一但去了,就意味着今生今世在也不会续娶了,如果是难舍难分,应该去看爱人最后一眼,奈何桥上挥泪如雨,相约来世再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