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粮票、见过粮票的条友们,你们有哪些忘不掉的故事?

粮食十七连丰,如今已不再有吃不饱饭的情形。改革开放前粮食都是依靠粮票进行定量供应的。我的故事:因为粮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农村人没有定时供应的粮票。我家位于城市郊区,父亲是工人,每月有40斤粮票。我家7口人,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还得靠父亲的粮票买一些供应粮,但这也是常常吃不饱。勤俭持家的母亲还要将这些粮票卖掉一些,来换一些其它生活必需品。记得上中学时一次班里组织春游,因为未向家里要粮票,结果没有吃成午饭,空着肚子玩了一天。

我在厂里跑供销,去外地出差必需带粮票,去外省还得有全国通用粮票,粮票在我的工作生活中不但看见过、使用过,而且留下难以忘怀和不可磨灭的记忆。

每次去外省出差,最犯头疼的是兑换全国通用粮票,托哥拜姐忙活半天,有时还无济于事。在我沮丧之际,母亲突然想起我家有位远房表姐在粮食部门上班,经过一番打听,碰巧的是我的表姐就在城关粮管所当会计,真是印证了古人所说的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从此后,我不再为粮票之事而烦心和操心,并且还解决了我所在的供销科同事们粮票的难题。粮票让我结识了一位"贵人"表姐,远亲的两家因"粮票"结缘走近,到现在还有互相走动,保持着礼尚往来……

(下图是我保存下来,没有用完的粮票)

用过粮票、见过粮票的条友们,你们有哪些忘不掉的故事?

关注老孟收藏不迷路,不定期更新钱币收藏价格表!

前言

粮票可能现在的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了,毕竟这种东西也是上世纪的产物,到了后来也是停止使用,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粮票回流,但实际上粮票因为发行量巨大,所以还是有很多留在了老百姓手中,这些粮票最后也是沦为了废纸,根本不能再换粮食,只能当做一种回忆留着,目前来说粮票没有多大的价值了,至于回忆可能也就是小时候拿着换粮食了!其实对于粮票的事并不多,因为会用到,像一些缝纫机票以及自行车票,这种才是人们最希望得到的!

粮票的见证者

粮票其实就像题主说的,也是一代人的回忆,毕竟那个年代真的是吃不饱穿不暖,除了这种方法,没有更好地方法让人们可以更好更安定的发展下去,毕竟当时刚结束了战乱也需要时间缓解战后的一些事情,所以那个年代的回忆也是非常深刻的,对于我来说可能粮票的记忆没有那么深刻,更多的是自行车票,电视机票,因为那个时候穷,所以有电视机和自行车都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当年各种东西都是需要票证的,没有票证根本没有办法去换东西,也有很多人用粮票换这些票证,不过自己家的粮食都不够,很少有人去追求那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于其他的票证印象深刻的原因,粮票毕竟家里都有,我家现在还有一些粮票!

粮票的意义

其实现在粮票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种回忆,因为粮票承载了我们的成长,尤其是在小时候基本上大家都有用粮票换粮食的经历,因此对于粮票的感情也是比较深,不过现在粮票的价值不高,大家收藏可以,留个回忆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四版币已经加入小学课本,如果真的能够正视历史的话,相信粮票也会被选入教材里面,毕竟这种东西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结束语

粮票有什么故事就不在多说,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是大家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像粮票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其实每天都有故事发生,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大家可以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如果有一天老了在看到这些粮票,会不会想起那些往事,毕竟往事值得回味!

谢谢大家观看,欢迎大家关注老孟,大家有问题可以邀请老孟回答!

用过粮票、见过粮票的条友们,你们有哪些忘不掉的故事?

当年农村用粮票,那可是控制的非常严格的。首先,要到的“大队”开“证明”,“需兑换粮票**斤”,然后,拿瓜干,玉米,小麦按比例到粮所兑换,最多只限15斤。到粮所后,更是严格把关!特别是玉米很难“验上”:用指甲掐“脐”,只要掐进去就说不干,回家“晒晒”,晒一次,不行,二次,不行!就这样为了“换”几斤粮票,几里,十几里的路,往往要跑好几趟!没法子,急需用!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我又怎么能忘记呢?

用过粮票、见过粮票的条友们,你们有哪些忘不掉的故事?

我是新中国建设亲历者,也是“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备战备荒”时期的亲历者。

那时候,国家为了保证人人都有粮食吃,实行定量加补助的票证结合,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必要措施。

粮食供应数量,是根据年龄,劳动强度确定下来的,多数人是能够吃饱的,粮食不够吃的人,可以申请粮食补助,都能够如数领取的。当年我在粮食供应部门,就是批准粮食供应和补助的。有些人污蔑那时候吃不饱饭,实际上是吃得饱,因为活动量和劳动强度大,所以饿得快,经常感觉饿得慌。

五十年前,我是修水库和战备工程的农民工,每天都是干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月的粮食基本,定量四十五斤根本吃不饱,但是每月都有三十斤左右的粮食补助,合计一起七十多斤,就可以吃饱了!

那时候的劳动,很多时候都是离开家里参加集体活动,都是在外面吃所谓的“大锅饭”,大米饭再加锅巴粥,都是“平打米,赛吃饭”,保证人人吃饱。

后来,农业学大寨扩大了耕地和水利工程,杂交稻实现了粮食高产,化纤代替了棉花,进口植物油代替了油料作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粮食连续丰收。国家和集体粮食仓库爆满,到处都是露天粮食仓库,取消粮食定量是必然的,与单干什么关系?

粮食定量取消后,城乡居民多有剩余的粮票,足以证明一切。

用过粮票、见过粮票的条友们,你们有哪些忘不掉的故事?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等等的票,我们这一代人真是苦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