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感谢邀请。

可能并没有多少人会去考虑自己每天摄入 的钙量,也正是如此,很多朋友可能都会出现牙齿和骨骼不健康、骨密度不足、骨质酥松早发等情况。钙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钙不仅仅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还是维持心率的重要元素,钙质有助平稳神经系统,是安静下来的“催化剂”,比如缺钙可能导致入睡困难;钙有助帮助体内铁代谢,加强神经递质的传递供能,让我们反应迅速,千万不要等身体已经出现缺钙症状的时候再来补钙。

我们每日需求的钙质根据年龄和生理状况的不同会有差别,一般成年人(18岁以上)每日需要钙质是800mg,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可增加钙质补充,例如中老年人群骨密度流失较快,对钙质的需求其实更高,但很多中老年朋友却越是不注重自己的饮食营养补充,吃得简单随意,其实中老年人群最好在800mg基础上增加100~200mg钙质补充为宜;孕妇是需要增加补钙的人群,孕妈妈怀着宝宝的时候是一人担负两个人的营养责任,到了孕中期最好是增加200mg钙质摄入,每日1000mg,孕晚期可适当在增加钙质补充,每日1200~1500mg。

孩子在3岁前每日700mg钙质即可,在生长发育阶段,最好不要低于1000mg每日。女性比起男性更容易缺钙,这和平时爱美爱减肥,不好好吃饭有关,还和我们的雌性激素逐步减退有关,雌性激素有助保留我们的钙质,但随着雌性激素的流失,女性很容易出现缺钙的情况,总之女性最好比男性多补钙质,在25岁以后,每日最好摄入1000mg钙质,如果更延期了,雌性激素大量减退,那么最好1200mg每天,预防骨密度大降导致各种腰酸背痛。男性也不要忽略,到了中老年时期最好也提升钙质补充,每日1000mg为宜。

但实际上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到每日摄入充足钙质,大部分不吃蛋奶,也不爱吃大豆类食物的人群更是没认识到缺钙的痛苦。记得初高中时代很多同学早餐都不喝牛奶,但其实这个时候对钙质的需求可不低,以后养成不喝牛奶的习惯,很容易导致骨密度更快流失,在中老年时代更容易出现多种骨头、关节、牙齿的问题。

富含钙质的食物最佳的推荐就是牛奶,100g牛奶含有至少100mg钙质,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摄入牛奶或奶制品300g,这样,我们通过牛奶就能补充每日所需的一小半钙质了。大豆类、坚果类食物中的钙质含量也不低,100g豆类平均含钙量在200mg,100g坚果含钙量在50~100mg,膳食指南推荐每日大豆+坚果类食物摄入30g左右,从中我们也能得到一小半钙质。

再来就是绿叶蔬菜类,深色绿叶蔬菜(如菠菜、蕹菜、马齿苋、红薯叶等)中含钙量平均100g能在100mg左右,所以多吃绿叶蔬菜是帮助我们巩固钙质补充,每日的蔬菜摄入量最好不低于500g,种类不低于5种。鱼虾类食物中的钙质也较为丰富,多吃鱼虾有助补充钙质,不过红瘦肉中的钙质含量比起鱼虾要差不少,很多朋友总觉得多吃肉就补钙,多喝骨头汤就补钙,实际上摄入更多的可能是脂肪。另外,不光是要补钙,接受自然光照才能激活维生素D活性,让钙质更好吸收,多参加室外活动,太阳出来的时候多露露膀子,适当锻炼,稳定骨密度。

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给你个图片自己参考,虾皮含钙高啊!

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作为营养师,我不会刻意去计算每天钙的摄入量,那太麻烦了。但是,我对于富含钙的食物了如指掌,就3类食物,所以每天吃够这三类食物,基本就能满足普通人每天钙的需要量,大约800毫克。那哪3类食物富含钙元素呢?

首先,富含钙元素的食物是奶类,纯牛奶、酸奶、奶粉、奶酪都是钙元素的最佳来源。优酸乳、营养快线、核桃乳等是乳饮料,含钙量很低,不要选。每天喝奶300毫升即可提供300多毫克的钙。其次,富含钙的食物是豆制品,卤水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素鸡、豆腐丝等都是钙元素的良好来源。豆浆、豆腐脑、日本豆腐、内酯豆腐、素肉等豆制品含钙量很低,不能提供大量钙。每天吃2两卤水豆腐或一两豆腐干(白干)即可获得大约150毫克钙。

另外,很多绿叶蔬菜也富含钙元素,如小油菜、芥蓝、菠菜、苋菜等,每100克含钙100多毫克,每天吃半斤新鲜绿叶蔬菜大约提供近300毫克钙。

只要每天的饮食中包含奶类、豆制品和绿叶蔬菜,钙的摄入量基本能满足身体所需。也不用刻意去计算,数一数这几类食材吃够数就可以啦。

海贼团修船工玉静,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注册营养技师,九维健康学院讲师

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首先不得不遗憾的说,大部分人不会考虑钙摄入量的问题,如果说小孩要长身体,老年人有骨质疏松的压力,或者孕妇有者生育的任务,这些人群会把钙摄入放在脑子里,绝大部分成年人,中青年,在钙摄入量这个问题上,是不关注的。

  • 成年人的钙摄入量

正常成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是800mg/天,老年人要达到1000mg/天。按照膳食指南的食谱推荐,饮食完全能达到这个量,基本包括:300mL牛奶,1斤绿叶菜,2两豆腐,基本就能满足需求。

  • 普通中青年人需不需要关注钙摄入量

人的骨骼是很有意思的,年轻的时候吃的钙能沉淀在骨骼上,但是人年老了之后,即便钙摄入量很大,骨质也是很难有升高的。

所以,对于骨质疏松这个问题,只是老年人补钙是避免不了这个问题的。必需在年轻的时候积累一定量的骨质,然后整个青年、中年维持一定的钙摄入量,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才能在老年获得一个过得去的骨密度。

所以,预防骨质疏松,必需从小孩做起,这是一个持续一生的任务。

  • 高钙食物有哪些

能担起补钙重任的食物主要还是奶制品、绿叶菜和豆制品,其中奶制品最好,所以大家不管男女老少,要养成喝奶的习惯。

至于虾皮、芝麻酱之类的“高钙”食物,因为高盐、高油,吃得少,只能作为补充,当不了补钙主力军。

姜丹,注册营养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每天喝一袋酸奶,服用补充剂,包括钙200m毫克,经常吃些高钙食物食物,如豆腐、海带等,特别喜欢吃海带。

若人们经常吃高磷食物,如大米、面粉食品等食物,其中的钙磷相差悬殊,尤其是大米中的磷是钙的10倍之多,不信自己查一查大米的营养成分便知。钙磷的比例应该是一比一,最大是一比一点五,而一比十,什么概念?因此,所有疾病与钙磷失衡有关。比如原因不明的疼痛、浑身无力、失眠、脾气暴躁、精神紧张及异常等等。长期高磷地钙饮食,骨质严重流失,难怪有的人,打嗝喷嚏或青青滑倒都会骨折。所以,磷已是国民的严重人体灾难,补钙刻不容缓!

你身为营养师,可以给人们普及一下。谢谢邀请

你会考虑每天钙的摄入量是多少吗?人每天需要多少钙?什么食物含钙多?

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钙储存在人类和许多其他动物的骨骼和牙齿中。人体在需要的时候将钙释放到血液中,钙不仅是骨骼健康所需要的,吃富含钙的食物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神经传输、凝血、激素分泌和肌肉收缩。

吃高钙食物还有助于控制你的食欲,帮助减肥,因为高钙食物可以增强吃后的满足感。为了让身体适当的吸收和使用钙,你还需要其他的必需营养素,包括镁、维生素D和维生素K。

钙扮演着许多重要的功能,包括平衡你身体的酸碱体和ph。

人体骨头每10年就会重建一次。钙对控制血液中镁、磷和钾的水平很重要。

以下是推荐的每日钙摄入量:

出生6个月婴儿,200毫克。

7-12个月婴儿,260毫克。

1-3岁儿童,700毫克。

4-8岁儿童,1000毫克。

9-13岁儿童,1300毫克。

14-18岁的青少年,1300毫克。

19-50岁成人,1000毫克。

51-70岁成年男性,1000毫克。

51-70岁成年女性,1200毫克。

71岁及以上的成年人,1200毫克。

孕妇和哺乳期成人,1000毫克。

大多数人一听到钙,会立刻想到乳制品。虽然牛奶和其他乳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许多不同类型的非乳制品植物和动物源性食物——包括蔬菜、鱼、坚果和豆类也提供钙。

例如:沙丁鱼一杯含569毫克钙,酸奶1杯含488毫克钙,牛奶一杯含300毫克钙,秋葵一杯含81毫克钙,白菜一杯含74毫克钙,西兰花一杯含42.8毫克钙(一杯=237毫升)。

钙和维生素D对于年轻时强健、致密的骨骼以及年老时保持骨骼强健和健康至关重要。

钙在青少年和20岁出头骨骼达到密度/质量峰值时尤为重要。

人们在年轻时达到的骨量峰值越大,他们在老年时推迟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的时间就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的摄入量很重要。

骨骼健康的理想钙源包括乳制品和绿叶蔬菜,因为它们提供镁、钾和维生素k等营养。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可以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

饮食中的钙可以与消化系统中的脂肪结合,帮助脂肪排出,并可能阻止一些脂肪的吸收,因此有助于降低导致脂肪增加的卡路里量。

富含钙的食物有助于放松静脉和动脉中的平滑肌组织,帮助防止血液凝固,降低血压。

高钙食物还包括杏仁、豆腐、沙丁鱼、蛤、海藻、芝麻、葵花籽、南瓜、甘薯、羽衣甘蓝、唐莴苣、绿豆、油菜、胡萝卜、橙子、无花果等。记住镁是钙吸收的关键,因为这两种矿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你钙缺乏,那么你的镁也缺乏,反之亦然,镁缺乏往往是钙失衡的前兆。

为了合理利用钙,确保经常吃富含镁的食物,例如绿叶蔬菜、可可和香蕉(这些食物也能提供钙)。获取钙的理想途径是健康饮食,包括各种钙的来源。

总之,钙是人体中最丰富的矿物质,主要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钙的功能包括构建骨骼,帮助神经信号和平衡其他矿物质。

钙在生乳制品和绿色蔬菜中含量最高。

吃高钙食物的好处包括防止骨质疏松、骨质流失、蛀牙、心脏病、糖尿病和体重增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