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80年代双职工家庭的小孩都是夫妻一方的奶奶母亲带大的,家里没有老人的,一般将小孩放在热心肠邻居大妈大娘家照看,或者委托上年纪的农村表姑姨嫂之类的亲戚来家帮忙哄小孩。
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重情重意,彼此相处单纯又简单,帮其如此大忙,还不要工钱,小孩家过意不去,会买些茶食点心、扯块布料、做身衣裳等表示感谢,来维持人情,一般孩子和其家人将其铭记心间,终生都与其交往。
国营和集体企业的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工厂都有为自家职工服务的免费洗澡堂、理发室、医务室、图书室、幼儿园等福利,另外还有食堂和家属区。双职工家适龄的小朋友就被父母送进自己厂里的幼儿班了,夫妻俩班次再错开来,便于接送自家的小宝贝……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八十年代的双职工,一般在一个单位,就以单位为家。不在一个单位的也相隔不太远,下班后可以回家;略为远一点不能回家的,单位有住房,可以在集体食堂打饭到宿舍,想吃点好的也可以自己操作开点小灶,在那个年代对相隔太远的双职只要向组织申请,就可以调到一个地方工作,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夫妻相隔十万八千里,简直成了牛郎织女,也许一年才回家一次相聚。对于孩子,在未入学之前一般都是由女方看照,家有老人的,由老人到单住照顾小孩,没有老人的就请人,或放到还远的人家照顾,晚上下班了接回家中或单住宿舍。那时候,作为双职工,虽然上班比较紧张而且辛苦,但由于双双都有工资,按月拿钱,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个水轮机修厂,每当黄昏时节,总有一个个、一对对晚饭后的工厂职工,手上牵着小孩,有的怀中抱着小孩,脚上穿着木制的拖板鞋,走在那碎石公路上,不时发出木制拖鞋清脆的响声,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哈哈笑声,日头渐渐地落下山去。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时的情景。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89年代,女人自强自立,上班带娃两不误。职业女性怀孕,一般都是照常上班,直到预产期。生孩子产假56天,办独生子女证的产假100天,剖腹产增加15天。产假期满准时上班。没父母帮带娃的,直接送单位托儿所。离家远的,骑自行车背上背着娃。娃太小不能背的就老公骑自行车带着抱娃的媳妇送去上班。哺乳期母亲一天可以在10点半、三点半送两次奶,每次半小时,也可以中间不送奶提前下班半小时。上班人人争当好职工,因为带娃耽误工作是件耻辱的事;下班家务一身担,买菜、做饭、带娃,甚至担水、劈材、买米、买面、买煤、扛嘎斯罐上楼样样拿得起。跟现在娇滴滴的女人比,那时的女人个个都是女汉子。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我是八十年代的双职工,那时候的单位,真的将我们工人当自己的家人,记得当时孩子才两个月不到就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是单位办的,老师阿姨都是单位职工,待孩子也很好,虽然我们只是普通工人,老师对孩子也不会区别对待,既使碰上有的老师阿姨态度不好,我们也有工会组织替工人说话!讲真的小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上小学,我们平时都能正常放幼儿园,自己安心上班的,而且除了少量的伙食费基本没花钱。那时候我们也是远离父母兄弟单独在外,真的感觉那时候企业真的对我们职工很好,好感谢那时候的企业,真的将职工当主人一样的对待,那时候的工人也真的能当企业当成家,基本上都能勤勤恳恳的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毛主席时代工厂和家属院相连,托儿所,学校,医院,商店,食堂,大礼堂等等都在家属院里,基本上孩子从出生到初中都不用出家属院,而且各种费用都相当低,可以说基本不花钱。逢年过节各种福利应有尽有。各级领导把工人当亲人,只要有困难各级领导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使工人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工作起来干劲十足,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组织关心。所以,现在特别怀念毛主席时代。
80年代的双职工,是怎么工作和带孩子的?
我刚好是八十年代初结的婚,那时在企业在上班,单位都有托儿所和学校,我们是双职工,孩子都是送托儿所,上班送去,下班接回,中午托儿所管饭。自己玩全能照应下来。孩子偶尔生病了,单位可以请假。不想现在,离开老人玩不转,我感觉这不是进步,是退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