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我们这里现在办理退休手续的同时,凭独生子女证填张一次性补助表格,下岗失业人员就由自己将填写好的表格送到当年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局,再由主管局按规定的时间段统一报送到地方财政局,由财政人员审批后,按填表中留下的规定XX银行卡号上打2000元钱即可。
在企业退休人员的独生子女费应该由单位人事部门到社保局办理该员工退休手续时同步进行,至于这笔费用是单位出,还是由财政发放,我真的不清楚。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独生子女费是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中国对独生子女实行的奖励政策。凡是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在独生子女父母年龄达到60周岁后,还可以领取独生子女养老补助费。
一、什么人可以领取独生子女奖励(补助)呢?
奖励对象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本省城镇居民且未在外省区市享受同类奖励的人员;
2、奖励对象必须持有《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证明,或是持有《无子女证明》的终身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人员;
3、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的职工,或男性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其他城镇居民。
二、可奖励多少钱?
1、2014年1月1日前原享受而未享受增发本人基本工资5%退休金待遇以及在2009年10月22日至2013年12月31曰期间领取或未领取5000元奖励的独生子女父母,可以选择一次性奖励5000元或从2014年1月1日起每人每月奖励80元的方式,选择后不得更改。
2、自国家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应享受而未享受或未完全享受增发本人基本工资5%退休金或一次性奖励5000元的企业职工,以及2009年10月22日以后符合奖励条件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在《若干规定》实施时巳经死亡,未领取或领取奖励金不足5000元的,一次性补足至5000元。
三、那么,企业退休人员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呢?
一般来说,正常经营企业的退休职工,向所在企业提出; 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企业的退休职工,向清算组提出; 巳破产企业、无主管部门困难企业奖励对象及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退休的奖励对象,向本人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独生子女费的领取,各个省份、地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不尽相同。例如上海市根据《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民都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工作。同时,新修订的《奖励补助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以下是各地相关法律规定:
(一)、北京企业退休人员如何领取独生子女费?
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的,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致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的,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每人不少于5000元的一次性经济帮助。
(二)、山东省企业退休人员如何领取独生子女费?
根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独生子女父母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后加发本人标准工资5%的退休金(退休金为100%的不加发),其经费从原渠道列支。独生子女父母为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所在单位按照设区的市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
(三)、广东省企业退休人员如何领取独生子女费?
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属于职工和城镇居民的,从发证之日起至子女14周岁止,每月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10元,并可给予适当奖励。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奖励金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50%。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企业退休人员的独生子女费一般是应当是由企业承担。
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应当由企业落实的对获得《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父母的奖励措施,有关单位应当执行。
用人单位一般执行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独生子女未成年时的独生子女奖励补贴,还有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的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补贴。
独生子女未成年时奖励各省市都是地方的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一般是10到30元左右,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负担并不是特别重。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的奖励,各省市仍然不同,北京市是一千元,河北省和黑龙江省是3000元,上海市是5000元。山东省是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0%,青岛市2018年高达19000元。
向广东省是按月支付退休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金,全省的最低标准是80元每月。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员也是这个标准。广州市提升了有关标准,是按照150元每人每月发放。
向海南,重庆,四川等地,对于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也是给予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补助,一般是3%到5%。
曾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是上涨5%的基本养老金待遇。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照原先的计发标准一次性发放180个月,作为一次性奖励补助了。
退休后按月发放的待遇肯定是有政府承担,或者是养老保险基金承担。
其实除了在职人员之外,还有一大部分失业人员,农民或者无单位劳动者。不过多数地区的政府还是规定,无单位的有政府财政承担。比如我母亲是山东潍坊城镇户籍,从2017年开始申请独生子女按月补贴,从2018年1月开始享受每月80元。当然也有一部分地区,并没有明确规定的。
还是希望随着我们独生子女的政策结束,切实落实好独生子女奖励金政策,没有单位的人员改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列入“基本国策”。
政策要求城镇职工、城镇适龄青年响应“计划生育”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申请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
农村农业户口居民,原则上一对夫妇响应号召,只生育一个子女;但是第一胎是生育女孩的,可以间隔一段时间(3年),申请生育“二胎政策指标”,批准后可以生育二胎;并且响应号召采取“结扎”节育手续,如果二胎仍生育女孩的,列入“双女户”,采取“结扎”节育措施,登记造册发“双女户证书”,与“独生子女”户一到发放“国家计划生育奖励金”。
城乡“独生子女”户奖励
①:夫妇在企业工作的,双方单位各承担一半“独生子女费”发放,凭“独生子女证”领取,男孩5元、女孩6元每月,另外年终单位根据经济效益,给予适当“独生子女家庭”奖励,50至100元不等。
领取时间:出生领取独生子女证起至16岁止。
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独生子女户居民,有户口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年终造“独生子女”费发放表,有市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支付保健费,凭证领取男孩60元/年,女72元/年。
农村农业户口独生子女家庭户,有户口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年终造表,凭证领取男孩60元/年,女72元/年。
②:退休后奖励政策
a:城镇居民
以前未参加社保前,在企业办理退休手续的夫妇,退休时增加5%的退休工资基数费率,随退休工资按月发放,一直领到终生。
现在参加社保在人社局办理退休手续的,先办理退休手续,然后凭退休证,(退休证明)向所在地社区申请领取“国家计划生育奖励金”,夫妇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人(安徽省宣城市),各省市奖励金不统一,绝大多数奖励金在3000元以上。
失独家庭夫妇,退休后向所在地社区申请领取一次性“抚慰金”1万元/人。
b:农村农业户口夫妇
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夫妇,年满60岁退休后(有些省市将“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母亲,提前到55岁,每年发放“计划生育奖励金”1080元),第一年向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申请“计划生育奖励金”,每年奖励1200元/人,一直领到终生;奖励金支付有所所在地市县财政承担。
各省市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不统一,以当地奖励政策为准,仅供参考!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在实行国家计划生育初期,国企也还是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税利全部上缴,职工工资也相当于财政划拨(税利扣掉工资成本才上缴),尽管当时独生子女每年48元的补贴是企业计生办发放,但肯定也列支入企业成本,也相当于财政支付。
孩子们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在响应国家计生政策只生一胎付出了沉重代价,所以我们当地几十年来都在执行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以在养老金中增加5%的补贴,即使是国企改制后全员进入社会,作为灵就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时同时让你办理独生子女补贴领取手续。
办理退休手续时,带上【独生子女证】原件让他们审核后复印,会给你拿上一张”未违反计生政策”的格式证明回原单位盖章(防止你领证后又偷生二胎),交上去即可。从办好退休手续后次月开始按第一个月养老金的5%(3000元养老金就150元/月)给你独生子女补贴,有些是每月在养老金里面体现,我们是次年一次性发给上年度12个月的补贴。这个钱虽然也打入养老金银行卡,但应该是原计生委(现卫健委)发给,这个补贴一直不会变,即二十多年前退休时养老金是300元/月,到今天你的养老金涨到2000元/月,但这个独生子女补贴仍然是15元/月。.
企业退休的独生子女费如何领取?
我来补充一下,我是八几年响应政府号召,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的号召领的独生子女费,那时候政府给了好多优惠政策,那时候独生子女费五块钱,男女双方单位各出一半,孩子有病,医疗费全部报销,托儿费也全部报销,都是由男女双方,单位各出一半,确实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生活中没有感觉,有压力,退休之后还可以领1000块钱的独生子女费,男方60岁,可以领取1000块钱,女方50岁,可以领取1000块钱独生子女费,这钱是国家贴的,男女双方退休之后可以领取,都是在单位领取,没工作的,在街道领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