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年画和春联的存在有意义吗?
年画春联是中华传统习俗,在我苏北老家,过春节,娶亲办喜事家家户户还是保持贴春联放烟花鞭炮的,但年画好象没有多少人家购买。随着时代前步,有些老祖宗留下的风俗只能书本上、电视上、博物馆中看看了……
你觉得年画和春联的存在有意义吗?
当然有。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农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载体,通常在新年时被张贴在门面或者墙壁上,辞旧迎新,象征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寓意平安和吉祥,也蕴含审美观念,年画历史悠久,折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了解年画可以以小见大,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年画的起源和发展年画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成形于明清,至今已传承几千年,形式多种多样,在各个年代的名称不一,宋代称“纸画”,明代称“画帖”,直到清代才出现“年画”一词,在有的地方,年画也被称为门神画。年画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社会背景、民众生活、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风格和淳朴的信仰,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历经千年,年画作为一种习俗,仍然在民间传播。
二、年画的现状年画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折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是年画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增加、审美视角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一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年画也不例外,现如今,年画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应该被摒弃的、封建气息严重的旧时代文化表征,年画逐渐与人们的生活隔绝,年画产业萧条惨淡,逐渐因为难以和高科技产业结合而被默默摒弃。虽然年画也收到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有向神灵祈福的寓意,但从宋代开始,随着市井生活的繁华,年画开始成为一种装饰艺术,更多地体现人们的审美观念。而现在多元化的生活使年画逐渐被遗弃,如今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年画产业也生存困难,以至于新的一代传承人没有培养起来,老的一代传承人就已经离去,年画传统文化开始断层式发展。
三、年画如何适应新时代年画被一味地摒弃其实更多透露的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要使年画能持续地传承和发展,首先应当树立文化自信,推陈出新,使年画乃至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更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年画之所以被认为是落后的、和当今生活格格不入的,一方面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没有改变,更多地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等同,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重视,更多地崇拜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年画创新的程度不够,没有使年画产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进程。我们应该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推陈出新,使年画更能适应时代潮流,比如建立年画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开展年画创新作品比赛,发展年画地域旅游等。
第二,发展好传统文化,宣传显得极为重要。公共媒体应该积极呼吁和宣传,打好年画传承的群众基础,社区和公共场合的宣传栏可以适度弘扬年画艺术文化,电视台可以适度开始年画综艺节目,同时利用好互联网传播的优势突显年画独特的魅力,讲好年画故事。
第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防止断层式发展。
第四,文化传承关键在教育,可以开设鉴赏传统民间艺术的课堂。
第五,政府财政支持、鼓励传统民间艺术产业,积极鼓励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就业,让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更有效,避免断层式发展。
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风格和淳朴的信仰,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历经千年传播不断必然有其优秀之处,我们不应当现代化的进程中武断地将之摒弃,年画作为具有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象征应该被我们传承好,并适度创新使之发展好。
以上便是玉兰君对传统艺术年画的认识和思考,不当之处望指正。
你觉得年画和春联的存在有意义吗?
年画和春联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年俗文化的代表艺术,其存在的意义也是中国文化存在的意义,而文化的存续证明了民族存在的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