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这整件事情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背后的真相更是令人意外。

刘邦这个恩人名叫丁固,人称丁公,是项羽的手下。他和刘邦的渊源要从彭城之战说起。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两个人开始不安分了,一个是汉王刘邦,另一个则是前任齐国丞相田荣。

项羽分封直接损害了田荣的利益,因此他起兵的目的就两个:夺取整个齐国旧地,以及反楚。

说白了,他和项羽有私仇,二人是不死不休的。

而刘邦那边就比较鸡贼,他起初只嚷嚷着想要扩大地盘而已。项羽信了,就没管他,专心找田荣干架去了。

结果刘邦先是夺取三秦之地,接着四面出击,不断攻城掠地,刘邦先后收服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

一时之间,刘邦的的威望已经不亚于项羽了。

刘邦趁着项羽被田荣拖住的机会,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出兵楚国的都城彭城,意图将项羽的老家给端了。

汉军人多势众,楚国的留守部队难以招架,最终彭城落入了刘邦手中。

刘邦认为大局已定,项羽失去了大后方,如果和田荣一直耗下去,迟早粮草断绝而亡。如果回援彭城,后有田荣的追兵,前有刘邦的大军以逸待劳等着他。项羽怎么看都无法摆脱败亡的命运。

因此刘邦在彭城和其他诸侯王们整天饮酒作乐,研究项羽死后如何重分天下。

事实再次证明,项羽乃绝世猛人。

他留下大部队和田荣继续对阵,自己亲率三万精骑奔袭彭城。

诸侯联军足足有五十六万人,然而在项羽面前依然像纸糊的一样,被杀得丢盔弃甲,四处溃散。

那些诸侯王一看,项羽不可敌,都纷纷和刘邦划清界限。刘邦好好体验了一把什么叫世态炎凉。

不过他顾不得骂这些诸侯王,因为他此时自身难保。项羽的军队在后面追赶他,妄图将他置于死地。

刘邦为了逃命,甚至多次将自己的一对儿女给推下车,幸亏车夫夏侯婴每次都重新把他们拉上车,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可是项羽的追兵追得太紧了,刘邦最终还是被追上了。领军之人正是丁固。

此时,刘邦充分体现了一个“流氓”的自我修养。

眼看自己这边招架不住,在这节骨眼上,刘邦和丁固搭话了。他大声质问丁固:“难道两个贤人必须死战吗?”。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

无论是《史记》还是《史记桃源抄》、《御览》都未写明丁固在项羽麾下担任何官职,说明他就是小人物,担任的也是不入流的小官。

这样的一个人,一听别人夸自己是贤人,竟然当真了。他觉得刘邦言之有理,自己这个贤人确实不该对刘邦这个贤人下死手,于是引兵归还。

问题是,这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整件事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当时田荣败局已定,刘邦成了项羽唯一的心腹大患。而且田荣和项羽属于意气之争,刘邦则是要和项羽争夺天下。

可以说,刘邦不死项羽难安。

那么如果丁固真的放走刘邦,他回去如何向项羽交代?他放走刘邦可是很多人都看到的事,肯定会有人向项羽打小报告的。

以项羽的性格,丁固小命难保。

所以,真相是:当时项羽派出多股部队追杀刘邦,丁固的部队恰好追上了刘邦。但是他只是个小人物,手下兵力不多,而刘邦身边还是有一些亲兵的。两军交锋,丁固所部不敌,只得败退。

那么,丁固又怎么成了刘邦的恩人呢?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只有把他和丁固放一起,我们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

此人名叫季布,是丁固的外甥。

季布乃项羽麾下心腹大将,楚汉相争,他多次陷刘邦于危险之中。丁固应该也是因为他的关系,才能在项羽麾下做个小官的。

项羽败亡后,刘邦大肆清剿项羽旧部,季布自然也上了黑名单。

由于季布乃忠义之士,因此很多人愿意帮助他。他先是躲在一个周姓人家。后来眼看藏不住了,周家就把她打扮成奴隶卖给了一户姓朱的大户人家。

朱家家主也知道季布的身份,他告诫族人,农田里的事情都要听季布的,而且季布吃的饭菜都要和自家人一样。

但是季布老这样东躲西藏也不是个办法,思来想去,朱家家主决定帮季布运作一番。

他驱车来到洛阳,拜访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正是此前刘邦逃跑时帮他驾车的车夫,同时也是汉军战车部队的指挥官。他是刘邦相交多年的好友,他说的话刘邦愿意听。

更重要的是,夏侯婴是个厚道人,只要他觉得是正确的事情,即使没有好处也会去做。

在与夏侯婴宴饮几日后,朱家家主终于切入正题。

他告诉夏侯亭,这季布乃忠义之士。他当初和刘邦作对,只是因为他是项羽的臣子,此乃他的分内之事。他这么做正显示出了他对项羽的忠心。

如果刘邦因此而要杀掉季布,会显得刘邦心胸狭隘。

更何况项羽旧部怕是有几十万人,刘邦杀得完吗?他敢把这些人全杀了吗?

刘邦如果杀了季布,只会刺激到这些人,这对刘邦来说并非好事。

夏侯婴对于朱家家主的劝谏深以为意,作为了刘邦的臣子兼好友,他觉得季布此人杀不得。于是他即刻启程前往长安劝说刘邦收回成命。

刘邦听完夏侯婴的话,一方面觉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不能驳了夏侯婴面子,于是赦免了季布。

刘邦后来为了树立季布这个榜样,甚至让他入朝为官,做了郎中。

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史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丁固,他听说季布不仅没事,还入朝做了官,很是羡慕。于是也跑去刘邦那里邀功。

明明是自己打了败仗,还好意思说是自己放走的刘邦,刘邦虽然一副“流氓”做派,但是和丁固一比,还是差了些。

以刘邦的脾气,他当场就准备下令把丁固拖出去斩了。但是转念一想,承认了丁固这个“恩人”的身份。

原因不难理解。此前通过季布的事情,人们已经看到,只要是忠义之士,刘邦是愿意接纳他们的,还能给官做。这是正面案例。

既然有正面案例,就要有反面案例。丁固正合适。反正都要处死丁固,不如好好利用下他的死。

但是想拿他当反面案例,就必须承认他曾经放水放过了自己,否则丁固就不是不忠不义之人了。此时就体现出刘邦的优点了,他一点也不在乎面子,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就去做。

丁固原本想在汉朝混个一官半职的,哪里想到却给自己招来祸端。

刘邦派人将他压下去游街示众,刘邦告诫人们:“丁固作为项羽的臣子,却没有尽忠,竟然放走了自己,这种人天理难容,大家都不要学他。”

游街结束后,丁固被押送法场,他的死算是有了那么点价值。

人们一看,只要是忠义之士,即使是和刘邦作对的人也可以被委以重任。而不忠不义之人,即使是刘邦的恩人,也没有好下场,自然选择忠心为刘邦、为汉朝做事了。也许哪一天就像季布一样飞黄腾达了。

刘邦通过这一杀以放,将天下人心大半收入手中,实在是高明。

其实还有两点可以证明丁固当初并没有放走刘邦。

首先,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肯定知道详情,尤其是当时负责驾车的夏侯婴。

夏侯婴是个耿直之人,他为了素未谋面的季布都会劝说刘邦,怎么可能不帮丁固说情?

而且这种事情也藏不住的,当时在场的人可不少。当时到底啥情况,刘邦的那些功臣们迟早会知道的。

如果刘邦敢杀恩人,这些功臣们会怎么想?刘邦是不是要“飞鸟尽弹弓藏”了?他们必然会产生异心。

刘邦最懂人心,这种错误他是不会犯的。

其次,有例子证明,对于真正的恩人刘邦是不会亏待对方的。

这个例子便是项伯。

鸿门宴的事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刘邦也知道鸿门宴此行凶多吉少,但是他不知道项羽具体有何安排,也就无从应对。是项伯向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划,使得刘邦得以从容做出安排,来确保自己能全身而退。

回到项羽营地后,项伯又极力帮刘邦解释,劝说项羽打消了除掉刘邦的念头。

鸿门宴上,眼看项羽变卦,范增便指使项庄舞剑,意图趁机除掉刘邦。又是项伯出来,一同舞剑,招式之间掩护了刘邦。

最终刘邦得以全身而退。

后来项羽分封诸侯,刘邦的封地原本只有巴蜀,又是项伯替刘邦说话,帮他争取到了汉中之地。

再后来,彭城之战刘邦战败,他的家人全都落入项羽手中。

项羽以刘太公的性命要挟刘邦,要他投降,否则他就把刘太公给烹煮了。

结果刘邦说他当初和项羽结拜为兄弟,他的爹就是项羽的爹。项羽要烹煮自己的爹,记得到时候给自己送一碗。

刘邦说得轻巧,这下可苦了刘太公。

以项羽的暴脾气,自然想一刀劈了刘太公。

幸好项伯极力劝说项羽:“刘邦执宰天下,怎么会为了区区家人就罢手?杀了刘太公只会加深双方的仇恨,现在形势不明朗,双方谁胜谁负不好说,不如留着刘太公看能不能派上用场。”

项羽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刘太公这才躲过一劫。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

项伯才是刘邦实打实的恩人,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待项伯不薄。

刘邦对项伯也是够意思,封其为射阳侯。列侯是汉朝最高的爵位了,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和诸侯王。

那些跟着刘邦出身入死的开国功臣们,基本也就被封个列侯。足以看出其含金量。

项伯因为是刘邦的恩人而得封列侯,足以说明刘邦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如果丁固真的是刘邦的恩人,刘邦又怎么会杀了他呢?

所以说,刘邦杀恩人这事不可信。

丁固谎称有恩于刘邦,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刘邦处死他合情合理。刘邦只不过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才承认他这个恩人的身份的,究其目的还是为了杀他。而这一切都是丁固自作自受,管不了别人。

其实,刘邦之所以能成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情有义。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有他一口肉吃,就有下面的人一口汤喝。说这样的人会杀自己的恩人,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刘邦杀掉的这个救命恩人叫丁公,为什么要杀,要讲清楚这个前因后果,我们必须将丁公和另外一个人联起来讲,才知道刘邦是多么的高明。

跟丁公合起来讲的这个人,就是季布。

古语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古语中的季布,就是眼前的季布。季布初为项羽属将,《汉书》上说,季布替项羽率兵对打汉军时,“数窘汉王”,可见季布在战场上对刘邦是相当不客气的,搞得刘邦极为郁闷。于是项羽一灭,刘邦便发文告天下,重金赏购季布,如果敢有窝藏的,就诛他三族。

当时季布逃亡在外,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当时著名的大侠,善待季布,让季布好吃好喝,然后亲自上京城去找人,救季布之困。

朱家找的这个人是谁呢?就是长年替刘邦驾车的夏侯婴。朱家告诉夏侯婴,说刘邦求季布这么急,难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当山大王么,真这样的话,那就等于资助敌国,不利汉家天下呀。你不如把这个道理告诉刘邦,让他赦免季布。

在汉朝历史上,夏侯婴是个老好人,从来只见他救人,极少见他杀人。于是他就去找刘邦,做了一通工作。刘邦似乎想通了,果然就将季布赫免了,然后拜季布为郎中。

季布被刘邦赦免的消息顿时传遍天下。 这时候,丁公出现了。

丁公是什么人呢?

他是季布母亲的弟弟,季布应叫他舅舅吧。他认为,季布当初数辱汉王,汉王不但放过他,还给他封官。而我丁公当初在战场上放过汉王一马,我要去找他,他应该感激不尽吧。

丁公是什么时候放刘邦一马的呢?这个事情要讲彭城之战讲起。

众所周知,刘邦曾率诸侯五十六万兵杀入项羽大本营彭城,并且想设宴高歌。项羽听说后,率三万骑兵杀回,将刘邦数十万大军打得鬼哭狼嚎。

刘邦逃出彭城西时,当时率兵追杀刘邦的人就是丁公。 当时刘邦跑得真急啊,连自己两个亲生孩子都踢下车去,还觉得车子跑得不够快。当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时, 刘邦突然昂头对他喊道 :“两贤岂相顾厄哉?”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咱们都是贤人,贤人何必为难贤人呢?

丁公估计平生没受过什么领导的夸奖,见刘邦称他为贤人,就勒马而立,放刘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维,这个被放一马的恩情刘邦要报的。 如果我们用正常人思维称量刘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刘邦了。

丁公一到,刘邦非但不感激,并且马上叫人将他绑了在军中游行示众,然后公开说道:“丁公为项王臣属却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项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丁公将刘邦杀掉,项羽的天下就不会被他刘邦抢了。

说完,刘邦就斩了丁公,又公开说道:“如果想学丁公的,就是这个下场!”

季布丁公,这一放一斩,倍显刘邦役人之术。放季布,彰显的是他宽容之怀,斩丁公, 警示的是只有忠诚他刘邦有才出路,任何想卖主求荣的,都不得好死。一软一硬,恩威分明,处理得多么巧妙恰当,堪称帝王经典谋人之术!

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刘邦称帝之后,有一个叫丁公的上门找刘邦。说刘邦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当年的时候,是他放了刘邦一马。刘邦才得以逃生的,后来丁公听说刘邦当皇帝了,他就大喜着,来找刘邦讨个一官半职来当当。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被刘邦给杀了头。

下面我们来看看,丁公当年究竟是如何救刘邦?刘邦又是为何要杀他的呢?

我们从彭城大战开始说起吧,那时候韩信带领刘邦刚杀出关中不久。

刘邦开疆拓土,一路凯歌,竟然没有遇到一点阻力。

于是,刘邦就开始骄傲了,他临时拼凑了六十万大军,向项羽楚国的都城彭城进发。当时的项羽是在齐地和田荣打仗呢,并且项羽身陷齐地不能自拔。

刘邦觉得这是去彭城抢劫一空的好时机,因为项羽不在,他所带领的六十万大军就轻而易举的进入到了彭城。

在彭城刘邦以及他带领的大军,一连抢劫了几天。

他们每天都是美酒佳肴,还有美女伺候。正在他们沉浸在这种欢乐的气氛当中的时候,危险正一步一步的向他们靠近。

因为项羽得知刘邦占领了彭城之后,他就挑选了三万骑兵,火速向彭城杀来。

刘邦这边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御工作,连一向谨慎的张良和萧何都喝大了。

项羽就是趁着黎明的夜色,杀进了彭城。

一时之间,火光冲天,凄惨的喊叫声,遍布城野。刘邦根本来不及阻止抵抗,所有的人吓的赶紧跑路。据史记记载,那时候整个泗水河都填满了尸首,水都流不动了。

可见刘邦这边死了多少人。

不过刘邦运气还算不错,因为他的司机夏侯婴,带着他已经逃了出来。

这时候负责追刘邦的人,就是这个叫丁公的。

本来丁公是追不上刘邦的,可是,就在刘邦逃跑的路上,他们见到了刘邦的儿子和女儿。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就把刘邦的儿女给接到了车上。

这时候丁公距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刘邦觉得马跑的越来越慢,可能是因为超重了。

所以,刘邦开始往下扔女儿,扔儿子。刘邦扔一次,夏侯婴捡一次,如此三个回合。

刘邦终于怒了,拔刀要杀了夏侯婴。

可是,夏侯婴依然不为所动,他把刘邦的儿女死死地抱在怀里,继续赶车。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刘邦他们被丁公给截住了。

刘邦一看逃不了了,就开始去拍丁公的马屁。

他对丁公说,你看你也是个贤明的人,我也是一个贤明的人,我们都是要做大事的人。贤人为难贤人,这样真的好吗?

丁公明明是个粗人,他听说刘邦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口口声声地称呼他为贤人。他听着特别的舒服,特别的受用。

所以,他就网开一面,放了刘邦一马。毕竟现在天下未定,说不定以后谁当皇帝呢?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强。

刘邦就这样死里逃生了,最后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的。

但是,当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见到丁公主动送上门来,就派人抓了丁公,并且告诉手下,一定要把丁公给杀了。

因为丁公这个人不仁不孝,亡项羽天下的人,就是这个叫丁公的。当年若不是他放我一马,我早就死在了项羽的手里了。

所以,这样背信忘意的人,绝对不能留,就这样丁公被刘邦给杀了。

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汉祖杀丁公,其实就是杀鸡给猴看。乱世当中,攻取为上,才重于德,治世之中,贵在防守,德重于才。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受困于楚军部下丁公,危难之际,丁公却放走了汉王刘邦,对于项羽来说,这无异于放虎归山,最终自己却被汉王打败,身死国灭,但对于汉王刘邦来讲,确实有再生之恩。但是丁公忘记了自己是项羽的臣子,刘邦是自己的敌人,丁公拿着项羽的俸禄却放走刘邦最终成全了刘邦,典型的吃里爬外,卖主求荣。虽然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但是回想到自己的经历,想到了这个丁公,项羽的失败突然让刘邦感到后怕,幸好丁公出卖的是项羽,如果当时是自己被出卖,垓下之围如果有人放走项羽,那又会是什么后果呢?刘邦越想越害怕,何况自己也曾经被部下曹无伤出卖过,刘邦的反应是回到军营后立柱曹无伤,可见刘邦是多么的痛恨那些二臣贼子。

战乱年代,刘邦心理上厌恶这些为敌方阵营为臣不忠的人,但在利害关系上讲,正是敌方部下的不忠,才能帮助自己更有利的打败对方,所以刘邦甚至不能表现出厌恶,还得厚待那些敌方叛臣,为的就是鼓励让敌方更多的人叛变来归附自己,以达到削弱瓦解敌方,但这些在刘邦得到江山后,就毫无用处了,留下他们百害而无一利,除了项伯等人代表着楚项势力,为了拉拢安抚项羽旧部需要,显示自己的宽仁不得不封赏外,像丁公这种人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

这些人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卖主求荣的性格,能出卖项羽也同样可以出卖他刘邦,留在自己的团队里,可能会污染团队风气,所以刘邦必然会杀掉丁公这种人,同时也是提醒自己的部下,背叛主子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自古以来没有任何领导不憎恨不忠的部下的,所以说忠诚是永恒的价值信仰,任何时代都需要忠诚的品质。

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若说汉高祖刘邦,很多后人称之为流氓皇帝。后人对他一路登帝的种种行为颇多微词,其中一件就是他曾经杀死了救过他的恩公。其实仔细想来,他从一个街头混混,打败了项羽,成立了汉朝,光靠耍流氓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着自己的谋略。当年刘邦想要突袭项羽的彭城,带了几十万大军妄想拿下,甚至准备好了庆功宴。岂料项羽守住彭城的三万大军各个英武,对付几十万大军竟然毫不惧怕,还将刘邦大军搞得人仰马翻,乃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后来刘邦落荒而逃,项羽派人紧追其后。刘邦落魄至此,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顾了,因为怕儿子在车上车跑得不快,竟然将两个儿子都踢了下去。岂料溃败的刘邦大军还是被追上,丁公不负众望将刘邦截下,正要扬起刀了解刘邦这条小命,刘邦竟然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刘邦说:“我俩都是英雄,英雄何必为难英雄呢?”

这句明显就是胡乱诹的马屁话,竟然被丁公听了进去。可能丁公这辈子都没有被别人夸奖过吧,竟然昏了头脑放走了这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留了刘邦一条命,打马回去了。

后来刘邦称帝,丁公想到自己当年曾经有恩与他,于是就去找他,想要谋个一官半职,哪怕刘邦拿点钱财奖励一下他也是好的呀。岂料刘邦不仅翻脸不认人,还立刻下令将丁公给杀了。如此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刘邦知道自己的行为肯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虽然当年刘邦钻了空子,被背叛项羽的丁公留了一条命。但是他刚刚拿下天下,正是需要树立威信的时候。如果刘邦这个时候给丁公封官加爵,只会让他的臣子们以为刘邦是肯定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的。再者丁公这样的小人,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了实际用处,如此贪财忘义,最后也会出卖刘邦的。

相比之下,刘邦对于另一个项羽的手下季布就十分宽容。季布虽然追杀过刘邦,但是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刘邦登基后没有杀了他,而是给她封官加爵。朝中大臣看在眼里,自然明白项羽要的是忠心自己的人,对于背信弃义的人他绝对不留情面。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在刘邦和项羽中原逐鹿的金戈铁马的时代里,丁公和季布是两个最富有悲喜剧传奇色彩的人物。刘邦要杀掉的这个救命恩人正是丁公,这丁公一说是季布的舅舅,一说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无论他俩是有啥关系,他和季布都有关。因为同一件事,他和季布做出不同的态度,落下相反的结果。对季布和丁公,一赦一杀,显示了刘邦高明的政治手腕。

丁公之恩,季布之仇

丁公,原名叫丁固,是项羽手下一位将领,就是这样一个的小人物,却在某一个特定时刻,掌握着刘邦的生死,最终改写了整个楚汉战争的结局。

说起来,丁公还对刘邦有恩。

刘邦兵败彭城后,丁公率领楚军紧追不舍,刘邦堵在彭城西边,无路可逃。一番激战后,刘邦觉得这样下去,自己会吃大亏,于是停下来向丁公求饶:英雄呀!放了我吧,咱两个好汉何必如此苦苦相逼呢?

或许是刘邦的可怜和真诚打动了丁公,他一时心中不忍,撤兵放了刘邦一马,刘邦这才趁机逃出生天。

就在刘邦以为逃过楚军追杀了,但又再一次陷入了危险当中,项羽手下另一个将领对刘邦紧追不放,此人就是季布。因为是坐的是马车,跑得较慢,此时刘邦焦急万分,拍着车把对夏侯婴吼道:“快,快!”

当时,这马车上还有他的两个孩子,季布疯狂紧追迫使刘邦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几次把两个小孩踢下马车,要不是夏侯婴坚持带上,估计两孩子早就成楚军刀下鬼了。

后来,在夏侯婴的努力下,他们终于成功地逃出了季布的追杀。

因为季布曾多次疯狂的围困刘邦,让他难堪不已,而且刘邦对于这份曾经受过的羞辱耿耿于怀,难以释然。

所以在刘邦战败项羽后,刘邦立马悬赏捉住季布,同时严令,谁敢窝藏包庇季布,株连三族。

为了活命,季布东躲西藏,先躲到濮阳一户周姓人家。周家担心躲藏时间一久,难免会走漏风声,于是提议季布剃了头发去朱家为奴(古称髡刑,表示因罪被罚为奴)。

季布为了活命也不讲究那么多了,就照办,脖子上套上铁箍,换上粗布衣服,装入大车运到鲁地,卖给了大侠朱家。

季布虽卖身为奴,但仍难以掩盖浑身散发出来的英雄气质。没多久,朱家就认出了他。

此间,季布重诺言,为人仗义,以至于楚国民间流传这样一句“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朱家认为季布这样的当一辈子的奴太可惜。于是,朱家便动身赶赴洛阳,要去见一个人,此人是夏侯婴。季布也因此改变了命运!

季布之生,丁公之死

虽说皇帝身边文武群臣无数,但夏侯婴是刘邦最信任之一。论私交,无人能出夏侯婴之右者,原因很简单:作为刘邦多年的车驾驭手,对皇帝的生活习性和脾气爱好,谁能比他摸得透?

因此,朱家一见夏侯婴,说道:“当初楚汉相争,各为其主,季布是为自己的君主效力,这有错吗?倘若逼急了季布,以季布的能力,他一选择南下投奔百越,或北上投靠匈奴,一旦鼓动敌国闹腾,硝烟弥漫,恐怕非大汉之福啊!”

夏侯婴一听,认为朱家说得在理,给刘邦做了一通工作,刘邦思索再三,认为有道理,立刻下令取消季布的通缉令,然后亲自召见他,当场赦他无罪,并授季布郎中之职。

季布赦免的消息顿时传遍天下。这时候,丁公再次追忆当年,刘邦还欠他一个人情呢。

丁公自信满满地来找刘邦,向刘邦讨个一官半职当当,谁料,刘邦以“丁公作为项王之臣,为臣不忠,今天杀他,就是要让那些敢对君王不忠的臣子引以为戒!”

于是,下令将丁公拉出去斩了。

其实,楚汉之争时期,楚营的人投奔对方也不在少数,且不说韩信、陈平,就是项羽叔叔项伯,也暗中和汉营勾勾搭搭,也没见刘邦治他们的罪,但为何单独杀了丁公?

杀丁公乃帝王之术

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是这样记载的: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双方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于是丁公撤兵返回,刘邦才得以逃一劫。

既然《史记》记载的,那事情肯定是真的。但深究起来,其中还是有些蹊跷的。

丁公明明知道对手就是刘邦,为什么仅凭“两贤岂相戹哉”之说,就私放刘邦,私放走敌人可是大罪,他就不怕项羽治罪?别忘了,他抓住刘邦可是一件天大的功劳。

《史记》里写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这么一段,说明丁公当时追杀刘邦很卖力,还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那么,究竟是什么诱惑,让丁公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很有可能:刘邦求饶求得很有诚意,许给了丁公重诺之类的,而且这个重诺的诱惑还远远高于抓住刘邦这个功劳的奖励。

项羽战败后,丁公听闻季布被刘邦赦免之后,认为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便来向刘邦讨要封赏。而刘邦已经贵为天子怎能容许把柄落在丁公手上,他要把自己求饶乞逃的不堪往事给抹掉,正好丁公自己送上门来。

于是就以“对主子不忠,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为由杀掉了丁公。

其实,其中缘由很简单,就是形势不同了。

在楚汉之争之际,刘邦自然敞开大门欢迎楚营之人,怪就怪丁公选错了时机。如今,刘邦一统天下,自然希望别人对自己绝对忠心。诚然,既然丁公留不得,莫不如拿他树立反面典型,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要不然,在项羽的阵容里,中途和后来投靠刘邦的人也不在少数,如项伯、季布、钟离昧、周殷等。

这些人都得以善终,当然韩信、英布、彭越这些人除外。

那么,刘邦为何偏偏把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小小的丁公,他的救命恩人置于死地呢?

其实,根据事情推导,其中缘由无非就是刘邦的帝王之术!

当初丁公私放刘邦,要不是刘邦给他许了重诺,很难想象,丁公还有什么理由放他一马,想必丁公也权衡再三,白选择放就刘邦。

不管怎么说,当年他确实有恩于刘邦的,所以他决定去找刘邦,可出乎意料的是,刘邦却变脸,过河拆桥。

丁公的错误就在于他还用以前的江湖规则来要求已经是有帝王之位的刘邦,要讲的是政治要讲操守,不像在江湖,不问是非只讲义气。

所以说位置不同,对人的要求也就不同了,刘邦深谋远虑后,决定杀了丁公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皇帝杀什么人或者不杀什么人,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宝座。

只是丁公机关算尽,撞上了刘邦的伤口,反误了卿卿性命,最终成了后人的笑话!

写到最后

当时,丁公若要俘虏或斩杀刘邦绝对易如反掌,但他却选择放刘邦一马。对于刘邦来说,他还欠丁公一个人情,如果没有当年丁公的一念之仁,私放了他,就不会有如今刘邦的汉朝天下。可丁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刘邦当成政治工具杀一儆百。

《史记》中关于丁公之恩与丁公之死的这段记载,虽然非常简短,但其中隐含着刘邦的帝王之术。在江湖时,刘邦需要的是能臣替他打天下,在此之后,刘邦则需要的是忠臣绝对的服从他治天下。丁公虽能力卓著,但论忠心,却不入刘邦法眼。刘邦杀丁公,是要告诫身边的文臣武将,无论对他有多大恩,立过多大功,只要对他没有忠义之心,就会落下与丁公同样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