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这些王侯的实力在吕后面前就是个笑话,就连刘邦都不是吕后的对手,他们难道比刘邦更厉害?

即使在吕后去世后,这些王侯能够成功诛灭吕氏一族,运气也占了很大的成分。

吕后的强大,连汉高祖刘邦都不是其对手

中国古代能够执掌朝政的女子没几个,而吕后便是其中之一,被人们称作无冕女皇。就连《史记》中的本纪部分,都为吕后特意写了一篇吕太后本纪,可见她这无冕女皇实至名归。

其实,吕后的崛起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早。楚汉争霸时期,吕后已经在默默发展自己的势力了,到了汉朝建立的时候,吕后已经逐渐有了尾大不掉的迹象。

这也好理解,刘邦和项羽争锋的时候,长期自己在前线吸引项羽的火力。整个大后方都交给萧何打理。

虽然刘备和萧何关系密切,且感情很好,但是萧何毕竟是外人。因此刘邦比如让自家人盯着,这个人便是吕后了。

刘邦没想到的是,虽然他防住了萧何,但是却使得吕后势力做大,甚至威胁到了皇权。

这里有两件事不得不提,第一件是关于立太子的事。

刘邦登基称帝后,开始宠信戚夫人。这戚夫人颇有心机,总是给刘邦吹枕边风,希望自己的儿子刘如意能够当上太子。

当时刘邦已经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但是他并不喜欢刘盈,觉得他太仁弱,不像自己。加上戚夫人一番劝说,于是打定主意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不过改立太子这事,已经不算是皇家的私事了,必须和朝臣们说一声。令刘邦没想到的是,朝臣们纷纷反对此事。

这些大臣,一部分是觉得太子无过,不应该轻易废立。而另一部分则是吕后的人,刘邦要废吕后的儿子,他们自然要反对了。

然而刘邦并没有放弃废立太子的事情,他在等待机会,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废掉太子的机会。

公元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借口生病了,想派太子刘盈前去征讨英布。

刘邦这么做其实是有深意的。就刘盈那性格,上了战场估计腿都吓软了。加上手下那些骄兵悍将根本不会听他的,他若率兵出战,此战必败。

到时候刘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好在吕后看出了刘邦的用意,特意跑去刘邦那为刘盈求情。吕后指出,英布乃是和韩信齐名的名将,这世上能够打赢他的只有刘邦了。别说刘盈了,就算让其他将领前去征讨,那都是必败无疑。

刘邦一听,人家吕后已经为刘盈的失败找好借口了,自己再坚持让刘盈出战,已经没有意义,只得自己领兵出征了。刘盈才得以躲过这一劫。

但是吕后明白,刘邦并没有放弃。于是她决定主动出击。

一次宫里举办酒宴,刘邦和太子刘盈都有出席。

宴会上,刘邦惊讶地发现,刘盈身后站着四位老者,一看就气度不凡,绝非等闲之辈。

刘邦十分好奇,于是询问老者是何人。结果被告知,这便是他朝思暮想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

这商山四皓乃当世名士,刘邦建立汉朝后,多次派人前去恳请他们入朝为官。结果这商山四皓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屡次拒绝了刘邦的邀请。

刘邦屡次都请不到的人,刘盈却能够请到,这让刘邦意识到自己这个儿子怕是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或者说刘盈背后的势力没那么简单,就算他强行让刘如意当上太子,这位置怕是也坐不稳的。

刘邦这才打消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其实,这一切都是吕后的杰作。她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特意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出谋划策。

张良当时已经退隐山林,不愿意参合他们皇家的事情,结果吕释之干脆将张良给抓了起来。无奈之下,张良只得告诉吕释之,只要能招揽到商山四皓,刘盈的位置就稳固了。

于是吕后照办,至于这里面她用了哪些手段,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刘邦做不到的事情,她做到了。

这才有了后来宴席上的那一幕。

而第二件事,与刘邦的死有关。

刘邦在平定了英布后班师回朝,结果刚回到宫中不久就有人给他打小报告,声称樊哙打算在刘邦死后,将戚夫人和刘如意都杀了。

这让刘邦不得不警觉起来。

其实樊哙杀戚夫人和刘如意倒没什么,戚夫人再受宠,也只是一个侍妾,至于刘如意,刘邦儿子多了去了,不缺这一个。

问题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戚夫人和刘如意是吕后的眼中钉。很显然,樊哙这是替吕后出气。

对于吕后擅权,刘邦其实是略有耳闻的。但是他常年在外征战,宫里需要有人做主,所以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时樊哙的举动让刘邦意识到吕后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他必须对吕后进行打压。

刘邦决定处死樊哙,以儆效尤。

当时樊哙正率领大军在外作战,为了防止他反叛,刘邦特意叫来陈平和周勃。命他们二人前往樊哙营中,由陈平宣读旨意处死樊哙,再由周勃接替樊哙的职务。

刘邦要通过此举,让朝臣明白,他才是汉朝的老大,没有人可以违背他的意志。

然而事情的发展就耐人寻味了。

首先,樊哙并没有死。

陈平此人对形势看得比刘邦清楚,他明白吕后的势力之大,已经远超刘邦的想象。朝中有多少人拜在吕后门下,他说不清,但是他可以肯定,宫里全是吕后的人。刘邦是斗不过吕后的。

于是他极力劝说周勃,杀樊哙容易,但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好兄弟,万一以后刘邦后悔了怎么办?不如先把樊哙押送回去,让刘邦自己定夺。

周勃是个大老粗,他觉得陈平说得有道理,于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其次,刘邦死得蹊跷。

就在陈平返程的路上,收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

这刘邦死的时机太蹊跷了,正好是他准备打压吕后的时候。

同时刘邦的死因也蹊跷,他是旧伤复发、拒绝医治而死的。一个为了当上皇帝而奋斗了大半生的人,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放弃活下去的机会呢?

所以,刘邦的死,很可能与吕后有关。毕竟宫里到处都是她的人,他想除掉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至于陈平,他一回到宫中,就立马向吕后表忠心,加上他在朝中地位崇高,因此得到了吕后的重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后的势力不可小觑。

吕后凭借雷霆手段打压王侯,彻底掌握了汉朝的大权

吕后的势力真正崛起,还是在刘邦去世后。

当时汉朝高层有两大势力,分别是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

前者以跟着刘邦打天下的那群开国功臣为代表,他们主要盘踞在朝廷中,身居高位。而后者则以遍布各地的诸侯王为代表,他们在地方上有巨大的影响力。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坐稳皇位,吕后必须让这两股势力俯首听命。

为此,吕后做了三件事。

其一、监督百官。

虽然朝中官员,不少都是吕后的人。但是吕后依然对他们不放心,尤其是那群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这些人的话,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能全信。

因此,在刘邦刚去世的时候,吕后便在考虑要不要把功臣们给一锅端了,这样便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不过在审食其的劝说下,吕后考虑到对付诸侯王的时候还需要用到这些人,才作罢。

这里要提一下审食其这个人,他虽然也是开国功臣,但是他是吕后的人。

楚汉争霸时期,她便负责照顾刘邦的家眷。后来刘邦的家眷被项羽抓获,审食其也在其中。

在吕后人生最黑暗的这段时间里,是审食其一直陪伴左右,他是吕后那段时间里最坚强的依靠。

以至于后来他们二人之间甚至传出了一些绯闻。

可以肯定,这审食其是吕后的蓝颜知己,是功臣里最让她放心的人。

因此当吕后掌权后,她认命审食其为左丞相。但是审食其这个左丞相并不处理公务,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盯紧了朝臣。

他就是吕后安插在朝臣身边的眼线,他会时刻观察朝臣的动向,然后定期向吕后汇报。一旦朝臣有异动,立刻就会遭到吕后的打击。

其二、监视宗室。

相比功臣,吕后更加提防的是刘姓宗室。毕竟功臣只是打工的,他们是没资格做皇帝的,而刘姓宗室,尤其是那些诸侯王,不仅实力强劲,而且都有皇位的继承权,因此吕后不得不防。

而对于这些宗室,吕后加大了监视力度。

她直接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个吕氏一族的女子当妻子。

比如赵王刘友、梁王刘恢娶的就是吕氏女子,而朱虚侯刘章娶的则是吕后的侄孙女。

这些人嫁过去,自然不是一个人,那都是有一群人陪嫁的,这些人自然都是忠于吕氏的。这样,那些重要的刘姓宗室家里,就被吕后布下了大量眼线,只要他们有一丝反意,吕后立刻可以先下手为强,以绝后患。

其三、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吕后明白,自己毕竟不是皇帝,加上还是个女子。大权独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让那些功臣和诸侯王不敢轻举妄动,她必须采取武力手段,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刘邦去世后,吕后立刻对昔日的仇敌戚夫人和刘如意下手了。

吕后先是将戚夫人给幽禁起来,后来觉得不解恨,干脆将其做成人彘(吕后发明的一种刑罚,具体不描述了),戚夫人生不如死。最可怕的是,戚夫人还一时半会死不了。

至于对付刘如意就简单许多,吕后直接以皇帝的名义下旨让他从诸侯国来到长安城,然后找个借口将他给处死了。

吕后这种人,做事情是要权衡利弊的,他这么做自然不是单纯的意气用事。

首先,她和戚夫人的恩怨人尽皆知,无论她对戚夫人母子做什么,别人都不会多嘴的。毕竟这是她和戚夫人之间的事情,轮不到外人插嘴。

但是就算有恩怨,也不至于做到这种程度,尤其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刑罚。他这么做最大的效果便是震慑朝臣。

吕后都让汉惠帝去看过人彘了,其他朝臣就算没见到人彘,也应该听说过是怎么回事。这种生不如死的样子,最能让朝臣畏惧吕后。

至于杀刘如意则是震慑诸侯王,刘如意当时身为赵王,正是诸侯王中的一员,吕后用刘如意的死告诫诸侯王们,不要挑战她的底线,她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事实上,在刘如意之后,吕后曾多次对宗室下手。

比如赵王刘友(刘如意死后,刘友被改封赵王),他在吕后的强迫下娶了吕氏女子。

吕氏王妃仗着有吕后撑腰,在王府作威作福,完全不把他这个赵王放在眼里。可想而知,刘友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王妃,因此他宠幸其他妻妾,特意冷落吕氏王妃。

这下子王妃不开心了,她对于刘友的行为非常不满,为了报复刘友,她跑到吕后那里告状,说了很多刘友的坏话。

吕后觉得刘友以后可能成为吕氏一族的威胁,就将他叫到长安城,幽禁了起来。幽禁也就算了,吕后还派兵将刘友的住所给围了起来,不给他饭吃。谁敢给他送吃的就抓起来。

最终,刘友被活活饿死。

还有就是赵王刘恢,这位是在刘友死后改封为赵王的。不知道为什么,吕后掌权时期的赵王基本没好下场。

刘恢也算是性情中人,他也被吕后强行塞了个吕氏王妃。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个王妃,他喜欢的是自己原本的妃子。

因此他经常背着吕氏王妃与这个妃子幽会。

谁知,这吕氏王妃非常霸道,竟然派人用毒酒杀了刘恢心爱的妃子。

刘恢自知吕氏王妃有吕后撑腰,自己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觉得人生无望,最终选择了自尽。可以说,刘恢是被吕后给逼死的。

此外还有燕王,在燕王刘健去世后,本来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王位。结果吕后派人将这个孩子给暗中除去,这样燕国就没人继承了。吕后顺势将燕国除国。

正是在吕后的一系列武力打压下,诸侯王们都只能缩在自己的封国瑟瑟发抖,无人敢反抗吕后,担心步了前面几位的后尘。

而吕后通过上述一系列手段,彻底掌握了汉朝大大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吕后临死前,做好了周密布置,这些王侯能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虽然吕后手段了得,但是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的势力还是太庞大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吕后大力扶植吕氏外戚势力。

吕后先是封自己的侄子吕产为梁王,吕台为吕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外甥张偃为鲁王。

又封侄子吕种为沛侯,外甥吕平为柳侯,妹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还有一些史书上没记录名字的吕氏族人,也被封侯,封侯人数多达十几人。

靠着这样的布置,吕后成功在汉朝各地安插了大大小小的吕氏封国,这些封国确保了吕后以及吕氏外戚集团的利益。

后来,她觉得自己大限将至。又任命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吕产则掌管南军。

这南军、北军是长安城的主要驻军,掌握了这两支军队,就等于彻底掌握了长安城。而长安城乃朝廷中枢所在,掌握了长安城,也就等于掌握了整个汉朝的权力系统。

吕后的这套布局确保即使她不在了,吕氏外戚势力也能牢牢把握住汉朝的大权。

但是吕后算错了两步,导致了吕氏一族的灭亡。

其一,原本汉朝的权力结构是由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组成的。现在多出个吕氏外戚集团,还力压另外两股势力,另外两股势力自然会不满。

吕后在世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旦她不在了,功臣和宗室没人震慑了,自然会打起小心思。

其二,吕禄和吕产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吕后的安排再精妙,由他们来执行就是白搭。

他们在两个重要决断上犯了决定性错误。

首先是齐王刘襄起兵反吕的时候,他们急忙派遣灌婴领兵出征。

结果这灌婴是功臣集团的人,他率领大军到了荣阳后,直接驻军不前了。后来他干脆和齐王刘襄联手,反对吕氏。

如果换做吕后,绝对不会任用灌婴,而是派遣自己的心腹或者吕氏族人领兵出征。即使战败了,也比把兵权交给外人强。

其次,是吕禄、吕产二人根本不明白自己手里的兵权有多重要。

吕禄竟然被人一忽悠,就交出了北军的兵权。而吕产在形势不妙的情况下,不守着南军,反而自己一个人跑去宫里,结果被功臣集团趁机杀死。这南军的兵权自然也落入和功臣手中。

但凡此二人聪明一点,这些王侯都没机会成功。因为吕后当初的安排实在是太周全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王侯们早有反心。奈何吕后的手腕太高明,使得他们没有一丁点机会反叛。要不是吕后去世,他们看出吕禄、吕产乃无能之辈,想要搏一场富贵,怕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起兵反吕的。

“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刘邦驾崩后,吕后第四天才发丧,前三天她一直密谋如何除掉元老大臣,但经深思熟虑,认为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打击面太大,牵扯的东西太复杂,盘根错节,并非吕后所能把控。然而吕后之所以有这个念头,无非就是怕这帮人起来造反。

(吕后剧照)

其实这帮人远没有吕后想像的那么“邪恶”,也不具备造反的实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跳出来挑事儿,反而同吕后相处还算“融洽”。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平衡,双方谁都吃不掉对方,因为元老重臣看似庞大,其实是一盘散沙,而吕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吕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元老重臣的警惕,为了确保政权稳固,吕后不停的壮大自己家族势力。而这个过程只能以牺牲刘姓宗室为代价。

刘邦建汉后,一共分了七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但是经多年“努力”,到他去世前,七大异姓诸侯王的六位改了刘姓。即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燕王刘建、代王刘恒、赵王刘如意,只有“老实巴交”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没变。另外,刘邦又将刘濞封为吴王,刘友封为淮阳王,刘贾封为荆王,刘肥为齐王。

(代王刘恒剧照)

其中刘交为刘邦的异母兄弟,刘濞为刘邦的侄子,刘贾为堂兄,其余几个均为刘邦的儿子。而这些诸侯王有一个共同特点:非老即弱,根基太浅。比如刘交、刘贾垂垂老矣;而刘濞、刘肥刚才成年;几个儿子还在少年;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全都刚被封王,还没来得及形成气候,所以只能沦为吕后摆布。

接下来,刘如意、刘友、刘恢直接或间接被吕后害死。赵王成了吕禄,梁王成了吕禄。当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后又将其子嗣除尽,然后让自家人吕通坐上燕王之位。为了不至于被人诟病,吕后先后将刘盈的几个年幼的儿子刘彊,刘武,刘不疑,刘义,刘朝,刘太封了王,最后又将刘泽(刘邦堂兄)封为琅琊王。

(刘盈剧照)

但是,吕家三王全是货真价实,势力强大的诸侯王,而刘家几个王要弱小许多。如此一来,吕家势力就凌驾于元老重臣及刘姓宗亲之上。吕后晚年,又将侄子吕禄封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将吕产封为太傅兼将军,统领南军。北军负责长安守卫,南军负责皇宫安全,二人一内一外,将长安牢牢控制。然而吕禄、吕产二人太过无能,吕后刚去世就被元老重臣夺了军权,致使吕氏家族成了案板上的肉。

诸侯王中,齐王刘襄首先有起兵的意图,于是他先派内史祝午联络就近的琅琊王刘泽。没想到刘泽胆怯,以年老兵弱为由拒绝。刘襄担心刘泽在后方捣乱,于是心生一计,遂派内史祝午传话刘泽说:我不懂军事,而您随随高皇帝久经沙场,干脆这样,您来齐国助我一臂之力,做我的统帅,率兵入京铲除诸吕。

刘襄是齐王刘肥长子,刘邦的长孙,刘泽是刘邦的堂弟,按辈分刘泽是刘襄的叔叔。因此,刘泽直接来到临淄会见刘襄。让刘泽没想到的是,来到临淄即被扣押。为什么会如此呢?归根结底,两个人“各怀鬼胎”。

原来,刘泽娶了樊哙之女为妻,而樊哙的妻子又是吕后的妹妹吕媭。所以,刘泽实际上是半个吕家人,而且平时对吕后也非常顺从。如今吕后去世,面对刘襄的灭吕邀请,刘泽犹豫不决。而当刘襄提出让刘泽统领兵马时,刘泽没理由推辞,只能接受。

显然,刘泽是被逼上梁山。而反过来讲,如果诸吕被灭,自然也有他一份儿功劳,不至于遭刘氏宗亲嫌弃。何况,从另一方面讲,光是使用刘襄的兵马,也可保全自己的实力。所以,不难看出刘泽老谋深算,求万全之策,非常狡猾。

但是,刘泽的小算盘早被刘襄识破。最初刘襄也是为了防止他往后院放火,所以才将他骗到齐国。而刘襄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灭诸吕,实际上为夺皇位。既然为了皇位,自然要先扫清身边的障碍。刘泽被软禁后,刘襄马上到琅琊国收编了他的军队,然后准备杀向长安。

刘泽被骗后,鼻子都气歪了,他太不甘心被刘襄捉弄,苦思冥想又生出一计。于是他对刘泽说:“您是齐王长子,高帝长孙,按理说皇后位肯定非您莫属,而我在族人中年龄最长,有重要的发言权。所以,我可以说服大臣们拥立您为皇帝,到时岂不是事半功倍,省去不少麻烦、周折。”

刘襄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刘泽去长安为自己谋位。但是让刘襄没想到的是,刘泽不仅没有在朝臣面前替自己美言,而且直接投了反对票。更让刘襄无奈的是,颍阴侯灌婴已经陈兵荥阳,拦住了西进长安之路。所以,当诸吕被铲除后,刘襄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拥代王刘恒登上皇位后,自己又退回齐国,做了一位安分守己的诸侯王。

综上所述,所谓“诸吕行动”中出现的王侯其实只有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其他的诸侯王并没有参与行动。而剿灭诸吕的其实是以陈平、周勃、郦商、曹窋等人为首的一些元老重臣,也就是陪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集团”。而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先骗吕禄放弃兵权,后又将吕产截杀,掌握南、北二军,最后消灭诸吕。

(汉文帝剧照)

所以,不难看出,所谓参与“诸吕行动”的王侯们是为了利益的再次分配。既元老重臣寻找可操控的利益代言人,而齐王刘襄直接为皇位而来。于是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元老重臣获胜,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齐王刘襄被淘汰。

但是纵观历史,显然是元老重臣被刘恒的外表所蒙蔽,他们想操控的人远不是一个“软柿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吕后是帝国实际掌权者,她活着谁敢动手?

吕后绝对是政坛铁娘子,她活着时,大臣们自保犹恐不及,谈何动手倒吕呢?

在刘邦生前,吕后的势力就已经不可动摇了。处死韩信、彭越的关键人物就是吕后,她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克星。

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为太子。为此,吕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甚至把隐退已久的张良请出来献策,让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四位长者辅佐太子刘盈。刘邦见吕后的势力真太庞大了,自己也无法对付,遂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刘邦死后,吕后垂帘听政,成为帝国实际统治者,她毒死赵王如意,以最残忍的手段对付情敌戚夫人,朝中大臣谁也没敢吭声。大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们,对吕后的害怕,要远超对刘邦的害怕。

第二,吕后虽然残忍,但在治国上还是有一套本领

大臣们对吕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复杂的,又害怕同时也是有些佩服的。

在刘邦死后的十五年(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吕后临朝听政,开启了“吕后时代”。作为统治者的吕后,既是残忍的,也是能干的。大汉帝国这艘超级巨舰仍然平稳地航行,这与吕后的领导力是分不开的。

刘邦去世前,吕后曾请示他说:“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刘邦回答道:“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又答道:“王陵可以。不过,王陵忠厚老实,陈平则精明过人,可补他的缺点。陈平聪明有余,却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周勃厚重,虽不善言辞,不过能肩负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担任太尉一职。”吕后又问:“周勃之后呢?”刘邦道:“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

刘邦对诸臣的评判,可谓恰如其分,可见他在识人用人上的高超本领。吕后虽然不如刘邦,但她能严遵刘邦的遗嘱,这是她的明智之处。

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吕后依刘邦之遗言,以曹参出任丞相。由是,曹参开始了他无为而治的宰相生涯。曹参当宰相后,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什么事都跟萧何在世时一样。汉惠帝有点怪罪,责备他无所作为,有负朝廷重望。曹参却认为:“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谨遵萧何制定的法令,避免有过失,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曹参的做法,就是要各项制度平稳地执行,避免频频更换政令,以扰天下。

吕后对曹参的做法是赞赏的。曹参死后,吕后又依刘邦的遗嘱,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出任太尉。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后也是在实施一种无为政治。吕后时代是一个和平的时代,经历多年战争后,帝国的首要任务是让天下黎民得以休生养息。这一点,吕后基本做到了。这个时代,对于百姓来说,算是个好时代。后来,司马迁高度评价吕后的功劳:“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第三,“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

为什么倒吕行动是在吕后去世后,而非生前呢?因为“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

吕后妒忌心特别强,对于刘邦曾宠幸的女人以及她们的儿子,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敌意。谁靠得住呢?吕后想到自己的家族,与其让刘氏子孙来得到天下,不如让吕家来坐取天下。

吕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般的速度蹿起。

临朝称制后,吕后任命外戚吕台、吕产出任南军与北军的指挥官。南、北两军是捍卫皇室的主要军事力量,南军职责为守卫宫廷,北军职责为守卫京城,这是两支王牌军,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外戚集团崛起的开始。

公元前187年,吕后打算进一步扩张外戚集团的势力,分封吕姓子弟为王,然而这个做法,有违汉高帝刘邦的的遗令。刘邦在扫灭诸王后,曾经与诸大臣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刘邦手下的一班大臣多数还健在,吕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忠厚老实的王陵原则性强,断然拒绝吕后的提议,反驳道:“吕氏封王,违背当年先帝与诸臣的约定。”

吕后听后非常不高兴,转而征求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的意见。陈平与周勃两人深知吕后为人阴险毒辣,若公然反对,不仅他们自身难保,也难以保全刘氏皇族的命运。两人权衡利弊后,决定以退为进,保全实力,便虚以委蛇,曲意阿承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如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

陈平与周勃的表态令吕后喜出望外,王陵却埋怨二人拍马屁。陈平与周勃对王陵说:“要说在朝廷上抗争,我们不如您,可是说到安定社稷、保全刘氏皇族,您就不如我们。”王陵无话可说。很快,直言不讳的王陵被架空,吕后给了他一个太傅的虚职,剥夺宰相的实权,由陈平接任右丞相。

吕后开始分封吕氏诸王。她先封吕台为吕王,吕台死后,又分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吕氏其他子弟鸡犬升天,外戚势力气焰嚣张,大有盖过刘氏皇族之势。

第四,“诛吕行动”并非有众多实力王侯参与

公元前180年,吕后终于走到人生的终点。临死前,她让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统辖北军,梁王吕产统辖南军,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控制军队,守卫皇宫,以免大臣们作乱。

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吕氏外戚架空刘氏皇室,吕后预料会引发激烈的斗争,这个预见是没错的。对此,吕后是有准备的,把国家最重要的兵权、相权都交给吕氏兄弟。如果吕氏兄弟有点能耐的话,不致于倒台,可是他们偏偏遇上的是陈平、周勃这样见惯大风大浪的开国元勋。

“诛吕行动”其实是非常侥幸成功的,当时参与倒吕的诸侯并不多,主要是齐王刘襄。在朝廷上,靠的主要是周勃,周勃名为太尉,并无实际兵权。京城内两大武装南军与北军全部掌握在吕禄、吕产手中,周勃并无胜算。

周勃能夺取兵权,实是吕禄太愚蠢。周勃持皇帝符节,假传圣旨,要求接管北军。吕禄稀里糊涂就把兵权交出去了,以致于让周勃的冒险计划得以成功。得到将印后的周勃,马上召集军队,发令全军:“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士兵们估计也不在乎什么吕氏还是刘氏,关键看头儿的态度。既然周勃要为刘氏集团拼命,士兵们也争先恐后露出左臂,以示效忠。这样,周勃凭借自己的机敏与果敢,控制了北军这一重要的军事力量。

凭借这支北军,周勃最终消灭吕产的部队,氏集团在一天之内,从极盛走向毁灭。

我们对“诛吕行动”做个复盘,实际上并非反吕的力量有多强大。在这次政变中,多数诸侯王是袖手旁观的,多数朝臣也只是吃瓜群众罢了。

“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我们先看一下是谁在诛吕。

吕雉死后,梁王吕产为相国,领南军,掌管皇宫警卫部队。赵王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掌管京城的保卫部队。

太尉周勃被削夺了兵权,丞相陈平也靠边站了。

军政大军在手,吕家人不免有点得意妄形,言谈中可能也有出格的地方。

而吕禄吕产的谈话让吕禄的女儿听到了。吕禄的女儿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的老婆。

吕禄的女儿告诉自己老公刘章,说吕禄吕产他们“欲为乱”。

女生外向,此言不虚。女儿把自己的老爹卖了。

刘章当时在京城居住,便派人快马通知自己的兄长,齐王刘襄,要其带兵进京,而自己则留在京城,联络太尉周勃,陈平等人为内应。

吕产吕禄命令大将军灌婴带兵去镇压刘襄。

灌婴是很早就跟随刘帮的功臣,他将大军开到荥阳驻扎下来,便没有去攻打刘襄,而是派人叫刘襄暂时按兵不动,约定待诸吕乱时,两军联合进京平乱。

刘章找到太尉周勃时,周勃为手中无兵权而烦恼。周勃便找到玩阴谋的高手陈平商议。

陈平不愧是玩阴谋的高手,要搞掂吕家,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他让周勃挟持吕禄的好友郦寄的老爹。威协郦寄出面说服吕禄交出北军的军权。

郦寄对吕禄说,高皇帝与吕后共定天下,立刘氏九人为王,吕氏三人为王,都是大臣们议定的,已布告诸侯,诸侯都认为是适宜的。而今太后崩,皇帝年纪小,而足下佩的是赵王印,还不赶紧去赵国就任,为国藩篱,反而为上将,带兵留守在京城,必为大臣和诸侯怀疑。

足下何不归还将印给太尉周勃,请梁王归还相国印,刘襄必然罢兵,这样足下可以高枕无忧做千里之地的赵王,这对你来说是万世之利呀。

这番话当然是陈平教郦寄讲的,陈平的目的明确,就是想要兵不血刅地解决诸吕问题。

吕禄非常相信好友郦寄,认为他说的很对,回去和吕家主事人商量,有的说可,有的说不可,犹豫未决。

这事被吕雉的妹妹吕媭(樊哙老婆)知道了,她大为震怒,说为将者放弃兵权,吕氏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吕家的男人真是一群蠢猪,反倒不如一个女子有见识。

周勃矫骗到进入北军的符节,进入北军驻地,让郦寄,典客刘揭再度忽悠吕禄,说现在少帝让太尉周勃驻守北军,你还不赶快交出将军印,大祸就要临头了。

吕禄拱手交出上将军印。周勃拿到将军印后,对北军士兵大声说,帮吕氏的袒露右臂,帮刘氏的坦露左臂。

士兵见将军印已在周勃手中,自然纷纷坦露左臂。周勃轻而易举控制了北军。

周勃便派人命令卫央宫的卫尉不要让吕产进入宫门。

此刻,吕产便不知道吕禄已交出北军的军权,史书上说他还要进入未央宫“欲为乱”。却在门前被卫尉拦下,进不去,在宫门前徘徊。

这个卫尉这样听周勃的话,应该是周勃埋在宫中的棋子。

周勃人老成精,他对旁边的朱虚侯刘章说,皇帝现在有危险,急需人进宫保护。

刘章自告奋勇,请求周勃拔一千军给他,从侧门冲进未央宫。

刘章见到吕产在殿门前绯徊,就挥兵攻打吕产,吕产匆忙逃跑,刘章追上,在一个厕所中将吕产杀了。

刘章杀了吕产后,少帝派谒者持节出来慰劳刘章。

刘章便上去抢夺谒者的符节。谒者不肯给,刘章将谒者拉上车,驰往长乐宫,将长乐宫的卫尉吕更始斩杀。

周勃派人将吕禄抓回来杀了。将吕氏家人全部抓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斩杀。

这个周勃真是个狠人,下手一点不留余地。

从整个“诛吕行动看”,刘章完全被人当枪使了。

周勃让刘章带兵进宫,如果在混战中,皇帝被杀了,那是他们刘家内部的事,与他本人无关,祸不至己。

如果刘章被吕产杀了,他可以名正言顺打着为刘氏子弟报仇的旗号带大军冲进皇宫,将吕产杀了,自己照样有平乱之功。

真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老孤狸,怪不得刘邦曾对吕雉说,将来安刘氏天下者,周勃也。

这不,大局以定,他便支开刘章,让他去通知刘襄以诛吕氏,罢兵回齐国。然后再让灌婴从荥阳带兵回长安。

从以上的记叙大家也可以看出,吕产吕禄根本没有叛乱。他们也没有叛乱的理由。

吕产吕禄等吕家人已掌握朝政,皇帝年幼,政令皆由诸吕定夺,已是利益既得者,杀了小皇帝,对他们海有任何好处。他们叛谁的乱呢?叛自己吗?

整个诛吕行动,陈平是幕后操盘手,周勃居中协调指挥,刘章为急先锋,用刘襄作为棋子威压诸吕。

而真正想铲除诸吕的是以陈平,周勃,灌婴为核心的军功集团而非刘氏诸侯王,因为诸吕动了军功集团的奶酪。

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吕雉死后动手,因为吕雉是大汉合法的皇后。刘邦重病时,对于大汉的重要人事安排,人家两公婆早就商量好了的。

因为刘邦知道太子刘盈生性儒弱,即使当了皇帝,无法驾驭这帮军功大臣和分封的诸侯王。于是,将国政托付给了吕雉。

刘邦死后,吕雉也做得非常出色,重要人事安排都是按刘邦的要求执行的。她对跟随刘邦起兵的功臣依然重用。

而且她临朝称制,也是得到大臣拥护的,当时也是合付符法统的。

所谓临朝称制,就是代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孝惠帝被“人彘”吓病了,不理政事。孝惠帝早逝,两个年幼的儿子虽然先后被吕雉立为皇帝,但都是小屁孩,屁臭不懂。作为皇后代理国政,大家都无法可说。

就像一对夫妻合伙开的公司,男人死了,儿子还小,不能理事,女人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公司的重担。

关健是吕雉能挑得起这副重担。

她临朝称制时,处理国家大事井井有条,有章有法,“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名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用一句来说就是让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她的治国本事让军功大臣佩服得五体投体,他们还凭啥去动吕氏呢?

她还比较民主,在封诸吕为王前,还开了大会,征求各位大臣的意见,得到大多大臣的同意才封吕家的人为王的。

她有权力直接下诏封王,但她并没有这做。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

而她能洞察人性,做到一碗水端平。

在封吕家的人为王时,吕雉先封刘氏一个子弟为。在封吕家的人为侯时,也先封一个刘氏子弟为侯。

她这一手做得漂亮,让刘氏子弟无话可说。

可惜她临终前,却下了一步臭棋。

她让吕产为国相,将军功大臣的行政权抢去了。

让吕禄统领北军,将军功大臣的军权夺去了。

这帮跟随刘邦拼死拼活才打下的江山的军功大臣,大权旁落,利益全被吕家人占去了,一旦有机会自然是要抢回来的。

而吕雉也清楚军功大臣在她死后,会对吕氏不利,临终前特地告诫吕产吕禄:

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雉的临终告诫,关健有两点。

一是他们没有提刘氏诸侯王。因为她认为她在封吕家的人为王时,也顾及到刘家,只要是刘家人当皇帝,刘家人是不会无端闹事的。

二是对吕家人不满的是那些大臣,要防这些大臣为难,叮嘱吕产吕禄千万别放弃兵权。

可惜,吕禄将吕雉的话当成了耳边风,这边进,那边出。人家三言两语,就使他拱手让出了兵权。

德不配位,能力也不配位哈。

故,吕后一死,这帮军功大臣就等待机会出手,铲出诸吕,夺回属于自己的果实。

瞌睡遇到了枕头。

吕禄生下了个“好女儿”,不帮父亲帮丈夫,把父亲不检点的谈话泄露了出去,引发了刘襄举兵,给吕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以陈平,周勃等为首的军功集团利用刘襄刘章,定下计谋,巧妙安排,三下五除二就搞掂了吕氏集团。

如果光凭诸侯王那点实力,即使血流成河也未必能拿下吕氏集团。

吕氏既灭,到分享胜利果实的时侯了。

这帮大臣撇开刘章等刘氏子弟,开了个秘密会议,讨论让谁当皇帝才让他们得利最大。

在位的少帝是吕雉立的,他们担心他长大亲政后会为吕氏报仇,那么到时大家只有哭的份了。必须换掉!

而带头举兵的齐王刘襄是高祖皇帝长子刘肥的儿子,而且在“诛吕行动”中也立下大功,于法于理,是最适合立为皇帝的。

但齐王刘襄母族的驷钧是个恶人,如果立了齐王为帝,就会重现吕氏之乱。

想立淮南王为帝,而年纪又太小了,且母族很凶恶。

选来选去,最终大臣们看中了代王刘恒。认为刘恒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年纪是最大的,且仁慈孝顺。而刘恒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

于是代王刘恒捡了个大漏,被大臣接会长安当了皇帝。

这帮大臣立皇帝主要是考虑皇帝母亲势力较弱,为人善良,皇帝就容易掌控,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不会失去。

意想不到的是,大臣们阴差阳错,却为西汉帝国立了一个好皇帝。

西汉帝国在汉文帝刘恒的治理下,国力日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诛除诸吕,为何在吕后死后动手?

首先,为什么要诛除诸吕?

自刘邦死后,当时朝中存在的五种势力。

第一种,皇室。

第二种,沛县功臣。

第三种,吕姓外戚。

第四种,文官。

第五种,刘姓藩王子弟。

不言而喻,刘盈是皇室的代表,是五方势力予以承认的正统继承人。而刘盈的继位,众所周知是得自于吕后的坚持和沛县功臣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刘盈当政的期间,各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融洽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就是后世常说的“萧规曹随”。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多方势力认同而且愿意继续维持的局面。各方势力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获得大量的收益。这从曹参接掌相国之位,每日置酒高会,便可看出。

但是,随着皇室的势力或者权利的退缩,即吕后特意让刘盈观看以戚姬制成的“人彘”之后,各方势力的均衡被打破。此时的均衡点在于相国,相国就是丞相,即日后的被一分为二的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主。

曹参死后由王陵和陈平接替。

王陵的功劳和才能应当说是可以胜任的,问题出在王陵的性格上。

就一点,眼里揉不得沙子。

吕后在刘盈纵情声色,荒废国事以至于暴崩,从后宫之中来到了朝臣面前,管理国事。

吕后的手段在刘邦在世时,已经显露无遗。

沛县功臣,虽然不是很适应,但是出于畏惧的心理,并未强烈的反对。而畏惧来自于吕氏子弟及樊哙的军权。

吕后在维持住初步的局面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保持现有局面继续发展,而是出于巩固既有权利对抗王陵及其身后功臣系,开始大肆扶植吕氏子弟,攥取军权。

这就侵犯到了功臣的权益。

王陵作为沛县功臣一系,性格上又忠贞不二,直接在朝堂上“炮轰”吕后,使得皇室势力衰退之下,便形成了吕氏子弟与沛县功臣直接的冲突,王陵因此直接被免职。

这仅仅是冲突而已,并未形成刻骨的矛盾。这个冲突在吕后拿掉王陵右丞相,转而任命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后开始尖锐起来。

诸多事物办理的程序是由审食其转呈于吕后,而后将吕后的意见传达出来,众臣只有听命的份,无形之中又剥夺了功臣的权利,这就使得冲突向矛盾的方向发展。

随后,吕后一再出手,将沛县功臣逐步驱除出军队,由吕氏子弟接管。期间,不断逼迫刘邦的子嗣,甚至多数致死除国。功臣一系倍感吕后的毒辣,各自惶惶不可终日。

矛盾由此生成。

也就是说,矛盾是由于刘盈的退出,使得多方势力的均衡打破而逐渐产生。并不是单独将责任的归罪于某一个或某一方势力上。

其次,吕后死之前为什么没人动手,为什么诸侯不联合起来反对?

吕后蚕食了沛县功臣的权利和权益,她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了巩固吕氏子弟的权势,从而稳固自身的权利。吕氏子弟的水涨船高,是以侵夺功臣及藩王的利益得来的。

关于这一点,精明的吕后不是不清楚,她知晓这样下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她采用“掺沙子”的办法缓解这一矛盾,将藩王子弟悉数召来,提拔任用,期望将功臣与吕氏子弟之间的矛盾稀释,甚至转嫁到刘氏子弟身上。这还有个好处,牵制各个藩国。

刘氏子弟如此受人摆布,日不保夕,也是心生怨气。吕后又为了遏制被当替罪羊的刘氏子弟的愤怒,吕后将吕氏女儿悉数嫁与刘氏子弟。

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下的子嗣含有双方的血脉,数代之后,会因亲缘关系,双方矛盾会降至最低。但因是强行进行,加上吕后对于刘氏子嗣和吕氏女儿采取偏听偏信的做法,刘氏子嗣因此相继凋谢。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良好效果。矛盾已然累积成为仇恨的程度。

而除刘邦子嗣之外的藩王不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吕后内心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将打击面扩大,夺取藩王的权利仅限于刘邦子嗣,侵夺功臣的权利仅限于兵权,对于文官和沛县功臣之外的派别,自然是拉拢提拔重用,如一直不受刘邦喜欢的季布。

这一原则,使得吕后在世期间,又保持成一定范围之内的均衡。这也是吕后过世之后,沛县功臣和刘邦子嗣藩王起兵,其他刘姓藩王没有立刻动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功臣和藩王面对的不仅仅是诸吕,还有文官一些新提升的武官。

最后,藩王和功臣为什么在吕后之后起兵诛诸吕?

吕后之前保持的平衡很是脆弱的,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各方势力被强行削弱和提拔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重新树立了新的矛盾,使得一锅清汤变成了浑水。

矛盾以及仇恨也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刻意隐藏了。

吕后死后,吕氏子弟最先面对的是如何在吕后建立的基础之上保证吕氏子弟现有的权利。

他们的做法不是协调与各方的势力,而是采取认为既行之有效,又方便易行的方法----继续辅政,守住现有的权益,期望一家独大。

这使得功臣和藩王没有了获得更大利益的途径以及没有了人身安全保证,隐藏的矛盾便在此时开花结果。

最先挑起诸吕事件的是刘氏子孙。当然,这里面自然有功臣的影子。

齐王刘肥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和被吕后封为朱虚侯、东牟侯入宫当侍卫。吕后死后,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玉,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当时,为了聚拢人心一致对付诸吕,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也反衬出两者之间的矛盾之深。

待到时任齐王的刘襄骗取琅邪王刘泽的兵马而后举兵之时,使得吕氏子弟开始慌乱,惧怕各藩王响应,昏招迭出。

先任命灌婴统领军队迎战刘襄,而刘襄和灌婴在齐地边界相遇,就此驻扎下来,根本没有对攻的意图。

可是长安的兵力却为之大减,周勃陈平等人又挟持郦商,威逼与掌管长安北军的吕禄关系融洽的郦商之子郦寄多次劝说吕禄放弃兵权,吕禄竟然意外的答应下来,掌管南军的吕产虽然没有做这种蠢事,但是和吕禄竟然不相互联合,坐看吕禄兵权被夺。吕氏由此被功臣和藩王一一诛杀。

齐王刘襄随之,退兵。

事后,齐王刘襄三兄弟没有入主帝位,功臣系给出的理由是齐王母家太过厉害,害怕重蹈吕后的覆辙。随后,周勃等人推选刘邦的三子代王刘恒为帝。

而刘恒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刘恒自幼在代地成长,与长安很少有联系,根基薄弱,非常容易控制,功臣一系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到当世最大的权益。

“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这件事只有在吕雉死了以后,因为吕雉在,诸侯和功臣集团的行为就是造反和以下犯上。而在吕雉死后,那就是平叛,诛杀乱臣贼子。也就是一个“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诛吕行动必须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执政的女政治家,临朝听政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作汉书也承认此事,可见吕雉的地位是得到汉代的皇家认可。吕雉也就此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先列。刘邦死后,留下了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宗室和地方诸侯王国为主的汉室宗亲集团,第二个就是以开国功勋集团以及其子弟为首的功勋集团,两大集团分歧大于合作,矛盾大于统一,所以刘邦为了平衡双方利益才有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但吕雉听政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要重用本家人、而宗亲和功勋两大集团都得不到吕雉的信任。但吕雉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政治和实际利益。《史记》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显然吕雉把功勋集团作为第一防范对象,也就是说,在防范功勋集团这个问题上,刘邦和吕雉是一致的。

但由于地方诸侯实力庞大。尤其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吕雉认为她的最大威胁已经转化为汉室宗亲集团。所以吕雉开始提拔陈平周勃等功勋集团。开始大肆屠杀宗室集团。打击同姓王。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后开始大肆封吕氏为王,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其后吕产、吕禄先后封王。吕后的行为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刘邦的遗言,也打破了政治平衡,也就是说同时得罪了宗亲诸侯集团和功勋集团,但如果吕雉姓刘且是个男性的话,他的行为就是合理的,这叫加强皇权,日后文景二帝都是和吕雉一个路子,要不然也不会激起七国之乱,可惜。由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失败、吕雉在世之日。凭借着吕雉高超的政治平衡术,以及吕雉的政治地位,使得两大集团投鼠忌器。也不敢“造反抗上”。但吕雉一死平衡彻底打破。

公元前180年。吕雉刚刚薨世,宗室刘襄、刘章、与军功集团周勃,两大政治集团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雉统治,史称“诸吕之乱”。真正意义上发动政变的并非诸吕,而是宗室和功勋两大集团,这段历史不在于忠与奸,也不在于刘氏和吕氏,而是吕雉的行为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因而皇权必然受到清算,是对皇权的反击。这是一个贵族政治最后一次表演。但随着汉武帝上台,贵族永远退出了华夏政治舞台,再也没有贵族之说。尚未退场的时代,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