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因为铁铉是朱棣的噩梦。不过朱棣这么做,倒不是泄愤这么简单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便是建文皇帝。

都说新皇帝新气象,不过建文朝的新气象有点太劲爆了,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建文帝在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其实削藩也没什么,很多朝代都做过这事,而且这事是大势所趋,迟早都要做的。

然而,建文帝这次却玩脱了。

建文帝一上来就连削五王,而且是一削到底,直接将他们给贬为庶人。

要知道,这种事即使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都不敢做。

在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已经无力威胁朝廷了。

即使如此,汉武帝也只敢采取“推恩令”这种温和的手段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们,因为他知道,此事关系甚大,不敢硬来,否则可能出大乱子。

由此可见,建文帝的做法有多么危险。

果不其然,就在建文帝暗中布置,打算将燕王朱棣也废为庶人时,朱棣却先下手为强,控制了北平,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朱棣长期在北方率军与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在北方将士中威望很高。

因此,起兵初期不少北方将领率部归降燕王军。这使得朱棣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控制了北平及附近地区,其麾下兵力也从几百人扩展到数万人。

眼看形势失控,建文帝干脆撕破脸了,直接派遣大军围攻燕王军。

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清理功臣,为朱允炆上位铺路,导致此时朝廷竟无大将可用,只得启用老将耿炳文为主帅。

为此,朝廷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光耿炳文手下的军队就足足有十三万之众,可以说,朝廷大军在人数上是碾压燕军的。

可惜,耿炳文不是朱棣的对手,加上有将领率部归附燕王军,并透露重要军情,导致耿炳文大败。

此后,建文帝便让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担任大军的主帅,并给他追加援军。

此时,朝廷大军人数高达五十万人,而燕王军依然只有数万人,双方的兵力差距越来越悬殊了。

很多人认为赵括无能,只会纸上谈兵,不过看望李景隆的表现后,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他率领大军攻打仅有数千人驻守的北平城,竟然硬是没打下来。北平可是朱棣的老巢,北平一丢,朱棣的大军就没了根基,只有覆灭一途了。

李景隆原本有机会一举拿下北平的,当时瞿能已经率领数千人攻入城中,结果李景隆让其等待大军一起行动,导致战机转瞬即逝。

后来瞿能军被赶出北平城,再也没能攻进去。

而朱棣则趁此机会先救下永平,然后又夺得宁王的兵马,再掉头回援北平。

先是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主力,接着又击败包围北平城的建文军,得到辎重无数,建文军将士纷纷改投朱棣麾下,燕王军实力大增。

然后又与建文军在白沟河展开激战,虽然多次险象环生,但是由于有李景隆的存在,使得朱棣最终赢得了胜利。

此战之后,李景隆率领建文军不断逃窜,而燕王军则不断追击。

公元1400年4月,燕王军与济南城外再度击败李景隆的军队,李景隆继续逃窜,燕王军顺势包围了济南城。

济南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只要燕王军夺得济南,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候朱棣说面对的形势将大幅好转。

当时燕王军连番大败建文军,得到粮草辎重百万,兵力也大幅提升,加上军队士气如虹,因此朱棣对于济南城是势在必得。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不仅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还使得济南成为他的噩梦,

这个人便是铁铉。

这铁铉在当时属于学霸级别的人物,他年轻时因为聪颖,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直接出任礼部给事中,后又调任都督府处理政务,干得有声有色。

朱棣起兵之时,铁铉已经再次升官,出任山东参政,负责调集粮饷输送给李景隆的大军。

当他听说李景隆再次逃窜,济南城被围后,不顾危险,只身进入济南城。

铁铉进入济南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盛庸。

盛庸当时官拜都指挥使,在李景隆麾下效力,当李景隆逃窜后,盛庸并未跟随,而是留下来坚守济南城。

此时,盛庸的部队是济南城仅有的驻军。铁铉想要守住济南城,就必须得到盛庸的支持。

好在盛庸正有此意,这也是他不顾危险留下的原因。于是二人歃血为盟,誓与济南城共存亡。

六月八日,朱棣派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信射入济南城中。

在他看来,自己大军压境,就连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他表达出诚意,济南城自然会不战而降,毕竟不少城池都是这么不攻自破的。

没过多久,城中便有样学样地射回一封回信。

大致内容是,劝朱棣退兵,学习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全力辅佐建文帝。

很显然,这封回信是出自铁铉之手。他倒没指望这封信真的能劝退朱棣,因为他早已看出朱棣起兵的真正目的是皇位。

因此他只是想彻底断绝朱棣劝降的念头罢了。

果然,从第二日开始,燕王军便开始攻打济南城,结果打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

前面提到过,济南对于朱棣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他希望能得到一个够较完整的济南城。

加上朱棣还要分兵提防朝廷军队,虽然李景隆的大军没了,但是以朝廷的实力,重新组建出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不是问题。

这两点原因使得燕王军对于济南城的攻势一支都不温不火,他们指望靠时间消磨掉城中守军。

然而城中军民一心,全力守城,加上铁铉时不时派人出城给燕王军添点乱,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城没有一点要被攻破的迹象。

这使得朱棣万分急躁,再这么拖下去形势会对他越来越不利。

一方面粮草辎重迟早告急,另一方面朝廷的大军可能快要来到了,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济南城。

为此,朱棣决定凿开黄河,水淹济南城,这样虽然善后麻烦,但是好歹能快速实现最低的战略目的。

就在燕王军卖力挖掘黄河河堤的时候,身在济南城中的铁铉也得到了消息。

作为一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铁铉无法坐视城中百姓遭此无妄之灾。

为此,他向朱棣提出开城投降。但是朱棣要保证城中军民的人身安全,并且要朱棣拿出诚意来,只带少量部队进城完成接收工作。

毕竟大军入城,会使得城中军民不安。

此时正是考验朱棣胆魄的时候,虽然这事情看上去有诈(其实铁铉就是诈降),但是一旦朱棣不敢答应,那么追随他的那些将士会怎么看他?

要知道,士兵追随将领,将领追随主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佩服对方的胆魄。一旦朱棣表现出怯弱,不敢答应铁铉的要求,那么燕王军的军心也就要散了,到时候这仗就没法打下去了。

所以,朱棣此时的处境和当年的刘邦有些像,刘邦明知鸿门宴是个死局,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朱棣明明觉得铁铉可能是诈降,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正是铁铉看穿了朱棣的处境后设的套,而他这次投降也确实是诈降。

他明白,朱棣一定会以身犯险的,而他也为朱棣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约定好接收济南城当天,朱棣率领少量护卫亲身前往济南城。

朱棣那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既然知道此行危机四伏,自然处处留意,只要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就准备调转马头撤离。

不过直到到了济南城门口,他也没看出什么异常,于是朱棣准备通过城门。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铁铉和朱棣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千斤重的铁板,直接砸中朱棣所骑战马的马头。

铁板距离朱棣只有十几厘米,几乎是贴着朱棣的脸落下的。可想而知,如果朱棣的速度快那么一点,就直接一命呜呼了。

铁铉原本的计划是,等朱棣进入济南城中,放下铁板,截断其退路。然后收起护城河的吊桥,延缓燕王军救援朱棣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铁铉安排在城门附近的数百壮士,将会把朱棣还要他的护卫给解决掉。

只要朱棣一死,燕王军将不攻自破,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铁板是临时赶工加上去的,机关不是很牢靠,竟然提前落下了。由于朱棣还未进城,吊桥自然也没有收起。

朱棣立刻换了护卫的马,急速往回飞奔,吊桥附近的人根本来不及阻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回到了大营中。

至此,铁铉的计谋因为意外而失败了。

捡回一条命的朱棣为此怒不可遏,决心不再手软,一定要把济南城给拿下。

他不仅从其他地方调集大军围攻济南城,甚至还不计成本的运了几门火炮到城下,用来攻城。

铁铉好歹在都督府呆过几年,对于火炮的威力有所了解,他明白,如果真让朱棣将火炮投入到攻城中,济南城必破。

但是铁铉可不是那种只会读死书的士大夫,他脑子非常灵活,很快便想到了应对之法。

他先是在城中大肆搜罗朱元璋的画像,并将他们悬挂在城头。

然后又亲笔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灵牌,分别放置在济南城四周各要害之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没人敢不认他这个先帝,而且他还是朱棣的爹。

这下子燕王军犯难了,这明太祖的画像和灵牌,谁敢打呀?按当时的礼法,谁敢打,朱棣就要杀了这人。

这已经不是朱棣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必须这么做,就算他后来当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而且朱棣也不敢下令猛攻济南城了,对自己父亲大不敬,那是会被万民唾骂的行为,没人会支持这种人当上皇帝的。

到时候燕王军自然会作鸟兽散,朱棣的下场可想而知。

对此,朱棣心里很明白,然而即使他气的牙痒痒,也拿铁铉没办法,人家这是阳谋,明摆了欺负朱棣无计可施。

最终,朱棣拿这济南城实在是没有办法,在继续围困了一阵后,只得草草退兵了。而铁铉和盛庸则趁机收回了德州。

此战,成功振奋了建文朝的军心,让人们意识到燕王军不是无敌的。

凭借此战,铁铉被升任山东布政使,加尚书衔,全力协助讨伐燕王军的战斗。

而和铁铉一起配合守住了济南城的盛庸,更是平步青云,被封为历城侯,胜任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主持讨伐朱棣的作战。

大概是被打出心理阴影了,朱棣此后再也没有打过济南的心思,行军路线全都绕开济南,可见他是真的怕了铁铉。

毕竟和这种人打仗,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情。

后来经历连番大战,燕王军逐渐不支,在得知南京城防空虚后,朱棣兵行险招,亲率大军突袭南京。

在内应的帮助下,他轻松攻下了南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帮他打开南京城城门的,正是李景隆了。

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在对各地官吏进行安抚的同时,派出大军攻打济南,此时大局已定,铁铉虽然抵抗到底,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兵败被俘。

当铁铉被押送到南京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给铁铉定罪,判了个千刀万剐(也就是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凌迟处死)。

其家眷,男的都被发配,女的全部送进了教司坊

凌迟在古代属于最高级别的刑罚了,不过朱棣这么做的原因,却并非泄愤那么简单。

毕竟注定戎马一生,打过无数大仗,早已对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了。毕竟,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一名优秀将领必备的能力。

所以,朱棣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时局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消除建文帝重新崛起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朱棣当初攻入南京城后,皇宫中突发大火,一片混乱。而建文帝也在此时失踪了。

朱棣派人彻查皇宫,问遍宫中大小宫女、太监,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是其地位的最大威胁。

虽然他当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当时的时局来看,只要建文帝出现,振臂一挥,估计半个明朝都会响应。

因为建文帝拥有朱棣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继位的正统性。

在那个重视礼教的年代,正统大于天,人们支持建文帝,并非因为他做的是对的,而是因为他才是正统,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

而最有可能帮助建文帝东山再起的人,便是铁铉了。

其实靖难之役的本质并非建文帝和朱棣的皇位之争,而是朝堂上的文武之争。

建文帝是文臣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模范生,乃儒家理想皇帝的典范。因此,绝大部分文臣都疯狂的支持建文帝。

而武将们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关键时刻总会有建文朝的将领归附朱棣,再加上李景隆的表现,很明显武将们其实大多出工不出力。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建文帝获胜,文臣的地位将会超越武将,因此只要了解点形势的将领,都会选择朱棣。

只不过碍于建文帝的正统性,他们大多只敢出工不出力。加上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性命,于是他们严格遵守命令,合理放水。

这也是为何一直没人提醒建文帝收回这条命令的原因。

因此,当朱棣登基称帝后,即使建文帝再次出现,武将们也没几个人会响应的。

反而文臣大多会响应建文帝的号召,而文臣子中,最令朱棣忌惮的,便是铁铉了。

想一想,朱棣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竟然硬是没攻下济南城,就知道这个人有多难对付。

如果建文帝得到他的帮助,即使不能彻底翻盘,划江而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朱棣必须将铁铉这个不安定因素彻底除掉。

其次,则是为了稳定时局。

朱棣在登基后,虽然杀了不少建文朝的大臣,但是更多的人得到了朱棣的任用。

即使是和铁铉一起守住济南城的盛庸,朱棣都不计前嫌,继续启用。

朱棣对于盛庸的恨意不比铁铉少多少,既然他能放过盛庸,那么说明他杀铁铉并非为了泄愤。

当然,盛庸能够被启用,还是因为他的武将身份,朱棣要笼络武将们,自然要对建文朝的将领从轻发落,以安人心。

至于铁铉,则必须处死,为的也是安定天下。

铁铉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当初的计策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朱棣登基后,这可算是弑君谋逆的重罪了。

这种罪属于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朱棣敢原谅铁铉、从轻发落,那么就有更多人敢拥护建文帝,与朱棣作对。

甚至有人会铤而走险行刺朱棣。

朱棣对铁铉处以凌迟之刑,为的就是震慑宵小,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杀人立威。

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让局势稳定下来的方法。

所以,对于像方孝孺等一批建文朝旧臣,朱棣都是能招降就招降,甚至只要对方表个态,他就愿意给高官厚禄,对方坚决不合作,他才将其处死。

而对于铁铉,朱棣二话不说就判了凌迟,压根就不给他改换门庭的机会,可见铁铉的情况和其他人根本不一样,他必须死。

一些人因为朱棣登基后杀了一大批人,就认为他是个暴虐君王,其实这种看法太肤浅、片面了。

一个暴虐的皇帝能创造永乐盛世?能让郑和七下西洋?能编修出《永乐大典》这样的国宝典籍?能做到国富民强?

杀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的是稳固他的皇位。而只有皇位稳固了,他才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事实上,永乐朝是明朝的巅峰时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几个朝代能与其相提并论。

而朱棣对于历史最大的贡献,便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阻止了明朝往重文抑武的方向发展。

如果没有他,明朝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宋朝,甚至还不如宋朝,毕竟宋朝经济发达,朝廷富足。而明朝的税赋太少了,到时候搞得经济不行,军事实力又差,那下场估计比清朝还差。

至于铁铉,他的死确实令人惋惜。不过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只能委屈下他了。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铁铉被俘后,朱棣将其押至南京。后来被朱棣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然后被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时年37岁。后杀其子,将其妻女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这里,很多人肯定很奇怪了,当时反抗朱棣靖难之役的有很多名将:耿柄文、郭英、盛庸、平安、徐辉祖、铁铉,还有数次战败的李景隆,除了战死的,为什么朱棣称帝当时没有杀平安,却对一个小小的文官铁铉动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他将领虽然是拼死抵抗,也对朱棣的军队和将领造成了杀伤。但是打仗的将领是各为其主,他们效忠的是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毕竟,朱元璋死的时候是传位给皇孙朱允炆的。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大旗实际上是当时的篡位之举。而当时的铁铉过于聪慧:明知战场上不可能打得过军功赫赫的“燕王”朱棣,在诈降偷袭失败以后(偷袭的时候砸死了朱棣的马头,差一点杀死九死一生的朱棣),他举起了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将这些放到城墙之上。这让朱棣又不敢炮轰,又动摇了出师有名的根基。

所以,平安和铁铉都差点杀了朱棣,而朱棣赦免平安是因为军事将领各为其主,残酷杀害铁铉在于亵渎太祖神像,亵渎人伦。应该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饶恕他就相当于不孝。

抓住铁铉后,朱棣要他面北跪下,铁铉骂声不绝于耳,坚决不跪。传说最后尸体被油炸,让他骨头跪下,执行的太监都被烫伤。最后铁铉和李景隆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掌握重兵的武将投降,而一个文弱文人却铮铮铁骨,所谓气节,这便是。

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由于铁铉举兵挫败朱棣的地点在济南,所以,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由于死死守护济南城,也被尊称为城神。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铁铉是河南邓州人,洪武年间,他作为国子生员,而被授于“礼科给事中”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朝廷命官,因为朱元璋的器重,此后一直节节高升!

可以说,他就是朱元璋一手提拔重用的人,后来,铁铉还担任过建文帝的兵部尚书。

三十多岁的铁铉就曾经多次打败燕王朱棣!有一次燕王差点死在他手里,燕王朱棣对他真的是恨之入骨呀!
  • 建文初年,他当任了山东参政,与盛庸一起坚守济南城,屡次挫败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因功升兵部尚书!

铁铉诈降,骗朱棣入济南城,差点就干掉朱棣了!

想当年,他协助盛庸、宋参军等人一起死守济南城。

任凭燕兵怎么轮番冲锋,他始终岿然不动。

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罢免了败军之将李景隆,升铁铉为山东布政司使,又下诏命盛庸为大将军。

这个时候,朱棣本想乘胜追击,一举攻下济南,没想到三个月过去了,还是久攻不下。

不仅如此,铁铉的明军还时不时地出城来偷袭他,这让朱棣大为恼火和愤怒。

事实上,再这样拖延下去,燕王的后勤补给就会出现问题了。

此时,有个谋臣对他说:“现在两军对峙已经有三个月了,我军损耗严重,如果还是没有办法攻克济南,那我们只有班师回去了”。

臣有一计,不知殿下是否愿意一听,这个谋臣神秘兮兮地欲说又止,朱棣沉思片刻后对他说道,你有办法不妨直说!

那位谋臣说:“我们可以堵住济南城外各条溪涧,同时掘开黄河大堤,将溪涧和黄河之水引来,准备积水灌城,这样,济南城内的百姓和守军必定心生恐惧,混乱不已。

铁铉投降当然最好,如若不然,就来个水淹济南城,这样我们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攻下济南了”。

朱棣听后,眼睛为之一亮,但转念一想,说:“真要放水灌城,未免有些残忍,不如咱先放出消息,给他们一个期限,或许可以避免济南城的生灵涂炭”!

第二天,济南城中的百姓都收到这个大水淹城的坏消息!

为了安抚军心和民心,也为了拯救济南的百姓,铁铉决定将计就计,来个诱杀朱棣!

计议已定,铁铉命人暗中在济南城门上置千斤闸,又让守城的士兵昼夜啼哭着说:“济南城快被淹了,我们就要死了”!

不久,他又下令撤掉了城楼上防守的武器,选了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作为使者,到燕王朱棣的大营去请降!

使者见了朱棣就说:“都是因为朝中奸臣当道,大王您才冒死奋战。我们都是太祖皇帝的子民,而您是太祖皇帝的亲生儿子,其实,我们早就想要向您称臣了。

但是,我们济南的百姓向来不乐意兵戎相见,看到您大军压境,都非常害怕。

希望您先让军队撤退到十里之外,然后令城里的人放心。”

朱棣正在将信将疑的时候,铁铉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他继续让城墙上的人大声哭叫,以麻痹对方,然后他又精选1000多人出城诈降。

这些人假装私自出城,对燕王的士兵们说:城里已经乱哄哄了,马上就没有粮食吃了!

不久,铁铉的使者还向燕王恳求说:“城里的老百姓不知道您是来铲除朝廷奸臣的,只要燕军后退10里路,燕王1个人进城,城里的百姓一定会夹道欢迎你。”

这个时候,燕王朱棣求胜心切,竟然相信了对方的话。

燕王心里高兴,马上命令停止攻城。

他亲自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领10名勇士大摇大摆地走向城门。燕王很自信,因为他从来没有中过计,也没有遭到过别人的暗算。

他是自认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

燕王刚刚进城,发现大门马上要关闭了,普通老百姓看见燕王进城后就纷纷躲起来了!

弓箭手已经箭在弦上!

朱棣也是身经百战之人,此刻也知中计了,大惊失色,连忙换了一匹马,掉头就往城外跑。

济南的守城士兵见朱棣要逃,忙拉起护城河的浮桥。

但由于浮桥年久失修,士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起了一米多高,朱棣和他的护卫纵马逃出了城。

朱棣死里逃生,铁铉的这个“诈降计”才功败垂成。

燕王回到军营后,火冒三丈,立即调来重炮,挥兵猛攻济南城。

此时此刻,铁铉也没闲着,他站在城头,大骂朱棣是反贼。

朱棣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搬来数门大炮对着城墙一阵狂轰滥炸!

济南城墙上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危急关头,城墙缺口处挂出了一块木牌,木牌上只写着七个大字:“太祖高皇帝之位”,这是铁铉亲书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牌位。

朱棣见此,虽然气恼至极,但是也不好意思继续放炮了!

铁铉出生在一个色目族家庭,由于他机智灵敏,朱元璋很是器重,赐姓朱,命其专门处理棘手的案件,朱允炆即位不久,便封铁铉为山东参政,可以说三十多岁的铁铉是深得朱元璋爷孙的信任!

铁铉出生在河南邓州的一个色目族家庭,祖父在十三世纪中期迁居于此。

铁铉由监生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由于他机智灵敏,善决疑狱,朱元璋很是器重!

朱元璋赐他姓朱,还赐字鼎石,命其专门处理棘手的案件。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不久,便于1399年,封铁铉为山东参政了,三十多岁就已经成为封疆大吏,他当然会效忠大明朝廷了。

事实上,朱棣以重兵围城,攻两个月不克,不得已于8月撤兵而去!

与此同时,盛庸大将军也率部收复了德州。

得知铁铉抗敌有功,建文帝召铁铉,擢为山东布政使,布政使那可是掌管一省行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燕王在济南遇上了对手,差点被杀了,不得已避开济南,后来他直捣南京,成为了皇帝,当然不会放过铁铉,甚至于铁铉的妻儿老小也遭殃了!

后来燕王称帝,铁铉不愿意屈服而被杀死了。

铁铉妻子和两个女儿也被发往教坊司为乐户,也就是歌舞女,后来其妻子受凌辱,精神崩溃而死。

她的两个女儿成年后拒绝被侮辱,勇敢捍卫贞节,朱棣大为感动,下令释放了她们,并允许他们嫁与官家了。

铁铉刚毅的精神和令人扼腕的悲壮结局,后来成为许多文人的创作题材。他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诚和他坚守济南的英勇事迹被写入戏剧中。

可惜,他没有遇上英明的皇帝!

事实上,铁铉和盛庸大败燕王的时候,吏部左侍郎带领一帮大臣要求皇帝诛杀李景隆,可窝囊的建文帝认为李景隆是皇亲国戚,始终不杀李景隆。

想当年,有的大臣义愤填膺,大呼道:坏陛下事者,此贼也,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说罢,大哭不止。

建文帝看到下面哭的哭,骂的骂,很生气,随即站起身来罢朝,扬长而去。

建文帝当皇帝也确实不称职,他没有想到有功不奖,有罪不伐,一味地袒护皇亲国戚的做法,只会使忠者痛,仇者快,到头来还是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总而言之,李景隆率大军进攻北平,铁铉负责向前线督运粮草。

后来,李景隆被燕王打败,兵败如山倒,沿途各县也难抵燕王的虎狼之师。

唯独在铁铉这里,燕王朱棣差点遇上“血光之灾”,这令他非常不爽!对铁铉是恨之入骨!所以朱棣当皇帝后一定不会放过铁铉,这就是燕王朱棣要“残忍的杀掉铁铉”的原因!


一起品读大明朝,欢迎关注我!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朱棣是明代伟大的帝王,他承接太祖遗志,开创霸业,国家实力蒸蒸日上。他五次讨伐蒙古,修筑永乐大典。但在他靖难的时候也有很多为人不耻的污点,比如在他攻下京城之后,大量屠戮建文旧臣,其血腥程度也是十分罕见。

(靖难之役)

齐泰、黄子澄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顾命大臣,只不过朱元璋英明一世,却留个几个不靠谱的大臣来辅佐朱允炆。当时的武将几乎被杀净,所以到朱棣靖难的时候无人可用,才让李景隆上阵,随后发现李景隆根本不会打仗,后悔也已经晚了。

靖难是以讨伐齐、黄二人为目的,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实质上就是反叛。建文二年,朱棣终于碰到了对手,那就是盛庸和铁铉。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之后,北军就包围了济南城,当时的铁铉官职是山东参政,负责运粮。

(明成祖朱棣)

在中央军大败之后,铁铉没有放弃,他在沿路集结溃兵,并号召大家去守卫济南城,很多士兵从新集结奔赴济南。在济南城内盛庸和铁铉歃血为盟,下定必死决心守卫城池。北军刚刚大胜,势头正劲,于是猛攻济南城,在铁铉和城中军兵的守卫下,济南城三个月都没有攻下来。

这下急坏了朱棣,最后有人建议用水淹城,这一招比较狠毒,铁铉听到消息后立刻和盛庸商议,最后他们定了一条妙计。铁铉先派使者前去诈降,然后请朱棣进城商量投降的事宜,朱棣很高兴,他认为是铁铉撑不住了。

(铁铉)

朱棣带着少量军兵进城,在经过城门的时候异变陡生,城上的铁闸门突然落下,砸中朱棣的马头,朱棣险些丧命。铁铉这样做,违背了朱允炆不许伤害朱棣的命令,但是将在外,城池被围困,铁铉也顾及不了太多。如果一旦当时的铁闸门炸死了朱棣,那么永乐盛世就不会出现了。

朱棣是同时期最杰出的统兵将领,竟然被人戏耍,恼羞成怒的他命令手下调火炮攻城,济南城死伤惨重。铁铉不愧为靖难时期的名将,出乎朱棣的意料之外,铁铉竟然把朱元璋的画像放到了城楼上,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如果他再进攻济南城,那就是忤逆谋反。铁铉把朱棣戏耍的团团转,这也是为什么铁铉被俘之后,用酷刑折磨致死。

(铁铉铜像)

1402年朱棣绕过济南,经历诸多战事,最后登上帝位,随后就派兵攻陷了济南。而铁铉也被俘虏,士可杀不可辱,朱棣在济南受到的奇耻大辱,必定是要报复的。就算铁铉投降,那也是个死,而铁铉铁骨铮铮,宁死也不投降,甚至面对朱棣视而不见,以背部示人。

朱棣看到此情景,更为恼火,命人割下铁铉的鼻子,然后煮熟了再喂给他吃。朱棣问他:“好不好吃?”铁铉回答:“忠臣孝子的人肉当然好吃!”气急败坏的朱棣命人架起油锅,把铁铉扔进锅中油炸,但最终到死铁铉都没有朝拜朱棣,可谓真正的英雄豪杰。

明成祖是个伟大的帝王,靖难的残酷并不影响他举世的功绩。铁铉誓死保卫济南城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济南人民为了纪念铁铉,还为他修建了铁公祠。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铁铉是朱元璋时期就得到重用的一个文官,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又让他辅佐朱允炆,可以说铁铉对朱元璋以及朱允炆都是忠心耿耿,在任期间也做出很多贡献,深得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厚爱。

奈何就是因为铁铉对朱允炆的忠心,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铁铉始终不愿意屈服于朱棣,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铁铉多次为难朱棣,差点要了朱棣的小命,朱棣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在靖难之役成功后,自然不会放过铁铉。

得到朱元璋赏识

铁铉是河南邓州人,乃是元朝色目人的后裔,只是因为长时间和汉人生活在一起被汉化了,才对汉人文化更加了解。他是一个热爱学习并且学有所成之人,当年能够步入官场,靠的还是自己的才学。

靠着过人的才学得到赏识后,铁铉很顺利地进入到国子监学习,后来又因为学习期间表现良好,被调任到都督府当判官,也就是这次任职期间,铁铉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担任都督府判官期间,铁铉十分刻苦努力,将积攒多年的案件都迅速处理,赢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为其赐字“鼎石”,算是对铁铉的最高肯定了。

在朱元璋眼里,铁铉这种人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自己去世之前,还专门交代铁铉要好好辅佐朱允炆,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任命铁铉为山东参政,这个官职也算是相当重要了。

自从成为山东参政之后,铁铉基本上一辈子也就离不开山东这个地方了,他在山东任职期间,也做出很多可圈可点的贡献,赢得山东人民对他的尊重,不过也就是因为在山东任职,导致铁铉和后来的朱棣之间产生诸多矛盾。

铁铉死守济南

朱允炆成为皇帝之后,比较听信黄子澄等人的话,在他们的怂恿下,朱允炆开始对自己的叔叔们进行削藩,其中很多藩王都直接被朱允炆弄死了,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都十分担心,燕王朱棣作为当时的藩王之首,自然也对朱允炆的举动十分担忧。

朱允炆继续步步紧逼,眼看就要对朱棣下手,朱棣打算奋起反抗,靖难之役由此爆发,当时靖难之役的口号就是杀掉黄子澄之类的奸臣,保住国家根基,这个理由看起来十分冠冕堂皇,不过依旧无法掩盖朱棣的野心。

朱棣当时的大后方是北京,和铁铉所在的山东距离不远,朱棣想要逼近首都南京,最近的路线就是先经过山东再去南京,可铁铉始终死守济南,给朱棣造成很大的阻碍,不仅如此,在朱棣攻打济南期间,还差点被铁铉要了小命。

在李景隆率兵离开济南之后,整个济南就只能靠着铁铉死守了,朱棣眼看济南长时间无法拿下,就试图放水灌济南,让铁铉等人自己出来投降,可惜朱棣这个方案最终没有成功,铁铉等人依旧死守济南。

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铁铉也看清了形势,他深知朱棣兵强马壮,自己要和他正面对抗,明显没有胜算,于是铁铉想出一个奇谋,那就是假装投降诱杀朱棣。朱棣听到铁铉说要投降,并且打开城门向朱棣受降之际,朱棣想都不想就答应了铁铉。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朱棣居然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就进入到济南城内接受铁铉的投降,结果朱棣才进入城门,就发现上边有一个大铁锥从天而降,幸亏方向砸偏了,没有砸到朱棣头上,要不然朱棣当场就会命丧黄泉。

看到此情此景,朱棣明白自己上当了,立即调转马头转身就跑,铁铉的人打算关掉城门绑住朱棣,可惜动作慢了一步,朱棣早已骑着马逃出城门,原本铁铉在城门之外的桥上也安排了埋伏,可惜当时执行任务的人再次出错,给了朱棣逃出生天的机会。

从整个假投降的计划来看,铁铉可谓是下定决心致朱棣于死地,可惜先后三个埋伏都没有顺利执行,除了铁铉安排的猪队友不给力之外,朱棣的运气也确实不一般,经过重重埋伏逃出生天的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回到军营之后,朱棣就打算直接使用大炮轰炸城门,让铁铉等人全部死于战火之中。

看着朱棣架起来的大炮,铁铉马上心生一计,他明白朱棣靖难之役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所以就故意在城楼上挂满朱元璋的遗像,朱棣看到朱元璋遗像之后,恨得牙痒痒,要是自己继续轰炸城楼,那就是对父亲朱元璋不敬,没有办法朱棣只能放弃轰炸城楼,在济南待了两天后就改变战略方针,绕道济南而去。

铁铉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守住了济南,对于济南人民以及朱允炆而言,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可是对于铁铉自己以及朱棣而言,恐怕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济南没有攻下,朱棣已经对铁铉恨之入骨,铁铉的悲惨命运早已埋下伏笔,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战败被杀

济南是守住了,不过相对于整个战局而言,这件事情还是显得微不足道,朱棣改变路线绕道皖北、苏北攻打南京之后,铁铉受命前往支援朝廷军,结果在灵璧兵败被朱棣俘虏,随后朱棣继续攻打南京,李景隆打开大门迎接朱棣进入南京,朱允炆点燃一场大火,靖难之役随即结束。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成为皇帝,之前那些支持朱允炆的人,自然大多遭到了清算,比如比较出名的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始终不愿意屈从于朱棣,最终被朱棣直接诛十族,除了方孝孺之外,铁铉也是比较悲惨的。

事实上当时战败被俘的大臣很多,不过他们都选择屈从于朱棣,没有继续反抗,所以大多得到朱棣的礼待,铁铉之所以会命丧黄泉,还是因为他忠于朱允炆,始终不愿意向朱棣投降。不仅如此,在朱棣强迫铁铉向北方下跪对朱元璋道歉时,铁铉坚决不从,口中骂声不断,终于彻底惹怒了朱棣,朱棣直接下令凌迟处死铁铉。

凌迟极刑就是千刀万剐,刽子手在凌迟的过程中,还残忍地将铁铉的肉拿给铁铉自己吃,吃完问他“甘否”,铁铉回答“忠臣孝子之肉,岂有不甘”。就算面对死亡,铁铉依旧铁骨铮铮,和那些投降于朱棣的人相比,实在让人佩服。

铁铉被凌迟处死之后,朱棣将他的父母和儿子发配到边疆去了,妻子以及两个女儿则被朱棣弄到教坊司当官妓去了,可谓是结局凄凉,不过好在多年之后,明神宗恢复了铁铉的名誉,也算是对铁铉的一种肯定。不仅如此,后世为了纪念铁铉,还在济南专门设了“铁公祠”,这也算是对铁铉的一种敬畏以及肯定了。

结语

朱棣杀铁铉这件事情,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要是站在常人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残忍,可是站在帝王以及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诸如铁铉这种人,要是不杀掉,必然会对国家以及自己的皇位造成影响,想必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杀掉铁铉。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很好理解,为了给自己“正名”。

铁铉不邪恶,那朱棣的行为怎么显得正义?既然铁铉必须“邪恶”,那用最残忍的手段对付邪恶之人在他看来就很必要了。

杀方孝孺的逻辑也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