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陆逊表面上是害怕赵云,其实他真正害怕的刘备,准确说是害怕刘备死于自己手中。

说到夷陵之战,就不得不提到樊城之战,因为这才是一切的起因。

樊城之战原本是蜀国与魏国间的较量,关羽率大军攻打曹仁据守的樊城。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率领七军驰援樊城。

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力战而亡,于禁和三万魏军做了被俘,蜀军大获全胜。

此时,樊城就是一座孤城,关羽攻下樊城只是时间问题了。

不过,由于城中魏军顽强抵抗,使得蜀军一直无法攻下樊城,这时间一拖长,就出现了变数。

关羽万万没想到,东吴和曹魏搭上线了,曹魏想要救下樊城,东吴想要夺取整个荆州,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曹魏这边,曹操亲率大军驰援樊城。而东吴这边则采取暗度陈仓之计,将吕蒙和陆逊偷偷派往前线。

就这样,一张针对蜀军,或者说针对关羽的大网已经张开了,然而此时的关羽正忙着攻打樊城,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逼近。

一日,关羽接到报告,魏军来袭,于是他率军迎战,由于兵力处于劣势,关羽败走,蜀军对于樊城的包围被打破,樊城的危局已解。

关羽原本准备集结全部兵力与魏军再战,结果收到消息:荆州丢了。

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退守麦城,关羽力战不降,最终兵败身亡。

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不然,蜀军两面作战,加上兵力不足,双拳难敌四手,失败是必然的,就算诸葛亮来了也只能无计可施。

当刘备得知关羽的死讯后,悲愤万分,于是点起蜀中精锐,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虽然有很多人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贸然出兵伐吴,以免给曹魏可趁之机,但是刘备依然一意孤行,因为他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刘备是靠仁义起家的,他能在身边聚集这么一批文臣武将,靠的就是打造自己仁爱之君的人设。

一旦这人设崩坍,蜀汉的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现在他的好兄弟关羽死了,他必须替关羽报仇。

其次,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了,他的很多战略都是围绕荆州来展开的。

现在荆州丢了,严重影响了蜀汉的发展,长此下去蜀汉必然衰弱,因此他必须夺回荆州。

所以,当东吴遣使求和的时候,刘备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因为这一战他必须打。

刘备点起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吴进发了。

虽然此前张飞被其手下张达、范强所害,但是刘备无暇悲伤,只能以伐吴的胜利来祭奠张飞的在天之灵。

都说刘备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其实不然,从蜀军出征后的布置就能看出一二。

刘备派遣吴班、冯习、张南为先头部队,进入东吴境内,为后续部队开路、建立前沿营地。

同时派遣马良许以好处,成功说服沙摩柯,沙摩柯率领2万大军与刘备一同出兵,这样蜀军的胜算更大了。

而为了防范曹魏偷袭,刘备又派黄权在长沙北边布防,时刻关注魏军的动向。

而刘备自己率领的中军大营则按兵不动,观察各方面形势,一旦曹魏或者东吴有什么异动,他能够在第一时间驰援。

可以说,刘备的布局稳扎稳打,毫无破绽。

在观望了一阵子之后,刘备确定曹魏没有异动,而东吴方面则在蜀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于是才放心下来全面进军。

蜀军长驱直入,一直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在刘备看来,这次的战略目的即将达成,于是他加快了行军速度,想早日回去。

结果,蜀军却在夷道、猇亭一带遭遇了东吴激烈的阻击,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前进一步。

原来,这一切都是东吴大都督陆逊的计策。

他故意将难以展开部队的崇山峻岭全都丢给了蜀军,而让东吴军队在山岭出口处布防。

这样蜀军无法全面展开,就无法发挥其兵力优势,自然无法攻破东吴的防线。

与此同时,由于山路狭长,刘备的补给线被拉得很长,不利于补给,打起持久战来压力也比东吴方面大。

在攻打了好一阵子后,由于东吴方面坚守不出。无计可施之下,刘备只得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想法,转而安营扎寨打起持久战。

刘备在数百里的狭长地段布置了几十个营寨,才将蜀军安顿下来。

然后他便琢磨如何将东吴军队给忽悠出来。

刘备先是派遣大军围攻驻守在夷道的孙恒,这孙恒可是孙权的侄儿。刘备料想,孙恒有难,陆逊必救之。这叫做围点打援。

结果陆逊看穿了刘备的计谋,他知道夷道粮草充足,加上孙恒在军中声望很高,将士愿意拼命。以蜀军派出的兵力,是难以攻下夷道的。

于是陆逊拒绝了周围人出兵的建议,依然按兵不动。

刘备见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他派人到东吴营地前轮番叫骂,想要引东吴军队出击。这叫激将法。

确实有一些东吴将领沉不住气,主动请缨,要出去给蜀军一点颜色看看。然而被陆逊给拒绝了,陆逊知道刘备的想法,于是继续按兵不动。

刘备见到自己的计策依然不奏效,于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诱饵作战。

他派遣吴班率领数千人在开阔地带安营扎寨,同时在山谷中安排了八千伏兵。

刘备的计划是,让吴班将东吴军队给引出来,然后吴班假意败逃,将吴军引入山谷中,予以伏击。

刘备这招应该是向白起学的,当年白起就是通过假意败退、诱敌深入,包抄围歼,消灭了赵国的40万大军。

然而任凭你有妙计千万,陆逊只有一招,就是按兵不动。只要陆逊不出兵,刘备就拿他没办法。

在围点打援、激将法、诱饵作战都无效之后,刘备也黔驴技穷了,只得偃旗息鼓,在此处常驻下来。

两军彻底进入了相持阶段。

双方一相持就过去了几个月,到了六月,艳阳高照、天气闷热,蜀军的营帐内就像一个个蒸锅,士兵们受不了了,有的人已经中暑了。

无奈之下,刘备只得下令全军到深山老林中驻扎,以便借助树木遮阴。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桥段,诸葛亮看到刘备的营寨图后,质问是谁出的馊主意。

然而我们看看实际情况,这能怪刘备吗?

那一片地区尽是崇山峻岭,根本没什么开阔地带,要么在山上扎营,要么在峡谷中扎营,峡谷容易被人包抄偷袭,山上尽是树,怕火攻。

除非这仗不打了,不然怎么安营扎寨都不稳妥。既然都不是好的扎营地点,那好歹选择山中可以让将士们舒服点。

不过,此时蜀军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补给困难,以及士气低落的问题。可以说,此时刘备败局已定。

蜀军的情况,陆逊全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是时候反击了,于是夷陵之战的高潮部分拉开了序幕。

陆逊在兵力上毕竟远不如刘备多,出于谨慎起见,在全面反击前,他先派遣了一小股部队向蜀军营地发起突袭,来试探蜀军的虚实。

根据这小股部队的反馈,蜀军士气低迷,且营地囤放了大量粮草,营地外围又有大量木栅栏和拒马,加上周围树木枝繁叶茂,十分适合火攻。

陆逊大喜过望,立刻开始着手给手下将领分派任务。

到了夜晚,蜀军都睡着了,陆逊派少数士兵人手一支火把,冲入蜀军营地四处放火,加上风势也对蜀军不利,大火很快便在蜀军所有营地都蔓延开了。

这便是有名的火烧连营。

蜀军营地很快便乱成一团,哭喊声四起,很明显,这支大军已经丧失战斗力了。

此时,陆逊率领手下大军开始向蜀军发起猛攻。

吴将朱然、韩当率领所部截断了蜀军的退路。

陆逊则率领诸将进逼蜀军的中军大营,也就是刘备的所在。短时间内便拿下了四十余座营寨,刘备危在旦夕。

此时,蜀将冯习、张南以及外援沙摩柯皆阵亡。杜路、刘宁等人率部投降了东吴,蜀军已经全线崩盘了。

而刘备也知道败局已定,于是赶紧跑路了。

别说,刘备逃命的天赋还是很高的,在傅肜以命相搏为其殿后的情况下,刘备竟然成功逃出了东吴的包围网。

最终刘备一路逃窜,直到到了白帝城才停下来休息,此时他已经进入了蜀国的势力范围。

至于其他蜀军,负责抵御曹魏的黄权,因为退路已断,又不愿投降东吴,于是投降了曹魏。

而马良在撤退途中,遭遇吴将步骘的拦截,不敌被杀。

随刘备出征的将领中,只有向宠所部损失不大,且成功撤回蜀国。

而陆逊一路追击刘备,直至白帝城下,听说赵云率领一万人马前来增援刘备,陆逊才撤军。

夷陵之战到此彻底结束,此战蜀汉损失数万人,元气大伤,成为了最大的输家。

此战之中,有一点比较令人奇怪,陆逊一路追击刘备,都追到白帝城了,为何不尝试攻打一下就直接撤军了?

要知道,刘备当时收拢的残兵就算算上赵云的援军,兵力也不足2万人,而陆逊手中至少有2万人,甚至可能有2.5万人。

加上吴军士气高涨,蜀军士气低迷,白帝城很可能守不住的,再说了,如果真攻不下来白帝城,再撤军也不迟。

事实上,当时东吴的战略目标有两点:其一,将蜀军驱逐出境;其二,不能杀死刘备。

没错,刘备可以死,但是不能死在东吴手中。

表面上看,刘备是凭实力逃出东吴的包围网,实际上是陆逊在放水。

首先,东吴的包围网虽然算不上很严密,但是刘备手下那么多将领,只有向宠一人逃回,就能说明这个包围网不简单。

刘备能突破包围网本来就很稀奇。

其次,陆逊一路追击刘备,他手下兵多将广,如果真想抓住刘备,难道就不能派轻骑绕道截断刘备的退路?

要知道,蜀军此时犹如丧家之犬,士兵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力突破东吴的拦截。马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陆逊却没有这么做。

所以说,表面上看,他是一路追击刘备,实际上他是将刘备护送出境,以免刘备发生什么意外。

当刘备到了白帝城,也就离开了吴国境内,陆逊自然没有必要继续追下去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找个借口撤军。

恰好此时赵云率军来救刘备,陆逊一看,甚好。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赵云率军进入白帝城,然后就以兵力不足为由撤军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陆逊、或者说东吴害怕刘备死在自己手中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局势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之中,曹魏最为强大,不仅地盘大,而且兵多将广。

而蜀汉和东吴则弱小许多,无力独自对抗曹魏,经常需要联手抗击曹魏。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夷陵之战时,吴蜀的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然而局势的变化并不大,依然需要吴蜀联合抗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

必然是蜀汉丢下曹魏不管不顾,跑去和东吴拼命。

自己的皇帝被干掉了,以诸葛亮为首的蜀汉大臣们,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这么做,否则他们的忠心将遭到怀疑。

而继承皇位的刘禅,如果不肯替自己的父亲报仇,那么他继位的合法性也将遭到质疑。

总之,一旦刘备死在东吴手中,那么蜀汉君臣的选择只有一个:和东吴死战到底。

到时候,不管谁输谁赢,吴蜀两国都将元气大伤,曹魏将能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两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正是因为想通了这点,陆逊等东吴将领才不敢加害于刘备,只是将其赶出东吴境内作罢。

当然,这些道理也就是东吴军队高层心里明白,下面的士兵乃至百姓是不懂这些的。

因此陆逊才要做做样子,找个借口才好撤军,不然东吴内部的舆论会对他不利,这么一看,陆逊也真够不容易的。

所以说,陆逊之所以退兵,根本不是因为害怕赵云和他的一万援军,而是他本来就打算撤军,赵云的出现给了他一个撤军的借口罢了,而刘备才是陆逊害怕的那个人。

幸好刘备是在陆逊撤军后才去世的,不然蜀汉必定将刘备的死算在陆逊和东吴身上,那陆逊可就比窦娥还冤了。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赵云的名声在三国时期并没那么可怕,因为其真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陆逊作为东吴大都督,火烧连营退刘备五六万大军,正是士气高昂之时,怎会因一个小小的赵云就退却?

在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之后高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这里能看出,刘备到全军溃败之时都不相信陆逊会有这等本事,而在《三国志》里写到的“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数万。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位在汉中战场上战胜曹操的枭雄,被陆逊打成这个样,可以说就算关羽在世,领军救援,陆逊此时也不会有丝毫畏惧。

吴书曰: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在《吴书》里记载的这一段能看出陆逊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开刘备锋芒,引其入山林崎岖之处,自己退守至开阔地带,一方面是不想以己之短博人之长,要知道蜀军是三国时期最擅长山地作战的;另一方面陆逊利用拖延战术拖泄蜀军士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三而衰,加上江南酷暑季节闷热难耐,在心里上会给蜀军不小的打击,所以陆逊真不是简简单单的“白面书生”,其战术思想是非常成熟且老练的。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退守白帝城是收敛了不少残兵游勇的,赵云也确实由江州率军而来援助。陆逊至此收兵是真的怕了?

关于陆逊退军,在《三国志》里能很清楚的找到答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这里就能看出,陆逊最担心的是魏国的偷袭,而非赵云的援军,在陆逊追击刘备之时孙权就已任命韩当为汉中太守,汉中本是蜀国领土,孙权的这一任命是奔着返击蜀国夺取汉中的,但陆逊上书孙权的考虑也使得孙权接受了退兵的计划。

其实陆逊的这一退兵是以魏国的偷袭为第一因素;赵云的援军确实也是第二因素;刘备在退居白帝城之后的布防为第三因素;而夷陵至秭归再到永安,占线长达数百里,补给困难为第四因素;永安乃蜀汉军事重镇,防御体系完备且易守难攻为第五因素。第一个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东吴根基本土最为重要,第二至第五因素为次要,因为这四个因素使得陆逊不能够快速夺下城池,与其战术思想不符。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这里刘备还调皮的威胁了陆逊一下,而陆逊也是直言不讳的调侃了刘备一下,其实双方都知道两家之间的战争暂时到此为止了,只是在面子上不愿意承认罢了。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陆逊当然害怕了,东吴军队已经追击到夷陵之战开战前的双方国界线了,再往前追,就进入了蜀汉的传统势力,陆逊虽然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但从来没有做好灭亡蜀汉的准备。

东吴军队从来就是守土有责,进取无方,无论是在夷陵之战前后,陆逊都没有进一步攻打蜀汉的军事计划,哪怕是陆逊后来在石亭大战也是大败魏军,同时也是保守策略,没有扩大战果,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我看陆逊一生更谨慎。

陆逊在夷陵之战的大胜鼓舞了东吴军队,东吴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与蜀汉交界的巫山、秭归一线,东吴将领潘璋、徐盛上书请求乘胜追击,攻打刘备所在的白帝城,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

虽然潘璋、徐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陆逊显然没有,异常冷静,陆逊拒绝了乘胜攻打白帝城的建议,下达停止追击、主动撤军的命令。

陆逊之所以选择撤退,是从总体战略上考虑的,考虑到当的蜀汉实力及曹魏动向作出的综合判断,应该是说陆逊的决定是正确的。

先看蜀汉方面,刘备虽然兵败夷陵,但是没有继续赂成都撤退,仍然停留在白帝城,这是很明显的信号,刘备不甘心,要知道白帝城可是蜀汉的边境离东吴最近的城池,身为一国之皇帝的刘备,为何停留在离东吴边境最近的城池,刘备这个意图不这不明显吗?

刘备留在白帝城,是有目的的,一方面是不甘心,另一方面刘备还有所企图,刘备在等曹魏出手,他就能顺手牵羊再扳回一局,刘备故意作出这样的举动,也有引诱东吴来攻的意思,设法让东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况。

刘备停留在边境,还有一个意图,就是退无可退了,刘备身为一国之君,再退蜀汉就更加危险了,军心不稳,皇帝大败,刘备再往成都逃的话,东吴来攻打白帝城,能否守得住呢?刘备停留在白帝城就是稳定人心。

刘备拿什么来稳定人心呢?

当然是蜀汉军队镇守白帝城了。首先是赵云率领江州军队前来支援,赵云手上至少有一万人,再加上蜀军从夷陵前线逃回来的溃军,在白帝城蜀军总数接近2万人,夷陵之战刘备带的5万人都被陆逊打败了,陆逊会害怕赵云带来的一万人吗?显然不是。

陆逊的大本营在荆州,也就是南郡,如果攻打蜀汉白帝城,离陆逊的核心区域有近800里路,这也是曹丕当初说的连营八百里,这个时候如果陆逊要打刘备,不就是倒过来了,陆逊要连营八百里了。

虽然有长江可以运送物资,但是东吴军队的战线拉得太长了,如果主力去攻打蜀汉,则荆州空虚,如果曹魏从襄樊南下攻打南郡,陆逊就会重复关羽的老路,大意失荆州,这可能吗?

摊开地图,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曹魏与东吴的交界主要有三个方向,西部的襄樊、中部的江夏、东部的淮南和合肥,陆逊在荆州,主要是在夷陵阻击刘备,如果要攻打蜀汉,就得向西打,那么荆州就空虚了。

从襄樊南下,正对着荆州,从襄樊到荆州只有四百里路,曹魏骑兵快马加鞭也不过三四天就到了荆州,远比从白帝城退到荆州要快得多,陆逊生性谨慎,不可能甘心冒这个风险。

而陆逊放弃攻打蜀汉,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前面说到的内在原因,东吴军队是守卫国土非常积极,对外开疆拓土非常消极,因为东吴军队实行的是私兵制,兵权有一部分是在江东四大家族手中,其中之一就有陆家,如果对外开疆拓土 ,陆家是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

所以陆逊放弃攻打白帝城的刘备,选择主动撤退,这跟赵云没有任何关系,就算是关羽再生,陆逊还是这样选择。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陆逊撤退,并不是害怕赵云,而是害怕这两个人!

刘备夷陵大败后,赵云率军前来支援,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他是害怕了吗?怕!当然是怕了!只不过陆逊怕的不是赵云,而是这两人!

夷陵之战

说夷陵之战必定得提及襄樊之战,因为没有襄樊之战的战败,没有关羽的战死,没有荆州的丢失,夷陵之战压根就打不起来!

襄樊之战前期关羽打得非常顺手,曹魏名将曹仁被打得只能龟缩城内,不敢出战。名将于禁在关羽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最终竟然带着数万精锐投降了,令人大跌眼镜!可以说当时关羽的战功已然是名震天下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战绩太过亮眼,让东吴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孙权和吕蒙一商量,制定了偷袭荆州的计划。荆州被袭,关羽被迫撤退,而由于军心已失,关羽也无力回天,最终在吴军的围追堵截中遗憾殒命,令人痛惜!

关羽战死,荆州丢失,这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乃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甚至于说是侮辱,于是最终刘备选择了举倾国之力伐吴。很多人认为刘备伐吴乃是个错误的抉择,但事实上,当时的刘备只能伐吴,要是不进攻东吴,不仅刘备面子上挂不住,还会影响蜀汉的稳定!

关羽和刘备亲如兄弟,两人感情非常好,于私人感情来说,刘备必须给关羽报仇,不然蜀汉其他人会怎么看?这么好的兄弟被诛杀了,刘备都不报仇,那其他人谁还敢为刘备卖命?刘备本来就是以仁义闻名于天下,大家跟着刘备,就是冲着刘备的仁义,此时刘备不报仇,岂不让人认为刘备乃是个无情无义,只看利益之人?

而且就算是站在利益的角度,当时的蜀汉也是应该进攻东吴的。在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规划中,荆州是重要的一环,刘备要想夺取天下,必须得同时从汉中和荆州出兵,否则根本不可能打赢。所以说,为了争夺天下,刘备必须伐吴!再者说了,关羽可是蜀汉的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这么重要的人物被敌国给阴死了,要是不报仇,国民的脸面往哪搁?要是不报仇,估计天下人都会在刘备后面,蜀汉后面指指点点!

综合来看,伐吴之战是必须打的,根本没有任何错,只不过打输了而已。我们不能因为伐吴之战败了,就认为这场仗不该打!

伐吴之战前,其实蜀汉众人都是支持打这场仗的,包括诸葛亮,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站出来反对,因为他知道,这仗不打不行。只不过因为这仗打输了,输得太惨,影响到了蜀汉的后续发展,所以后来的人普遍认为这一场仗不该打,不然蜀汉可能发展得更好。事实上,站在当年蜀汉的角度,这仗怎么可能不打嘛!而且就正常作战来看,其实前期蜀汉军队一直是压着吴军打的!

刚开始刘备出兵时,孙权还不以为意,觉得自己能和刘备硬刚,派出军队直接和刘备硬碰硬,结果被刘备教做人。在和蜀军的对阵中,吴军败得很惨,差点就被打崩了,迫于无奈,孙权只能选择让陆逊上场,死马当作活马医吧。结果陆逊上场后,表现非常好,直接下令不准和刘备对阵,先避敌锋芒。在陆逊的正确战略下,刘备进攻的势头被迟缓了下来。

可以说,堂堂正正对阵的话,吴军根本就不是蜀军的对手,刘备手上的这支军队可是非常猛的,从荆州打到益州,从益州打到汉中,这支军队身经百战,连曹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东吴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过?不过两军对阵,不仅要看人和,还要讲究天时地利,陆逊正是利用好了后面两个条件,才成功的击败了刘备。

陆逊见蜀军士气旺盛,不愿意硬碰硬,随便蜀军如何叫骂,吴军都坚守不出。就这样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到天气转热,蜀军士气不再,都变得疲惫后,陆逊再趁机出兵,最终一战功成,成功的击败了刘备大军,打出了令天下人震惊的夷陵之战!

此一战,刘备败得非常惨,他带来的百战精锐,在此战损失殆尽,大量的人才损失,直接导致后面的蜀汉人才不济。

《三国志》:后十馀日,陆逊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关于夷陵这一战,有说刘备损失了四五万人的,也有说刘备损失了八万人的,反正大家的结论都很一致,刘备损失惨重!按照正常道理,刘备被打得这么惨,陆逊应该乘胜追击啊,但从史书来看,陆逊似乎并没有继续进攻刘备,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陆逊之所以不继续追杀刘备,进攻蜀汉,是因为赵云率军前来支援刘备了。这个说法突出了赵云的重要性,但是站在当年的角度来看,赵云即便率军前来,其实也未必能够打赢陆逊,赵云那点人马在陆逊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实上,陆逊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刻撤退,并不是因为害怕赵云,而是害怕刘备和曹丕!

一、陆逊害怕刘备

很多人奇怪,陆逊明明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啊,为啥还会害怕刘备?因为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干了一件事!

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很惨,辛辛苦苦多年的心血,一朝损失,痛苦至极。不过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虽然此次他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继续跑,没有回到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并将白帝城更名为永安,想要继续在这里抵抗!

不得不说,刘备的这个做法非常明智!古人有句话叫做兵败如山倒,说的就是战局一旦失利,有人带着跑路,那其他人都会跟着跑的,就算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面对这种形势,也很难打赢翻身仗。

历史上类似的比较出名的战事便是淝水之战,当时苻坚率领数十万前秦军队攻打东晋,想要一统天下,结果在淝水被打的大败,苻坚原本是占据优势的,可是他却选择了后退,想要吸引东晋军队进攻,完成半渡而击的目的,结果他这一退,直接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前秦军队一看皇帝都退了,那还打什么,全部跑了,结果假意撤退变成了真正的溃退,加上东晋军队的进攻,最终苻坚被打的大败。苻坚败退后,不久国内发生动乱,最终死于内乱之中

试想一下,刘备当年如果选择了继续撤退,回到成都,蜀汉的边境真的挡得住吴军的进攻吗?刘备在蜀汉国内真的能待得安稳吗?会不会也和苻坚一样,最终死于内乱?要知道刘备可是外来的军事力量啊,在益州这块地方,原本就受到别人的敌视。本人认为,刘备要是撤退回到了成都,他的结局势必会非常惨的,蜀汉很可能快速灭亡!

刘备留守在永安,不再撤退,这便是他的枭雄之处,也正是因为他采取了如此果断的措施,才成功地稳住了蜀汉的民心,挽救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陆逊正是看到刘备没有继续撤退了,所以才放弃了进攻!东吴对益州其实一直是有谋划的,早在周瑜时期,东吴就已经做好了完备的进攻益州计划,只不过后来被刘备捷足先登了。夷陵之战后,如果刘备表现出了懦弱的一面,吴军必定会乘胜追击,一举攻入蜀汉腹地,当时的蜀汉人心惶惶,皇帝刘备都打输了跑了,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反击,最终蜀汉很可能在内忧外患中提前灭亡!

所以说,陆逊之所以不继续进攻,并不是因为害怕赵云,而是害怕刘备,因为刘备选择了就地扎营,没有继续撤退,这就意味着蜀汉人心尚在,刘备还有拼死一搏的勇气。面对上下一心的永安城,陆逊也不敢贸然进攻,不然他们很可能陷入战争泥潭,脱不开身!

二、陆逊害怕曹丕

在陆逊和刘备鏖战夷陵时,魏国皇帝曹丕一直在一旁虎视眈眈,虽然曹丕表明了不打东吴的态度,但谁都知道,这种态度就是说着玩玩的,不敢真信。曹丕之所以不愿意动手,其实就是坐山观虎斗,想要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等到分出胜负以后,曹丕再下场摘桃子。所以说,曹丕攻打东吴的心思,一直都没有变过。陆逊在打赢夷陵之战,必须得小心提防后面的曹丕!

如果刘备表现不济,陆逊不介意继续进攻扩大战果,攻入蜀汉腹地,灭亡蜀汉。可就刘备的表现来看,那完全就是殊死相搏啊,没法取得好处,所以陆逊不得不放弃扩大战果的想法,小心关注曹丕的动向。而事实也果然如陆逊所料,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便兵分三路,开始了对东吴的进攻,把东吴打的哭爹喊娘的,就连陆逊上场,也没能扭转战局,要不是靠着关羽当年修的那座江陵城,东吴很可能被曹丕一战打崩。

结语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陆逊确实害怕,但是他害怕的并不是赵云,而是刘备和曹丕!刘备没有继续撤退,反而坚守永安,表现出了一副殊死相搏的画面,吓得陆逊不敢进攻,因为陆逊担心陷入战争泥潭。而后面的曹丕一直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现在夷陵之战结束,曹丕很可能发动进攻,所以陆逊不得不提防曹丕,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选择撤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陆逊当然是不怕赵云的。

赵云在此事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要不是马忠帮忙“兜底”,赵云几坏大事。

陆逊退兵

夷陵之战,陆逊大破刘备,猛烈追击,连破秭归等地,直逼白帝。

此时,吴将徐盛、潘璋、宋谦争相上表孙权:猛攻白帝,一定可以俘虏刘备。

孙权征询陆逊意见。

陆逊、朱然表示:曹丕大规模集结部队,假说是要来帮助我们,其实是想找机会攻击我们。我们应该立刻撤兵!

孙权同意。

已经追到白帝城下的李异等退兵,夷陵之战结束。

看来:陆逊退兵,主要是为防备曹丕的威胁。

那么,这是不是跟赵云就没半毛钱关系呢?

不是。

这一次,还真是赵云、马忠给夷陵之战“兜底”了。

必争的白帝

吴蜀相争,关键在三峡。

一旦一方控制三峡,就可以随时进入对方腹地,牢牢掌握主动。

吕蒙在决心翻脸、白衣渡江前,其规划是:潘璋占据白帝、吕蒙占据襄樊、孙皓占据南郡、蒋钦率水军游弋,如此,无需借助刘备,自己就可以控制荆州。

其中,白帝,就是孙吴规划的西面据点。

白帝,是三峡西面入口,一旦夺取白帝,吴国就可以全据三峡,随时攻入蜀境,牢牢占据竞争的地缘优势。

陆逊企图

北有曹丕在侧,西有刘备当前,陆逊的企图是:一战击破刘备,结构性瓦解刘备的三峡防线,全取三峡。

陆逊在部署反击时,将打击重心放在刘备苦心经营的秭归。(夷陵之战时,刘备在攻取秭归后经营半年才继续东进,是刘备在三峡主要据点)

通过迂回进攻,全线反击,引发刘备三峡防线的总崩溃,并趁机全取三峡。

险些得逞

陆逊的反击雷霆万钧,很快就大破刘备。

刘备原本想退到秭归,稳住阵线。

石门滩的驿人焚烧丢弃的铠甲,阻塞吴军追击通道,掩护刘备退往秭归。

可是,刘备未立稳,李异、刘阿九追到秭归对岸的南山,孙桓杀上了夔道,据要冲阻击,形成了将刘备围歼于秭归的态势。

刘备只得弃马,翻山越岭才逃脱!

此时,担任后备的赵云正在江州,距离遥远,白帝防备松弛,岌岌可危。

守住白帝

刘备逃到白帝后,陆续收集了一些散兵。

李异等追击而来,白帝岌岌可危。

此时,率先赶到的,不是担任战役后备的赵云,而是马忠。

巴西郡太守阎芝得知猇亭战败,立刻发动各县的士兵,由马忠统领抵达白帝。

此时,白帝已得到增援,单纯靠前部李异等人无法攻破。

而如果陆逊大军再来,界时赵云援军也将抵达,也没有迅速破城的条件。

陆逊还要防备曹丕,拖不起,遂放弃攻取白帝,撤军。

赵云援军抵达时,吴军已退!

总的来说,陆逊退兵,主要是防备曹丕的进犯。

不过,东吴原本是希望一举攻取白帝,全据三峡,牢牢掌握对蜀主动才转入对魏防御的。

由于刘备善败者不亡,收拢散卒,阎芝、马忠发挥主观能动性紧急增援,担任战役预备队的赵云迅速来援,陆逊袭取白帝的计划未能实现。

整个过程中,担任战役后备的赵云的表现不算出彩。

赵云抵达时吴军已退。

如果不是刘备、马忠先在白帝站稳脚跟,赵云抵达时,只怕白帝已失。攻守易势之下,赵云这个战役后备只怕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相反,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陆逊,在此战中的表现绝对可称良将!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当然不是,陆逊不会害怕赵云,不过忌惮赵云和蜀汉的禁军,多少还是有一些的。因为,赵云的禁军一来到白帝城,就证明蜀汉也不能再退了,再退益州门户就洞开了,这不足以让陆逊忌惮吗?当然,除了赵云和禁军,陆逊更忌惮曹魏。很简单,曹丕早就在虎视眈眈,准备南下伐吴了。但是,退一步说,假如没有曹魏的威胁,陆逊就会进军永安,拿下白帝城吗?显然也不会。陆逊不追击刘备,赵云的支援和防卫曹魏南下,这仅仅只是两个因素。

因为政治是不讲感情的,如果利益需要,再怕也要上呀,万一实现了呢?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就不怕曹操吗?结果,一样是孙吴联盟取得了胜利。再比如,东吴上下就不怕关羽吗?关羽早就是名将,又手握长江上游要地,还傲气,连孙权都要忌惮。但是,忌惮也好,怕也好,孙权还不是一样偷袭了荆州,擒杀了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所以,陆逊不是因为怕赵云而不打永安,而是即使打败了赵云,生擒刘备,夺了永安,对东吴有什么利益?对陆逊又有什么利益?一点利益也得不到。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东吴偷袭了荆州标志着东吴战略的转向。

而让东吴战略性转向的推动人,就是吕蒙和陆逊。吕蒙虽然是江北人,但是优先选择偷袭荆州,是因为东吴的客观环境和顺应东吴本地士族的情况下,再建议孙权的,详见《三国志.吕蒙传》。而陆逊则不同,陆逊是江东世家大族,让东吴战略从淮南,徐州之地转向荆州,对本土士族利益有重大的关系。因为,东吴偷袭了荆州,长江天堑连成一条完整的封锁线,孙权要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务必要倚重本土士族的力量,后来果然形成“陆顾朱张”等家族,垄断了东吴的入仕之路。这也难怪晚年孙权大力打击出身本土的老臣,重臣,当然这是后话。所以,陆逊得知吕蒙回邺城养病,赶紧跑去劝阻,生怕东吴失去偷袭江陵的最佳时机。

所以,江陵是荆州重地,夷陵则是拱卫江陵的屏障,这都关乎长江天堑的要冲,必须拿下。而永安城是入蜀门户,城防坚固,都可以做刘备陪都,现在又多了赵云等生力军,不但攻之未必能下,攻之毫无利益。除非东吴具有一口吞下巴蜀的实力,以及能分兵长江防卫曹魏的兵力。但是,从孙权对抗曹丕三路伐吴的吃力,以及最终惨胜来看,东吴并不具备这种实力。所以陆逊的决定是明智的,不追击刘备,并非害怕赵云,而主要是维护东吴和本土士族的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