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对于这些日本伤员来说,最好的结局是当俘虏,最好是美军的俘虏,最不想见到的则是自己人。

在我们的印象里,二战时的日军个个都是悍不畏死,战斗力极强。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士兵受到日本武士道的毒害。不过当你了解了日本伤员的待遇后,也许会有新的答案。

日军对待自己伤员,尤其是那些无法行动的重伤员,其待遇是在不断调整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天堂,而第二阶段则是地狱。

第一阶段,也就是战争初期,这些伤员的待遇简直好得没话说,甭管大伤小伤,统统救治,而且是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条件救治。即使无法救治,也要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

这一时期的日军,是很重视医疗救护工作的。

一般一个中队就配备了4名医疗兵,他们虽然不是医护人员,但是都学过战场急救包扎,可以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伤员的伤势,避免伤势恶化,为伤员的治疗争取时间。

到了大队一级,还额外安排了3个医生和4个卫生员,联队一级再额外增加2个医生和2个卫生员。

当然,这些人主要还是进行一些应急处理,或者治疗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以保证士兵可以以最佳的状态作战。

而真正救治这些伤员的地方,还是在医院。除了城镇中的医院外,联队以上规模的作战,日军还会专门设置野战医院,来确保伤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那么,这些伤员的待遇到底有多好呢?我来举个例子。

在淞沪会战时,日军伤员的待遇标准,简直惊呆世人。除了动用野战医院和城镇医院来救治伤员外,日军还特意从日本本土调了一批资深医生来为伤员治疗。

与此同时,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也会时常去医院慰问、视察,来鼓舞士气。

除此之外,一些贡献突出、伤得比较厉害的伤员,甚至能回国养伤。

而且这并不是个例,在战争初期,这可以算作常规操作了。

当时有不少日军士兵因为不想打仗,就想方设法摸鱼,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弄伤自己,这样至少可以在医院躺几天。当然,等伤口痊愈了还是要回战场的。不过,过几天再次“受伤”就好了。

在这一阶段,日军之所以如此优待自己伤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当时的日本就是个暴发户,从其他国家掠夺了大量财富。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投资理财可以做,那么就都花出去好了,先提升一下自己人的福利待遇再说。

其二,这些伤员的待遇,都会变成一个个故事传回日本国内,再加上那些回国养伤的伤员现身说法,可以减少征兵的难度,以确保日军的兵源稳定。

其三,当时的日军士兵都是百战老兵,个个战斗经验丰富,每减少一个都是日军的巨大损失。日军是真的想尽可能挽回这些士兵的生命,即使不能回到战场,也可以去教导新兵,传授经验,使得新兵能尽快上战场。

事实上,日军后来战斗力大幅下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兵基本消耗殆尽,新兵战斗力远不如老兵所致。

在第一阶段,日军伤员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即使是战死或者伤残无法继续作战,也没有后顾之忧。

对于那些战死者,他们都会被送回国安葬。而伤残军人,则会由国家供养,保证衣食无忧。可惜,随着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日军显得力不从心,这些伤员的待遇也就持续恶化了。

于是,日军伤员待遇进入了第二阶段,伤员们要面对的是地狱一般的生活,当俘虏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当时最好的结局了。

在第二阶段,日军不再珍惜士兵的生命,针对伤员伤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做法。那些无法行动的重伤员,被当做了累赘,想方设法地处理掉。

此时,对于这些伤员,最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遗弃战场,另一种则是给他们一个解脱。

先说说第一种做法。对于这些被遗弃在战场的重伤员,日军往往会给他们留一枚手雷,让他们装死,然后等待敌军经过的时候引爆手雷,以便实现利益最大化。

1942年8月7日,美军和日军在所罗门群岛展开了拉锯战。在美军的现代化装备面前,日军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全程被美军碾压,最后只得败退。

而作为胜利者的美军,按照习惯开始打扫战场,当他们发现一些日本伤兵在战场上挣扎的时候,立刻叫来了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救治。

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医护人员对这些日本伤兵进行急救的时候,日本伤兵却拉响了手雷,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导致战场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不再救治伤员,直接用坦克一路碾压过去,所过之处自然寸草不生。自此以后,美军看到日本伤兵,都变得胆颤心惊起来。

当然,不要命的还是少部分人,大部分日本伤兵其实并不愿意就这么死去的。毕竟,在老家,还有父母等着他们赡养,还有妻儿等着他们照顾。

1945年3月16日,还是太平洋战场,在硫磺岛战役中,一群美军士兵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身负重伤的日本士兵。

由于此前的教训,此时美军都知道日本伤兵有拉响手雷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稳住他,另一方面也是看他命不久矣,一个大胆的美国兵拿出一支香烟,递给了日本伤兵,并且帮他点燃香烟。

日军士兵没想到,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还能抽到香烟,于是狠狠地抽起来。毕竟在那时候,日军物资严重短缺,香烟可是奢侈品。

不知道这名日本士兵当时想到了些什么,总之他并没有拉响手雷,而是在抽完香烟后,便断了气。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士兵如果落到美军手里,其实待遇并不差的。

我们再说说第二种做法。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战斗中,由于这些重伤员会拖累不对行军速度,但是把他们留在战场又担心泄密,这时候日军的做法就是直接给他们一个痛快。

起初,日军对于这些无法行动的重伤员还算人道,直接一枪结束他们的痛苦。

毕竟以当时的条件,这些重伤员即使被送到医院,也难以存活下去,即使救活了也是终身残疾,生活难以自理。与其痛苦一生,还不如早点结束他们的痛苦。

举个例子,依然是太平洋战场,在塞班岛战场上,经过了一天的战斗,双方都停火了。

此时的战场上早已没了人影,只有几个日本士兵在哀嚎,他们因为伤势过重,已经无法自由行动了。

没过多久,来了两名日本士兵,他们与重伤员们闲聊起来,看起来双方聊得挺开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美军再次开炮的同时,这两名日本士兵趁着重伤员分神的机会,给他们一人一枪,帮他们解脱了。

这不是个例,事实上,类似事情发生在日军的各大战场上。而且随着战争越来越焦灼,日军的物资越发紧缺,到了最后为了节省子弹,他们干脆改用刺刀。

用枪好歹能让伤员感觉不到痛苦就解脱了,而用刺刀就真的扎心了。

还记得小时候打针的经历吗?往往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扎好几次才能找准血管。你把针换成刺刀,大概就能想象一下那个过程是多么痛苦了。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伤员是被送到医院后,救治无效的,虽然他们还有一口气,但是医生已经无力回天了。

这时候,医生一般会主张给伤员打“空气针”,说白了就是将空气打入人体内,可以让人短时间内去世。据说这种方式痛苦很少,但是是否如此没人知道。

说完了无法行动的重伤员,我们再来说说那些伤势不算太严重、还能继续作战的伤员。

对于这类伤员,日军还不至于放弃的,他们往往会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不过由于此时日军的医疗物资稀缺,所以他们能够得到的救治已经大不如前,而且不等伤口痊愈,就要返回战场。

在衡阳保卫战中,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惨重。很多日本士兵被抛弃在战场上,但是也有一些幸运儿得以到后方进行救治,渡边加雄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一次冲锋中伤了右臂,作为一名右撇子,他暂时丧失了战斗力,只得到后方休养。

我们知道,这种伤虽然不致命,但是想要等它完全恢复,可以正常作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然而,渡边加雄仅仅在医院呆了2天,就被强行征召去前线参加作战。可想而知,他的下场会是如何。

事实上,很多日军的轻伤员,正是因为像这样没有痊愈就带伤作战,最后变成无法行动的重伤员的。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伤员,好歹是死在了战场,对于军人来说,也算是个不错的归宿。而还有一些伤员就死的真的太冤了。

在日军的后勤系统里,有一套被称作“撤退计划”的预案,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在部队撤离时使用的计划。

各个部门的“撤退计划”各不相同,而医院这块的“撤退计划”真的让人胆寒。

简单地说,就是由于伤员转移太麻烦,会严重拖延部队的撤离工作,于是直接将伤员给“清理”掉,这样不仅丢掉了包袱,还能确保这些伤员不会泄密。

1945年,距离日军投降已经不远了。当时各地的日军都在执行“撤退计划”,日军第一陆军医院也在其中。

当时有医护人员及伤员共计约2000人随部队转移,在经过牡丹江的时候,他们被医院院长强迫跳江。不管是否自愿,他们最后都照做了。

这就是日军对待自己人的做法,根本不把人当人,在他们看来,人不如物资重要,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人何来国家?没有日本人何来日本?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无论何时都不抛弃任何一个同胞的原因。可惜当时的日本完全不懂这些。

换个角度看这场战争。为什么日本在战争初期屡战屡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优待自己人,那些伤员能得到最好的救治,人们愿意为国牺牲。

为什么日本在战争后期溃不成军?其中也必定有一个原因是失了人心,日军如此对待自家伤员,谁还愿意为国尽忠?失了人心,这仗自然就打不下去了。

现在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为什么日本士兵悍不畏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最后的下场会是如何?与其在痛苦中死去,不如来一次华丽的绽放,而其代价便是燃烧自己的生命

日军对自己人都这么狠,自然就失了民心,到了最后,失败便成了定局。

反观我们和美军,对待俘虏都十分优待,尽可能地去感化对方,这场仗打到最后谁胜谁败,早已注定了。

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二战时,日本对待负伤确认不能走路的士兵,一开始还是能够善待的,也能尽最大可能将他们送至后方军医院,由专门的军医负责诊治,实在不行的送回国内治疗。但随着战争的继续和战场情况的变化,对待负伤不能行走的伤兵往往有三种解决方法,

一种是直接将他们扔在战场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大多数受伤的士兵要么会引爆手榴弹自杀,要么会等待清理现场的敌人与之同归于尽,也有一部分来不及向“天皇”效忠的便成了俘虏:

第二种情况是会直接而又毫不犹豫的给他们来一枪,以了结其生命,并不会给这些伤兵以安慰或治疗。一开始杀死伤兵采取的是枪杀,让伤兵“享受”到没有痛苦的死去,可后来随着战争的胶着和吃紧,日本军人选择用刀杀死伤员,据称是不想浪费子弹。第三种情况是由健全的士兵用枪指着负伤的士兵,逼其用刀剖腹自杀,如果伤兵自杀未死不想自杀,便再用刺刀补杀,直到确认死亡为止!

日本如此对待负伤的士兵,其实与日军的残暴无关,主要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友,会成为日本军队最大的负担。这其中既包括托运伤员运输成本、救治伤员的医药成本、照看伤员的人力成本,甚至还有粮食消耗的成本等诸多方面的付出。如此简单粗暴的““一枪毙“或”一刀斩”或“刀枪并用双杀”,不仅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还避免了伤兵因被俘而泄露军队番号、规模、人数,作战方法、逃犯方向等军事机密情况的发生,要知道二战时期日本人非常注重情报的保密性,他们始终认为,伤兵多一人活,整个部队就多一份危险!

当然,对于那些一开始负轻伤而能继续战斗的军人,日本人不会用上述手段待之,在军医简单处理后还要投入战斗,直到成为不能走的负伤者为止,同样走了上不归路!在一些战役吃紧并注定失败时,既使已经得到救助的伤员,也会再次成为“累赘”。军医则会负责结束这些人的生命,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打空气针,让伤兵猝死,那种死是最残酷的!【大冰哥】

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战争前期,鬼子精气旺,接连胜仗,所以受伤的士兵都能拖回去得到不错的救治。

日本其实非常注重战伤疗养,他们相信被救回去的士兵能成为更好的战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军队,步兵一个大队配有两名军医。

如果即将发生战斗,2个军医的其中1人会在前线附近适合的位置开设“队绷带所”,作为野战医院。另1位军医则会负责“火线救护”,进行前线的抢救工作。

不过,日军也有腐败的一面,有些大队长怕死,会干脆将1名军医留在大队本部,“队绷带所”也就跟着指挥机构移动,前线状况实际非常的捉襟见肘。

再加上这些军医的素质良莠不齐,部队在日军中的待遇也都不一样,因此日军大队的军医实际上没法做到1队2配,有的部队连1个军医都配不上,有的却可以通过走关系,搞到一堆“实习研究”的医生。

医生太少,那就只能靠卫生兵来扛活儿,这些卫生兵有的是专职,但大部分是兼职。日军普通士兵按正常装备的话,每人有1个绷带包。而卫生兵会携带一个专门的医疗包,里面通常配备1块三角巾和2块消毒纱布,以及碘酒、酒精等消毒药品。

军医的包比卫生兵的规格要高,军医带的叫“军医携带囊”,除了绷带外,里面还有外科工具、强心剂、镇痛剂和消毒药品,以及为骨折伤患配备的“辅助木”(其实就是夹板)。

按照标准流程,前线受伤的士兵会被拖到遮蔽处由卫生兵或军医进行应急处置,然后他们会被拖下去送到临时的“队绷带所”,由另一名军医救治。

临时的绷带所是不收容伤员的,所以基本是治过一个抬走一个,日军要求这些人要尽快被送往后方野战医院。

日军野战医院的军医就多了,他们将对伤者进行真正的外科手术处理。此外内科疾病也会在野战医院休养。条件允许的话,他们会继续转往条件更好的大医院治疗。

日军一个师团最多会拥有4个野战医院的编制,每个野战医院的收容数字约500人。为了不超过规定的收治人数,野战医院会以重症患者为主,向后方的兵站医院、陆军医院、陆军医院转移,有的幸运儿还能得到被送回本土医疗的待遇。

通常在中国战场上日军还能通过这个流程不断的救治伤员,以致于出现“鬼子今天被穿了个洞,过段时间养好了又回到战场”的情况。

但在太平洋的那些岛屿丛林战中,这一套可就不顶用了,在盟军强大的海空攻击面前,困兽之斗的日军根本没有一处安全的地域。

如《军医战记生与死亡的新几内亚战》中记载了日本军医柳泽玄一郎在绷带所救治伤员的事迹。

在马来半岛行军的时候,柳泽玄一郎的部队遭遇了英国飞机的轰炸,他描述:

我趴在一棵橡胶木旁,机枪扫来的子弹一下子打在树根上,那个冲击非常厉害,仿佛身体的内脏都被挖了出来,头部神经受到强烈的冲击,眼前一下子变暗了,我向后仰倒了下去。

岛田战车队的一个士兵被敌机的机枪扫到,他左大腿根部受到贯穿枪伤,皮肤也严重受损,骨头复杂性骨折,大量的肉片飞溅,大血管破裂,大出血,有急性失血死亡的危险。

我迅速地拿起了止血钳钳,对准夹断了的血管进行止血。士兵们各自收集了随身携带的消毒纱布、三角布包,竭尽全力地进行了处理。似乎保住了士兵的一条命呢,那时我的双臂通红,浑身是血。

很多人可能非常想看日军拿空气针打死战友的场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日军的军医和鬼子兵还是在努力拯救袍泽的性命的。

上图.昭和12年(1937年)时鬼子佩戴的红十字章

战争前期的日本军医素质非常高,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要当军医,就必须毕业于大学医学部或医学专门学校并取得执照。

但中后期就不行了,因为军医数量不够,日军搞了个“短期现役军医”制度,不同于以前那种先下联队,再分配成中尉,继而派遣深造再分配的做法,短期制度直接从医学院毕业生中招人,培训2个月,也只需服役2年,非常的受欢迎。

再往后,日军将只要有行医经历或者医师执照的人全都用“召集令”往部队里面拉,不答应召集怎么办?部队会再给你发个征召士兵的“惩罚召集令”,意思是你不军医就当士兵上前线吧!

当时的“国民全兵”风潮谁也无法抗拒,结果,除了女医生、高龄医生和身体有问题的医生以外,大家都不得不成为军医。有的女人还被拉去做了“従軍看護婦”,冲绳战役期间,还有不少少女变成了随军护士。

这种制度确实弥补了日军的军医数量,但也让不少厌战、反战人士迫不得已的上了战场,他们往往成了战争受害方的同情者。

上图.一个叫照屋喜代的冲绳县人回忆的日军野战医院情景。她被驻糸满市的日军拉去当护士,负责照顾腿部生蛆的士兵,帮助医生在无麻药的情况下截肢,还要捆绑住因疼痛而发狂的伤病。

可以说,医疗水平上日军并不差,有机会救他们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救,除非是走到绝境。

比如镇守父岛的立花芳夫,它就命令过军医去割取过美国俘虏身上的肉。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最常见的其实不是战伤,而是疾病和饥饿,这也使得许多以外科为主的医生手足无措。疟疾、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非常猖獗,日军准备的奎宁和霍乱疫苗根本供应不上。

原军医《所罗门军医战记》的作者平尾正治留下过一段文字,称“因为食物不足导致营养失调,全身抵抗力下降的话,被蚊虫叮咬后的划伤或小擦伤、刺伤就会开始腐烂。”这种病被称为热带性小腿溃疡。

因为是行军中所患的疾病,因此日军并不会抛弃走不动的伤员,而是背着他们继续行军,许多人最后严重到肌肉和骨头都被烂出来,于是其他人便只好用治烫伤的鱼肝油氧化锌和绷带为他们疗伤,这样居然还活下了不少人。

如瓜岛那样的岛屿血战就是另一回事儿了,日军基本没有什么药物,岛屿范围也就那么大,所以伤员很难被拯救,甚至部队都“不鼓励返回治疗”。当然,“不鼓励”的多半指的是重伤员,他们通常会被发给一颗手榴弹。可笑的是,有的人最后连敲手榴弹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躺在地上乱骂。

即便能拖到“绷带所”和“野战医院”,等待伤病的也不一定是什么好日子,因为没有药,没有任何治疗手段,军医们自己都濒临崩溃。如果患者还有一身热带病的话,那么他还有可能被扔到专门的隔离区等死。

在瓜岛被俘虏的日军士兵后来对美军声称,他们的野战医院就是地狱。

受伤的日军官兵表示:“没有合适的治疗设施,雨经常渗入绷带,因为疟疾、脚气、肠炎等疫病流行,伤兵的死亡率应该超过80%。瓜岛前方转来的伤兵数量很少,大多数伤兵都认为还是死了比较妥当”。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期刊《日本的军阵医学》在1946年3月号上评价了自己的失利,对医疗体制进行了抨击:

“伴随着军事作战压力的日军医疗崩溃,是日本军败退西南太平洋上联合军飞行石作战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医疗决定战争的胜负”。

“在加达卢卡纳尔有4万2000名日军,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生病或饥饿而死亡,80%以上的伤员是由于不适当的治疗、医疗材料不足、缺乏运输意识和能力而死亡的。”

“科科达小道作战中,很多人在登山期间因饥饿和脚气而死,因为医疗保障的缺失,完成了这个困难的行军的人不足一只手。部队全体幸存者不足50人。大部分的人都是脚气病和饥饿,多少死于疟疾,在战斗中倒下的人比较少。”

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绝望的环境中,日本的医疗体系崩溃了,拯救无望,还拖累部队的重伤员们被抛弃,轻伤且还能赶得上部队的则自生自灭。类似的情况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英帕尔的战场上比比皆是,日军只有抛弃无法行动的战友,才能博取一丝生机。

无论说是人性自私也好,还是为了战略大局也好,战争的残酷性确实在这帮日本鬼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日本军医和卫生员们给伤员打空气针也并非是件值得抨击到底的行为,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他们当真是连困兽之斗的能耐都没有了,倒不如图个痛快。

这时候,人们肯塞给伤员一颗手榴弹已经很不错了,这种东方式的成仁思想美国人永远不会懂。

我们只需要明白,鬼子也是人,他们固然有禽兽的一面,却总是不免会落入人的穷途。没必要过度渲染日本人是多么喜欢残害战友,在条件保障做的好的时候,中国士兵可没有日本兵那样的待遇。

鬼子之后遭遇的一切,纯粹是法西斯末路的报应!

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大姥爷年轻时在国军部队参加抗战,据他后来回忆,一次包围了小股日军,这200多名日军突围时,竟把所有不能走路的伤员都扔进架起的火堆里活活烧死,距离100多米,“吱吱哇哇”鬼哭狼嚎的惨叫声清晰可闻。

这次见闻改变了他对战争的感觉,以前他最怕在战斗中牺牲掉,从那开始他说自己最怕的是被日军俘虏,所以那之后战斗中再没害怕过死亡,而是奋勇冲杀,宁愿倒在冲锋的路上也不能成为日军的俘虏,毕竟日军对自己的伤员都那样残忍,对俘虏就无法想象了。

一度我是不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但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亲眼所见,又由不得你不信,直到后来看到一些历史资料才明白,这种焚烧重伤员的事日军的确干得出来。

其实,日军这种处理伤员的方式,是在战争中后期,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或紧急突围时发生的,在战争初期势力强大的情况下,日军还是有一系列对伤员救治的措施规范的。

以日军的广岛第5师团和熊本第6师团为例,一个师团下辖2个旅团,一个旅团下辖2个联队,共4个步兵联队,配有4个野战医院,刚好一个步兵联队一所野战医院。

当然,每个师团还有骑兵,工兵,炮兵,辎重联队,但以步兵联队算,1个联队能摊上1所医院,这医疗条件也算是可以的,日军的联队属于“团”级,大约3800人,虽然比中国军队的团要大些,但能有1个野战医院,伤员救治条件还是可以的。

而在师团下面的作战单位里,1个联队配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1个大队(营级单位,1100人左右)配有2名军医和4个卫生员,1个中队(相当于连级,181人)配有4名卫生员,先负责现场紧急救护,再迅速后送野战医院或后方疗养康复。

1、侵华战争初期

此时日军占有绝对优势,考虑到负伤士兵的待遇将直接影响作战部队的士气,这时的伤员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不仅全力救治,重伤员必要时还会送回日本国内治疗。

据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在战地笔记《东史郎日记》中记载,那时的伤病员紧急救治后,会被送到后方疗养,饮食美味精致而且富有营养,还会有各种娱乐活动愉悦心情,帮助伤员更快恢复。

而他自己在山东作战时患上了疟疾,又受到外伤,就被送到大连疗养,每天有可口的日本食品和橘子罐头,还可以外出逛街看电影,到酒馆喝酒,好不惬意。

以至于他的一个战友羡慕到谋划自伤,用刀子划破自己的手臂,想以此得到这样疗养的机会,可不仅未能如愿,还因被人告发而被暴脾气的日军军官扇得眼冒金星。

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战争中后期

日军进入两线作战,资源匮乏,战事吃紧,不久屡战屡败,很快陷入颓势,这时的日军伤员的待遇与战事初期可就是“冰火两重天”了。

特别是在与美军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这时日军已经陷入困兽犹斗的局面,哪里还顾得上设立前线救护所或后方战地医院呢?至于大后方的疗养康复医院就更是不可能了,因为已经没有后方可言。

而且就算是想救治也没有任何药物和器械,海上补给线已经基本被美军掐断,这时日军伤病员就只有以下几个悲惨结局:

或被抛弃在战场上,任由其自生自灭,或在撤退前全部杀掉,之前是用枪,后来为了节省弹药就用刺刀,或是逼迫他们自杀,留一点为天皇尽忠的颜面,再或是给他们每人一枚手榴弹,在讲究人道的美军到来时,拉响与他们同归于尽,为日军做最后的贡献。

而对于一些已经完全失能不能动弹的伤病员,这时日本军医出现了,会像现在医学实验后处理实验小动物一样,给他们打上一针空气针还算人道地结束生命。

在仅有的一些野战医院里,也因为药品的匮乏而无法施治,据一些日军伤病回忆,当时医院没有麻醉药品,急需手术或截肢的伤员,会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被“生剖”,以至于日军伤员宁愿受伤死去也不愿被送到野战医院,并把那里称为地狱。

另外,如果了解到日军在冲绳岛等岛屿防御战中,对待平民的态度时,便不会再对日军毫无人道地对待伤员感到惊讶和不解。

一些岛屿在即将被美军攻占时,岛屿上成千上万的日本居民,不论老弱妇孺都被要求跳海“玉碎”,以为天皇陛下尽忠,这时的日军已经疯了,健康的平民都被要求自杀,哪里还会有什么伤员救治的概念?!

由此可以相信,日军对己方伤员的确能干出一般人根本无法相信的狠事,这与日军残暴的本性和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武士道精神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投降是日军所不齿的,一旦失去行动能力,剖腹或手榴弹“玉碎”是对天皇最后的忠诚。

另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日军对轻伤员一般会做些必要的救护和包扎,以便能迅速恢复战斗力,对于已经残废或形成累赘的重伤员,却不愿耗费本就紧张的物质和人力去做“无价值”的人道救护。

日军认为这是浪费资源,不如用手榴弹自爆或杀掉的方式让他们尽快结束痛苦,这样还能避免万一被俘,泄露整个部队的番号、规模、行动路线等军事机密。

结语:二战日军确实是一群披着人皮的野兽,完全没有人道主义和人性可言,唯一的目的只有杀戮和征服,包括作为自己人的伤员,也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处决掉,而且有时还以非常残忍的方式。二战结束以来,亚洲受害各国尤其中国,一直在强烈谴责日军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罄竹难书、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从日军对自己伤员的残酷上看,让日本真诚道歉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恐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日军对自己所犯累累罪行毫无负罪感这一点,始终保持高度和持久地警惕!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日本二战时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多是采取就地枪杀的手段,来解决后续救治医疗的麻烦和不足,以减少照看救治伤兵的物资及人员,是最没有人性的种族之一,没有第二,所以有些国人不应好了伤疤忘了痛,应该警惕日本鬼子二次进村,谢谢友友邀请。

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

在一些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当中,我可以看出日本的血腥和残忍。当然,虽然电视剧是被改编的,但是一些战争的事实还是还原了,对于南京大屠杀,日军这一种侵略行为让我感到很震撼,因为他们竟然将中国人的人命视为边路的小草,竟然会用人命来游戏,这让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羞愧,觉得这应该不是人干出来的事情,可当我看见这个问题时,我心中的答案已经很确定。

一方面,日军的残忍让人无可比拟,日军在战争中以精锐著称,以拼死为辅。当时日军在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后勤和补给,但我却认为是对人生命的蔑视。之前,我看抗日战争电视剧的时候,时常会出现日军高官派遣员小兵上前探雷或者是探是否有埋伏,导致许多无辜生命丧失,这是对人性的泯灭。当时日军补给不足,那么就会抢,抢百姓的粮食,而且抢到的粮食也不可能会让每个人都吃饱,这是日本人对负伤不能走负伤,不能走路的士兵,一般都是扔下他们置之不理,任由它们自生自灭更有残忍的时候,长官为了他们不让被敌方俘虏,会下令把他们全部处死。也就是他们死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是客观因素,对于主观因素来看,日本人在上站之前应该是经过长期的洗脑,会让向军国主义献身为最大价值的追求,当时负伤或不能走路的士兵一般会选择自杀来向他们所谓的日本天皇致敬,这一行为让我觉得很是愚昧至及。

另一方面,负伤或不能走路的士兵会选择死有四个理由,一是减少痛苦,大多负伤或不能走路,一般是中弹或者是炸伤,而自杀可以了却一切痛苦。二是减少补给的使用,少一个人少一张嘴吃饭,补给自然也就多了,为活着的人提供了活下去的希望。三是有名分,死后士兵会受到褒奖以及会获得烈士称号,这对他们来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最后是不连累战别看日军心狠手辣,但却也有兄弟情,所以人性的未泯使他们选择死亡。

以上是我对二战时日本如何对待负伤,不能走路士兵,所做出的看法,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