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李渊立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完全不够格。所谓的赫赫战功,说难听点可以算是李建成让给他的。如果真让李世民做太子,那么战功赫赫的人必然是李建成。

至于到了后来,李渊没有重新立李世民为太子,则是因为这么做的后果是毁灭性的。李唐承受不起。

由于李世民是通过篡位来登上皇位的,所以《旧唐书》《新唐书》里面关于玄武门之变之前的记述都不太靠得住。相反《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更让人信服一些。

先说说李渊为什么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英明之主。所以他立太子和嫡长子毫无关系,李渊当时立太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李唐王朝的存续。

毕竟当时还处于李唐王朝的创业期,四周强敌环视,李渊自己都有的时候要亲上战阵。加上他年纪比较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挂掉了,这在那个乱世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他这个皇帝一死,李唐的未来有两种结局,而且都不是好结局。

其一,李唐政权失去了主心骨,将领和士兵失去了斗志,因此节节败退,最后败亡。

其二,几个儿子争夺王位,李唐因内乱而亡。

总之,只要李渊不在了,李唐必亡。

所以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就是立太子。一旦他死了,立刻就有一个备用的皇帝可以接手政权。而且太子立的越早越好,趁着他在的时候好树立足够的威望并学习处理政务。

这样,万一那一天到来。太子可以轻松接替他,李唐政权可以继续稳定运转。

当时李渊有三个儿子,李元吉最小,阅历也最少,直接可以无视了。

剩下两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当时李世民表现出的能力远不及李建成,当然这和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整整九岁不无关系。

当时的李世民才20岁,毛头小子一个。连战争经验都没有多少,人生阅历更是几乎为0。

而李建成就不一样了,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

西河阻挡李唐的扩张,谁打下来的?李建成,而且是智取,损失很小。

攻打霍邑,是谁配合李渊的?也是李建成。

长安城是谁打下来的?还是李建成。

而当时李世民在做什么呢?要么给大哥做跟班混经验,要么干脆看戏。

所以当李渊攻下长安,后来登基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必然的,如果他这时候立李世民为太子,反而是脑袋进水了。

此后由于李渊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都不适合以身犯险去最前线,而且李建成还要呆待在李渊身边学习处理政务。这才给了李世民建功立业的机会。

即使如此,李世民初期的表现也并不太好。

李渊派他去攻打薛举的势力,结果败了。这大概是李世民第一次指挥这种大规模战争。以前这种事都是他哥哥李建成来做,所以李世民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败了也很正常。

不过李建成貌似此前没什么败绩,所以个人觉得李建成带兵打仗的能力,其实比李世民要强一些。

不过李世民运气也还不错,就在薛举大败唐军,兵锋直逼长安的时候,他突然病死了。

这就给了李世民一个天大的机会,就像李渊此前分析自己死了的情况一样。薛举的军队此时慌乱了,士气低迷,而薛举的儿子又无能。这就给了李世民机会,一举消灭了薛举的势力。

本来李世民这只能算勉强完成了任务,封赏不会大的。谁知另一边李元吉本来防守山西老家的,却被刘武周和宋金刚给赶跑了,整个山西都丢了。

这下李渊可坐不住了,派李世民率疲备之师,去收复山西。

我估计李渊当时也没指望李世民能收复山西,毕竟刘武周和宋金刚也不是吃素的,那可是颇具势力的一方诸侯,只要他能够消耗他们的大量兵力即可,然后再派李建成去收拾残局。不然李渊干嘛不让李世民修整好了部队再去山西。

可惜李渊万万没想到,李世民直接赶跑刘武周和宋金刚,收复了山西。直到此时,李世民才有了像样的功绩。

而所谓的李世民的赫赫战功,那也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这就是为什么太子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当时根本就不够格。

如果当时李渊真的将李世民立为太子,那我们有理由怀疑李世民不是李渊亲生的了。这分明就是暗示李建成等大唐一统天下后干掉李世民继位。

一个没有什么功绩和人望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且当了太子之后,就不便出去领兵打仗了。

那么攻城略地的重任就交到李建成身上了。以李建成之前的表现来看,他做的只会比李世民更好。

获得巨大的军功,不断加官进爵招揽人才,最后再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必然的。

所以说,李世民的赫赫军功只能算是李建成让给他的,谁叫李建成不方便以身涉险呢

到了后来,不改立李世民为储君也很正常。李建成作为太子,能力出众,又没犯错。而且朝堂上有一批权贵支持他。如果此时改立太子,只会导致李唐内乱,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势力互相大打出手。

其实即使李世民不搞玄武门之变,也不会有性命之忧的,李渊老谋深算肯定早就留有后招避免此事发生。

真正有性命之危的反而是李世民的那些天策府幕僚,毕竟他们平时可没少怂恿李世民去争这个皇位,如果李建成登基了,必然大力削弱李世民的势力,首先就拿这些天策府幕僚下手,好断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等李世民对自己没有威胁了,李建成自然愿意留李世民一命来保全自己的好名声。

可惜李世民孤注一掷赌了一把,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逼迫李渊让位。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得国不正,才拼命开创功绩,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理合法性,这才有了贞观盛世。如果换成李建成,反而可能不会这么卖力。也许李世民当皇帝真的是天意。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一代帝王。他在位二十三年,唐朝进入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那么李渊当初为什么没有立战功显赫,为唐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李世民为太子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因为传统的原因,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立嫡长子太子的传统。而李世民虽然为大唐的统一立下许多战功,但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立太子还轮不到他。李渊有四个儿子。如果立李世民为太子。其他兄弟可能就会不服。特别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此李渊渊即使有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也无济于事。

其次,李建成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才,他的战功虽然没有秦王李世民大。但他是率领军队攻克了西河,潼关和长安后才被立为太子的。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李渊处理朝政,率领军队多次打败突厥。平定了山东。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才能的人。有这样的一个太子。李渊没有理由废掉他。

可以这么说,李渊的儿子个个都很优秀。李世民尤为突出。正是因为秦王李世民战功赫赫。太子李建成害怕秦王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就产生了干掉李世民的念头,何况还有李元吉的帮助呢。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于太子李建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早已密谋好的。如果不兵变,秦王李世民就有可能束手待毙。对于战功赫赫的秦王来说,兵变是他保命唯一出路。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皇位面前,莫谈亲情

先来看第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储君?

即便忽略李建成同样不俗的能力,假如李渊愿意将李世民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就涉及到了一个立贤还是立长的问题。

李世民当然想继承帝位,但横亘在他前面的,是李建成这位正牌的嫡长子。

立长立贤的困扰,已经让帝王们苦恼了好久了。

从“公天下”改为“家天下”起,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自西周开始,“立长不立贤”变成了一项明确的制度。直到今天,“立长不立贤”的观念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依然能看到端倪。

很久以前,我对这件事其实是很纳闷的。你说皇帝为什么非要死脑筋的选老大接班呢?万一老大是个傻子呢?不就全毁了吗?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古人的许多方法措施也是经历了上千年的验证的,你要是认为古人是傻子的时候,那一般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比如说立长立贤的选择。

立长有明确规则可循的。条件有二:嫡子,嫡子里的长子。

所以在这里,规则的作用最大化的呈现出来,它努力的,尽可能的排除掉一切人为干扰的因素。

而一旦成为立贤模式的时候,这个问题瞬间就变复杂了许多!

一定会有这种情况,嫡长子的能力确实不如其他儿子。可问题是,这个评价谁说了算?皇帝吗?是的。

封建王朝里,皇帝对这件事具有最终决策权。

在他能不受个人情感,各方势力干扰的时候,情况要好一些。

但这是理想状态,强如帝王,翻车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秦始皇跳过长子扶苏,传位胡亥(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赵高,李斯矫诏捣鬼,但同样有观点认为,秦始皇对这个小儿子是相当喜爱的)。但二世完全没有能力撑起这么大的摊子。三年后,秦王朝灭亡。

十多年后,另一位帝王刘邦,再次向嫡长子继承制发起挑战,欲立庶出的刘如意为太子(好像刘盈同学的治国能力确实不怎么突出)。最终,挑战以失败告终。

又过了七百多年,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废黜嫡长子杨勇,立更善于“包装”自己的次子杨广为太子。然后过了五十多年,隋王朝毁于杨广之手。

又过了一千多年,最后一个被公开培养的太子——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胤礽两次被废,伴随着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运动会,各位选手奇招频出,各派系暗流涌动,投机盛行,内耗严重。自这之后,封建王朝皇位继承权,无论是长还是贤,再也不公开了。

所以,李渊立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为储君,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李建成这个有着优秀管理才能的嫡长子立在李渊面前,立他为太子,这不是件需要伤脑筋的问题。

再来看第二个疑问:李世民不兵变会怎样?

李建成李世民后期的争斗,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手中权力过大。作为整个倒隋过程中的功勋人物,二人手里各有各的兵马,各有各的派系,这些力量在唐王朝建立之后,依然是唯李建成,李世民马首是瞻。这时的魏征,杜如晦等人,名义上是唐朝的臣子,倒不如说是李建成,李世民的私有门客。李世民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小朝廷“天策上将府”。可以“自置官属”。

这种形势之下,李渊的话都不好使。

斗争不是请客吃饭。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杀。谁愿意把手中的权利白白的交出去呢?现实的结局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外击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成功的取得了太子身份,进而把老爹李渊也赶下了皇位。

但我也毫不怀疑,如果有机会的话,李建成同样愿意将亲弟弟李世民斩落马下。这种狠劲儿,与他们两人,能不能做个好皇帝并没有必然关系。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虽然李世民战功显赫,但在大唐王朝建国以前,李建成的战功胜于李世民。

很多重大战役李建成都是主将、李世民只是副将,在李渊集团太原起兵造反隋朝以后,李建成攻西河活捉高德儒;战霍邑力斩宋老生;攻绛县收服陈叔达;克龙门宴见康鞘利;定河东扫除隋军隐患;守潼关完胜屈突通;尤其是攻克西京长安,李建成立下了无人可比的汗马功劳。

既然从公元617年6月李渊发动兵变造反隋朝到公元618年6月李渊篡隋称帝的一年时间,李建成的战功强于李世民,更重要的是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李建成出生于公元589年,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九岁,因此在李渊建立唐朝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李渊都没有理由放弃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储君。

那唐朝建立以后为什么李建成的战功被李世民大幅度反超了呢?

李建成的悲剧就在于他是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作为储君的地位非常敏感,很多皇帝为了防止皇太子功高盖主抢班夺权,在建立政权以后都不让皇太子控制军权建功立业。

比如隋文帝杨坚不让皇太子杨勇建立军功,而让次子晋王杨广建立军功。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对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也是如此,在唐朝建立以后,李渊就不让皇太子李建成控制军权统帅唐军,而把统帅唐军平定群雄的军事大权都交给秦王李世民。

李渊给李世民的权力之大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皇帝中绝无仅有,李世民不仅是唐朝的开国首相,控制唐朝的行政与财政大权,而且是太尉即唐军主帅控制唐朝的军事大权,而且李世民控制很多地方作为势力范围,后来李渊更加封李世民为前所未有的天策上将,使李世民的秦王府实际上成为独立于大唐朝廷之外的小朝廷,秦王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等亲信数量与质量不仅远远超过了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甚至超过了皇帝李渊,连宰相大多数都是李世民的亲信。

在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渊沉迷后宫美女如云,李渊在建立唐朝以后最大的成绩是与后宫佳丽生了很多儿女。而李世民亲自统帅唐军先后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群雄统一北方,可以说唐朝天下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

而皇太子李建成负责处理内政、提供后勤、防御突厥、平定稽胡等吃力不讨好的脏活累活,他兢兢业业却成为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结果李世民在平定群雄的过程中势力越来越大。

而皇太子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以后最大的军功就是平定刘黑闼义军,但此时李世民已经羽翼丰满,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势力远远超过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野心勃勃,他不仅想夺取李建成的皇太子宝座,甚至想取代李渊的皇帝宝座,可以说正是李渊对次子李世民的偏爱与纵容最终导致玄武门悲剧的发生。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也不会死,但李世民无法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这是雄心勃勃羽翼丰满的李世民无法容忍的。

而李建成性格忠厚孝顺,在弟弟李世民咄咄逼人的情况下,他不忍心对李世民痛下杀手,甚至还救了李世民的命。比如公元624年李世民跟随李渊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李元吉。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李建成阻止李元吉,李世民早已经成为李元吉的刀下之鬼,李建成实际上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至于正史记载李建成下毒害李世民,用烈马害李世民以及杨文干造反事件等,很可能是李世民篡改史书为杀害李建成找的借口,李建成如果真想杀李世民,为什么阻止李元吉等人刺杀李世民,而采取下毒烈马等打草惊蛇的笨办法?

正是李建成仁厚忠孝的性格让拒绝了李元吉、魏征等人除掉李世民的建议,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军事政变杀害。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立李建成为接班人,对李渊而言其实是合情合理的选择;而最终导致这个选择变得“不合理”的,则是李世民太过于优秀,以至于到了兄弟俩的关系走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地步。

李渊力李建成为世子/太子,是在李世民立下战功之前

早在公元616年的时候,李渊被隋炀帝杨广任命为太原留守,负责防御突厥人、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这种镇守一方的大员,必须得在朝廷手里留下足够多的家眷作为人质。因此,当时陪着他的,是年仅18岁的二儿子李世民;27岁的老大李建成,则带着四儿子李元吉以及其他家属待在河东,处在隋朝官员的监控之下。

公元617年,在李渊决定起兵后,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逃到太原,被任命为左领军大都督,而鼓动造反的李世民则担任右领军大都督。注意:与其他大部分时期不同,隋唐以左为尊。

其后李元吉留守太原,李元带着俩儿子往西杀向关中,并于11月占领了长安。其后,他立隋朝代王杨侑为帝,自己则由唐公升级为唐王,老大李建成,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世子;而此时的李世民被封秦公。其后兄弟俩还联合带兵攻打了一次东都洛阳。

第二年五月,得知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后,李渊再也不用客气了:直接登基称帝、建立大唐,而世子李建成随之升为太子、秦公李世民升为秦王。

按照规定,太子身为储君,个人安危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况且还得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熟悉将来的主要业务,因此领军打仗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世民身上(此时的李元吉仍在留守李家的老巢太原)。

所以说,李建成成为太子,是一件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且没有任何人有异议的事情。

李世民功劳过大,且野心勃勃,已经影响到太子的地位

接下来,豁出性命打江山的李世民逐渐体现出了自己的过人能力,平定西秦薛举父子,连续干掉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强敌,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

而太子也没闲着,除了在长安处理政事外,还兼职打了一次仗。

公元621年,北方的稽胡首领刘屳成率领数万人危害北疆,李渊派李建成亲自率军讨伐。咱们的大唐太子此时体现出了他的狠劲:在俘虏数千胡人后,他释放了其中的大小头领,并且授以官爵,声称所有胡人若投降大唐,都会得到优待。

当时的胡人脑子还是比较淳朴的,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一下子全信了,纷纷放下武器投降,甚至包括刘屳成在内。

但李建成阴险着呢,为了斩草除根,他对外宣称要修建城邑,命令20岁以上的胡人全部来干活、领工钱;而当6000余名青壮年胡人按命令聚集后,则被早已埋伏好的唐军围而杀之,场面那叫一个惨烈。

当然,这回李建成只是小试牛刀,体现出他也具备相当高的军事水平。不过他的主要业务还是在长安。

到了公元621年十月,李渊考虑到二儿子功劳太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但这时李世民干了一件事,体现出了他的野心:

世民以海内浸平,乃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

眼见天下太平了,本来一直招揽武将、四处征战的他,开始大规模招揽文人了。

这是啥意思?治国不是太子的事吗?这简直是“秦王之心、路人皆知”;再加上他早已“功高震主”,从这个时候起,他与李建成的矛盾越来越公开化。

手心手背都是肉,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情况来看,李渊本人还是偏向于维持现状的。虽然史书称,他曾考虑让李世民去洛阳发展,不过这显然是人为制造国家分裂,多半是后世杜撰的。他之所以支持李建成,也并非毫无道理。

若无意外情况,历代帝王都会立长子为后,况且李建成政治觉悟极其成熟

汉代以来,若没有出现特别的变故,太子之位一般都是长子继承;废长立幼,甚至会引起政权的动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曹操立嗣时,与谋士贾诩的经典对话: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百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若论聪敏,曹丕当然是比不过曹植的,但若废长立幼,可能会由此引发两派的剧烈内斗,曹氏可能会步入袁绍、刘表两大家族的后尘。

李渊当然也不想这样。除此之外,还有个因素影响了他的决定:李建成更会来事儿。

当初西进长安途中,李渊曾因困难重重考虑撤回太原,并命令军队马上动身。不过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都不认同这个意见,但他两人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李建成乖乖听话起身,自己则留下来跟着弟弟一起劝父亲回心转意;李世民则违抗命令,按兵不动“右军严而未发”,自己蹲在父亲账外日夜劝说。

最终,李渊确实回心转意,两兄弟立即起身把左军追了回来。但这一事件体现出,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相比,年长的李建成确实更为老道:既尊重了父亲的权威,又没有耽误d大事,一个字:精。

后来,李世民在打下洛阳后,李渊曾写了张条子替自己爱妃的父亲要地,却遭到了拒绝,因此被气得吹胡子瞪眼;而李建成则特会拍后宫的马屁

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古语说:谄谀易合、正直难亲,与为人正直、刚烈、恪守规则的李世民相比,年纪大了九岁、常年混迹于官场的李建成圆滑的太多了,况且搞政治确实需要这样的厚脸皮;再加上他天天在父亲面前晃悠,更受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当时的现实问题已经无法回避了,从李建成的立场来看,以李世民的能力、野心与威望,他的存在,将是未来唐王朝政权稳定的最大威胁;甚至连大名鼎鼎的魏征,也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以这么说,李建成与李世民两兄弟之间,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结果如何,就看谁更狠、更有手段了。

李世民战功显赫,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兵变会死吗?

第一个问题,李渊立建成为太子是行“宗法制度”,即“立嫡立长”。这是封建王朝的制度、规矩,不做探讨。

第二个问题。“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夺取政权的断然措施。如果不采取霹雳手段,不仅无法安身,而且性命难保。

第一,李渊的忧虑。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华夏,李世民一直率领军队战斗在一线,攻城拔寨,纵横驰骋,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军队更是马首是瞻。武德四年(621)六月,李世民打了胜仗后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4万军队盔甲鲜明,刀枪耀眼,威风凛凛。这个时候的李渊是什么感觉,如芒在背!有没有说道?有。❶进城后太子宴请世民,世民饮酒后中毒,李渊听到报告后到秦王府看望世民,随后只是告诫太子少饮酒,并没有追究投毒问题!❷李渊提出让世民带领自己的人马去洛阳驻扎,理由是防止兄弟相残,说“东西两都,天下一家”。这是解决问题还是搞分裂?❸当李元吉怂恿李渊杀掉世民时,李渊不是感到惊讶,而是反问元吉:“那个人功劳那么大,杀他有什么理由呢?”。李渊有没有杀心?❹有人向李渊报告,说“天象显示,秦王要做皇帝”,这会是世民手下人干的?李渊询问世民,回答是“建成和元吉秽乱后宫”,答非所问。于是李渊决定次日当面对质。奇怪的是,建成和元吉听到对质的消息后,认为世民拿不出他们秽乱的证据,而认为天象说法是欺君,必死无疑。这一幕的总导演会是谁?

第二,建成的危机。作为储君,有这样一个武功盖世、威仪天下、信心爆棚的弟弟在身边,对自己是机会,还是威胁?太子不是傻瓜。

第三,元吉的野心。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子也就罢了,但李元吉偏偏不安定,尽在父亲和太子面前搬弄是非。不是嫉妒,就是野心。

小结:说李世民信心暴涨,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未尝不是。而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的表现,则是无可奈何加波澜不惊。也许在李世民取得盖世武功的时候,李渊早已想到了结果,也就发生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是不是反映了前因后果都在李渊的脑海中。因此,李世民也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