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其实不是不用火烧门,只是这不是个好选择,只是整个攻城手段的一环而已。

上兵伐谋,攻城不是好选择

中国是一个久经战争的国家,所以关于战争的研究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非常深刻了。比如著名的《孙子兵法》,直到现在都还是各国的军事教材。《孙子兵法》里面就明确的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对直接攻城是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这么做。

相对于攻城,用计谋诈开城门乃上策,不费一兵一卒,短时间内便能拿下城池。但是前提是,攻城方主帅要有不错的信誉,不然没人信。

至于中策略,则是围而不攻,好处是不用损兵折将。缺点是粮草消耗大,而且时间拖的久,战局瞬息万变,容易出现意外被对手反叛。

城门并不好烧

虽然古城门多为木门,但在古代设计师设计时,考虑到了攻城的情况。可能无法烧掉。

首先,这些木门是用最好的木头做的。它们基本上都是百年生的巨木,它们是具有较好防火性能的铁桦树、枣树和榆树。

不仅如此,出于防火等原因,古人基本上会在木门上覆盖一层铁皮,将木头包紧,并将巨大的铜钉钉在铁皮上,防止铁皮yu木门发生相对变形。你不能烧这么一扇木门一阵子。

而且就算你点燃城门是没有用的。城门周围有护城河和其他水源,城门顶部也会有一些小开口。下面的城门着火了,上面的人往洞里灌满了水,但火没有烧起来,就被烧毁了。

烧开也攻不进去

即便你很幸运地把门给烧着了,你就进得去吗?也是未必的,对于雄关要塞,古人基本上都会设几道门,你把第一道门烧掉了,冲进去,还是被第二道门隔着,而且正好在敌军的火力范围之下,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都是活靶子,还不如爬墙攻城。

火烧城门意义不大

如果只想烧城门,那估计车门永远都烧不着的,城墙上那么多守城士兵不是摆设,想要火烧城门,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去分散守城士兵的注意力,那样也就意味着全面攻城的展开。既然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火烧成本也只不过是整个工程行动的一个环节而已,并不用太在意,城门攻下来当然好,攻不下来也无所谓,反正是全面攻城了。

所以说古人之所以没有使用火烧成分来攻城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他们想了很久之后觉得这样实在意义不大,可谓说是下下策的一个环节而已。

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古代的城门的确是木门,对于木头来说,最好的破解的办法就是用火烧,如果能用火烧了城门,那么这座城池不就很容易被攻破了吗?

如果这个问题你能想到,那么攻城的一方也会想到,而守城的一方更加会想到,但是,就攻城战来说,是古代所有战争中最难打的,别看那个木门在那里,你一般用来火攻的机会都不会多,而且即使你用火攻,也未必能攻进城中,因为这里面有很多门道你不了解。

古代的城池攻防战之所以是最难打的,是因为防守城池一方的防御是立体防御,攻城并不仅仅是攻破城门,一般来说,城池防守包括很多防御设施,首先是护城河,尤其是大型城池,城外环绕城池的是一条宽宽的护城河,尤其是在城门处,往往是最宽的,攻城一方要攻城门,先渡过护城河再说吧。另外,有的城池还在城外挖出一道道深深的壕沟以阻挡对方的进攻。

攻城战

其次是城墙,古代的城池是整个城池周围都有一层高高的城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有点类似现在的小区一样,可以全封闭的,而城墙最厚的地方,往往就在城门处,因为你知道城门是最薄弱的敌人,防守方也知道,所以城门处的城墙特别厚,比其它地方要厚几倍。

所以很多时候,攻打城门,不如攻打城墙,因为城墙很长,以古代长安城来说,它的城墙周长有13.7公里左右,这么长的周长总会有几个薄弱地方吧,攻城一方只需要寻找城墙的薄弱环节,就很容易攻破城池,没必要去攻打防守严密,城墙厚实的城门。

古代城池

最后,城门的防守是所有城池中最严密的地方。因为谁都知道,只要攻破那个木门,就能冲进城中,所以防守一方就在防守城门下了很多工夫,表面看起来,城门就是一道木门,实际上,想要攻破那道木门,真不是容易的事。

比如说,你要火攻城门,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远程射出箭头带火的箭,另一种就是派出大量士兵攻到城门处,再用随身携带的易燃物点燃城门,前一种方式由于距离远,命中率不高,而且这么远射过来的火箭导燃性并不强,要知道城门虽然是木门,也是做过防火处理的,不是那么容易点燃的。

第二种方式就要承受大量的伤亡,渡护城河,再攻到城门处,其实就算你用火攻,防守也早有准备方案。

古代城池

关于城门的防火方案有很多种:

1、城门上方的城墙处有空隙,是专门用来倒水灭火的,古人早就想好了如何灭掉城门处的火,而且很方便,在城墙上倒水就行,并且在战争前就准备好了。

2、城门大多经过防火处理,有的门边角还用金属材料包扎,也就是为了防火,边角被包起来,你从城门中间点火,根本点不着,除非有支撑物。

3、有些城门是嵌在厚厚的城墙中的,并且城门的位置靠近内城一侧,我们理解的城门一般以为是与外墙壁齐平的,其实不是,城门一般都与内墙壁齐平,想要点燃城门,攻城方士兵就要冲到城墙下方靠近城门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正上方防守方可以直接从顶头上的城墙向下攻击攻城士兵,想要安全点燃并活着离开,是很难的。

城池结构

除了上述方案,对于城门的防守,古人还有很多办法,其实古人的智慧真的比现代人聪明,看看他们用了什么办法?

1、修建瓮城。这个瓮字就是“请君入瓮”的瓮,可想而知是干什么的,所谓的瓮城完全是为了防守城门而建的,是在城内沿着城门的位置,再修建的一座半圆型或者方型的内城,敌军冲进城门中之后,完全就是进入了一座坟墓,四周都是城墙,防守方士兵站在城墙上就能杀死所有攻入城门的敌军,城门反倒成了一座诱饵。

不知道你们看过《投名状》这部电影没,在电影中李连杰下令杀俘虏时,就是在瓮城城墙上下令杀的,下面的士兵根本无法反抗,就算有武器也没用,唯一的活命办法就是马上退出城门,完全是为了防守而修建的。

瓮城

2、城门两侧一般都有箭楼,是专门防守城门的,不仅外城有,而且内城也有。箭楼上有弓箭手专来射击攻打城门的敌方士兵,而且主要就是射那些企图用火烧城门的敌方士兵,这是重点防守对方,能够逃脱防守方几轮打击,幸运赶到城门的人寥寥无几。

3、如果遇到防守方死守城池的情况,防守方会下令堵死城门,与城池共存亡,会在城门的里面用砂石封死城门,就算攻城方烧了城门又如何,整个城墙只有城门是木的,其他地方都是土筑或者砂石筑成的,攻城方照样进不了城,而且伤亡非常大,那又何必用火攻城门呢?

此外,攻打城池是需要攻城武器的,没有武器来攻城,是根本不可能攻得下的,古代的攻城武器很多,有投石车,这些是向城内抛射石块攻击守城一方,或者攻击城墙,有楼车和巢车,这是很高的一种攻击车,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城墙上的士兵,或者直接登上城墙,此外还有轒轀车,这个东西相当于装甲运兵车,只能躲避箭矢同时运输士兵到城下,还有撞车,这是撞击城门或者城墙的,很少有火烧城门的武器。

城门

最后再举几个攻打城池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战国晚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长平之战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0万大军,没多久,秦国20万大军卷土重来攻打邯郸,当时城内只有老弱病残,赵国凭借城池的坚固坚守了一年多,秦国增兵10万,仍然没能攻下城池,这就是攻城的坚难。

还有蒙古攻宋的襄樊保卫战,蒙古军凭借强大的军力攻打华夏第一城池襄樊,蒙古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兵员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有水陆两军,,蒙古连续攻打襄樊近六年,要不是宋朝政治腐败,襄樊城中弱尽粮绝,蒙古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见攻城战是非常难的。

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火烧城门,吃力不讨好!

古人打仗攻城门的方式有,抬着柱子撞门,利用冲车,弩车,火箭等各种方式。

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敌方攻城门楼用的最多的就是爬云梯,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损伤最大的,也是最傻的。这样也很好的诠释了送人头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军队打仗攻城门很少用这种方式。

因为城门作为古人战斗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线,防守一方最为重视,肯定需要周密布置。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攻城的敌人。而且力度远比城墙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门也不例外。木头最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古人打仗时宁可用各种方法去撞城门,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没那么傻,他们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只最开始打仗时候,古代也试过用火烧城门攻城,而且颇有成效,后来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危险事件,他们对于城门做了一些改进。

一是在木头城门外包裹了一层铁皮,这样不会轻易就能点燃。甚至他们在绝境时期,还会以巨石、铁水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二是城门上边留了缝隙,一旦遇上城门外防火,通过留的缝隙往外灌水,这样很快也能够把火扑灭。

再有一个环境因素,一般城门都有护城河,这就是为何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环境下,还怕火?最重要的是,短时间里这个城门你是烧不坏的!

城门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这样城门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点燃的,得需要支撑点不断的续火。

而这个火堆的支撑点也是难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或者爬城墙!

对于古人,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低端的条件限制造就了他们的防御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对于城防上来说,他们已经是物尽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稳固的防御模式

比如说,古代的城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都是往里推才能开的,跟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里用到的防盗门是反方向的。

这样的开门方式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试想一下如果门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御就会处于被暴露的被动状态。

现在农村许多门口的大门,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门往里推才能开的这点防御优势的。

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看过《三国演义》等古装片的同学,对古代的城池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大而厚重的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绝对防御的最佳写照。

进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两种方法——攻上城墙,打开城门。

如果进攻方的主帅不想损兵折将,又想尽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开城门。攻上城墙虽然也是一种攻城策略,由于其难度系数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将领都不会采取此法。

很多时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进攻方的将领宁肯围困,也不会强攻。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湘军为了击败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军,就选择将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困持续了多久呢?从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围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清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尸(原始生化武器)、断粮草、切外援、攻城墙、攻城门、轰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败告终。

这么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军不够强吗?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清军的确弱的一笔,可是,仗打到最后,汉人地方团练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却仍然拿坚固的城墙无计可施。

说到底,中国古代的城池太过坚固!

上图,是一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筑示意图,城池防御建筑包括:城门楼、翁城、箭楼、闸楼等。

城门楼和箭楼,其作用除了美观,士兵也能够通过城门楼的高度优势,可以有效观测远处的敌情。

瓮城与闸楼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御 线由城门向城楼外移,起到保护城楼的作用;箭楼是建在瓮城的正中间,与城楼相对。

有敌军来袭,要么是攻城墙,要么是攻城门。

从上图可看出,如果敌人攻城墙,则城墙凸出的“敬台”,会增加防御面积,使得强行攻城墙的敌人三面受击,从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御力。如果敌人选择攻城门,则必须通过瓮城,才能进攻城池正门。

敌人一旦损耗大量兵力“破开”瓮城,若想进一步打开正门,必将进入瓮城的360度无死角的攻击范围。到时候,飞沙走石、弓箭弩击、火烧油泼等等残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们了。

看这张瓮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瓮城之外,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护城河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护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护城河在限制敌人的攻击规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你想啊,护城河那么宽,敌人要是没有船只摆渡,就只能游过去,天知道护城河里有没有喂着鳄鱼。敌人如果不想被喂鱼,就只能通过狭窄的通道去攻城门,如此一来,不论敌人来多少人,攻城的人数则被限定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城墙这么坚固、城门这么难攻,可不可以通过火攻,将木质城门烧毁,以此达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说,办法可行,却不太现实。

哪里不现实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瓮城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将城门烧毁不管吗?就算来不及浇灭“城门失火”的火,也会及时采取办法将城门堵住,阻止敌人通过。

所以啊,想攻城,还是老老实实打吧!

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古代发明火炮前,攻城一方通常是以筑土堙塞、挖地道、火攻、水攻等四种战术攻城。

所谓“筑土堙塞”,通俗的说就是堆土。城墙不是很高吗?那就让士兵在城墙下填土,堆出一座可以爬上城墙的小山坡,然后让士兵沿着山坡冲入城内。

当然由于筑堙费时费力,所以后来发明云梯这类攻城器械后,此类战术便不再用,只有当战场环境不适宜使用攻城器械时(比如狭窄地形),才会又重现于战场之上。

挖地道,顾名思义,就是挖地洞。有些城池的防御很严密,单靠云梯攻不进去,所以古人就想到了两种“地道战”破城思路:

第一种是直接挖地道,从城墙下穿过,挖通至城内,士兵由地道潜入城中,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消灭守城敌军;

第二种是攻城士兵以战车等器械做掩护,推进至城强下,然后在墙脚下挖地道,并用木头桩子顶住城墙,防止垮塌。等到地道挖好后,最后撤离的士兵在地道内放火,烧掉顶梁柱,城门会因为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这两种战术在古代攻城战中经常出现,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安史之乱时,唐军大将李光弼就是用第一张方法,直接挖地道,挖穿了安史叛军驻守的怀州城墙,并趁着夜色里应外合,攻破了怀州城;东汉末年,袁绍攻打公孙瓒驻守的易京,就是用第二种方法,搞塌了城墙,攻破了易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火药发明后,地道战术得到了更广泛应用。比如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城就习惯于派人挖地道,然后在地道内埋炸药,最后点燃炸药,伴随着轰的一声,城墙就被炸药炸塌了。

再说第三种,火攻。在火药发明之前,火攻也是很常见的攻城手段。古人用薪柴膏油做燃烧材料,主要依靠人工纵火、火箭、火车等手段进行具体操作。特别强悍的部队,还会训练飞禽走兽携火种烧城。

由于咱们国家的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旦燃烧,几乎没法救火。所以火攻战术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手段。

说到这里,回答一下题主的提问——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什么不用火烧门呢?

其实很早以前的攻城战,只要有条件,攻城一方都会放火烧城门。比如春秋时期的晋齐平阴之战,攻城的晋军就是直接放火烧了齐国首都临淄的四个城门才攻破了临淄城。所以说,古代并不是没有放火烧城门的案例。

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火烧城门战术不常见于后世战争呢?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攻防战中的防守一方逐渐意识到了城门防火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保护城门,保证城门不会烧毁。所以直接烧城门的战术也就不多见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元朝末年扩建的苏州城,其城门的门洞内就专门设计了灌水口,用于应付敌军放火烧城门战术。

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放火烧城门时,对面守军在城楼上往门洞里面灌水,城门这把火还烧的起来吗?

还比如从明朝保留至今的城墙,很多都设计有翁城。攻城方想靠烧城门破城,难度相当大,远不如挖地道,炸城墙来的容易。

所以烧城门不如炸城墙,这在古代是共识。

最后说水攻。

水攻就不用多解释了。古代城池一般都会建在河流附近,攻城一方控制河流后,可以利用自然水灾、人工筑堤抬高水位,或者人为决堤等方式攻城。比如战国时期的秦楚鄢郢之战,楚军固守不出,秦军统帅白起令士兵在夷水的上游筑堤蓄水,并修了一条长渠直达城下。等到正式攻城的那天,秦军开渠放水灌城,直接把鄢城淹到了水底,楚军主力受到严重打击,军民溺死数十万。

从这点可以看出,水攻如果用的好,效率比前三种要高很多。

当然运用水攻是要有技巧的。如果攻城一方搞不清楚地势的高低,河水的流向就盲目采用水攻,只会是反受其害。比如蒙古军第一次围攻西夏国都银川城时,就因为没搞清楚黄河的水文条件,结果决堤之后,西夏人没被淹,蒙古军反倒被河水淹了个够呛。

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古代建设城池的目的一是防备洪水的侵袭,二是进行军事防御。古人很聪明早就在防御这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别是城门防火这方面。面对城门口的木头门,敌方当然想到了一把火烧掉城门,攻下城池,但是火烧城门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在古代最初攻城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例如商汤灭夏桀的那场战争,“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都西北角,毁掉了夏都的城池。

枟惠帝纪枠载:“张方入京城,烧清明、开阳二门,死者万计。”

但是随着进攻方的攻城方法越来越多,防守方更是加强了防御。

一、不好接近城门

城门四周设有护城河包围。守城方早就在城墙底部挖掘出一道壕沟,环绕整个城,并注满水成为护城河。城门口放上吊桥之类的东西,当得知敌人要攻城的消息,守城方早就把吊桥抽走了,那些穿盔甲的士兵硬攻的话很容易掉到水里面,因身体太沉重,大都会被淹死。所以攻城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突破护城河,再用攻城塔或云梯来攻城。

二、靠近城门损兵折将太严重

对于防御方来说,守住城门是关键中的关键,城门失守就等于城池沦陷了。所以城门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门上有城门楼,上面布满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掷石头,泼开水,扔火球等对攻城者重击。那些企图烧城门的敌人却是完全暴露在没有隐蔽的空间里,而往上射箭杀敌显然很困难,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与此相比还不如搭云梯翻城墙,或者用冲车、楼车、发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掩护同伴用攻城门车撞破城门来的利索。

三、城门有防火设备

1、城门用的皆为很厚的实木,大都是些千百年的老树木,厚重结实,门后储备大量的水,有专门的防火设计。用火烧城门还未等城门真正燃烧就被浇灭了。例如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另外,早在战国时期,木质城门就用铜、铁箍加固,不好燃烧,有的城门完全用铁皮包成,根本燃烧不了。

2、防御方提前就把城门浇湿了,敌人放火也不会很快燃烧。另外多道防御,在发生战争前,守方早用泥土沙袋、巨石等方法把城门堵住了,敌人烧城门根本没用。

3、城门内有防盗门——千斤闸

既然城门是防御的重中之重,就必须加强它的坚固性和灵活性。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墙,而且对城门加强了防御,以防备冲车、撞木、火烧等对城门攻击。他在城门后设置可以升降的包裹着铁钉、铁皮的实木千斤闸,利用机械的滚动原理控制千斤闸的随时降落。敌人就算烧了城门,也不会烧掉千斤闸,更不能撞毁千斤闸。有了千斤闸比巨石堵门更方便出城配合援军作战,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烧不了城门,进攻方往往会用火焚烧城楼、箭塔以及城内房屋等建筑来攻城,城内老百姓住的房屋多为茅草屋,敌方会选择往城内放火箭,用火弩攻城比烧城门攻陷的更快。

《宋书·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 其 晚, 台 军 射 火 箭 烧 东 北 角 楼, 至 夜 城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