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李白做过最大的官是六品的翰林待诏。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至于李白的收入,有以下几处:

其一,朝廷的俸禄。当官不给俸禄,当官不给俸禄,那肯定是当了假官,当官那俸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其二,写诗、题字。作为诗仙,他的诗可谓是一字千金,求他诗作之人可谓是门庭若市,李白随便卖点诗或者字就够过几个月了。也许有人会说,文化人怎么能卖诗呢?那不是让诗被铜臭玷污了?那换个说法,达官贵人求诗,求到了送些实物可以吧,表表心意,又没铜臭。

其三,上流社会应酬。上流社会,都是文化人,想找李白交流下诗作的人多了去了,其实就是图个面子,李白总会有些拒绝不了的应酬吧。一般最后都会给些好处表现下心意的。

总之,作为那个时候的明星,李白是不愁开销的。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朋友们好!大诗人李白人人尊崇,弥久不衰,直到现在大家依然在相互探讨。今天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论述一番。

李白在任翰林待诏时为仅为六品官,俸禄应该不会太多,而且也就三年。那他平时的开销要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好多人都在研究,基本上就是下面这几种说法:

第一、其父亲李客是一个比较大的商人,这一点无可质疑,但是他经营哪一行,现已无法考证。有人说做盐铁生意,也仅仅是推测而已,根本没有直接证据,总之是相当有钱。所以李白出去漫游,仅一年就挥金三十万钱,皆周济了落魄的读书人。

这三十万可不是个小数,因在当时一斗米(相当于30斤)才卖三十大钱,一匹布(四丈为一匹)值四五百钱。现在一斤大米是两三块钱,换算一下可知当时三十万钱能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人民币。

第二、李白的妻室是官宦人家,祖上当过宰相,绝非一般人所比拟,也自然能福泽李白,让其怡然乐然!

第三、李白交际甚广,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吾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

这位霞子元丹就是元丹丘,他可是李白的贵人,又是挚交。李白都说自己与元丹是殊身同心,可见交情莫逆。此人结交特广,正是由于元丹向玉真公主的引荐,李白才走向仕途。而且元丹经济实力也非常有雄厚,仅大庄园就有两处,李白经常在他的庄园居住。

更何况李白在离开朝廷时,唐玄宗赐金放还,那可是一大笔财富。再加上李白名动天下,润笔费也相当可观,给人写个碑文就能挣几万钱。

再讲一个小故事,李白游历黄山时,闻得大学士胡晖退居在此,便去拜访。见其家中畜养一对白鹇,洁羽似雪,喙爪如丹,喜爱至极,胡学士说:“您如此喜欢,我可以割爱,但我求您赠一首诗如何"?李白欣然应允,马上铺纸挥毫,赋诗一首: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就一首诗,可换一对白鹇,由此可见李白诗书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李白活的逍遥惬意,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大家好,我是畅侃历史。关注我,聊历史,看当下,以史为鉴品人生!

李白的官职没多大,就当了两年唐玄宗手下的翰林学士。

李白的经济来源,比较靠谱的应该是两个部分:雄厚的家产和他本人供职于翰林学士时期的收入

认可本回答的伙伴,希望点赞鼓励一下作者。

一、雄厚的家产

李白祖上是西域人士,父亲李客据考证和推测,应该是一位西域富商。有关李白的家世,史料记载都很简单。

最主要的有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圭祖,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其先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些材料大致表明:李白的祖先世居陇西,在隋末谪居西域,于唐中宗神龙年间,他的父亲来到四川,客居绵州。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说:“李白的排行名叫`李十二",足见他的兄弟辈很多。他的父亲李客由中亚碎叶迁徙入蜀,是拖着一大家子人的。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携带着那么多的人作长途羁旅。”而且,“他入蜀后,把李白培养成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商人地主。”

但是郭沫若没有说明李白父亲所从事的是哪一种商业。因为像他这样富厚的财力,决非一般的商贩能够所为。由于丝绸交易是丝绸之路上的特色,利润颇丰,而且数量最大,是一种足以致富的商业。

联系到后来李白父亲从碎叶来到蜀郡绵州,以及李白离蜀后出游和定居的地方来看,李白先世所从事的应该是丝绸交易商业。他们从丝路贸易的“真正垄断者”粟特人那里分得一杯羹,经过长期经营,以多赀致富,逐渐成为丝路上的富商。

李白从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直到宝应元年去世,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回过绵州。

他早年“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后曾对朋友说:“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又在诗中写道:“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君马黄》)。

晚年流放夜郎遇赦后,经济上一时困顿,这种性格和生活习性毫无改变,经常是“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这样长时间的漫游,加上李白轻财仗义,“挥霍任性”,没有万金之产是不可想象的。

面对如此惊人的开销,究其来源,郭老先生又有其独到的观点。

李白的父亲是一位富商,“李家商业的规模相当大,它在长江上游和中游分设了两个庄口,一方面把巴蜀的产物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把吴楚的产物运销巴蜀。从这里对李白生活费用的来源才可以得到妥当的说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二、供奉翰林时期的收入

李白所任职的翰林学士其实是个虚职,是作为皇帝的御用文人,秘书的角色。这个官职本身是没有俸禄的。但唐玄宗对李白的喜爱大家都有所耳闻,我们可以从一些诗句中看出李白在供奉翰林期间,唐玄宗对他的待遇是极高的。

《新唐书·百官》记载:“开元二十六年改供奉翰林为学士……其后选用日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内相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此外,玄宗还对李白“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皇帝拥有无尽的财富,对于一个自己如此欣赏的文人,生活奢靡的唐玄宗可能不给李白一份体面的收入吗?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李白自幼受到西域文化的滋养,和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中原人士不同,李白的性格更多的是豪放不羁和恃才放旷。他受到奸臣的排挤,逐渐厌烦了在皇帝手下当个工具人,选择离职而去,神游天下。短短三年的翰林岁月,应该不足以提供他日后庞大的个人生活开支。

因此,李白经济来源最主要还是来自雄厚的家业。

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基础足够雄厚,上层建筑才会让人高山仰止。李白要是家境贫寒,不会有这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必然朝着杜甫方向发展了。当然成就就很难达到这么高的地步。杜甫可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了。

绝大多数人的家境都没有李白那么显赫,普通人必须要通过自己扎实的奋斗,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关注我,聊历史,看当下,以史为鉴品人生!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李白作为诗人来说可谓是流传千古文采斐然,后人因钦佩其诗文风采故称其为“诗仙”。而李白除了擅长诗词之外也有一身不弱的武艺,他好行侠仗义且剑术十分了得,所以又有个“青莲剑仙”的美称。李白给人的印象是洒脱自由,他酷爱饮酒作诗而且大半生都是在游山玩水,想必他的这些花销都是很大的。

那么,“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1、家境盈实的“富二代”

从李白的身世上来看,李白之父李客是一城尉(大致于现在的公安局长),虽然级别不高但却是地方上的实力派,想必最起码是富裕家庭。而后来,李客带领全家不远万里从中亚地区的碎叶城回到四川盆地,这一路上的花销绝非是平常人家能负担起的。在回到蜀地后,李客开始从事经营长江上的盐运生意,从古至今和盐沾边的生意都是特别赚钱的行当,所以李白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有父亲留下的盈实家底,年轻的李白遍交巴蜀名流、朝廷要员,访名山大川修仙练剑,到后来出川云游天下,想必在花钱用度上手机根本不用操心的。当然,即便是父亲李客给李白留下丰厚的家财,但按照李白的不羁性格可能也不一定够,不然哪里会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豪迈。

2、风流倜傥,“泰山大人”有钱有势

李白2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声名远扬享誉大唐了,当时有很多的达官贵族都想将自家的女儿嫁给他。李白在襄阳生活时,就经好友孟浩然的介绍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他也一直住在了岳父的家中花销自然有着落。而此期间李白也没放下游历的脚步,开封、洛阳等地都有他的足迹。后来,李白又曾与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李白作为闻名于整个盛唐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价之高根本不是什么一般的人家高攀得起的。李白的前两次结婚的对象都是宰相之后,这些的名门望族又岂能在金钱上怠慢李白。

3、官职不高,却颇得“领导”赏识

李白进了入了长安后,结识了贺知章(时任秘书监)和玉真公主(唐睿宗之女、唐玄宗妹妹),而且凭借自身才学很快被两人赏识。李白通过“献赋谋士”的途经,在天宝二年就被唐玄宗诏进了翰林院(主要的工作就是写诗文供唐玄宗娱乐),开始了自己吃皇粮的短暂工作生涯。天宝三年,唐玄宗想要让李白写诗歌颂盛世,但李白骨子的骄傲不屑去做,于是他和好友整日喝酒作诗,才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唐玄宗慢慢疏远了李白,不久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赐金放还”了。想必盛唐之下以唐玄宗的气度,再加上李白的“名人效应”所赐之金定然不少。

4、名人效应,自带“buff”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游历过程中还做过永王府的幕僚,永王犯谋反罪导致李白也受牵连被唐玄宗流放到夜郎(今贵州西部)。即便是在流放途中但还是有不少的人盛情款待他,这样看来李白也不会受什么苦。两年后朝廷大赦,李白又去到江淮地区游历。可见李白在大唐声望之高,不仅名门望族对他青睐,更有许多人都愿意资助他游历都以“一识李太白”为荣。当然遇此平常的情形,李白也不做忸怩作态纷纷笑纳。

所以说李白既有父辈留下的丰厚家财,又有自身无可比拟的诗情才学,对于李白来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想必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李白一生只有过3次短暂的仕途,其余时间几乎没正式工作过,这3次分别是:

1、 翰林待诏

李白有经邦济世的理想,想要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做帝王师。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

01 娶了故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李白是商人出身,当时,不管是《唐六典》还是《旧唐书》,都明确规定“商人子弟,不得入仕”。所以,对于李白来说,娶一个家族势力大、官宦背景的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捷径。

02 公元730年秋,在玉真公主别馆等玉真公主,希望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还给未曾谋面的玉真公主写了一首诗。

因为玉真公主本人很喜欢文化,也喜欢结交文人,而且她又是皇帝近亲,所以谁要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器重,谁要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表彰,那对一个文人的仕途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但玉真公主实在太忙了,当时李白也不是很出名,在饥饿和绝望中等了40多天,终究没等到。

03 结交社会名流,给地方官吏递拜帖请求举荐。但李白活得实在太潇洒,太自我,太狂傲。向往王侯,又不屈权贵,还一喝酒啥都说。

所以,即便大家认可他的才华,又怕他的性格连累到自己,都不敢推荐,因为当时举荐人是需要负连带责任的。

所以,以上都无果。

李白的第一个机遇出现在公元742年,当时唐玄宗颁布了一个广求贤才的诏书。这样,李白才有了第一份工作——翰林待诏。史书记载,唐玄宗见李白时,不仅降辇步相迎,还把亲自调弄过的羹汤赐予李白。

不参加科举,只以诗人的身份就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李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唐玄宗把李白安排在翰林院,但李白的身份是翰林待诏,而不是翰林学士。他不参与起草公文,只是给皇帝写诗助兴(可能唐玄宗也觉得他不适合做官),参照关于写杨贵妃的诗,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逛御花园时,兴致一来,传召李白填词,大诗人李白妥妥沦为一个工具人。

公元744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有野史说,是李白在写《清平调》时,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被杨贵妃和高力士合力陷害。也有原因说,是因为在长安三年李白想当的官没当上,抱负没有实现,过得不如意。

2、永王李璘的幕僚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南北漫游的生活。公元755年,李白决定到边塞从军,重新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之后隐居庐山。

永王李璘知道后,请他出山。李白答应了,又投入了本已经避开的战争中,当时他已经56岁。这次的选择让李白几乎从此告别仕途。

在逃亡西蜀的路上,唐玄宗下旨,让驻守各地的皇子分别领兵对抗叛军。但在诏书颁布的2天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继位。

所以,在李亨看来,唐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不能再颁布诏令,尤其是军事部署方面的。所以,永王李璘出镇江淮这件事,在唐肃宗看来,不合法。

但在李璘看来,他是遵从父皇的命令,没有错。所以,两人的矛盾开始产生、激化。

之后,唐肃宗命令李璘回长安,李璘不听。唐肃宗就把他的军队定为叛军,李白很快被抓捕入yu。最后,在最后一任妻子和各方好友的帮助下获救。

可能李白实在太想做官了。所以,在这个诱惑面前丧失了警惕性,丧失了判断能力,最后成了这样的结局。

3、 宋若思府上的幕僚

出yu后,李白在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府上当幕僚,代笔上书。还用宋若思的口吻向唐肃宗举荐自己,但无果。之后,就辞职了。

李白一生只有这三次做官经历,那他的钱从哪来呢?李白一生的经济来源有4个:

01 少年时家里接济

前面说过,李白家是商人之家,公元724年春,24岁的李白决定游历巴蜀,开始拜谒名流,在扬州一年,他就散金三十万。(不过钱很快就花光了,还生了病,才写下了《静夜思》,典型的没钱了开始想家)

02 壮年时入赘,妻子家里或朋友接济

前面说过,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许圉师的孙女,最后一任妻子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就是千金买壁的那位(不得不说,李白真是宰相孙女婿专业户啊),所以,大概率不愁没钱花。

而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就是因为对方攥钱比较紧,他就跟人家离婚了。

还有就是朋友接济,最熟知的应该就是汪伦,就是那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

仕途失意后,李白又开始了吃喝玩乐的生活。在宣州泾县,李白又准备乘舟出发,本以为不会有人来送自己,谁知汪伦来了,还给他带了很多钱(不过汪伦也值了,要不是李白,可能都没人会知道他)

03 唐玄宗赐金放还

公元744暮春,唐玄宗放还他时也给了他很大一笔钱(不得不说,唐玄宗对李白还真挺好)。

04 靠自己名气

最后就是靠自己的名气,帮别人写写字或者墓志铭之类的。

诗仙李白在唐朝的官职有多大?他靠什么为生?

李白没有官职,在外面游山玩水作诗写字.逍遥快活.靠俸禄和才华为生.

第一,李白有俸禄.

李白是兴圣皇帝的后代,是唐朝皇帝的亲戚,所以正常情况下,李白不用工作,有朝廷给他发俸禄.

第二,李白有土地.

如果有人要抬杠,非要说李白没有俸禄.

没关系,他是贵族后裔,就算没有俸禄,家里也有地,自己雇个管家收租就行了.

第三,李白赚钱非常容易.

如果有人非要抬杠抬到底,说李白既没有俸禄,也没有土地.

没关系,李白是世界第一的艺术家,随便作首诗,写副书法,你想想可以卖多少钱.

你想想齐白石画画赚了多少钱.

李白比齐白石强太多,两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齐白石活着的时候,一张画能卖几百块钱(当时的钱很值钱),李白比他只多不少.

有那么多王府,那么多王爷,都要做六十大寿,七十大寿,谁要是能请到李白给他写贺词,那是非常有面子的.

想想王爷要掏多少钱.

以前给人写墓碑非常赚钱,前提是作者是书法名家,或者文学家.

李白是天下第一艺术家,随便给大富人家写个墓碑,就够未来十年吃吃喝喝了.

写十个墓碑的钱一辈子花不完.

你想想李白作了多少诗.

写十个墓碑,他轻而易举就可以一天之内搞定.

也就是说,李白和马云,马化腾这些人差不多,一天就能挣够一辈子的钱.

但是李白没给王爷写贺词,也没给大富人家写墓碑.

因为李白不缺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