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禁止使用泥鳅钓鱼?难道只是因为效果太好?
2021年11月,永州三位钓鱼人在湘江东源涔天河水库捕获了59公斤翘嘴鱼,被永州江华联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现场抓获,最终三人被刑拘。钓个鱼能被刑拘,许多小伙伴表示不解,但其实三人被刑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在禁渔区钓鱼,这本身就是违法的;第二,三人用的是活泥鳅钓鱼,而用活泥鳅钓鱼早就被禁止了。
那么,活泥鳅钓鱼为何会被禁止呢?难道单纯的就因为它的效果好,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
活泥鳅钓鱼从远古时期开始,鱼类就是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这是因为地球堪称“水球”,不但有71%的表面被海洋覆盖,陆地之间也是河流、湖泊纵横,而这些水体中就有大量的鱼类,在整个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是种类最多的,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有着至少2.6万种不同的种类。
因此,人们总是在想尽办法的尽可能多的从水中获取鱼类,从最初的浅水区“浑水摸鱼”到了后来可以在深水区获取更大的鱼,此时钓鱼就出现了。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钓鱼了,只不过当时人们的钓鱼工具比较落后,主要以“卡钩”或者“直钩”进行手线作钓,一直到旧石器晚期才出现了由骨骼和贝壳打磨的弯钩。
进入农业时代后,青铜器出现了,此时人们的鱼钩变成了以青铜为主的材质,而此时鱼竿也出现并成为了常用的钓具。我国的钓鱼史也由来已久,至少从商朝开始就是民间的主要日常活动之一了。
姜太公钓鱼
从人类钓鱼开始,首先使用的就是活饵,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蚯蚓,蚯蚓容易获取,数量较多,而且在水中蚯蚓动起来特别的像水中的蠕虫,最关键的是蚯蚓本身富含蛋白质,在水中蛋白质会被鱼灵敏的嗅觉捕捉到,所以,蚯蚓成为了万能鱼饵。
泥鳅钓鱼与蚯蚓钓鱼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它主要是通过泥鳅在鱼钩上不断地挣扎,造成水的波动,从而吸引附近的掠食性鱼类。不过,泥鳅钓鱼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泥鳅钓鱼通常是用于“路亚”而非垂钓。
既然本质上,泥鳅和蚯蚓都是活饵,为何泥鳅钓鱼会被禁止呢?我们从下面四个角度来说一下。
泥鳅钓鱼被禁的真正原因?在钓鱼界,用泥鳅钓鱼是为人不齿的,人们称这种钓鱼人为“泥鳅党”,而这种钓法为人不齿的原因有四个:
第一:掠食性鱼类被大量的捕获
传统的钓鱼是放上饵料,在岸边静静地等待,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中什么鱼?这其实也是钓鱼的乐趣之一,但是用泥鳅钓鱼就不同了,因为在水中以泥鳅为食的通常都是掠食性的鱼类,比如黑鱼、翘嘴等等。
而在自然水体内,掠食性的鱼类就相当于陆地上的老虎、狮子,它们对其他鱼类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掠食性鱼类会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从而使得鱼类种群之间达到平衡。
但是,泥鳅钓法是无法吸引其他鱼类的,这就导致了目标鱼就是掠食性鱼类,掠食性鱼类被大量的垂钓,那么水中鱼类原本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是泥鳅钓鱼被禁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破坏生态环境
泥鳅钓鱼除了会大量地捕获掠食性鱼类导致鱼类的种群失去平衡外,还会影响其他的水生生物平衡,因为泥鳅钓鱼与传统的钓鱼差不多,为了吸引鱼类前来,也是需要打窝的,而打窝用的就是大量的蚯蚓,笔者曾经在一个大水库边散步时,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桶泥鳅,往钓点里扔。
要知道泥鳅可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鱼类,它们进入水中后大多数都能成功地生存下来,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原本就平衡的水生态中放生了一种数量众多的鱼类,这会打破鱼与鱼原本的平衡。
除此之外,泥鳅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条8厘米长的泥鳅就能产下2000枚卵,而且它们的卵在水面上和水底均能孵化,最关键的是泥鳅的食性很杂,它们不但会大量进食水底的藻类植物,还会吃掉许多的浮游生物。因此,打窝时大量的放生,势必会造成水中藻类和浮游生物大大减少,从而影响其他以这些食物为食的水生动物。
第三:污染环境
泥鳅钓鱼对环境是有很强的污染性的,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泥鳅进入水中后(打窝)会造成水底藻类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使得水变得污浊,水溶氧也变低,一方面是因为钓鱼的泥鳅通常为了保持它们的活跃性,会用许多的药物去浸泡。
这样的泥鳅死亡率极低,而且非常的活跃,这些泥鳅无论是打窝还是垂钓,身上、体内的药物会扩散到水中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
第四:失去了钓鱼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在古代,人们钓鱼多半是为了吃肉,毕竟以前吃肉比较难,但是如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钓鱼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是一种休闲的活动的了,而且许多钓友现在都会选择对伤害比较小的鱼钩,在钓获之后放生。
但是,泥鳅钓鱼是纯正的为了钓到鱼而钓,这其实是与钓鱼如今的本质截然不同的,正是因为这样,这种行为在大多数钓鱼人眼中也是不耻的。
总结由此可见,泥鳅钓鱼不仅仅是一种违背钓鱼精神的钓法,还是一种对生态有着很多负面作用的钓法,正是因为这样,这种钓法才会被明令禁止。
其实,钓鱼本身对鱼类就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不过,随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钓获放流,这个影响已经比较小了,所以,切勿让这种荼毒的钓鱼方式害的大家最终无鱼可钓。
为何禁止使用泥鳅钓鱼?难道只是因为效果太好?
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法律法规,要求禁止泥鳅垂钓或休闲垂钓。
很多钓友不明白,可以用蚯蚓、红虫或者小鱼小虾来钓。为什么不用泥鳅?
事实上,在四川、重庆等一些地方,也禁止用小鱼小虾等活饵钓鱼,但大部分地方只禁止泥鳅,其他活饵仍可使用。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去除斗鱼和鲶鱼等食肉鱼类的饵料。方法是钩住泥鳅,直接抛钩钓鱼。
用这种方法捕鱼没问题,但一些贪婪的人发现,用泥鳅捕捉肉食性鱼类如鲶鱼和鲶鱼比用小鱼小虾要好得多,于是他们在弯曲的道路上使用这种方法。
他们不仅钩泥鳅,还用泥鳅做窝料来诱鱼。为了引诱更多的鱼,经常一次向水中投放大量的泥鳅。同时,为了防止活泥鳅逃入水中,泥鳅事先用酒精和药物浸泡,使泥鳅在入水时行动缓慢,不会逃跑。用不了多久,它们就能吸引一片水域的所有食肉鱼类。
因为这个操作,很多人反感泥鳅钓,因为它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诱鱼效果很好,破坏生态链。
泥鳅用来筑巢,它的诱鱼效果真的不是吹的。泥鳅扔进水里后,用不了多久,鱼就进窝了,撅起嘴等食肉鱼就会源源不断地来。只要有足够多的泥鳅,整个水域的肉食性鱼类都有可能在一天之内被捕捞一空。
肉食性的鱼会吃其他的鱼,看似有害,其实它们就跟草原上的狼一样。狼会吃羊,但是没有狼,草原很快就会被羊吃光。
水中没有肉食性鱼类,其他的小鱼和素鱼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会迅速繁殖生长,大量的素鱼会吃水草、浮萍等。随着水草、浮萍等植物的减少,大量的素鱼会饿死。死鱼腐烂后,大量有害物质会释放到水中,其他昆虫、小鱼小虾也会中毒。这片水域会有一段时间成为死水。
第二,大量泥鳅造成污染。
泥鳅起初是无害的,但死后会腐烂成无机物,回归自然。
但是很多人用泥鳅筑巢,用量很大。此外,这些泥鳅在筑巢前都经过药水浸泡。筑巢后剩下的泥鳅会腐烂变质,泡泥鳅的药就会进水。
这些都会污染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第三,有些人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爱好
一些头脑生动的人,看到泥鳅钓这么有效,就有了一个不好的想法。
用很多泥鳅做窝,等鱼进窝了,直接用鱼具或鱼网捞。
知道现在泥鳅不便宜,每次筑巢可能要几千块钱。如果他们赚不到钱,那就不用做了。
所以这些人会成群结队,一次抓几百斤鱼。在人多的情况下,可能一天能钓上几千斤鱼。
这根本不是捕捞,而是生产性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非常大。所以应该禁止。
其实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钓法,如果只是为了好玩,都是没有问题的。休闲钓鱼,一根鱼竿一天钓不到太多鱼,主要是为了钓鱼的快感,很多垂钓者会在收竿后把钓到的鱼放生。
我害怕那些实际上想以钓鱼为名赚钱的人。这些人为了多赚钱,几乎是破坏性的在水里抓鱼,大鱼小鱼都抓,这是我们应该禁止的。
对于我们这些真正喜欢钓鱼的人来说,渔获并不那么重要,钓鱼的过程才是最享受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呼吁钓友们,钓鱼的时候不要贪心。不要使用危害大的渔具,不要使用污染水质的化学添加剂。如果你钓到小鱼、雌鱼、苗种鱼,请放它们走。如果你想带走,选择一些大鱼和足够一顿饭的食物。不要贪心!
为何禁止使用泥鳅钓鱼?难道只是因为效果太好?
禁止使用泥鳅钓鱼,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保护水生态平衡。泥鳅诱鱼效果好,聚鱼多而快,特别是那些以小型鱼类为食的黑鱼、鲇鱼、鲈鱼、跷嘴等鱼类,有很好的诱钓作用。如果水域中这些鱼被钓尽,水中的鱼类生存平衡性就会打破,导致水中小鱼小虾泛滥,水生态失衡。
2、保护水资源环境。用泥鳅打窝钓鱼,每次打窝的泥鳅不可能全部被凶猛的猎食鱼类吃完,长此以往,水中存活的泥鳅便会快速大量繁殖。而泥鳅喜欢在水泥中活动,会造成水体浑浊,破坏水体环境。
为何禁止使用泥鳅钓鱼?难道只是因为效果太好?
就跟用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钓鲈鱼一样,下水活性好,不容易死,一口一个黑漂。而且大小鲈鱼通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