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狲思邈不幸离世,人工繁育兔狲为什么困难重重?

近日,网红“狲思邈”不幸离世的消息上了热搜,许多小伙伴可能有所不解,一只兔狲死亡为何能如此的受关注,甚至比发现一只野生东北虎都要轰动。其实,狲思邈的死亡之所以如此的受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中国唯一一只圈养雄性兔狲。

据媒体报道,10月10日上午9时50分,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全国唯一一只圈养的雄性兔狲因为进食鸡肉时不慎卡住了喉咙,最终窒息死亡,终年七岁半。这确实让人惋惜,毕竟圈养的兔狲寿命可达12年,显然不是这次意外,它还能多活好几年。

而这个“全国唯一一只”足以说明它的人工繁育之难,那么,作为一种小型的猫科动物,为何兔狲的人工繁育如此之难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猫科下的“难兄难弟”

猫科动物是动物园中最常见的一类动物,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的猫科动物都能够实现人工繁育了,但是,在整个猫科动物下,有两种小型猫科动物,它们的人工繁育非常的困难,一种是荒漠猫,一种就是兔狲了。

荒漠猫

荒漠猫是猫科猫亚科下的动物,也是与家猫非常相似的一种野猫,不过,与荒漠猫只有一字之差的沙漠猫其实与家猫更加相似:

沙漠猫

荒漠猫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川西和甘肃西部海拔平均25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之上,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耳朵上有较小的毛簇以及尾巴上有3-6个黑色的环状斑纹,正是因为耳朵的这个特征,它又被称为“草猞猁”。

作为原产我国的一种野生猫科动物,在世界范围内,除了我国少数的动物园有它们的身影外,其他国家一只都没有,而且即便在我国除了它的原产地之一西宁的动物园成功繁育了之外,其他动物也没有成功繁育的先例。

荒漠猫的难以人工繁育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高度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去到动物园后,环境差异较大,一方面是因为荒漠猫的生性非常的小心谨慎,尤其是在繁殖期,一旦有陌生的声音,极有可能会刺激它们吃掉自己的幼崽,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被圈养后的荒漠猫非常的容易绝食。

所以,目前我国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是世界上唯一展示荒漠猫的动物园。

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虽然荒漠猫难以人工繁育,但相比较兔狲来说还是容易一些。兔狲在猫科动物中独树一帜,从分类上看,它们属于猫科猫亚科兔狲属,与猎豹一样,单独成一属,也就是说它没有姊妹群,基因高度的独立。

要知道荒漠猫还能跟家猫杂交呢,但兔狲就不行了,它跟任何一种猫科动物都极难杂交,难度比狮子和老虎杂交高不止一个等级。因此,兔狲与荒漠猫从人工繁育的角度上看,确实是一对“难兄难弟”。

为何兔狲如此的难以人工繁育?

上面我们说过荒漠猫长得有点像猞猁,但其实比起兔狲来就逊色多了,从外观上看,兔狲就像是吃胖了的猞猁一样,不过,它没有猞猁那样的毛簇,身上的斑纹和完全不同。

兔狲有着其他猫科动物都不具备的特点,第一就是在同体型下,它们的腿是最短的,而且毛发相比较其他猫科动物也更加的厚长,所以它看起来既胖又矮,第二,猫亚科下的动物眼睛的瞳孔是直线型的,但兔狲的瞳孔跟我们一样是圆形的。因此,圆圆的大眼睛,胖胖且毛茸茸的身体,让兔狲看起来格外的萌。

但是,如果你想“吸兔狲”就太难了,因为它们太难人工繁育了。早在20世纪末,美国曾经从俄罗斯和蒙古荒漠和草原上捕捉了24只成年的野生兔狲运送到当地的动物园,试图建立繁殖种群,但是他们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兔狲幼崽的夭折率太高了,超过了60%以上。

之后,又有欧洲的一些动物园尝试对兔狲进行人工繁育,结果发现圈养下的兔狲幼崽成活率只有32.19%,比从野生直接捕捉的雌性兔狲的幼崽成活率还低。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实验后,动物园开始找原因,最终将罪魁祸首定格在弓形虫上,弓形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属于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它们可以通过进食、粪便以及母婴传播。虽然弓形虫可以人畜共患,但其实它的最终宿主是猫科动物。

一般情况下,在野生环境下,兔狲接触的野生动物感染弓形虫的比较少,但是一旦人工饲养,它们得弓形虫病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而怀孕期的雌性兔狲对弓形虫几乎没有免疫能力,虽然它在成年兔狲身上通常是没有什么症状的,但是通过母婴传播,刚出生的兔狲就会被感染,而弓形虫对刚出生的兔狲是致命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野捕的兔狲产下的幼崽比人工饲养下的兔狲产下的幼崽成功率更高的原因。

当然,除了弓形虫这最大的杀手外,兔狲也是一种从未被驯化过的动物,它们在野生环境下,主要分布在干燥的荒漠等地带,而动物园很难模拟它们的原生环境,也会造成个体死亡。

总结

兔狲是最难人工繁育的猫科动物,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们未被驯化过,人们缺少饲养它们的经验,一方面是人工圈养环境下,弓形虫更容易出现,从而导致兔狲幼崽成活率极低,再者就是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这也是目前国内只有符合它们原生环境的西宁和石子河野生动物园有饲养的兔狲的原因。

网红狲思邈不幸离世,人工繁育兔狲为什么困难重重?

一对环境要求很高,二饮食比较挑剔,三比较排斥别的动物和人类,容易应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