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思考肯定存在有毒莽蛇,而且很明显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强,可为何最终都灭绝了?求解

现存的蟒蛇一共有26种,但是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无毒蛇类,虽然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去看,出现有毒的蟒蛇是理所当然的,但从目前的研究看,蟒蛇从出现到如今,没有出现一例有毒的种类。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蛇,为何蟒蛇没有出现过有毒的种类呢?我们一起来聊聊蛇的进化。

蛇的由来?

蛇是从古老的有鳞目动物的一支演化而来的,这一点从即便到了今天,一些蛇的腹部两侧依然有四肢退化掉的痕迹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蛇是如何“丢掉”了四肢的呢?

2013年3月,一项发表在《科学月刊》上的研究给我们展示了答案。根据科学家们对蛇的研究发现,蛇的脊椎骨与如今四足的蜥蜴是相同的,这意味着蛇并非是蜥蜴演化而来的,而是它们与蜥蜴有着共同的祖先。

其次,研究人员发现,蛇的四肢消失是从前肢开始的,前肢的消失与Hox基因(同源异型基因)的突变有关,这个基因是负责调控动物形体的基因,一旦Hox的部分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生物身体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形。

由于不同部位的Hox基因极难同时发生相似的突变,所以科学家们认为蛇的前肢是先消失的,然后就来到了后肢,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蛇的后肢消失也是Hox基因变异导致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他们的猜测错了,研究表明蛇的后肢消失来自于音猬因子(SHH)的变异,而音猬因子是重要的形态发生素(Morphogen),起到控制脊椎动物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部分基因决定了四肢的形成与脊椎的形成。

而蛇的祖先在退化掉前肢后,还是因为音猬因子的突变导致的后肢也消失了。当然,这并不是蛇的主观选择,而是出现了这种基因突变的动物活了下来变成了如今的蛇。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

从蛇演化出来开始,有鳞目下多了一个蛇亚目,但是蛇亚目下的蛇类也开始了不同的演化方向,这形成了不同的演化支。从目前科学家们对蛇的研究看,蛇亚目的演化支主要分三个:盲蛇下目、原蛇下目和新蛇下目(也有分类系统称它们为小目)。

其中原蛇下目下就包含了如今的蟒总科、蚺总科以及盾尾蛇总科,虽然蚺科和蟒科下的蛇类都有着巨大的体型(大多数),但其实二者在演化上关系并不近,如今的蟒科与美洲闪鳞蛇科的关系是最近的,所以它与美洲闪鳞蛇科以及其姊妹群闪鳞蛇科共同组成了蟒总科。

而整个原蛇下目的蛇类没有一条蛇毒蛇,显然,这个演化支是不可能演化出毒性来的。而如今的有毒蛇类均在新蛇下目下,这是与原蛇下目截然不同的演化支,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狼和熊都是食肉目犬型亚目下的动物,但不同的是狼是犬下目,而熊是熊下目,如今我们问为什么蟒蛇都是无毒的,就好像在问熊为何和狼的差异如此之大是一个道理。

再举个例子,我们人类在灵长目简鼻亚目下,而简鼻亚目下分为跗猴型下目和类人猿下目,这对应的就是毒蛇所在的新蛇下目与蟒蛇所在的原蛇下目,此时问蟒蛇为何没有毒,就像是在问人和眼镜猴的差异为什么如此大也是一个道理。

由此,我们知道毒蛇其实是新蛇下目出现的一个演化支,它们与蟒蛇相差甚远,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化方向,而且蛇并不是有毒才能活,事实上在如今3000多种蛇中,只有不足20%的种类是毒蛇,像钩盲蛇这种像蚯蚓一样的蛇,即使无毒依然生存至今,因此,毒性只是蛇的一类演化形态而已,并不是蛇类必须具备和出现的特征。

蟒蛇有大有小,小型蟒蛇是如何活到今天的?

从蟒科成员的整体形态上看,它们是向着更大、更粗壮演化的,但是也有个例,比如珀兹星蟒,这是现存最小的蟒蛇,成年后的体长平均仅有50厘米左右,体重0.2千克,这个体型比起大多数非蟒的蛇类都要小很多,那么,它为何与其他的蟒科成员“分道扬镳”了呢?这就与生存环境有关了。

一种蛇想要拥有更大的身体,温度、食物缺一不可,而从生存环境上看,珀兹星蟒生活在热带地区,温度较高的条件满足了,但是食物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珀兹星蟒是澳大利亚独有的一种蟒蛇,它们有着砖红色的身体,看起来比较的漂亮(谁说花花绿绿的蛇都有毒的),它之所以体型如此之小,与生存环境有关,珀兹星蟒生活在澳大利亚最炎热的沙漠地带,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它想长大,猎物也不允许,所以在原生环境中,它们只能以小型的蜥蜴和小型的哺乳动物为食。

总结一下

蛇的体型大小与它们的演化方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绝对,因为还要受制于生存的环境,而蛇的毒性是由演化方向决定的,蟒蛇作为原蛇下目的一个演化分支,与毒蛇所在的新蛇下目完全不同,而在新蛇下目下,毒蛇也不是主流,所以,与它们不同演化方向的蟒蛇是不会出现有毒的蟒蛇的。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在亚洲,老虎不是很有把握能杀蟒蛇,巨大的湾鳄也得掂量一下,在美洲,水蚺一旦成年了,就成为美洲地区终极杀手了,包括美洲虎美洲狮黑凯门鳄都是它的猎物,对于水蚺来说,只要被它咬到,就无法逃脱,在非洲尼罗鳄和狮群很强大,但是蟒也不怎么怕,都这么强大了,还要什么毒液?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适者生存,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中含义,知道的人不多!

适者生存,还有下一句,物竞天择!有人喜欢反过来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效果是一样的。

第一点,是环境因素,导致生物改变。这就是物竞天择里面的“天”。提问者从生物多样性角度认为,原本是存在有带毒的蟒蛇。这个理解是错的。🐍的毒性哪里来的?是产生某些变异,带弱毒的蛇出现了!然后扑捉小动物,弱毒性的蛇没毒死食物,更强毒性的蛇存活了!一代代发展下去,就有强毒性的蛇存活!

并不是因为生物多样性,一来就有强毒性的蛇🐍的!

第二点,是能量消耗与生存“性价比”最优的选择。分泌毒液,是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在适应环境的时候,动物不会发展出2种消耗巨大的技能。这是因为没有办法补充到需要的双倍巨大能量。

比如,有一条小蟒蛇,假设有天敌,或者更好捕食,要么在最短时间内,假设3个月长大,变成粗壮的大蛇,也可以长毒腺,需要进补1000千卡能量的食物。是把1000千卡能量优先让自己更大?还是分500千卡长毒腺,另500千卡用于长肌肉,变粗壮!对于小蟒蛇来说,显然优先发展一种本领是最快的选择。这样就有了生存优势!那长大成大蟒蛇后,还需要长毒腺吗?显然也没必要了!大蟒蛇已经没有自然界的天敌了!即使毒蛇的毒牙也要不穿蟒蛇的蛇皮!

蟒蛇捕捉动物靠缠绕。按一般来说的想法,蟒蛇有牙啊,为啥不同时咬死动物?就是因为,蟒蛇体型大,需要捕捉大一点的动物,动物挣扎会导致,蛇牙是有可能断了。所以,动物不死,蟒蛇不会牙咬。

蛇🐍有个特点,就是蛇吞象,能脱离下颌骨,把蛇嘴张开到180度!吞掉巨大的食物。实际上就是下颌骨“脱臼”,骨关节能脱臼,就必定导致关节配合不紧,那嘴的咬合力是很小的!这也是蛇不会轻易采用咬死动物方式捕猎的原因,要么是毒死猎物,要么缠绕猎物,憋死猎物!

第三点,是生态位置和食物链等级的原因。这个有空再说。

第四点,还有一个“用进废退”的理论。当动物常用一种能力,会在身体结构上加强这种能力。蟒蛇常用缠绕的方式捕捉猎物,那它就会继续加强这种能力,让体型更大,一步步进化到巨大的体型。另外消耗能量制造毒液,并不是“性价比”最优。

另外,提问者没有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真正意思。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能用技巧杀死猎物,

谁想出力气?

而力气是越用越大,

所以蟒蛇就会一代代进化变大。

反之,长期不用的话,肌肉就会萎缩,

所以毒蛇一代代的肌肉体积也会越来越小。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没研究过蛇🐍

肯定存在有毒蟒蛇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按照这逻辑一定存在带翅膀的人?他们的生存能力也更强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蟒蛇可能从来就没有毒,蟒蛇和毒蛇的共同祖先可能是没有毒的,最初有毒的蛇(毒蛇的祖先),并不是蟒蛇的祖先。

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真相如何我们可能永远也无从得知。

蟒蛇为何都是无毒蛇?最初存在的有毒蟒蛇是如何被自然淘汰的?

大约不是进化的必然。

蛇毒,需要巨大资源进行转换,所以毒蛇类的成年蛇都能控制毒液,尽量不会浪费宝贵的毒液,比如面对明显不是自己猎物的人类或者牛羊,会尽量恐吓,然后退走了事。而眼镜王蛇更聪明,会判断自己猎物的蛇是否有毒,如果无毒则多会利用体能勒昏猎物生吞。

大多数蟒蛇,具备较大的躯体,已经没有天敌,不需要蛇毒这个高级货来消耗自身宝贵能量进行合成,与有毒蛇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进化方向。

或许,蟒蛇类中曾经有毒液,自然选择让它们放弃了毒液合成,毕竟在体型和毒液方面得二选一,毒液涉及毒囊、毒腺、毒牙及控制体系,资源消耗极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