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俗话说“好虎架不过群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再厉害的老虎都打不过狼群,虽然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事实上独居的东北虎能够清理活动区域内的狼,包括狼群),但是这也从侧面的表现了狼群的强大。

而猞猁属于一种中型猫科动物,体型与狼比较接近,但是二者一个独居、一个群居,要说老虎靠着体型庞大的优势能够压制狼群还可以理解,老虎换成猞猁的话,就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了。

不过,这确实是真的,猞猁确实能够压制狼群,甚至让狼群闻到猞猁的气味就落荒而逃。那么猞猁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猞猁和狼的斗争

01 关于猞猁

猞猁是猫科猫猁属下的物种,从广义上说,猞猁属下的四种动物都是猞猁,它们是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短尾猫以及猞猁。

不过,狭义上说的猞猁,单指猞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欧亚猞猁。欧亚猞猁是猞猁属下体型最大的存在,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北部的寒温带地区。

从外观上看 ,猞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耳朵上的黑色毛簇了,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天线一样,当然,猞猁的毛簇并不是装饰品,它能帮助猞猁更好的收集声音的来源。

与大多数的猫科动物一样,猞猁也是典型的独居动物,它们通常栖息在高寒高山地带的岩洞和石缝之中,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不同的是,猞猁的捕猎往往是被动的,它们会选择一处猎物经常经过的地方,然后静静地等待猎物自己上门。

由于猞猁所处的环境与老虎、花豹等大猫重合,所以一旦遇到这两种动物,猞猁会第一时间上树(虎豹虽然也会爬树,但是体型的原因,无法在细小的树枝上行走)。

02 猞猁与狼

作为一种广泛的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食肉动物,狼与猞猁是有很大的分布重合的。不过,欧亚猞猁平均体重25公斤左右,而与欧亚猞猁同域分布的欧亚狼平均体重在40公斤左右,而且欧亚狼还是群居动物,按理说,猞猁只能被狼压着打才对。

但是,根据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从1997年-2017年这20年的时间对纳利波基森林的欧亚狼与欧亚猞猁的观察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在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根据20年的观察发表的论文看,有两点证明了猞猁对狼是起到负面作用的:第一在观察中,动物学家一共观测到了16起,猞猁杀狼的记录;第二,在猞猁活跃的区域内,狼很少出现,而这不是二者原始的分布,而是后来狼逐渐地搬离了猞猁的活跃区,而这也是狼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的由来。

为何体型更大且群居的狼会被猞猁打跑?

在食肉动物的对决中,往往体型决定了一切,但是,根据动物学家们对纳利波基森林欧亚狼体型的统计数据看,在这里成年的欧亚狼平均体重也有30公斤以上,显然要比平均25公斤的猞猁更大。那么猞猁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对幼狼下手。在16起猞猁杀狼的事件中,一共有11起是猞猁对狼幼崽下手,显然幼狼面对灵活的猞猁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而猞猁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会静静地等待时机,等到成年狼离开狼穴(狼在繁殖期会择洞而居)时,悄悄的潜入,快速的猎杀,然后吃掉或者叼走。

这种偷袭方式,让成年狼防不胜防,而这也是狼会主动搬离猞猁活跃区的主要原因。

第二:猎杀的时机。欧亚狼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但是在纳利波基森林中的欧亚狼一年之中会有接近半年是独居的状态,这是因为从春季开始,纳利波基森林中的猎物密度逐渐上升,此时狼群会解散,狼趋向于单独行动。

此时,猞猁就开始行动了,它总是会在狼群分道扬镳时,选择较弱的成年狼进行猎杀,比如体型较小的雌性欧亚狼。在16起猞猁杀狼的记录中,有4起就是雄性猞猁单杀雌性灰狼。

因此,凭借着趁机捕杀幼崽和狼独居期的各个击破,欧亚猞猁在纳利波基森林成功地将最具竞争力的对手打怕了,甚至于在繁殖期,雌性的灰狼闻到猞猁的气味就会落荒而逃,一方面是怕被单杀,一方面是赶紧回去转移幼崽。

写在最后

猞猁与狼在大多数地区的交集很少,这一度让动物学家们认为二者是不存在太大冲突的,直到白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公布了20年的观察结果,这才真相大白。原来,体型上不占优势,还是独居的猞猁在纳利波基森林能够通过不断猎杀狼幼崽以及捕杀雌性孤狼的手段,让欧亚狼惧怕不已。

当然,根据2000年,白俄罗斯动物学家公布的另一项数据看,狼群并没有坐以待毙,它们在成群的季节会主动入侵猞猁领地,并且抢夺猞猁的猎物,而且在猞猁出没的区域内,狼群会选择多个洞穴留下气味(只有一个是真的),以扰乱猞猁的视线,为自己外出回巢尽可能的争取时间。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1997年,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启动了一项有关猞猁的研究项目,观察欧亚猞猁与狼的斗争情况。在长达20年时间的观测研究过程中,动物学家们仅仅在纳利博基森林里就记录到16起猞猁主动猎杀狼的事件。

甚至有一种说法,说白俄罗斯的猞猁将狼杀到“断子绝孙”,因为猞猁专门挑狼幼崽下手,狼为了延续后代,不得不调整繁育策略,设法保护幼崽。有时候狼群在森林里活动,一旦闻到猞猁留下的气味,会马上逃离那片区域,用“落荒而逃”来形容狼群都不为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狼群会害怕单独活动且体型较小的猞猁呢?难道狼群打不过猞猁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1、投机的夜间猎手:猞猁

猞猁是体型似猫而远远大于猫的猫科动物,猞猁属下一共有四种动物,分别是西班牙猞猁、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

其中西班牙猞猁是欧洲最大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在欧洲西南部,与狼没有交集,也就不存在与狼斗争的情况;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体型较小,战斗力比较弱,无法与狼抗衡,狼甚至是短尾猫的天敌。

那么唯一与狼有交集且能猎杀狼的,就只剩下欧亚猞猁了,它是四种猞猁当中体型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欧亚猞猁的相关情况。

欧亚猞猁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不过猞猁是喜寒动物,基本上生活在北温带寒冷地区,即使在北纬30度以南也有分布,也是栖息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的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

成年猞猁的体长在130公分左右,体重大约32公斤,尾巴比较短,不到25公分,它们的前腿有五根脚趾,后腿则有四根脚趾。我国猞猁分布比较广泛,内蒙古、新疆、西藏和东北各地均有分布,不过猞猁的整体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十分机警,听觉发达,耳朵经常转动,能够听到数十米外鼠类活动的动静,而且昼夜都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动,可以捕食小型鼠类,还可以捕获树上的鸟类。但是这并不不是说猞猁只吃小型哺乳动物,长白山地区的猞猁还会捕食狍子等较大的有蹄类动物。

猞猁捕猎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伏击的方式,它们善于埋伏在猎物经常出现的地方,借助石头、大树等作为掩体,等到猎物走近时,才发起突然袭击,捕获猎物。猞猁的忍耐性非常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的守候几个昼夜,它们很会节省体力,不喜欢对猎物穷追猛打。

猞猁还很聪明,遇到危险时会立马爬到树上躲避,如果来不及就在地上躺着装死。如果捕获的猎物比较大,一顿吃不完,猞猁还知道把剩余的食物藏起来,留着下一顿吃。

在自然界中,生活在森林里的老虎、豹子、熊和狼都是猞猁的天敌,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表示疑惑,本文不是在介绍狼怕猞猁吗,怎么狼也是猞猁的天敌呢?

事实上,说狼与猞猁是竞争关系可能会更加准确,一旦狼群发现有机会猎杀猞猁,是不会放过的,但很多时候猞猁为会占上风,而真正让狼害怕的地方,是猞猁专门猎杀狼的幼崽。

总之猞猁作为食肉猫科动物,具备机警、活动灵活、会伏击、会爬树等战斗优势,这些优势让狼群在森林里对猞猁无可奈何。

2、狼群为什么闻到猞猁的气味会落荒而逃?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猞猁属下的四种猞猁,只有欧亚猞猁有机会、有能力与狼一较高下,而狼群害怕猞猁的情况,具有权威数据记录的主要发生在白俄罗斯。

根据从1997年到2017年长达20年的观察,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对纳利博基森林里猞猁与狼长期斗争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其中一组数据显示如下:

1999年~2011年,猞猁生存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0.4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存活率为70%;

2012年~2015年,猞猁生存密度在每百平方千米1.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存活率下降到了37%;

2016年~2017年,猞猁生存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2~5只的时候,幼狼在半岁以内的存活率只有4%!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猞猁数量增多,会让狼幼崽的数量减少,用一句夸张的话说:纳利博基森林里的猞猁,几乎让那里的狼群“断子绝孙”!

所以狼群闻到猞猁的气味就落荒而逃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猞猁专门猎杀狼的幼崽

正如前面所说,猞猁的种群数量是与狼幼崽的存活率呈反相关的,猞猁越多,狼幼崽存活率就越低。猞猁之所以猎杀狼群幼崽,是因为猞猁与狼属于竞争关系,它们生活在同一片森林,食物高度类似,生态位高度重叠。

如果两个物种属于竞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会出现“竞争排除”的现象,也就是说猞猁与狼只有有机会,都会想方设法猎杀对方,以减少对方对有限食物资源的竞争。

当狼群在一处森林里闻到猞猁的气味时,它们便不再此处打窝下崽,以免未来幼崽被猞猁猎杀,所以就“落荒而逃了”。

2、落单孤狼很可能会被猞猁猎杀

除了处于幼崽安全的考虑,成年狼也会忌惮猞猁的攻击,尤其一些落单的孤狼,遇到猞猁很可能不是对手。

狼的作战能力体现在团体协作和奔跑耐力,狼群往往会消耗猎物的体能,但如果是单独的一头狼,与猞猁战斗的话占不了便宜。

猞猁是捕猎高手,活动灵活,擅长伏击,在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的观察中,曾多次记录到猞猁主动猎杀狼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成年孤狼。

所以说,如果是一头孤狼在森林里闻到了猞猁的气味,很可能会遇到危险,赶快离开有猞猁生活的地方才是明智选择。

3、猞猁生活的区域不利于狼群发挥战斗优势

猞猁一般只在有高大树木的密林或山中生活,尤其是针叶林地带分布较多,它们几乎不会离开山林。因为山林里有猞猁喜欢吃的鼠类、鸟类等猎物,猞猁在山林里可以发挥战斗优势。

但是对于狼群而言,山林反而成了它们集体捕猎的障碍,狼无法在森林里发挥战斗优势,而且一旦猞猁上树,狼没有任何手段将猞猁猎杀。

因此当狼群进入一片有猞猁生存的森林时,一般都比较谨慎,它们往往会选择离开猞猁生活的区域。

总之,说狼闻到猞猁的气味会落荒而逃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有猞猁生活的区域,尤其在密林之中,狼的日子不会好过,猞猁一有机会就主动猎杀狼的幼崽,所以狼群选择离开这片树林是明智的。

3、狼群真的打不过猞猁吗?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感到很疑惑,觉得狼群怎么可能不是猞猁的对手呢?其实有这种疑问是正常的,因为从战斗力而言,猞猁确实不是狼群的对手。

猞猁是独居动物,体型也比狼小一些,即便它的动作灵敏,也架不住狼群的围攻,尤其在一片空旷之地,猞猁无论如何都逃不出狼群的围攻。

比如在北美地区,那里的地形很多都是一马平川,北美狼群规模很大,一群狼平均有7~10只(规模有10只的狼群已经很少见了,千万不要误以为会有上百只规模的狼群),它们经常抢夺美洲狮的食物,甚至还会猎杀美洲狮。所以从战斗力上来看,独来独往的猞猁无论如何都不是狼群的对手。

而在白俄罗斯的纳利博基森林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乱木,这对猞猁来说是天然的优势,但对狼群来说就是障碍,森林乱木太多不利于狼群规模的扩大,因此那里的狼群规模很小,甚至会有很多孤狼。

在这种情况下,成年狼面对猞猁时,凭借体型优势尚可自保,但如果是狼幼崽,就只能被猞猁猎杀,猞猁大部分时候也只朝狼幼崽下手。

所以说,狼并非打不过猞猁,而且狼也属于猞猁天敌之一,狼群一有机会绝对不会放过猞猁。但是狼担忧的是自己的幼崽,它们没办法无时无刻保护幼崽,只能选择远离猞猁生活的区域,才能更好的繁衍下一代。

4、结语

猞猁长的很像猫,但是比猫的体型要大很多,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大野猫,但它并不软萌,而是极其凶狠的食肉动物。

猞猁与狼算是一种竞争关系,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与斑鬣狗一样,它们互相猎杀,是永远的宿敌。

如果狼群进入一片有猞猁生存的林区,闻到了猞猁的味道,狼群往往会选择“落荒而逃”。这并非狼群打不过猞猁,而是在密林之中,狼群很难保护好自己的幼崽,为了不“断子绝孙”,狼群只能远离猞猁。

关于猞猁的话题就介绍这么多,读者朋友有其他观点和看法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出来!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狼和猞猁在深山老林里本来就是死对头。狼虽然凶残无比,但在与猞猁的较量中屡战屡败。因此,狼群闻到猞猁的气味就落荒而逃。那么,为什么猞猁这么厉害,让狼群都落荒而逃呢?

首先是捕猎方式

的捕猎方式是三五成群,不会单独行动。即便母狼生了狼崽子,也是公狼母狼一起捕猎。公狼不会单独行动。所以当它们出去寻找猎物时,猞猁便会乘虚而入,把狼崽一只只咬死。狼虽然对猞猁恨之入骨,但也不敢在猞猁的地盘上动武。狼对付猎物是集体行动,所以狼非常团结。尽管狼群很齐心,但还不是猞猁的对手。明知打不过对方,何必损兵折将呢?所以狼群只能落荒而逃。

猞猁的捕猎方式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集体行动。当母猞猁生下小猞猁时,公猞猁会单独到外面捕猎。让母猞猁安心在家带孩子。狼明明知道这里是猞猁窝,却不敢偷袭。

其次是攻击手段

的攻击手段就是群狼扑过去与猎物撕咬,直至猎物精疲力尽才开始享受来之不易的美餐。

猞猁的攻击手段就是用锋利的爪子。它用爪子攻击对方的面部和眼睛,让对方疼痛难忍失去方向。然后再取其性命。狼最怕猞猁对自己面部和眼睛进攻。猞猁除了用爪子外,还能爬树。一旦打不过对方,它就会爬到树上,这样狼就伤不着自己了。狼只会奔跑猛扑不会爬树,眼巴巴地看着对手在树上沾沾自喜。因为猞猁会爬树,所以它可以向狼发起突然袭击,侧面或上面,让狼防不胜防。

同住深山老林,狼不能单独出外捕猎,唯有狼群才可以出去寻食。而猞猁则可以单枪匹马,拼尽全力与敌人周旋。最终让敌人闻风丧胆,退避三舍。这就是狼群为什么闻到猞猁的气味便落荒而逃。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猫科比犬科多出一套武器,却是两件!-两爪。且猫科出手极快。所以几乎是以二敌一,以三敌一。单个狼遇到小一半的猞猁,只有跑路的份,无胜算机会。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狼是怕🐱的爪子,狼一般是群居的,当落单的狼遇到猫,一般会选择逃跑,面对会爬行又会爬树的猫,怕它来个背面袭击,给它锋利的爪子抓住是很难反抗的。

为什么狼群闻到猞猁气味就落荒而逃?群狼难道还打不过软萌的大猫?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趋吉避凶,提前感知危险,远离危险。是一种生存繁衍的本能。

同样都是食肉动物。狼和猞猁,彼此之间不是食物链。自家食谱上也根本没有对方。有必要非打个你死我活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